第十九章 其达孝矣
第十九章 其达孝矣
1.其达孝矣
【原文】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解释】孔子说道:“周武王、周公,可以说是达到了真正的孝了吧。”孔子说孝是要三年不改父之志。对于父母的心愿,子女要去继承和达成。周武王、周公能够使得天下安定,用仁德对待百姓,这个可谓是造福于天下的父母,实则是大孝了的。
2.继人之志
【原文】「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解释】孔子又说道:“孝就是要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承先人未竞的功业。”先人有很高的德行,自己首先要去传承好,自己要学习好,才能很好地传承的。先人发明了自己子孙的明德,不仅仅如此,还要发扬出去,点亮更多的人的心灯。
3.修其祖庙
【原文】「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解释】孔子又说道:“春秋二季祭祖的时候,修缮祖庙,陈列代表着先人的精神的宗器,把先人们穿过的衣物给陈设出来,把新鲜的时令食物马上拿过来献给先人。”
这些做法有许多好处,既是恭敬先人,又是培养后人的大德,使得后人持守中庸之道。
4.宗庙之礼
【原文】「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解释】孔子又说道:“宗庙之上的礼法,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宗庙里面周天子祭祀先祖,要摆列排位的,总要分个大小次序,这个就是昭穆。始祖的牌位放在中间,左边是一世祖,右边是二世祖,这么次第排列。
孔子又说道:“助祭的人按照爵位排序,以区分贵贱;进献祭品的人按在祭祀中担任职事主次来进行排列,以此来区别贤德次序;在行旅酬礼之前,地位卑下的人先饮酒,使得地位卑下的人也有机会表明自己的对先人的恭敬心,恩惠先施给下人。祭祀完毕之后,安排宴会坐次的时候,是按照毛发的颜色来的,按照年长到年幼这么来坐就能够秩序井然了。”
5.孝之至也
【原文】「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解释】孔子又说道:“继承先人遗志和未完成的功业,履行先人原所在位的职责;继续实行先人制定的周礼;奏响先人在世时候的礼乐;恭敬先人所尊敬的;亲爱先人所亲爱的。”周武王、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很难得了的。如果不敢去履行先人位子的职责,那也不能够完成先人的遗志的。
孔子又说道:“侍奉死去的先人就好像还活着的时候一样,侍奉亡故的先人如同生存的时候一样,这样可以说是孝做到了极致了的。”
6.如示诸掌
【原文】「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解释】孔子又说道:“郊祭是祭祀天神的,社祭是祭祀地神的,统称可以说郊社祭祀之礼,这是用来侍奉天地神灵的。”
孔子又说道:“宗庙里的祭祀之礼,这是用来祭祀祖先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能够明达于郊社这样的祭祀真正含义,明达了禘祭和尝祭这样的祭祀真正含义,治国就好像是展示这个手掌一样容易了。”按照周礼,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古代常用以指天子祭祖的大典。
为什么说祭祀的事情做好了,治国如同展示自己的手掌那么容易呢?这里也是呼应前面的内容的。如果要持守中庸之道,并不是要去好高骛远,前面有讲到要孝顺父母、妻子好合、兄弟和睦等,还讲到要修习自己的心,使得心归于正。不仅仅是父母生前如此,还要重视丧礼;不仅仅丧礼过后就可以了,还要每年按照周礼去进行祭祀。
这些事情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的。如果这些都做好了,也就能够持守中庸之道了的,治国就易如反掌了的。
第十八章 文王无忧
1.文王无忧
【原文】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解释】前面讲大德必受命,这里讲文王为例子了,文王为大德的圣人,也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不仅仅是有禄位、有子孙,什么都不用忧虑了的。所以还是要修行大德的,有这么多的好处。
孔子说道:“无忧无虑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了吧。以王季作为父亲,以周武王为儿子。父亲的遗志,未完成的事业,儿子都能够继承和发扬的。”周文王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所以说如果自己有大德,自己的儿子也会受到言传身教的。
2.不失显名
【原文】「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解释】孔子又说道:“周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事业。由于天命所归,武王发兵灭了大殷,而承受了天命,拥有了天下。”
孔子又说道:“周武王拥有了天下,还不失去天下的名声。”由于是天命所归,殷商气数已尽,殷商不好好按照天命去做,而失去了天下。按理说周武王所做的这个事情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是造反的事情。但是由于大德的缘故,必承受天命,所以即使是灭掉大殷,也不失去名声的。
孔子又说道:“周武王被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财物。宗庙之中世代都祭祀他,子孙无有断绝。”
3.父母之丧
【原文】「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解释】孔子又说道:“武王后来受命于天,统一了天下。周公完成了文王武王的功德,追尊太王、王季,虽然这些前辈们在位的时候不是天子,但是祭祀的时候,还是按照天子之礼来祭祀他们。”
孔子又说道:“周公制定了一整套周礼,这套周礼覆盖了上至天子,下至诸侯大夫以及士人和普通老百姓了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父亲为大夫,儿子为士人,葬礼按照大夫的级别来安排,而祭祀是按照士人的级别来安排。”
孔子又说道:“如果父亲为士人,儿子为大夫,葬礼按照士人的级别来安排,祭祀按照大夫的级别来安排。”
孔子又说道:“为旁系亲属中长辈去世或者为晚辈去世而服的一年内的丧期,只覆盖到大夫,诸侯和天子就不需要服这样的丧。”
孔子又说道:“三年之丧,就是天子也要服的。”
孔子又说道:“至于为自己的父母去世服丧,所有的人都要为父母守孝三年,没有贵贱之分。”
刚才谈到周文王、周武王,怎么又谈到丧礼了呢?这个可是关键来的。前面讲持守中庸之道,生前有大的好处,有好的禄位,有好的名声,还有子孙兴旺。这里还说,死后也有好处的,不仅仅是宗庙之中祭祀,子孙还会守丧的。看到子女这么孝顺,不仅守丧,还会守业,继承未完成的大事,应该可以无忧无虑的去了。
周礼这样的礼仪,可以很大的教化,培养子女后代的德行的。百善孝为先,经过三年的服丧,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了的。也是培养自己的德行的过程的。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
1.自诚明
【原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解释】本章就这么一句话,可是要真正弄明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的。这一句话可以说也是中庸的根本来的。
孔子说道:“从诚修到明道了,可以称之为明了心性了的,可以说是明心见性了的。”一开始去修道的时候,要抱着专注诚挚的心去笃行的。如果没有这种别人付出一分努力,自己付出百分努力;别人坚持一年,自己坚持十年的努力,是很难去尽性的,很难去恢复自己本有的明德,很难去发明自己的本心的。
孔子又说道:“从明道到诚挚的去发明别人的本有的明德,使得明明德于天下,可以称之为教的。”如果已经明道了,已经有了天地万物一体的大爱之心,就会很诚挚的去教导天下人的。如果已经明心见性了,就会去教别人如何去修道,通往自己内心的道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以诚挚的心去修道,也就可以发明自己本心了。如果能够做到至诚了,也就是诚到了极点了,也就已经是发明自己本心了的。”这两者本来是一个事情来的,不是两个事情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已经明道了,已经明心见性了的,已经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了,就自然可以做到诚挚了的,就可以达到至诚了的。”这两者本来是一个事情来的。长江黄河互为阴阳,看似两个事情,可是回归到了源头,本来都是一个事情来的。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