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天下至圣
第三十一章 天下至圣
1.天下至圣
【原文】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解释】这里形容得道的人,修行圆满的人,能够做到至诚的圣人。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只有天下至圣的人,能够聪明睿智,可以达到至诚,可以上达于道,可以上达于形而上的道。聪明并不只是小聪明的,这里是说耳聪目明,关键还是要心明的。只有由自性本心发明,这样才可以称之为聪明。如果心都被遮蔽了,耳朵也就相当于聋了,眼睛就相当于瞎了的。睿智是大智慧来的,不是一般的小聪明。只有圣人做到至诚,有大智慧,通过大智慧才可以达到道的。《心经》中有讲般若波罗蜜多,也是讲通过妙智慧到达彼岸的。这里所说的彼岸,也可以说是至诚的本心的。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得道之士心量广大,对人对事比较宽容柔和,能够包容世间一切。当然并不是一味的纵容恶的事情的,下面接下来也会补充的。杨绛先生曾说过: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得道的人就会比较柔和了,不喜欢争名夺利。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得道之士并不是一味的柔和的,对于一些大是大非的事情,还是刚勇决断的。颜回为孔子得道高徒来的,对于自己做得不到的事情,孔子只要说一次,颜回就会做得很好了的。不是得道的高士断然是做不到如此刚毅的。以自性为中心,以致良知为中心,不会违背的,抓住是不会放松的。柔和、刚强本来是相反的,但是在至圣身上并不矛盾的。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齐”字,在古代通“斋”字。持斋是要持心斋,吃素根本的是要净心。得道的高士斋戒庄重,此心至中至正。我们说要正心,而不能够偏心。对于吃货来说,心跟着嘴巴走了,不居正位了,这个可以说是偏心了的。心相当于君主,而五官相当于百官。君主下命令不需要亲自去臣下那里的,只要派人过去宣读圣旨就可以了。如果君主事事亲自跑过去,这就不居正位了。在一个公司中也是同样道理的。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得道的高士已经有了火眼金睛的,能够识别出一切真伪了。这个火眼金睛关键是依靠本心的,如果没有发明本心,没有发明本有的明德,是不能明察秋毫的。此心如同明镜一样,如果污垢清除干净了,就可以照天照地了,可以照见一切隐微之处。中庸并不是明哲保身,能够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什么是文理呢?文是外在的纹饰,外在的表象,可以说是外在的相,也就是《心经》中所说的色。这个表象并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东西的,包含了所有感官可以感受到的东西的。理是万事万物的条理、秩序。文理互为阴阳,文是阳,显示在外的;而理为阴,隐藏在内的。如果对文理阴阳知晓了,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都可以明察了,就足以分别一切善恶了的。
2.而时出之
【原文】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解释】如果已经得道了的天下至圣,已经做到了至诚了。这里来比喻圣人的境界了,是不可思议的。当然也不能高推圣境。
溥博,哪里都有,遍布一切处,广阔而高远。下面就会用天来比方的,天空覆盖住万事万物,没有尽头。
渊泉,如同深渊一样,但是这个深渊并不是一潭死水的。深渊的深处还有泉眼的,不断地往外涌出来的。泉眼就类似于深渊的根本的。自性如同这个根本,智慧不断地涌现出来。
而时出之。前面讲了圣人的五德,都在圣人至诚之心中,如果发出来的时候,就可以显现在外了的。
3.民莫不敬
【原文】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解释】圣人的智慧如同天空那么广博辽阔,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如同深渊之中的泉水一样,源源不断的涌出来。圣人展现在外的,百姓看见了的,都莫不敬重。圣人说的话,给予世人的教诲,莫不深信不疑,不仅仅是深信,还老老实实的去做的。圣人所行,百姓莫不感觉到很欣悦的。
4.德配天地
【原文】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解释】圣人如此,所以说名声远播了,不仅仅是洋溢于中原地区,还远播于南方蛮夷之地,影响到了北方广大的未开化的地方的。只要是舟车所能到的,人力所能够通达的,天所能够覆盖的,地所能够承载的,日月光芒所能照耀到的,霜露所能降落到的地方,圣人的恩德都恩泽到了的。
凡是有血气的芸芸众生,莫不尊重他,亲近他。所以说,圣人的至德已经足以配天地了的。我们说孔子圣人德配天地,也就是这个意思了的。
第三十章 祖述尧舜
1.祖述尧舜
【原文】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解释】此章讲孔门心法的道统,并不是自己所独创的,而是继承了尧舜之道的。子思写《中庸》并不是自己所独创的,也是传承自己爷爷的心法的。
仲尼祖述尧舜。孔子仲尼所宣说的君子之道,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尧舜时代,传承了尧舜之道。
宪章文武。孔子所推崇的典章制度和礼乐,可以追溯到文王武王,以文王武王为宗的。
上律天时。孔子不仅仅是以古圣先贤为宗的,而且是已经知天了的,可以依天时而动了的。
下袭水土。孔子不仅仅是知天了的,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的。
2.日月代明
【原文】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解释】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圣人孔子所传承的尧舜之道,譬如上天一样高大光明,无不覆盖;如同大地一样广博深厚,无不承载。此君子之道首先发明了圣人自己本有的明德,还要去明明德于天下。君子之道不管是美的丑的,都同样的承载的,可以转化恶的为善的。
辟如四时之错行。此君子之道如同四时交错那样运行。犹如春天时候,此道生机盎然;犹如夏天的时候,大道行于天下;犹如秋天的时候,大道逐渐退藏,君子退隐于山野;犹如冬天的时候,大道不能行于天下,然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大道本身在世上的运行,也似乎可以用阴阳八卦图来形容的,也有盛衰变化的。
日月之代明。太阳和月亮会轮流的照亮世间的。尧舜如同太阳,虽然落山了;可是孔子如同月亮,还是继续去照亮人间的。后世圣人出来,如同日月星辰一样,给世人指引方向。
3.大德敦化
【原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解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君子之道如同天地,可以化育万物。万物并生而不相互侵害。这个即是中和之道的,和而不同的。在朝野之上有君子和小人,并不是非得要全部都清除掉的,小人自有小人的用处的。中草药中有些也有毒性,比如附子,可是附子如果使用恰当可以治疗许多大病的。
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各有各的道,并不是互相违背的,也都是殊途同归的。中庸之道是和而不同的。世人用对立的思维去理解,就会有伤害了的。举个例子来讲吧,比如婆媳关系是千年难题来的,婆婆以为媳妇抢走了儿子的爱,媳妇以为婆婆抢走了丈夫的爱,可是本来各有各的道的,并不矛盾的。儿子如同天上的月亮,婆婆如同秦淮河,月亮倒影在秦淮河中,这好比是儿子对母亲的爱;媳妇如同塞纳河,月亮倒影在塞纳河中,这好比是丈夫对妻子的爱。月亮的倒影都是一整个的,丝毫也不曾减少。对于股票投资而言,大家也许以为自己赚到的,就是别人亏损的,所以就巴望着别人亏损的。可是仔细想想并不矛盾的,人人都可以成为盈利者。人人可以成为尧舜,人人皆可成佛道,人人皆可以成为股神的。
小德川流。前面讲万物并行并育,在一起生长化育,不会互相伤害,不会背离。这些也都是由于小德的功德的。小德如同川流不息的河流一样,恩泽万物,使得万物各有其德而不会互相侵害。万物各自的德,可以说是小德的。
大德敦化。万物共通之德,可以称之为大德的。大德是敦厚而淳朴的,可是其中蕴含着大智慧的。前面子思有讲天地山川都是由点滴积累而成,而大德也是由小德积累而成。一个个百姓看似卑微,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每个人都能点亮心灯,聚在一起就是大德了,堪比日月了。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天地恩泽化育万物,而且不会有互相伤害和背离的。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之处的。圣人之所以伟大,就是使得世人能够和平共处,而不会互相侵害的。
第三十三章 亦孔之昭
1.淡而不厌
【原文】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解释】诗曰,「衣锦尚絅(jiong)」。《诗经》中讲:“身穿锦绣的衣服,外面还要加上一件麻布制的罩衣的。”古人穿着打扮很注重涵养,里面穿的是名贵的衣服,可是外面要套着一件朴素的外衣。现在的人恨不得把名牌,好的东西都穿在外面了。絅,也就是襌衣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起这个“禅衣老人”的号的缘故的。
恶其文之著也。君子不太喜欢过于纹饰于外,过于张扬。君子内圣外王,在内富有盛德和智慧,但是对外过于显示。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所以说君子之道,是符合中庸之道的,隐藏不会过于显露,可是却能够日益彰显。夫妻之道也是如此,不要一开始拍拖的时候,都掩饰自己所有的不好的,待到天长日久,秉性全部显露,那样的伤害更大的。
小人之道,的(di)然而日亡。小人之道,很快的显著,如同昙花一现一样,不消一日就消亡了的。什么是小人呢?有小心的人就是小人,有大心的就是大人。如果岁数小却有大爱的心,可以称之为大人。虽然须发皆白,可是却有小心,也只能称之为小人。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君子之道,看似平淡无奇而又不会觉得没有意味。我们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间心心相印,以心印心,看似平淡,可是却可以长久。世间许多恩怨,正是过于浓烈,而不能长久的,甚至反目成仇的。历史上张耳和陈余为刎颈之交,却反目成仇,都想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简而文。君子之道,看似简单,可是用起来还是文饰很美的。虽然说大道至简,只要把此心恢复本来的面目了就可以了,但是要发出来却是无所不包的,徇烂夺目的。
温而理。君子之道,待人待物温和,像之前所说的柔和。一旦柔和以后,容易多情而不讲原则。可是君子持守中庸之道,虽然温和,可是却能够比较理性,做事也很有条理。
知远之近。知远本是源自于近。远近互为阴阳,光讲远近可以讲好久了的。有位得到高人,他得道之后恍然大悟,留下了这样一句诗句:“此去蓬莱无多路,只在谭生拄仗前。”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虽然看似大道离我们很遥远,到处去求道,等到得道了,方知大道就在自己的周围,极近之处,甚至就是自己的本心和自性。我们要去求着个中庸之道,莫向外求,只要向近求就可以了。
知风之自。知晓风气变化的缘由在哪里,知道风从哪里吹过来的。前面我们讲此道如同深渊一样,这个深渊并不是死水的,而是有源头活水的。知晓风气衰落缘由,就可以对症下药了的,根本的还是要医治世道人心。
知微之显。君子之道可以知晓隐微的真理本来是很彰显的,只是由于我们被物欲所遮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
可与入德矣。如果知晓了君子之道,可以做到前面那几点,就可以入德了的。我们平时说要入道,入大道之门,这里讲入德。什么是德呢?德为万物各自之太极,道为万物共通之太极。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也有德。这里讲入德,是说可以谈学问了,可以谈中庸之道了,是从人的角度来谈如何入德,如何培养盛德。
2.亦孔之昭
【原文】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解释】《诗经》中讲:“虽然潜伏着,隐藏得很深,可是却也是很大而且光明的。”君子富有盛德,如同日月,虽然时机不到,在等待腾空而起的天时,只是潜伏着,但是一点也无法掩盖其伟大和光明。自性光明如同日月,虽然有物欲遮蔽,可是还是掩盖不住其光明。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所以君子经常内省,自己反省自己有无过失,有无能够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自己的志向。君子有志于道,小人有志于名利。君子反省自己有没有违背中庸之道。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君子之所以常人所不能及的缘故,正是因为这种在人看不见的地方做的比较好的,君子能够很好的做到慎独而无愧于心的,无愧于道的。
3.不愧于天
【原文】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解释】《诗经》中讲:“看你独自在你的室内的时候,能否无愧于上天。”屋漏,这里指的是屋子的西北角。大家如果留意农村的那些房子就知晓了,最暗的地方上面会开一个透明的天窗。这个西北角西北角一般都是比较暗的了,虽然别人都看不见,可是上天还是可以知晓的,神明还是可以知晓的。君子虽然潜藏起来,但是并不会在那里做坏事,而是在那里修养自己的德行。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所以说君子虽然不动,不去做什么,可是却能够得到世人的敬重;虽然不去说什么,可是世人却都能够相信他。
4.不怒而威
【原文】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解释】周朝的时候,宋国是殷商的后裔,这是他们在祭祀自己先祖成汤时候所念的诗句。《诗经》中讲:“集合大众默默的祈祷,少有争执而庄重。”这里引申来讲君子之道。君子面对神明,面对圣明先祖,无言而信的,不用多说什么,这刚好对应前面的无言而信。无愧于先王之道的。作为成汤的子孙,要继承成汤的遗志的,并不是要去造周朝的反,而是要有志于道。殷商正是因为失去民心,失去君子之道而失去了国家的。随时随地,不管是在哪里和谁都不争的,在心里也不起纷争的。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fu yue)。所以说君子虽然不去赏赐百姓而百姓自然就去服从了,虽然不怒却有威严,比刀斧还要令百姓感到惧怕的。严刑峻法并不是治国的良策来的,法制和德治互为阴阳,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天子富有盛德,德治如日月,对应于乾卦,这时候相对来说法制就可以减少了。如果天子无有盛德,这时候类似于坤卦,乱世用重典也无济于事的。
5.不显惟德
【原文】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解释】《诗经》中讲:“先王之德光耀天下,众诸侯都争相效法。”这首诗句歌颂周文王和周武王。天子有不显之德,行不言之教,不怒而威。虽然说不去显,不去动,不刻意去有为去扰民,可是只要修养好自己的德行,自然可以光耀百姓了的。众诸侯也会争相效法了的,由此可见从上率下的作用是很大的。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所以说君子之要能够笃行而恭敬,笃行于中庸之道,不失于道,天下就会太平了。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信服了,不用命令百姓去做什么百姓自然就去服从了。
6.予怀明德
【原文】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解释】《诗经》上讲:“我怀有明德,而不会疾言厉色。”周文王持守君子之道,怀有明德。《大学》里有讲明明德,作为君子首先是要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不仅仅如此,还要去发明别人本有的明德的。不仅仅是君子怀有明德,每个人身上都有本有的明德,都有一个无上珍贵的宝贝,只是世人不知而已。世人骑驴找驴,自己身上的宝贝不懂得珍惜,还要到处去找,到处去争。周文王不怒而威,不用说百姓就信服了的。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孔子说道:“如果以声色去教化百姓,这个是末了的。”如果以刑法去教化,以声色去教化百姓,这个是最末的方法了的。君子知晓只要修行自己的德行,做到至诚,就可以感化百姓了的。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大声吼叫,去打自己的孩子,这个是最末的方法了。
7.上天之载
【原文】诗曰,「德輶(you)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解释】《诗》曰:“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这是完整的一句诗句,这样相对来说更容易理解一些。《诗经》中讲:“有句老话这么讲,明德如同鸿毛那样轻,可是鲜有人能够举起它。”輶是一种很轻便的车,引申形容明德的轻。天子富有盛德,所以轻如鸿毛,不会使得百姓有压力。天子在上位百姓都觉得很舒服,不会搜刮民脂民膏。
毛犹有伦。鸿毛尚且还有丝线的,还可以看到细细的毛发,可是真正的明德甚至连一点形迹都看不到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是要持守大道的,而大道是形而上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丝线虽然很细,不注意看看不到,可是毕竟还是有一物存在的。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上天载道,是无声无臭无色的,这是至道来的。这个形而上的道才是根本的,鸿毛虽然细,毕竟还是形而下的。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