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皆曰予知
第七章 皆曰予知
1.皆曰予知
【原文】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解释】孔子说道:“人人都说自己很聪明,可是被驱逐到了罗网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避的。”孔子在感叹世人看似聪明,实则愚笨的。罟(gu)为捕兽的网;擭(huo)为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世人自以为聪明,可是明明看到了这些机关陷阱,还是要往里面去钻。世人不能够持守中庸之道,就落入陷阱之中了的。中庸之道如同康庄大道的,这些陷阱专门布置在旁门小道上,可是还是那么多人视而不见,铤而走险的,孔子就在那里感叹了的。世人如同飞蛾扑火一样,如何拦也拦不住的。
孔子又说道:“人人都说自己很聪明,能够选择中庸之道,可是连一个月都不能够坚持得下来的。”人人都知道做善事是好的,可是却不能够坚持去做的;人人都知道作恶事是不好的,可是却不能够放弃的。我们做善事不是给别人看的,可以说对自己有极大的益处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无形的大钱包,我们每做一件善事,就会将无形的钱,无形的资粮给存进去一笔。虽然一时半会可能不能马上兑现,可是迟早就可以兑现的。不仅仅能够得到智慧,还能够得到福报。光存了一个月的钱就无法坚持下去了的,真是可惜了的。
第六章 舜其大知
1.舜其大知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解释】孔子说道:“大舜可真是有大智慧呀!舜能够谦虚的不耻下问,甚至是那些看似浅近的问题也都要去多问问。”舜帝接受了尧帝的禅让,持守中和之道。他很担心自己执政有所偏差,所以多请教大臣,多了解民意。如果有什么偏差,百姓那里必定有所反应的。
孔子又说道:“舜帝能够做到隐恶扬善。”如果不是故意犯错,舜帝宽大包容,不在人前说别人坏话。如果别人做得好的,就不吝啬夸奖别人。孔子当年向老子求道的时候,老子送给他的临别赠言就提醒他,不要在背后议论别人是非,做到隐恶扬善的。有许多聪明人落于死地,就是由于议论别人是非的。
孔子又说道:“舜帝在倾听了之后,选择善言。然而善言也有不同的意见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见的。舜帝不偏不倚,持守中庸之道,切实地做好对百姓有益的事情。这也许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左右两端是两个极端,舜帝持守中庸之道,实在难能可贵。中庸之道并不是说和稀泥的,并不是说不惩罚恶人,也不奖赏善人的。不可执着于左,也不可执着于右,难道就可以执着于中了吗?股票投资也是如此的,不可执着于短线,不可执着于长线,也不可执着于中线的。
第九章 中庸不可能
1.中庸不可能
【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解释】孔子说道:“天下、邦国和家庭,都可以平治的。”《大学》里面有讲:平天下治国齐家。孔子拿三个大智大勇之事来和中庸对比的。治国平天下不容易,即使是齐家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孔子又说道:“爵位和俸禄都可以辞掉的;即使是雪白的利刃都可以踩踏过去的。要真正懂得和持守中庸之道,这就难了的。”孔子这里列举了三样事情,都是很难的。即使这三样事情都可以做得到,也未必就会真正懂得中庸之道,未必能够坚持中庸之道的。真的如孔子所说的这么神奇吗?三件事情看似很难了,可以说是天下至难的事情了,实则可以以力来求之就可以了。中庸之道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真正懂得,不容易去做到的。所以前面才说了少有世人能够真正懂得和做到的。
儒家正统是传心法的。如果要继承儒家正统,就要明心见性的,得道的,如此才能够和孔子圣人心心相印的,继承了孔子的心法的。此道是天下至简至易的,可是世人未必就能够知晓,未必就能够去做到的。只是由于世人迷失了本心而已。如果要知晓中庸之道,也就是知道了的,这也不容易的。知不容易,坚持去行更是不容易了的。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