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知天知人
第二十九章 知天知人
1.王天下
【原文】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解释】要使得天下兴旺,出现太平盛世需要把三个重要的事情做好,就是前面所说的制定礼乐,制定法度,规范文字。这三样事情只有有德有位的天子能够推行的。
如果能够做好这三个事情,就能够做到不同的诸侯国也能够政令畅通,不会违背周天子的意愿了;家家户户都能够移风易俗了,风俗比较接近,矛盾也就比较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习惯也不会相差太远了,人也就比较少有过错了的。考文应该不仅仅只是规范文字的,还要去考究经典的,推行圣贤之道,使得世人都见贤思齐的。
2.不尊不信
【原文】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解释】在上位的人虽然说好是好,可是如果没有富有德行,不能首先在自己身上去验证,不能带头去做好,也是不行的。如果要去推行周朝的礼乐,可是自己还是不能遵从,不能从自己做起,自己不受礼教约束,为所欲为;不能去听雅正的音乐,而是听靡靡之音,去做乐,如何能够使得百姓信服呢?如果没有在自己身上去验证,就不能使得别人信服。如果世人不能信服,百姓就不会跟着去做的。
在下位的人,例如孔子这样的人,虽然富有德行,虽然是很好的人,可是地位不尊贵,没有响应的位子。如果没有尊贵的位子,人微言轻,别人也不会轻易相信的。如果百姓不相信,百姓就不会跟着去做的。
3.君子之道
【原文】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解释】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所以说君子之道,从自身自性出发,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在百姓身上也都能够适用的。君子之道首先是要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也可以去发明百姓的明德的,使得明明德于天下。
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乃至去考究夏商周三代圣王也是符合的,可以屹立于天地之间也不违背天理的。这里讲君子之道是可以圆融通达的,适用于所有的事情的。
质诸鬼神而无疑。君子之道可以解释鬼神的,对于鬼神这类的事情都没有什么疑问了的。《金刚经》中有讲到得道的人,对此经不惊不怖,没有什么疑问了,也没有什么感到恐惧害怕的了。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所建立起来的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即使是过了百世这么久,有圣人出世也不会感到有任何的迷惑的。孔门心法过了一千多年以后,明朝圣人王阳明先生又出现了的,与孔子心心相印了的,不会感到任何的疑惑的。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得道以后,在四书五经中都找到了印证的,没有任何的迷惑的。
4.知天知人
【原文】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解释】如果要做到对鬼神都没有什么疑问,这就要知天的。如果不能知天,也不能知自性本心的。如果能够做到知自性本心,也就是明心见性了,也就是得道了,就可以对鬼神无疑问了的。
君子之道流传百世之久,可以待后世的圣人出世,而不会有任何的疑惑。后世圣人和古圣先贤心心相印,互相印证。古人可以知后人的心,后人可以知先人的心,如此可以称之为知人的。
如果不能知己也不能够知人,知己首先要知自性本心。《道德经》中讲自知者明。
5.近之不厌
【原文】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解释】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所以说君子言行可以世代成为天下之道,言行之中都是载道的。圣人的言行被弟子们记录下来就成为了经典,经典中都是载道的文字。
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君子之行世代为天下人所效法,君子之言世代为天下人的准则。
远之,则有望。如果离开圣人久远了,又会盼望着能够在身边,能够听到圣人的教诲。子思这么形容圣人,特别是自己的爷爷孔子。圣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似乎还能够感受到圣人的音容笑貌的。我们学习这部经典,可以传承孔门的心法,如同面对面的聆听孔子、聆听子思的教诲的。
近之,则不厌。接近圣人,也不会感觉到厌倦。人往往有这样的习惯,在身边的时候就会觉得厌倦了,不在身边就期盼着能够见到的。也许圣人在身边,苦口婆心的教诲,又觉得厌烦了的。可是子思这里讲,即使在圣人身边也不会厌烦的。
6.以永终誉
【原文】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解释】《诗经》中说道:“在彼处不会有人憎恨,在此处不会有人厌烦;日日夜夜也都是如此,始终如一的保持这美誉。”这里引用《诗经》中的话,形容君子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始终如一的保持着自己的本性。
君子没有不如此的,而能够早早的有美誉于天下的。如此才可以万古流芳的。君子不管是在上位的时候,还是在下位的时候,始终持守中庸之道。不管邦国有道,还是邦国无道,都能够持守中庸之道的。
第二十八章 反古之道
1.反古之道
【原文】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解释】子思引用自己爷爷的话,这个明着看似乎是损孔子的话,实则是在称赞孔子的,生逢乱世为了天下苍生,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去推行大道于天下。
孔子说道:“我反省一下自己,愚笨又自以为聪明,自己似乎有点坚持己见;贫贱地位卑微而又有点自专,有点过分自信了的,按照自己的主见去行事而不轻易改变。”这只是孔子在自嘲而已,并不是真的自己在批评自己的。孔子圣人已经得道了,是大智若愚的。孔子自己所认定的事情,必定要坚持到底的,如果不坚持的话,早就飞黄腾达了的,只是他不愿意去同流合污罢了。
孔子又说道:“生在当今的乱世,却不去好好的适应这个乱世,而还要去推行大道,去推崇古圣先贤所推崇的大道。这么做灾难就很容易殃及自己了。”王阳明先生在明代推行孔门心法,受到了众多的排挤和非议。明朝相对来说还好的,在孔子当年那种乱世更是危险的。
前面刚讲完明哲保身,可是孔子并不是像世人所想的那样去明哲保身的。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孔子看似在反省自己,其实也不是的。即使再重新来过,孔子还是会这么去做的。
2.天子所为
【原文】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解释】孔子虽然不顾性命去推行大道,想去挽救天下苍生。虽然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可是也不能力挽狂澜的。这里子思给大家解释一下,并不是说自己爷爷没有本事,而是大势所趋的,真正的权柄掌握在天子手里,需要周天子去推行的。
如果不是天子就不好去制定礼教,不好去制定法度,不好去考订文字规范。虽然孔子可以给天子提建议,但是采不采纳还是天子的事情的,孔子不可强行而为的。子思这也并不是把责任推给了周天子的,而是说明这是大势所趋的,周天子也无能为力了的。
3.天子功德
【原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解释】这里是讲周天子的功德的。
当今天下,已经是道路畅通了,车轨也相同了的,大小相同可以互通了的。如果车轨不同,有些大有些小,也无法跟道路匹配的。语言文字也能够互通了的,原本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语言文字,现在起码文字能够互相通了的。行为习惯,基本的人伦还是相同了的。
这些也都是周天子的功劳的。这样的功德只能是有德有位的天子可以做到的。如果光如孔子那样有德没有位是无法推行的,起码像姜太公遇见周文王那样,而且还要在适当的时机,而不能逆天下的潮流而强行的。
4.德位兼备
【原文】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解释】虽然有位,可是假如没有德行,也不敢做礼乐的。如果像夏桀和商纣王那样,虽然有天子之位,可是失去了德行,礼乐也很难去推行的。
虽然有德,可是假如没有位,也不敢做礼乐的。当然也不一定要天子之位才可以称之为位,如果能够作为相国那样的也可以说是有位了,但是很关键的需要有一位富有盛德的天子相配合的。如此才能够君臣一心,一唱一和的。孔子虽然富有盛德,但是也没有位,很难去推行礼乐的。
子思这么帮自己的爷爷解释,并不是爷爷没有德行,而是没有得到重用,没有位子的。
5.吾学周礼
【原文】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解释】孔子说道:“我谈到夏朝遗留的礼乐,虽然主要在杞国那里保存的最好,可是那里也不足以说是真正的夏礼的;我学殷商的礼乐,在宋国那里还有保存的。我学周朝的礼乐,现在还在用的,我遵从周朝的礼乐的。”
前面讲只有德位兼备的人才可以做礼乐的,可是现在礼乐不兴。孔子虽然有德但是没有位,不能指定新的礼乐,那就遵从周朝的礼乐也很好的。
第三十一章 天下至圣
1.天下至圣
【原文】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解释】这里形容得道的人,修行圆满的人,能够做到至诚的圣人。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只有天下至圣的人,能够聪明睿智,可以达到至诚,可以上达于道,可以上达于形而上的道。聪明并不只是小聪明的,这里是说耳聪目明,关键还是要心明的。只有由自性本心发明,这样才可以称之为聪明。如果心都被遮蔽了,耳朵也就相当于聋了,眼睛就相当于瞎了的。睿智是大智慧来的,不是一般的小聪明。只有圣人做到至诚,有大智慧,通过大智慧才可以达到道的。《心经》中有讲般若波罗蜜多,也是讲通过妙智慧到达彼岸的。这里所说的彼岸,也可以说是至诚的本心的。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得道之士心量广大,对人对事比较宽容柔和,能够包容世间一切。当然并不是一味的纵容恶的事情的,下面接下来也会补充的。杨绛先生曾说过: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得道的人就会比较柔和了,不喜欢争名夺利。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得道之士并不是一味的柔和的,对于一些大是大非的事情,还是刚勇决断的。颜回为孔子得道高徒来的,对于自己做得不到的事情,孔子只要说一次,颜回就会做得很好了的。不是得道的高士断然是做不到如此刚毅的。以自性为中心,以致良知为中心,不会违背的,抓住是不会放松的。柔和、刚强本来是相反的,但是在至圣身上并不矛盾的。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齐”字,在古代通“斋”字。持斋是要持心斋,吃素根本的是要净心。得道的高士斋戒庄重,此心至中至正。我们说要正心,而不能够偏心。对于吃货来说,心跟着嘴巴走了,不居正位了,这个可以说是偏心了的。心相当于君主,而五官相当于百官。君主下命令不需要亲自去臣下那里的,只要派人过去宣读圣旨就可以了。如果君主事事亲自跑过去,这就不居正位了。在一个公司中也是同样道理的。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得道的高士已经有了火眼金睛的,能够识别出一切真伪了。这个火眼金睛关键是依靠本心的,如果没有发明本心,没有发明本有的明德,是不能明察秋毫的。此心如同明镜一样,如果污垢清除干净了,就可以照天照地了,可以照见一切隐微之处。中庸并不是明哲保身,能够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什么是文理呢?文是外在的纹饰,外在的表象,可以说是外在的相,也就是《心经》中所说的色。这个表象并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东西的,包含了所有感官可以感受到的东西的。理是万事万物的条理、秩序。文理互为阴阳,文是阳,显示在外的;而理为阴,隐藏在内的。如果对文理阴阳知晓了,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都可以明察了,就足以分别一切善恶了的。
2.而时出之
【原文】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解释】如果已经得道了的天下至圣,已经做到了至诚了。这里来比喻圣人的境界了,是不可思议的。当然也不能高推圣境。
溥博,哪里都有,遍布一切处,广阔而高远。下面就会用天来比方的,天空覆盖住万事万物,没有尽头。
渊泉,如同深渊一样,但是这个深渊并不是一潭死水的。深渊的深处还有泉眼的,不断地往外涌出来的。泉眼就类似于深渊的根本的。自性如同这个根本,智慧不断地涌现出来。
而时出之。前面讲了圣人的五德,都在圣人至诚之心中,如果发出来的时候,就可以显现在外了的。
3.民莫不敬
【原文】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解释】圣人的智慧如同天空那么广博辽阔,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如同深渊之中的泉水一样,源源不断的涌出来。圣人展现在外的,百姓看见了的,都莫不敬重。圣人说的话,给予世人的教诲,莫不深信不疑,不仅仅是深信,还老老实实的去做的。圣人所行,百姓莫不感觉到很欣悦的。
4.德配天地
【原文】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解释】圣人如此,所以说名声远播了,不仅仅是洋溢于中原地区,还远播于南方蛮夷之地,影响到了北方广大的未开化的地方的。只要是舟车所能到的,人力所能够通达的,天所能够覆盖的,地所能够承载的,日月光芒所能照耀到的,霜露所能降落到的地方,圣人的恩德都恩泽到了的。
凡是有血气的芸芸众生,莫不尊重他,亲近他。所以说,圣人的至德已经足以配天地了的。我们说孔子圣人德配天地,也就是这个意思了的。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