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禅城环湖社区防疫有力度更有温度
社区防控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近日,记者从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环湖社区获悉,该社区做好门岗值守、疫苗接种宣传、防疫物资准备等工作,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筑牢防疫屏障,守护群众健康。
多措并举
筑牢社区防疫屏障
“在加强门岗值守方面,严格落实测温、亮码、戴口罩的入门三件事。”环湖社区党委书记范淑敏说,不仅仅是小区,社区内的商铺、活动场所等都要严格落实。而为了提高效率,部门场所还把原来的手持测温枪换成站立式的测温仪。在防疫物资上,环湖社区也做好充足准备。
为了提高60岁及以上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覆盖率,进一步筑牢免疫城墙,环湖社区用心用情用力推进疫苗接种工作。
连日来,环湖社区的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通过在小区、超市等地设点,开展“敲门行动”、微信群上发布信息等方式方法,发动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疫苗。工作人员不仅派发宣传资料,还结合当前的疫情形势,详细地解释新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消除长者的思想顾虑。
针对个别长者行动不便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组织专车接送,专人全程陪同,为社区内的长者提供贴心的疫苗接种服务。3月15日,相关部门还在环湖社区开设了接种专场,方便居民接种疫苗。
“经过近几天的工作,目前我们社区60岁及以上的长者新冠疫苗第一针的接种率已达到了85%。”范淑敏说,年龄最大的是92岁。
多方力量
凝聚疫情防控合力
“最让我感动的是,社区各方力量都参与到防疫工作中,不仅是社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党员志愿者、物业管理人员、居民等。”范淑敏说。
考虑到社区保安人员的门岗值守工作时间较长,党员志愿者纷纷自动请战,“只要有需要,我们都可以帮忙”。党员志愿者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动身边的长者接种疫苗。
某口腔诊所的负责人黄先生居住在环湖社区。他主动找到范淑敏,询问是否需要防疫物资,若社区有需要,他可捐赠。
各小区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开展宣传、接送长者等工作。
陈礼昌是社区工作人员,负责专车接送长者前往疫苗接种点。有一次,范淑敏发现已经中午1时了,他还没回居委会吃午饭。原来他一直在接种点,陪在长者身边,等接种完成再送回家。其实他可以利用长者接种后的留观时间先解决午饭,但他说:“不能走开,怕他们找不到我。”
范淑敏说,类似的事情其实不少,也是因为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广泛凝聚起疫情防控的合力,齐心筑牢社区的防疫屏障。
适安里古建筑群中的非遗体验区。
历史建筑之于一座城市的意义,已经无须赘述。一栋有独特故事的老建筑或一个有特殊风貌的街区,都蕴含着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近日,佛山日报记者走进梁园北侧适安里古民居群。从适安里古民居修缮工程中,我们可以窥见历史文化名城佛山老城区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活化脉络,也对这些历史建筑从“活”到“火”充满期待。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坚持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
对于“最佛山”的禅城来说,如何做好历史建筑活化,确实考验功夫。
禅城浓缩佛山历史建筑精华
历史建筑既要“用”也要“保”。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的中心城区,禅城区是明清“四大聚”佛山古镇的所在地,从明清时期开始,一直是佛山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让禅城拥有当时最潮流、最精美的建筑,如祖庙、梁园、适安里古民居群,以及佛山第一座银行、第一座大酒店都落户于此。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禅城区的历史建筑,部分得不到较好保护。
所幸的是,近年来,历史建筑保护越来越受重视,关于文化工作的部署在佛山市、禅城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占篇幅也越来越大,禅城区更提出要推进历史建筑、文物场馆、特色街区等串珠成链,形成“一主多支”的岭南文脉轴线。
在这条轴线中,历史建筑毫无疑问是整条岭南文脉的关键点,历史建筑修缮的情况,决定着这条岭南文脉轴线的深度与厚度。
历史建筑修缮考验慢功夫
历史是厚重的,文物修缮需要的是“绣花式”的慢功夫。
苏州用“双面绣”来形容对古城修复的细致度。单单是一座顾廷龙故居的修缮,施工队就花了整整两个月详细勘察,仔细研究遗留下来的砖雕门楼、屋架、楼厅、石刻、砖刻门匾、用料形制、工艺技术,并绘制成厚厚的勘测及修缮设计图纸。为找到一块合适的太湖石,施工人员几乎跑遍周边的石材基地;为找到一棵能匹配古宅“气质”的桂花树,则接连十几天都往苗圃市场跑……
而在佛山祖庙百年大修的工程中,大量的灰塑需修复和重新上色,工程邀请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三次参加广州陈家祠灰塑修复的邵成村,主持祖庙灰塑的修复工作,并使用天然矿物颜料进行重新上色,在古建筑修缮中如此大规模使用矿物颜料,这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属首次。
修复历史建筑,需要有情怀。一位历史建筑修复专家不止一次感叹,传统工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传统材料也越来越难找,历史建筑修缮既需要资金,更需要智慧。
近年来,禅城区采取政府财政资金、社会出资相结合的方式,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文保单位进行分年分批修缮,确保文物安全。梁园、适安里古民居群、任围等珍贵历史建筑、历史街区,都逐步得到了修缮保护,成为禅城岭南广府文化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
活化历史建筑需要快节奏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历史建筑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完成了修缮,预示着它第二次生命的开始。
近年来,佛山提出要按照活态遗产要求提升改造莲升片区、南风古灶片区等重点区域,让历史建筑、特色街区、民俗印记串珠成链,构建岭南文脉轴线。禅城区也提出要建设高品质岭南文脉轴之城,建设大湾区首个“岭南非遗天地”,打造岭南文化展示窗口。
相比起历史建筑修缮的“慢”,历史建筑的活化更需要“快”,甚至需要在建筑修缮的启动阶段,就要考虑如何把历史建筑与城市经济发展、居民的生活相结合。以苏州为例,其对全市文物建筑进行摸查后,出台了近20部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初步形成与国家、省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苏州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政策支撑。
在保护与改造的探索之路上,经济效益和保护古建如何有机结合,同样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重要命题。
对于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修缮和后期利用设计同步十分重要。广州近代洋行码头仓库区的诚志堂仓库建于清末,民国时期重建,是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2018年,广州市想方设法破解活化利用难题,建立起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政府部门组成的团队,历时6年多,投入4000多万元,将诚志堂活化后成为太古新蕾幼儿园,把原真性修缮与适度性改造有机融合,也补全周边小区幼儿教育服务短板,成为区域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每年提供幼儿学位120个,解决就业岗位100个。
诚然,禅城区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层次等亟待优化提升,如何在全面保护前提下,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就显得十分迫切。令人欣慰的是,禅城已经在探索中不断累积经验,无论是人气爆棚的岭南天地,还是刚刚完成改造的任围、适安里等片区,禅城都在探索以不同的形式,活化历史建筑、历史街区。
相信不久的将来,岭南广府文化将在禅城的各个历史建筑、街区内,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您好,麻烦出示一下粤康码,测一下体温。”近日,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张槎市场监督管理所党支部党员古瑜驻守在张槎街道城西市场门口,对进出群众进行体温检测。
连日来,包括古瑜在内的张槎市场监督管理所党支部25名机关党员志愿者,在禅城区委号召下,主动放弃休假,下沉到村居、农贸市场一线值守市场、背老人下楼打疫苗,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
驻点值守24家农贸市场
近日,张槎市场监督管理所党支部党员志愿者陈铭江和同事来到鸿江市场,督促经营户佩戴口罩,值守市场门口对进出群众进行体温测量,巡查市场交易秩序,维护市场稳定。近段时间以来,农贸市场里每天都有市场监督管理所党员的身影,那是一抹最亮丽的市场监管蓝。
目前张槎街道有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36家。疫情防控期间,这些市场成为市民采购日常生活用品的重要场所,但也因人流量大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为了兼顾疫情防控和民生所需,张槎市场监督管理所党支部采取“蹲点包干”的形式,从3月14日开始,向每一家市场派出2~3名工作人员值守。
“疫情防控,食品安全是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摸排经营主体人员外出及返禅情况,确保从业人员健康上岗,是我们每天都要做好的工作。”张槎市场监督管理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周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这几天,他带领所里党员穿梭于24家农贸市场,用一声声的劝导、一趟趟的摸排、一句句的指导,把好防疫关卡。
白天值守农贸市场,晚上还要开会研究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周赞和所里的党员们一刻都不敢懈怠,始终坚持在防疫一线连轴转,3月以来一天都没有休息。
一口气背着老人下7楼
近日,张槎街道金沙社区金沙新城小区梁婆婆家里响起了敲门声,开门一看,是张槎市场监督管理所党支部党员志愿者陈铭江、古瑜,他们想带梁婆婆到疫苗接种点接种新冠疫苗。
金沙新城小区是个老旧社区,有1300多名老人。经过前段时间社区的宣传发动,已经有不少老人纷纷主动接种疫苗。但还有一些行动不便,年纪较大难以下楼的老人难以独自前往接种。今年80多岁的梁婆婆就是其中之一,她家在7楼,没有电梯,50多岁的儿子腰骨不好,难以搀扶她下楼。
“我们社区只有12名工作人员,难以一一上门接送这些老人。”金沙社区党委书记潘凤娟告诉记者,得知社区这个需求后,张槎市场监督管理所党支部立刻发动全体党员志愿者上门,帮助老人到指定地点接种新冠疫苗。
刚开始,梁婆婆心里有顾虑不愿意接种。古瑜他们耐心劝说了半个小时,终于说服了梁婆婆。但是梁婆婆腿脚不灵,怎么下楼呢?“别怕,我来背您,上来吧!”正在大家犯难的时候,古瑜毅然弯下腰来,背起了老人。
“这里是7楼,如果中途没力气了,换我来吧。”一旁的同事说道。“没事,我能行。”于是,古瑜咬着牙,背起老人一口气就走到1楼。而古瑜的同事早已开了自己的私家车在1楼等候梁婆婆。
“人老了,腿脚不灵便,听力又不太好,我也不懂该怎么接种,多亏了你们帮忙。现在打上了疫苗,心里踏实多了。”梁婆婆感激地说。
背的背,抱的抱,扶的扶,两天时间里,古瑜、陈铭江他们发动了100多名老人前往接种点接种。
“身为一名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自己苦点、累点无所谓,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古瑜坚定地说道。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