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全域池塘改造提升,这7种尾水处理模式值得收藏
养鱼先养水,
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是水产养殖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2年起,
佛山市计划用五年时间
推进全域池塘改造提升,
达到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
为此市农业农村局通过
实地调研、专家论证筛选出
以下适合佛山推广应用的
7种尾水处理技术模式,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三池两坝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流程为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净化池。该模式对养殖水域进行科学规划,在池塘升级改造基础上(进排水分开),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态的方法,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化处理,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该模式尾水处理面积要求占总面积5%~10%,适用于淡水集中连片池塘。
三池两坝尾水处理模式工艺流程图
【费用参考】
费用方面以佛山市南海西樵礼记水产养殖场为例,每亩约6500元,主要建设内容有池塘方格化改造、清淤固基、三池两坝建设(面积19亩,约占总面积10%)、进排水分离等,电费约为每月2000元(约3240度电),主要用于曝气池配备一台3kW的罗茨风机,24小时运行。生态净化池配备一台1.5kW的叶轮增氧机,24小时运行。
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流程为生态沟渠——沉淀池人工湿地(复合式人工湿地)——养殖池塘(外部水域)。该技术是在池塘建立人工水生态系统,利用内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等协同作用,经过物理和生物两重处理,达到去除或消减水中污染物的目的,可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该模式尾水处理面积要求占总面积10%以上,适用于淡水集中连片池塘。
人工湿地尾水处理理工艺流程图
【费用参考】
费用方面以三水区太二农业有限公司为例,改造面积共1775亩,项目投入885万元,每亩约5000元。主要建设内容有鱼塘整治、进排水管网和尾水处理。电费每月约660元(约1080度电),电费主要用于人工湿地配备一台功率为1.5kW的喷水式增氧机,24小时开启。
综合型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流程为沉淀池——陆基高位池(配备紫外线消毒)——陆基养殖圆桶——固液分离池——生态沟——水稻田/生态湿地——沉淀池——曝氧池——蓄水塘。该模式灵活运用生物、化学、物理的方法,结合生产经验和生产需要,对现有的养殖尾水处理模式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升级尾水处理模式,适用于淡水集中连片池塘。
陆基高位池模式+渔稻共作尾水处理模式工艺流程图
【费用参考】
费用方面以广东银鹏农业公司为例,改造面积共15亩,项目投入250万元,每亩约1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特制陆基圆形养殖池,2个储水圆池和26个直径达10米的养殖圆池共约3000立方米养殖水体,还有三级污水圆池5个,每月电费约为6000元(约1万度电),主要用于高位蓄水池抽水,紫外线消毒,养殖桶供氧以及换水。
“一池一渠”简易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流程为养殖池——生态沟渠——生态净化池——养殖池。要求养殖用水循环使用,利用生物生态的方法,采用“一池一渠”的简易工艺流程,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实现循环利用。该模式尾水处理面积要求占总面积3%-5%,适用于淡水分散型池塘。
“一池一沟”简易尾水处理模式工艺流程图
【费用参考】
费用方面以三水区刘氏水产为例,改造面积共166.7亩,项目投入136.67万元,每亩约8000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建设进排水管网、生态沟渠、尾水处理池等。电费每月约350元(约550度电),主要电费为750w分水沙井水泵,水流通方式主要依靠高位蓄水池进行水体自留。
池塘“零排放”生态圈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流程为圈养桶——底排污管——尾水分离塔——消化处理桶——上清水回塘;浓缩水进入下两级固液分离装置——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在池塘中构建圈养装置,把养殖品种圈在圈养桶内养殖,通过圈养桶特有的锥形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废弃物经吸污泵抽排移出圈养桶、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在尾水分离塔中沉淀分离、收集后进行资源化再利用。该模式尾水处理面积要求占总面积15%,适用于淡水分散型池塘。
池塘“零排放”生态圈养模式工艺流程图
【费用参考】
费用方面以更合镇香山村池塘“零排放”生态圈养为例,改造面积共7.5亩,项目投入48万元,每亩约6.4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四组共16个圈养桶和1套养殖尾水分离塔。电费每月1700元(约2800度电),7.5kW 水泵2台每天抽水处理2次,约1.5小时;1.5kW水车式增氧机2台每天24小时开启。
池塘养殖三级过滤池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流程为尾水收集池——池塘底部铺设PVC排水管道——溢流系统——弧形筛——碎石过滤池——细沙过滤池——陶粒过滤池(复合微生物)——生物降解。该模式充分利用池塘自然条件和辅助设施开展池塘养殖水生态治理,主要是在排水沟渠、空地等地方开挖并且修建水泥池,通过修建水泥池并添加滤料来完成。
根据不同养殖品种,设施面积占比建议如下:四大家鱼、罗非鱼,设施总面积应达到养殖总面积的 3%;虾类,设施总面积应达到养殖总面积的 2%;蟹类,设施总面积应达到养殖总面积的 1.5%;杂交鳢、加州鲈、太阳鱼、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鱼类,设施总面积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 5%。适用于淡水分散型池塘。
池塘养殖三级过滤池尾水处理模式工艺流程图
【费用参考】
费用方面以佛山市林远水产有限公司为例,改造面积共242.2亩,项目投入97.88万元,每亩约4000元。主要建设内容有进出水管网的改造提升、边界河涌改造沉淀池和生态沟渠设施、净化池塘多级净化设施、微孔曝气系统、电力配套设施、自动化水质检测系统。无需电费,主要维护费用用于池塘清淤,疏通排水管道以及滤材的清理。
池塘岸基一体化设备尾水处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流程为主要为养殖池塘——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快速离心固液分离——上清水回塘;浓缩水进入下两级固液分离装置——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该设备首先将池塘底部营养盐较高的水体抽提到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中,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处理分为三级处理,一级处理是利用快速离心的方式实现养殖尾水的初级固液分离,分离出大多部分的残饵和粪便,浓缩后的养殖尾水经水生植物及微生物处理器,实现脱氮、除磷和消毒后,可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每套设备占地约10平方米,适用于淡水分散型池塘。
池塘岸基一体化设备尾水处理模式工艺流程图
【费用参考】
费用方面以南庄镇醒群村岸基一体化池塘循环水养殖与尾水处理项目为例,改造面积共200亩,项目投入108万元,每亩约5400元。主要建设内容有15套池塘循环水与尾水处理系统,1套养殖尾水净化处理系统,通过塘前端厌氧沉淀处理、水生植物吸收氮磷,塘末端进行泡沫分离以净化养殖尾水。电费每月约1350元(约2200度电),一套该设备功率约3kW,需24小时运行。
近日,有关强基计划试点高校陆续公布2022年招生简章,启动强基计划招生工作。
强基计划也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于2020年在有关高校开始实施,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目前,强基计划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将增加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大学三所高校开展强基计划试点。
该案例有什么亮点?
民政君带你“睇睇”
佛山市禅城区:“大数据·微服务”
构建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
禅城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是广东省佛山市中心城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133万,下辖3个街道、1个镇,现有94个城市社区、53个行政村。2019年3月,禅城区被确定为新一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围绕“强化基层党建、创新信息互动、激活多元参与、优化服务水平、构建情感社区”五个目标,打造区、街道、社区三级微服务平台,形成“党建引领、社区主导、社工参与、情感治理、数据赋能”五大机制,构建起以“大数据、微服务”为主要特色的社区治理和服务综合体系。
建成“微服务综合体系”三级平台
实现服务、资源精准匹配
区级层面打造微服务“云平台”。对接禅城区大数据中心、“共享小屋”小程序以及民生服务系统,形成了动态更新的 “社区需求图”与“社区资源图”。通过“需求图”掌握服务辖区详细人口构成,通过“资源图”显示正在运作的社工服务项目,对社区服务运行情况进行实时汇总、统计、分析并形成决策支持,从而确定最优的社区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为民生需求与社区服务资源提供更精准匹配。
街道层面建设微服务中心。形成较为成熟的“微服务中心”网络,实现了“线上服务点单+线下枢纽配送”的社会服务模式。线上,居民可通过社会服务信息化平台查询了解服务内容、直接下单、评价监督,让服务“触手可及”。线下,微服务中心体系可链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长者饭堂等服务资源,提供日间托管、就近用餐送餐等具体服务。社区层面推进“共享小屋”项目。全流程搭建“四范畴、两平台”的社区生活共同体。一方面,推进“议事、活动、技能、物品”四个共享范畴,将社区的公共空间、闲置资源和居民的个人技能、空余时间整合起来,激活“沉睡”资源。另一方面,线上、线下互融互通,线上开发“共享小屋”微信小程序,将居民群众“需求清单”和党员“服务清单”精准对接,让共享行为简化为“掌上动作”;线下打造“一屋一特色”的“共享小屋”物理空间,存放可共享的物品,每月定期举办主题小区活动。
形成“微服务综合体系”五大机制
实现管理、帮扶高效对接
党建引领,统筹服务方向,打造“心连心”社区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把支部建在小区”工作,充分发挥小区党支部和党员在物业小区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利用“共享小屋”小程序发布困难群体“微心愿”,实现党组织和党员成功结对帮扶。
社区主导,整合治理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进一步推进“家禅城议事厅”智慧化建设,建立健全“以块为主,条块并行”的社区联动服务模式。疫情防控期间,禅城区各村(居)创新推出“大网格”内划分“小网格”、“楼长+三人小组(社区工作者、民警、社区医生)”等周密防控模式,充分调动社区党员、楼长、下沉工作队等力量。社工参与,激活社会组织,提升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依托禅城区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组织实践基地、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等孵化网络,大批兼具队伍规模与服务质量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成为社区服务专业化的生力军,催生了“和乐村居”“长者饭堂”“社会服务创投大赛”等服务品牌,形成了良性的社区服务生态圈。情感治理,营造温度社区,加强居民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创新推广优秀社区工作法,形成了“一社区一品牌”的特色社区建设路径,激发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大力推进“乐善村社互助基金”项目,以社区为单元,在区慈善会捐赠善款并冠名设立互助基金,区慈善会根据捐赠金额进行1:2比例配套,从需求出发着力帮扶社区有突出困难的群体。数据赋能,助力服务智能化,推动现代信息化社区服务创新。利用“一门式”横向覆盖自然人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各类事项,不断积累形成真实准确、实时更新的数据库。借助“区块链”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和匿名性等特点,解决社区服务过程中个人真实身份的认证问题,有效避免了重复证明和弄虚作假。
“大数据·微服务”
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成效显著
提升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区、街道、社区三级微服务平台对接7个服务系统,对接数据超28万条,所有数据均向街道、社区开放,进一步打破社区治理过程中的数据壁垒。街道微服务中心引入近250家社区服务提供方,21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每年链接社区资源超过200项,充分激活和调动了社区的各类服务资源。截止2021年底,街道微服务中心服务领域涉及25大类、208项,完成服务10844个,累计服务超450万人次;“共享小屋”小程序注册人数超23.8万人,小区党员参与超4.5万人,共发布微心愿1259个,党员群众成功对接帮扶1125个,通过小程序开展线上投票表决109项,解决加装电梯等历史遗留问题32个,受益人数超14万人次;线下搭建共享小屋共160个,累计举办共享活动9400多场次。
提高社区服务的精准度。通过微服务中心社会服务信息化平台,及时掌握社区居民需求动态,运用大数据查找各类社区服务资源,保障社区服务供需精准匹配。跨部门、跨区域的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有效避免了社区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基层数据重复采集、资源重复投入等问题。如祖庙街道微服务中心通过街道长者群体分布热力图,统筹分析各区域长者服务项目覆盖密度,为街道新建长者饭堂的选址提供科学参考,提高了社区服务的人力、财力、物力投放精准度。带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举办了3届公益社会服务节及“和乐村居”社区服务大赛,带动大批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联动参与社区治理。2019年以来,累计培育孵化志愿服务队伍62支、志愿者人数约2500人,累计服务时数超42万小时,累计服务居民超45万人次。充分发挥小区党支部和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市、区近2.1万名在职党员到全区94个社区报到,全区接收在职党员300人以上的社区22个、600人以上的社区8个,共开展9470多场活动,党员累计参与超6.6万人次。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