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初地,魅力白坭的渊源你知多少?
三水白坭豆兵岗,
在人类历史的广袤时空中,
我们借助历史、文学、地质、考古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勾勒出一张辽远而深邃的图景。
一起来看
回响:海平面远去的见证者
远古时代的人类文明痕迹早已湮灭于烟尘。而白坭镇一座名为豆兵岗的小山丘,山丘上的银洲贝丘遗址,依稀可辨三水先民活动的遗迹。
银洲贝丘遗址是在1983年6月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的,在1991年底由广东省文物考古队首次试掘。1992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水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又对银洲贝丘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
银洲贝丘遗址没有辜负考古学家。在不到1000平方米的区域内,考古队发现了不少墓葬、柱坑、灰坑和一批较完整的房基遗迹,还原了贝壳区、墓葬区、居住区等功能分区。这说明当时银洲贝丘遗址的先民已经学会用火,还会建造房屋抵御严寒和野兽的侵袭。
银洲贝丘遗址的年代大约距今4200年到3800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它是目前可知的三水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让人们对该时期人类遗址的聚落布局有了初步了解,还进一步完善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史前文化的考古编年。
一个更为重要的考古研究则表明,至迟在四万年前,三水盆地已经定型,此时,三水境内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水平面以下二十米左右。此后,由于河流和海水的相互作用,珠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在此冲积、堆叠。考古推测,先后曾有三次海侵和海退(地理学上称为“三次沉积旋回”),为珠三角洲带来了至少28~39米的沉积土壤层。
而三水先民在创造了银洲贝丘遗址的同时,也见证了海潮退却而造成的地理、水文巨变:银洲贝丘遗址上发掘的大量堆积贝壳表明,早期先民的食材以文蛤为主,后来以蚬为主,晚期则以石螺数量居多。文蛤生活在咸水中,蚬、石螺则在淡水中生存——这一变化,印证了海潮退却,更为我们追寻更为古老而恢弘的历史提供了线索。
遐想:西樵山文化的播衍者
线索,指向的是西江下游、与豆兵岗直线距离不足20公里的西樵山。正是这一次漫长的海潮退却,让沧海变作陆地,让孤岛变成山体,豆兵岗如此,西樵山也是如此。只不过,西樵山出土的双肩石器表明,那里的历史更早,6000多年前已经有人类活动痕迹。而如今与西樵山一江之隔的南蓬山下的古椰贝丘遗址,相关研究推测,该处遗址还可能将史前人类文明活动的足迹再往前推。
而将这些遗址联系起来的,正是产自西樵山的霏细岩。以西樵山为圆心的方圆数十公里内,分别有白坭银洲贝丘遗址、禅城河宕贝丘遗址,这些遗址都曾出土以霏细岩为原材料的打磨石器。
我们不妨推敲,在海潮退却的漫长岁月里,如今的西江流域一带渐渐成为水陆相交、适宜人类生活的地方,史前先民在不断的迁徙中,将“西樵山文化”的火种带至周边地区。
而最先到三水开荒拓土,创造了银洲贝丘遗址的三水先民,他们恰好遇到了适宜繁衍生息的豆兵岗,也在无意之间成为了“西樵山文化”在三水的传承者、播衍者。
伏脉:岭南理学的追慕者
胡麻手种葛鸦儿,红豆重生认故枝。跳出现有的行政区域界限来看,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不管是从地缘上,还是近代以来的文脉传承上,三水南部的白坭都与西樵山薪火相传、血脉相连。由浅海演变而来的西江,正是这一文脉相传的见证。
时间翻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50万中原大军南征岭南,桂林、象郡、南海白郡相继设立;尔后开凿灵渠,从此,南北水系可以通过灵渠沟通往来,先民从灵渠出发,北上可以进入湘江,经洞庭湖进入长江;从灵渠南下,则可经漓江、桂江入西江,在广东三水汇入珠江。
到了明朝,西江流域一跃成为岭南文化的焦点。明正德年间,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相继入栖西樵山,此后到嘉靖年间,三人分别建立了云谷书院、大科书院、石泉书院以及四峰书院,他们继承并发展了陈白沙的学说。这是理学在岭南地区传播的重要基石。
西樵山自此扛起岭南理学文化的大旗,而三水先贤早早就服膺于此。在陈白沙时代,白坭祠巷村族人陈冕就师从陈白沙,陈冕“遵循礼教而修明其义”,被陈白沙视为“高弟子”。
这段贯穿了宋末以来700余年的历史,在白坭祠巷村陈氏大宗祠都留下了痕迹。相传,白坭祠巷村陈氏大宗祠的牌匾,便是陈冕向陈白沙所求。这一座陈氏大宗祠,也成为宋末以来时代巨变的见证。
从家族传承上看,建造陈氏大宗祠的陈氏族人,是南宋官员的后裔,其开村始祖陈规官至大理寺评事,家学渊源深厚,为后世接受理学熏陶埋下了伏笔。
从人文历史来看,陈白沙曾经在西樵山和三水讲学,陈冕先在肇庆求学后拜在白沙先生门下,陈白沙写给陈冕的多篇诗文,更是直接印证了当时理学在西江流域的传播。在明清两代,与西樵接壤的三水白坭文人辈出,考取进士、举人的人数更是占了三水的一半有多。
得益于此,“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一直是白坭学子胸怀邦国、经世致用的追求与理想。如陈氏第26代族人陈宣远,侨居海外多年的他,改革开放初期无偿投资北京饭店建设,最终只要“一块钱回报”。又如岗头人梁士诒,“一·二八”事变爆发之后,眼见国难日深的他应邀到上海共商大计,期间曾会见记者,畅谈抗日要旨及后方给养问题。期间梁士诒写下了《北行感咏》,留下“不炫文章惊海内,只余颅血洒江干”的豪迈之句。
或许,我们可以由此推测:从史前先民播撒“西樵山文化”的火种,三水第一次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到明代以来三水南部先贤追慕白沙学说,几乎每一个时代,三水都与西樵山遥相呼应,“西樵山文化”在三水这片土地投下了一片炽烈而持久的焰火,植下了一道深沉而有力的根脉。
三水作为全省唯一的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县区级试点,积极盘活祠堂资源,把基层文化融入祠堂,实现“一堂多用、一堂多能”。白坭司法所结合乡村振兴工作,以三水祠堂之冠——陈氏大宗祠为试点,创建“乡贤调解工作室”,并由此积极探索“祠堂+乡贤+调解”模式,将祠堂文化、乡贤文化和法治文化有机融合,构建乡村法治建设新格局。
培育“贤调”队伍激活乡村调解力
白坭镇作为三水区探索“祠堂+文化”项目的先行点,也就成为该局探索“祠堂+乡贤+调解”模式试验区域。
“乡贤调解工作的核心是推选在当地有威望、热心调解、处事公道的退休回村的老干部、老党员、致富领头人等乡贤担任调解员。”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白坭司法所积极引导老党员、老模范等能人参与人民调解工作,打造一支“接地气”的人民调解队伍,激发乡贤的活力,发挥他们在乡村建设、治理中的带头作用。
通过该做法,既充实和补充了基层调解员的不足,又充分发挥了乡贤“地熟、人熟、事熟”以及威望高的优势,在法治的前提下,突出以“德、理、情”来化解矛盾,用老百姓的“法”处理老百姓的“事”,更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尤其是邻里纠纷。
随着白坭镇乡贤调解工作的稳步推进,乡贤调解员发现不稳定因素或纠纷苗头时,在“能控就控、能调则调、难调上报”的原则,在“早”字上下功夫、对于预防纠纷发生、防止矛盾激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2021年2月乡贤调解工作室设立以来,白坭镇富景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乡贤的助力下,开展矛盾纠纷排查98次,排查发现矛盾纠纷7宗,预防矛盾纠纷27宗,调解矛盾纠纷36宗,调解成功率连续两年达100%。
聚乡贤力量加快乡村法治宣传
从目前看,乡贤调解工作室在当地成为协助村(居)化解纠纷的“好帮手”,为民解忧的“好平台”。同时,以陈氏大宗祠为中心,辐射周边村企的矛盾纠纷也呈现下降趋势,助力富景社区打造成为幸福和谐社区,建设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更有底气。
白坭司法所通过聚乡贤力量,促进乡村法治宣传增实效。发挥了乡贤调解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乡贤带头参加“八五”普法各项活动,以民俗聚集民心,通过乡贤调解员在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对广大群众进行渲染培养,通过示范、灌输、评价劝阻等教育方式,有效提升广大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难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
同时,该司法所适时组织乡贤参加培训,提高乡贤调解员的业务水平,并以“乡贤调解工作室”为阵地开展宣传活动,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知晓率和影响力,提高村民的法律素养,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
接下来,将落实“一规划两纲要”,积极壮大乡贤调解员队伍,借助“庭所共建”法治新模式畅通司法机关与乡贤调解工作的合作对接,进一步擦亮白坭镇“祠堂+调解+乡贤”品牌,以点带面助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促进法治三水建设高质量发展。
2月8日,高明区中东部(杨和)与中西部(明城)产业有机协作座谈会召开。双方党政领导班子通过现场走访与座谈交流,签订《杨和、明城产业有机协作项目书》,这标志着两镇的区域合作将从常规协作转变为深度协作,两镇正式迈上“两大”建设快车道,进入新一轮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全面推进发展的关键期、加速期。
坚持制造业当家 汇聚招商引资合力
区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把实体经济抓在手里、捧在手心,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主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杨和是广东制造业重镇,拥有金属材料、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集聚起超1300亩的装备制造业园区。近年来,杨和镇以平谦现代制造产业基地、宜家供应链、万和电气等龙头企业项目为依托,针对性地开展重大项目引进和培育工作,推动一批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制造业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明城镇则拥有德方纳米、华兴玻璃等一批骨干企业,盈富片区初步形成机械装备制造业集聚布局,高端智能包装产业链已见雏形,新能源产业涌现链主企业,制造业发展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如今,两镇在工业产业上实现联合,无疑将进一步激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能,汇聚招商引资更强大的合力。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要求,杨和与明城将抓紧制定共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的产业空间规划,积极推动现有主导产业,如装备制造业、家居建材业等加快调整优化,实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零部件等产业,打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新高地。同时,杨和与明城将全面梳理两镇装备制造、现代包装、智能家居、新型建材等产业链现状,找准链主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以及意向招商企业,共同实施建链强链补链工程,锻造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间,两镇将发挥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实现企业组团壮大,抱团发展,建立两镇招商信息和产业载体资源共享共通机制,开展联合招商活动,推进万马产业园、松澜产业园和平谦国际产业园信息互动,搭建招商信息共享平台,拓宽招商渠道。
面对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重大机遇,从区位上看,明城镇具有承东启西、双向驱动的腹地区位优势,杨和镇作为高明“两城一带”融合节点,正在加快向东融入荷杨新一体化,向西与明城优势互补,强化产业协作。为进一步深化两镇合作,破除交通堵点,完善基础配套,优化营商环境,两镇将联合开展路网建设合作,争取区里支持,谋划启动三和路西延接通明二路和西江大道(平山大道)工程,打通连接两镇的交通大动脉,更好推动两镇融入高铁枢纽发展区建设。
2月8日,与会人员来到高明区富硒丝苗米产业园(万亩稻田),沿梯级走上田头智慧小站,俯瞰田间新苗嫩绿、生机勃勃的景象。随后,一行人还前往千亩美丽渔场,现场摊开地图商讨杨和镇岗水村和明城镇崇步村在农业种植和渔业养殖上的合作细节。
在岗水村和崇步村片区,集聚有超万亩优质的鱼塘资源,明城镇依托千亩美丽渔场项目吸引了一批种苗孵化水产养殖企业进驻,杨和镇本身有广东五洲八达水产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水产加工、物流企业,具备了产业融合的基础和水产养殖优势产业集群资源,杨和和明城联合建设高明稻渔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可以实现产业互补、产业链相互融合,共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基础。
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大湾区(高明)现代化农业综合示范区部署要求,产业园区建设要统筹加工、生产、研发、示范服务、旅游等功能板块,配套物流、电商,崇步村和岗水村区域农业条件相对成熟,一直都是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区域,杨和、明城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统筹两镇农业产业发展资源,连片开发沧江沿线农用地、鱼塘,开展万亩稻田扩容提质工程,探索共建沧江渔业创新中心。
同时,杨和、明城将以现代农业撬动复合经济。大力发展稻米水产深加工、创新预制菜产业,打造稻渔观光体验、渔乡餐饮美食、农家特色民宿,建成集稻渔生产、加工物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农业园区,探索高明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第三产业发展上,杨和镇拥有环皂幕山片区核心位置的丰富绿色资源,明城镇生态资源禀赋同样得天独厚,两地将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规划建设环皂幕山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精华带的部署要求,全面开展杨和、明城沿线旅游资源摸底清查,开展高水平规划研究,引入战略性投资者,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串联两镇景区景点,打通生态廊道,共同做好“生态+”文章,推动生态产业化,两镇还计划联合打造以珍稀水果种植为主导产业的林下经济开发农业产业园区,带动低效山地开发利用,增加周边村集体收入,推动跨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当日,一行还走进明阳村历史文化街区。新春期间,街区迎来大量游客。近年来,明城镇依托东门圩1475项目的优势资源,串联高明区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谭平山故居、明阳历史文化街区等红色资源,力争打造三谭故里·红色文化旅游区4A级景区。接下来,明城与杨和将分别创建明城东门圩、杨和井头圩特色文旅商业街区,做强两镇文旅资源融合,推动两镇流量互导,相互赋能,加快文创产品设计互融,给游客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文旅产品和服务体验。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