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驻肇庆莫村镇帮扶工作队推动消费帮扶
自去年7月进驻以来,佛山市南海区驻肇庆市德庆县莫村镇帮扶工作队(下称“驻镇工作队”)立即进入角色、融入当地,扎根基层,马不停蹄开展调研。经调研,驻镇工作队发现在距莫村镇23公里的车牛村,产有一种独有物产“车牛茶”。在驻镇工作队、莫村镇委、镇政府与车牛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车牛茶品牌成功与佛山帮扶消费企业“广东绿之盛农业公司”达成推广合作协议,共同推动车牛茶走出“大山”。
据了解,车牛村海拔最高位达979.8米,当地昼夜温差大、雨水充足、林木丰茂。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车牛村所产茶叶品质优渥,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清热解毒、利消化等功效,当地人称之为“车牛茶”。车牛茶属“高山古树茶”,在当地已有过百年的种植历史,但由于缺乏销售渠道,车牛茶的销售状况并不理想。
调研过程中,驻镇工作队发现,目前车牛村的茶叶生产以家庭作坊式手工加工为主,其生产方式、生产标准不一致,因此产品良莠不齐,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对此,驻镇工作队积极出谋划策,广泛发动社会资源,联系到广东绿之盛农业公司与车牛村委会成功签订车牛茶品牌推广合作协议,以消费帮扶推动当地乡村振兴。
“车牛茶是一种绿色健康茶产品。希望通过树立茶叶品牌,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等方式,能带动当地更多村民参与车牛茶种植,把车牛村的茶叶产业做大做好。”驻镇工作队队长陈再喜说。
除车牛茶外,莫村镇还种植有超千亩的四季茶花、大面积的贡柑、肉桂等特色农产品。同时,莫村镇还是巴戟加工产业专业镇,当地巴戟产品年产量达1.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因此,莫村镇还有“岭南巴戟加工第一镇”的美称。
接下来,驻镇工作队将结合当地产业特色,积极发动佛山市南海区各组团帮扶单位的力量及其社会资源,通过消费帮扶、品牌推广等多种方式,助推当地产业发展,让大山里的靓货“出山”,增加村民收益,提高村民耕种的积极性,让更多人参与到农业产业发展中来,进一步推进当地乡村振兴。
少时右脸上的一颗“橡皮擦”,随着年岁增长,长成了重达1.5公斤的“大肉帘”,沉甸甸地挂在江新强的右脸上。
江新强是肇庆市四会市地豆镇的低保户。怪异的相貌让他经受了许多异样的目光。“他从小到大没什么朋友,也不怎么爱和家里人说话,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江新强的父亲江沛泉说。
转机在江新强50岁这年降临。2022年2月,他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接受了免费的脸部巨大神经纤维瘤切除手术。后续进行神经外科及口腔科相关治疗后,江新强有望恢复正常人的容貌。
江新强所遭遇的变化,源自佛山结对帮扶肇庆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实施。背后既是一个爱心接力的感人故事,也是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不落下一个困难家庭,不丢下一个困难群众”的真实写照。
偶遇
2021年6月,广东省创新出台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启动多种形式的组团式结对帮扶。佛山市驻肇庆市帮扶指挥部迅速集结218名帮扶干部,进驻肇庆市7个涉农县(市、区)的32个重点帮扶镇,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教科科长吴校连,被派往肇庆四会市地豆镇帮扶工作队工作。2021年11月22日,一个秋高气爽的清晨,吴校连在地豆镇政府第一次见到了江新强。
当时,右眼先天性失明的江新强,其残疾人证到了年检换证的时候,需到四会市区办理。由于脸上长着巨大的纤维瘤,他无法佩戴口罩,不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于是镇政府派车送他前往。在等车的间隙,他和吴校连遇上了。
出于职业的敏感,吴校连主动上前搭话。
这位陌生人没有像别的初见者一样远远躲开,反而来套近乎,到底有什么“企图”?江新强起初戒备心很强。
在吴校连表明医护工作者和帮扶工作队成员的双重身份后,江新强逐渐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江新强脸上长瘤源自家族遗传,家族里还有两人也长这种瘤,但远没有江新强的严重。而且纤维瘤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大,小时候只有橡皮擦大小,到青年时期扩张到如今的模样,覆盖了大半边脸。
在脸部肆意生长的纤维瘤,不仅给江新强带来生理上的折磨,怪异的面容也使他自小便承受社交的创伤,变得内向、封闭。加之家境贫寒,读完小学后,江新强便回家务农了,其后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成了一名低保户。
了解大致情况后,吴校连征得江新强同意,给其拍了一张脸部纤维瘤的照片,告诉他会带回医院进行评估,看是否能帮他治好病情。临别时,吴校连还记下了江新强的地址和电话。
一位素不相识的人说要帮他治病,这在江新强50年的人生中还是头一次碰到。他心里难免产生疑惑:这是真的吗?
接力
拿着江新强的照片,吴校连第一时间咨询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陈巨峰,得到“有治疗可能性”的答复。
2021年12月1日,吴校连及队友与地豆镇人大副主席肖惠洁、赤草崀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江森权一道,就帮扶江新强就医一事,与其本人及家人进行交流,江新强及其家人一致同意前往佛山接受治疗。
“对我大儿子的这个病,我们一家努力过,后来逐渐放弃了。是驻镇帮扶工作队重新点燃了我们的希望。”80岁的江沛泉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江新强上小学时,就带他四处求医,一次去广州治疗就花掉了2000多元,而当时全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不到两百元。但那次治疗效果并不好,后来也就放弃了。
从江新强家出来,吴校连把情况向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主要领导和驻镇帮扶工作队做了专门汇报,得到双方面的全力支持。
2021年12月7日,经多方组织协调,江新强住进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详细检查发现,江新强的脸部纤维瘤非常罕见,而且右侧颅骨及上颌骨大面积缺损,脑组织膨隆,突入纤维瘤内。如果开展单纯的切除手术不仅达不到改善容貌的目的,还可能导致严重的颅脑问题。
基于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办、医务部专门组织成立了治疗组,针对江新强的病情进行了全院专家大会诊,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经周密准备,手术时间定在2022年1月4日。为了这台手术,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集结了12个部门的15名专家,涉及到该院口腔颌面外科、神经外科、眼科、鼻科和整形外科等专科,同时也涉及影像科、病理科、麻醉科、ICU、营养科、心理科等科室。
经过12个小时的紧张工作,手术获得成功。直到这时,一直在等候信息的江新强家人和工作队的吴校连才松了一口气。
江新强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消息不胫而走,整个医院的医护人员都自发来关心他。老院长谭家驹教授带来了慰问金和衣服,医生护士们给他送来了牛奶麦片,保洁阿姨给他带来了“家里煮多的汤”……
驻镇帮扶工作队则悄悄为江新强饭卡充钱。佛山市驻肇庆市帮扶指挥部组长,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彭荣华十分牵挂江新强的治疗情况,时常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永耀微信沟通,关心了解江新强术后恢复情况。
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下,2022年2月18日,江新强出院了。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对江新强的帮助并没有因他的出院而结束。据悉,江新强此次住院共花费15万多元,除去医保报销,还有约1.8万元需自费。考虑到江新强的家庭情况,该院在院内发起了募捐活动,短时间内便有许多员工伸出援手,实际募集到的款项很快便超过了自费所需费用。
刘永耀说,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后,江新强还要进行神经外科及口腔科等相关后续治疗。本次募捐活动筹得的款项帮助江新强支付治疗自费费用后,后续将专款专用,助其完成一系列的后续治疗和康复。
新生
“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完全换了一个人”。刘永耀与彭荣华在微信中所说的这句话,代表了很多人对术后江新强的印象。
“江新强初到医院时,对陌生人的防备心理很强,经常跟他说十句话,搭理你的只有一两句。可经过手术后,他整个人发生了很大变化,开朗了许多,说话都大声了很多。”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眼口腔病区护士长黄冬荷说。
近日,记者在江新强家见到他时,正好赶上他从房间内走出来。他一手拿着镜子,一手拿着药物、纱布,蹲在家门前空地上为右脸换药,他还不忘向记者露出笑容。
“自打从佛山出院回来后,他每天换药都很准时。以前的四十多年时间,他从不愿意照镜子,现在经常抱着镜子看。”一旁的江沛泉也笑着说。
一传十,十传百。江新强面部巨大纤维瘤得到切除的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引起热议。
有网友这样评论:如果遇上的不是懂医疗有资源的帮扶干部,如果没有帮扶干部一跟到底的爱心和责任心,如果没有佛山第一人民医院精心的组织和高超的技术,如果没有普惠而又有力的国家医保政策,少了任何一个环节,这件事情都会是另一个境况。
“这一个案很感人,体现了社会各界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关怀和帮助。”彭荣华说,从中激励广大帮扶干部,对帮扶工作要精心用心、耐心细心,既做到精准识别困难群众的差异化需求,又要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
在江新强50年的人生历程中,由于脸部巨大纤维瘤所带来的创伤和不便,他的生活轨迹以村里为主,连地豆镇、四会市都很少去。此次佛山“大城市”之行,让他感受到社会发展变化很大,对外面的世界增添了好奇和向往。
“等我完成后续治疗外,希望能和家里人到处走一走,多看看电视机以外的祖国大好河山。”江新强对记者如是说。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再获国家级殊荣!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评审结果,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获县级表现突出集体荣誉,这是广东省仅有的两个县级荣誉之一。
生态环境部肯定了获表彰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效能,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展现了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中的主力军形象,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在制度创新、监督帮扶、案件查办、信息化建设、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搞高发现问题能力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掀起了实训、实战新高潮,催发了实效、实干新活力。
近年来,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区委“以水兴城、以城聚才、产城融合”战略部署,聚焦治水大会战、城市大建设、品质大提升等重点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打造一支走在全国前列的生态环境铁军,助力顺德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
2018年12月,顺德区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2021年,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及19名个人被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评为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应急、环保宣教、排污许可等方面表现突出先进集体和个人。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打造政治过硬铁军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标准,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大胆选用求真务实的干部,选准配强一线执法力量,充分保障执法人员合法权益,激发干部敢于担当、奋发有为。
同时,发动执法队伍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企结对共建和社区帮扶等工作,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逐人逐级排查廉政风险点,建立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台账,开展作风纪律教育月活动,加强日常监督管理,防范化解廉政风险。定期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培训,规范环境监察执法行为,压缩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弹性空间,提升行政执法效能,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紧贴污染防治实战,练就本领过硬精兵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全年、全员、全过程”练兵,常态化开展节假日、夜间错时执法,由局领导带队,每周不少于一次对辖区内重点行业开展非正常上班时段执法行动。2021年度,全区生态环境部门共立环境违法案件515宗,移送公安机关执行行政拘留43宗,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39宗,有力打击了生态环境领域严重违法行为,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违法的多发态势,提高了企业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意识。
为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积极投身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大气、水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持续开展VOCs销号企业和国家帮扶企业日常监管,加强对重点排污单位的监管力度,聚焦群众反映的废气扰民问题。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执法人员结合村级工业园整治,聚焦电镀、金属表面处理、印染、化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涉水单位,对相应辖区内涉废水排放企业开展专项执法。固废污染防治方面,以新《固废法》出台普法为契机,完善涉固废尤其是涉危险废物违法行为的执法查处机制,与公安部门联合印发了《顺德区打击偷倒矿物油桶、化工包装桶等危险废物犯罪行为执法联动工作方案》、《顺德区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污染犯罪专项行动方案》、《关于开展涉铝灰渣等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专项检查行动的通知》等多个工作方案,并按各工作方案有序开展工作,有效遏制了非法处置固废、危废的高发的态势。同时开展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邀请省市执法业务骨干、高校教授及国内知名权威律师进行授课,通过法制培训、专题研讨、案例评析等方式,引导执法人员及时掌握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执法监管的核心知识和内容,夯实执法理论基础。
优化创新执法手段,助力锻造科技强兵
创新监管思路,提高执法质效。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建立了“正负面两个清单”差别化分类监管和“两法衔接”机制,精准协同发力,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和跨区域执法机制,形成强大执法震慑力。坚持“一案多查”,强化对环境第三方服务机构监管,加大对黑中介打击力度,净化环保中介服务市场环境。全面实行污染源差别化监管制度,对守法企业纳入正面清单数据库,通过在线监控、视频监控方式进行非现场检查。积极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个案办理,确保生态环境损害“应赔尽赔”,2021年成功磋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7宗、提起损害赔偿诉讼1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额达330万元。
拓宽执法手段,实现精准执法。综合运用无人机、管道机器人、电力大数据等科技监控和分析手段形成水陆空全方位、多维度的智能监控网络,全力把“智慧监管”的环保执法新模式融入至日常执法中,利用高科技手段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提高问题精准发现和打击能力。2021年,执法人员利用搭载大气移动监测系统的无人机,在辖区内某工业园上空进行大气扫描,实时监测园区上空的VOCs浓度,在浓度异常范围进行拉网式排查,现场查处多家违法违规企业,该做法被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作为典型案例。同时,通过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监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国考断面无人机巡查,为科学精准执法提供了依据。
参加监督帮扶,培养执法尖兵。派遣精干力量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监督帮扶活动。2021年,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多名执法人员参加了包括生态环境部组织的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大气监督帮扶和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等多轮次监督帮扶活动。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