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记者从区有关部门获悉,自2019年成功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增城区聚焦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平台、人口管理制度、资源要素、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四大融合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各项工作。
三年来,增城区立足区内优势和发展实际,先行先试“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以及“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6项试验任务,广泛凝聚改革共识,持续探新路、促改革,推动各项改革创新试验任务取得积极进展。
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取得较大进展
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增城区城镇化率稳步提升,由2016年的71.9%提高到2022上半年的73.79%。其中,以荔湖水利综合整治工程为突破口,启动荔湖新城核心区33平方公里综合开发,创新“土地预征收”的土地开发方式,通过“统一规划、成片征拆、统一安置、多方参与”的投(融)资建设模式,统一推进拆村并点、集中安置,实现6000多户、2.5万多村民搬进新社区变身市民。
积极推动户籍改革。增城区分年度出台实施总量控制类引进人才入户方案,将入户范围扩展到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项目,针对农业人才实施差别化入户标准,农业项目投资额由超1亿元调整为超1000万元,支持引导农业技能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2019-2022年总量控制类引进人才2312人,2021-2022年为增城区农业企业解决入户需求9人。
大力实施“新乡贤”制度。增城区建立区级新乡贤信息库,为569名新乡贤登记造册,选定26个村居作为乡贤工作室试点,挑选44名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2022年重点打造增江街光耀村和新塘镇瓜岭村两个新乡贤返乡创业试点,吸引6名乡贤投身乡村建设,创造100多个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00多户。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步推进
创新留用地高效开发利用模式。增城区探索集体留用地租赁、入股、合作等多种流转方式,高效利用4000多亩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了新塘万达广场、永旺梦乐城·名古汇等重大项目,形成实地兑现、用地收储或租用、物业置换和货币补偿等多种混合开发模式,成功经验被《中国改革报》刊登推广。
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城区加快推动荔城街陈桥头村66.6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先行示范点,目前该试点已制定入市方案,并完成办理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同步推进新塘镇新墩村42.2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入市试点,目前已完成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证。
创新提出租赁权抵押模式。通常而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是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或由出让、转让而来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抵押。增城区创新提出租赁权抵押模式,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租赁权进行抵押,即租赁权作为抵押物,目前正在深入探索实施路径,实现后将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大大提升集体土地价值。
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有序开展
探索拓宽农村产权担保物范围。增城区引导银行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融资担保模式,将土地经营权、生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权能列入合格押品体系,探索推进多种组合担保融资模式,截至2022年末,已成功发放超7亿元的信贷融资支持。
成功推进一批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试点。增城区探索打造小楼镇腊圃村燕窝果生产基地先行示范点,赋予流转取得的土地经营权金融属性。例如首次通过组合担保的融资模式,为宏诚果业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项目发放200万元“信用+土地经营权抵押”组合担保贷款;以“养猪公司100%股权质押+生猪动产浮动抵押”组合担保模式,为广州一衣口田生态养猪有限公司发放1.31亿元贷款。
加大“三农”信贷支持力度。增城区建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信用白名单机制,依托“信用价值”为农村经济发展赋能。截至2022年12月末,辖区金融机构与201个村社签订合作协议,累计发放金融信用白名单贷款726笔、金额2.56亿元;支持引导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成立福享、粤汇2家资金互助合作社,社员合计177名。截至2022年12月末,累计贷放互助金213笔、金额10711.7万元。
创新市场化融资模式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城区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对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支持,由区属国企作为市场化融资主体,以已有或将有的资产抵质押作为项目增信措施进行融资,一期9个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成功获国家开发银行70亿元融资支持,目前已成功发放16.87亿元。
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加快推进
推进打造城中村改造先行示范点。增城区选定宁西街湖中村储改结合项目作为试点,将旧村场用地、周边政府征地、新征地一并划入土地整备范围,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储改结合、成片整备”更新改造模式,引入市场主体开发建设湖中村项目,成为全市首个获批的探索政府和区属国企联合“做地”的储改结合项目。
大力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增城区重点推动仙村镇上境村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并已成功申报为广州市2022年第一批9个试点项目之一,是广州市首个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用地获批的项目,已引进万洋集团智能汽车制造项目,将打造成为区域智造科技产业示范基地。
探索推进释放存量工业用地活力。增城区瞄准低效存量工业用地“精准亮剑”,“量身”制定《增城区推进存量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实施办法》,构建盘活低效存量工业用地的三大体系(管理体系、改造体系、政策体系),以“工改工”为主导方向,引入市场机制参与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升级,力争到2025年累计推动6000亩存量工业用地“工改工”提质增效。 (下转2版)
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成效显著
加快建设荔湖新城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增城区完成荔湖新城示范区规划研究,加强示范区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碧桂园华南设计总部等9个产业项目,为城乡融合发展搭建平台、腾挪空间。2019年引进乡丰田园综合体三产融合项目,截至2022年末,该项目规模已扩展至5000多亩、累计流转土地3021.27亩。
联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增城区联合花都、从化,整合广州北部生态旅游资源,盘活闲置宅基地、旧学校、旧厂房等“沉睡资源”,大力推进白水寨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万果小镇项目初具规模,通过流转950亩农村承包地,给当地村民带来200万元/年土地租金收入;依托邓山观星小镇等沿线文旅项目,促进当地村集体年收入由原来的34万元增长至55万元,农民年均收入由原来的1.5万元增长至3万元。
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增城区高标准建设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一园一特色”“一园一品牌”理念,创建增城仙进奉荔枝、增城迟菜心、幸福田园蔬菜、增城丝苗米、特色水果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2年丝苗米、荔枝、蔬菜和特色水果等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约78亿元,同比增长2.98%。增城荔枝品牌优势日益彰显,2022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销售额收入达20亿元,实现减产增收。
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水平不断提升
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增城区着力构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建立岭南(增城)特色水果研究中心、增城菜心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增城工作站、增城荔枝研究院等4个科技成果入乡转化高效载体,3个荔枝“大小年”技术攻关研究基地;启动“增城农业科技对接平台”,构建增城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线下平台“增城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服务平台暨华南A谷增城正旭分器”已正式揭牌,线上平台已搭建好整体框架。
打造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先行示范点。增城区选取增城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旺农场为试点,采取旱直播技术播种水稻,实现种植机械化率达到100%,培育出10个省级以上丝苗米品种审定,成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无人农场”;在产业园核心区打造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等多种资源入股,推动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3.7 亿元,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万元,带动农户收入增长17%。
不断提升科技服务乡村水平。2021年8月,增城区成立广州首个乡村人才学院,持续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力度。截至2022年,共培育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15名。率先启动“百团千人科技下乡”,对接选派54名专家驻村指导,累计培训人数达2389人;与省农科院签署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创建一个县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和3个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春到人间草木知。今年春季,广州乡村游热度不断攀升,高质量出游、体验高质量乡村文旅风情成为新亮点。
今年,广州推出十大春季赏花点、十大赏花线路,以“花”之名精准赏花。若要感受不一样的乡村游,则可错峰到温泉小镇放松身心、小而美的乡村感受春日风情则是热门玩法。记者了解到,前不久广州市发布了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六大行动”,其中提出要“实施文旅消费提质行动”,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部署要求,助力乡村文旅消费提质升级。在广州的春日里,花样乡村游,乐趣无穷。
“赏花+”开启日夜模式
近日,广州春暖花开,随着满城花开美景热度上升的是“广州赏花”的热门度。旅游平台数据显示,近期“赏花”热度上涨,花城广州更是凭借处处花开吸引游客关注,周环比上涨超过140%,成为近期热度上涨最快的旅游目的地。
今年广州“赏花+”出游玩法多种多样,在近期广州推出的花城十大春季赏花点和春季赏花线路中,就可以见到“赏花+园林”“赏花+康养”“赏花+徒步”“赏花+郊游”等多种玩法。除了城市中心赏花外,以赏花之名乡村游,不仅游玩半径更广,可搭配的乡村游玩法更丰富,更能打通日观夜赏的模式,日益丰富多元的体验,从中更可见广州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印记。
游在竹洞,美丽乡村。在这里,可见到竹洞湖边的绿道上,居民悠闲地遛狗散步,一幅宜居和美乡村画卷在眼前展开。竹洞村的盆景产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广东省著名的“盆景之乡”,除了可赏盆景之外,这里目前已形成了高端盆景种植、电商展销的集聚规模。日间赏花赏盆景,夜间这里还打造出水幕光影秀《竹映洪拳》,以光为墨,以影为幕,让游客一秒“入戏”,而春花则在夜晚的灯影下呈现了另一番姿态。据了解,竹洞村是岭南武术洪拳创始人洪熙官的故乡,水幕光影秀《竹映洪拳》等夜游项目的上演,提升了竹洞村的夜间客流量,带动了周边酒店、民宿、餐饮等旅游产业及各种丰富的夜经济配套项目的发展。
竹洞村
乐在乡村 郊游新玩法
从绿水环绕的温泉民宿,到“冰天雪地”的主题乐园,再到浓缩美景的广州乡村,近期“广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从从化区的稻喜湾温泉民宿到花都区融创文旅城和赤坭镇竹洞村,民宿、主题乐园、美丽村庄,乡村郊游的内涵不断延展,产品供给丰富、服务品质升级,新玩法的郊游让游客们更能“乐在乡村”。
稻喜湾温泉民宿
春暖花开之时,走进从化区良口镇米埗村,绿水青山的清新感迎面而来,绿宝石般的流溪河水,河畔依偎着一片金黄稻田,稻田边坐落着颇具特色的民宿集群……在广州“红棉三星”民宿稻喜湾温泉民宿里,10栋风格配置不同的高端民宿,每间客房都有独特内涵,房间设计以原木、竹制品为主。稻田亲子体验区、稻萌空间、大树乐园区、仿蒸汽小火车、霍比特小屋等田园综合项目,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构建了人文景观,打造出了一个绿色民宿小镇。
以民宿发展为抓手,推动乡村旅游业在山清水秀、地域广阔的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乡村游品质日益升级。在从化区,米社·莫上隐、菁木山舍、田缘花舍、西和小院、从舍等一批网红精品民宿赢得了好口碑,在黄金周、小长假期间日平均入住率达90%以上。同时,民宿也已成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同时在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日,海珠区举办2023年文商旅融合发展大会。省文联原主席刘斯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陈晓丹,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柯显东,区委书记蔡澍,区委副书记、区长毛松柏,区二级巡视员邱培藩,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伟,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陈永宏,副区长黄符伟和区有关部门、各街道负责人以及文化企业代表、艺术家出席。会上,举行优秀文化企业、创新文化企业、特色文化创意园区颁奖仪式、2022年缤纷海珠文化季优秀项目颁奖暨2023年缤纷海珠文化季启动仪式,发布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高地项目,公布首批数字虚拟人、数智文创空间精品示范带、首批公益数字藏品,对“海珠版权十条”政策、江南文商旅融合圈、江南潮玩胜地项目进行了解读与推介,举行了数智文创大咖谈、文商旅项目签约仪式和区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创意产业基金、数字创意产业基地揭牌仪式。大会促成14个重点项目签约,金额达50亿元。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