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联合调研组到天河区开展惠企利民财政补贴项目上线“粤财扶助”平台工作调研
近日,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联合调研组到天河区调研惠企利民财政补贴项目上线“粤财扶助”平台工作情况。天河区财政局局长李强、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陈秀革就天河区推进惠企利民财政补贴项目上线“粤财扶助”平台工作情况作了汇报。
调研会上,广州市财政局陈红燕副局长、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局陈育良副局长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平台推广应用步伐。二要积极行动,铆足干劲,按时保质完成平台推广任务。三要加强组织,形成合力,稳妥开展项目上线工作。
上线“粤财扶助”平台,建设和推广过程涉及部门多、政策多、资金面广。一方面,既需要横向跨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包括各级财政部门、政务服务数据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监管部门等;另一方面,又需要纵向上下各级相关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分工合作,有序规范开展上线工作。这就需要建立高效有力的工作机制,夯实组织保障基础。
会后,天河区财政局及时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再次梳理工作任务,铆实完成各阶段任务的时间节点,确保天河区试点任务圆满完成。
“老有所养”既是每个家庭关切的家事,也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近年来,增城区始终将养老服务事业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推进,按照广州市“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融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逐步构建成“区—镇街—村居”三级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聚焦“老有所养” 养老服务制度不断健全
根据区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增城60岁以上人口14.01万名,占全区总人口的13.72%。老龄化增速明显加快,照护需求、社会养老需求逐年增加。面对这一形势,增城区狠抓养老服务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增城区先后多次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件民生实事项目,逐年加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不断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满足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的实际需求。截至目前,增城区已建成了9个镇街敬老院、19个日间照料中心、95个长者饭堂,并依托全区13个镇街颐康中心和182个村居颐康服务站,逐步开展日托全托服务,为失能、半失能及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长者提供日间或夜间照料服务,包括陪护、助餐、文化娱乐、康复训练等,让长者无忧、家属无忧。
前段时间,增城区印发《广州市增城区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这是增城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又一重要文件。规划围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等作出系统安排,并明确一揽子量化指标支撑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供给模式 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总算把你们盼来了,今天可以陪我聊聊天了。”近日,家住荔城街陈桥头村的陈叔,热情地招呼期待已久的两位“老朋友”—荔城街颐康中心的养老护理员姚笑能和护士姚思焕。
陈叔是村里的特困老人,虽然生活能够自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已不如从前。根据老人的情况,荔城街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为其提供了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并安排养老护理员和护士每周上门提供服务。“她们每周都帮我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给我量血压、做艾灸,陪我聊聊天,风雨无阻,我打心眼里感谢政府的照料服务,让我老有所养。”陈叔感激地说。
相对于机构养老,普通老年人更加习惯于居家依托社区养老。近年来,增城区通过整合医院、护理站、志愿者等各类养老资源,组建“社工+助老员+医护”的养老服务团队,支持家政服务机构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家政、保健、援助和照料等多元化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让老年群体在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针对老年群体的就餐问题,通过提供场所、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开办长者饭堂或提供送餐上门服务。为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要,开展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等工作。增城区还在街镇颐康中心配置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设施设备,如老年学堂、歌舞室、棋牌室、运动室、阅览室、书法室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更有质量和温度。
深化“放管服”改革 养老产业活力持续增强
坐落于新塘镇四望岗公园的新塘镇颐康中心可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餐配餐、医疗保健、日间托管、临时托养、精神慰藉、安宁疗护、辅具租赁、家居改造、文化娱乐、紧急援助等覆盖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养老服务项目,满足不同老人的服务需求。
该中心是新塘镇第一家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也是增城区首个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这个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老服务机构,由政府出资建设,引入华懋健康养老服务广州有限公司运营,可为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助餐配餐、医养结合、家政养老等一站式服务。新塘颐康中心还将特色养老服务延伸到社区和老年人家庭。依托华懋健康养老服务广州有限公司健康科技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将社区居家智能化照护体验变为现实,实现智慧养老,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
养老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近年来,增城区在推进颐康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推行“政府主导、专业运营、多元联动”养老服务模式,推动社会力量成为颐康中心建设和运营主体。此外,增城区还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开展公建民营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目前全区共有7家农村敬老院,其中派潭镇敬老院、正果镇敬老院、小楼镇敬老院、永宁街永和敬老院等4家敬老院已实现公建民营,有效提升了敬老院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此外,增城区还选取了华懋健康养老服务(广州)有限公司、广州慈爱嘉养老服务中心、九如城养老服务公司和广州雍美养老产业服务有限公司等4家养老服务企业作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主要机构,截至目前已为低保、特困等长者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497张。
养老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三大体系之一。下一步,区民政部门将牢牢把握增城人口发展形势和养老服务需求,以实施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和养老服务“十四五”规划为契机,聚焦养老服务难点、痛点、堵点,进一步健全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创新,加强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建立健全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老年人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今年1月-10月广东省艾滋病治疗成功率居全国先进水平
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
记者12月1日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举行的广东“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上获悉,今年1-10月全省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855例,目前全省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
宣传活动上,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易学锋现场慰问工作人员,省妇幼保健院、省疾控中心、省艾滋病诊疗质控中心等单位利用现场义诊、播放宣传视频、展板海报和发放宣传品等形式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全省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统筹开展多种形式的“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
全省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
截至2022年10月底,全省累计报告现住址在广东的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84481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9227例,艾滋病病人35254例。
2022年1-10月全省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855例,其中感染者5354例,病人2501例。
当前,广东艾滋病疫情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部分地区和人群疫情比较严重。二是传播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同性传播所占比例维持较高水平。三是60岁以上高年龄组病例占比呈增长趋势。四是外省籍流动人口病例所占比例高。
在广东,高危和重点人群哨点监测不断健全完善。全省设立115个艾滋病监测哨点,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针对性地覆盖吸毒、性病就诊者等高危人群以及流动人口、青年学生、孕产妇、献血人员等重点人群,及时掌握高危和重点人群感染趋势,有效调整防治措施。全人群监测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建有2724间艾滋病检测实验室,2022年1-10月全省艾滋病检测量约182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5.2%,艾滋病发现能力稳步提高,及时全面掌握全人群流行趋势,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攻坚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2019年以来,全省在5个国家级示范区基础上,增设8个省级示范区,将大部分疫情较严重县区纳入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区在遏制艾滋病疫情、探索新防治模式等方面的攻坚作用,持续强化对吸毒、性病就诊者等高危人群的早干预措施,多措并举遏制高危人群感染艾滋病。
通过支持与引导,在广东,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力度不断加大。2022年全省共有33个社会组织的57个艾滋病防治项目获得了国家或省级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资助,项目覆盖地市由2012年的5个扩展到2022年的14个,项目内容涵盖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高危行为干预和病人关怀等领域,社会组织易于接触特殊人群、工作方式灵活等独特优势有效发挥,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力稳步提升。
今年全省全面推进消除母婴传播工作
据统计,截至2022年10月底全省在治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74000余人,治疗覆盖率、治疗成功率持续增高,2022年1-10月全省治疗成功率升到98.0%,居于全国先进水平。
在广东,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覆盖面正不断扩大。通过全面落实抗病毒治疗政策,稳步推进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治疗点)设置,全省21个地市及监狱、强制戒毒系统均已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共86个治疗点为患者提供抗病毒治疗服务。其中,51个治疗点开展“一站式服务”、45个治疗点开展“个案管理”,缩短确诊—治疗时间,加强病人随访管理,降低失访率,进一步提高治疗及时性和依从性。
广东不断加大艾滋病病毒载量检测力度,持续规范病毒载量送检流程,推进治疗前后耐药检测,2022年1-10月完成病毒载量检测60000余例,完成治疗前及治疗后耐药检测4200余例,不断优化调整治疗方案,全面提升救治能力,治疗成功率持续提升。
在广东,感染者综合医疗服务需求及非职业暴露者预防用药得到有效满足。全省有35个治疗点可为艾滋病感染者开展外科手术治疗等综合性医疗服务,部分治疗点开设HIV病毒生育咨询门诊、药学门诊、中医药治疗门诊,进一步保障感染者就医需求。全省有30个治疗点开展非职业暴露咨询、检测、药物预防服务,2016年以来累计为27000余例非职业暴露前及暴露后就诊者提供咨询及预防用药,降低高危人群感染风险。
母婴传播是婴儿感染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广东大力推进孕产妇艾滋病检测,近五年广东省99%以上的住院分娩孕产妇接受了艾滋病免费筛查项目,通过开展孕产期疾病筛查,为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及时、综合的干预措施,有效阻断艾滋病的母婴传播。
2017年广东启动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试点工作,2022年全省全面推进消除母婴传播工作。项目实施以来,广东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2014年的5.6%降至1.17%,近5年全省避免了525例儿童因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最大程度减少儿童感染艾滋病,改善儿童生活质量。
广州防艾“五进”有成效 校园两个“100%”全覆盖
记者从广州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办公室获悉,广州防艾“五进”有成效, 校园实现两个“100%”全覆盖。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的要求,我国要将艾滋病传播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就需要每一位市民增强防范意识,多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近年来,广州大力推进落实防艾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医院”“进校园”“进家庭”,其中,校园防艾宣传活动是“五进”的一个重要阵地。
根据广州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广州市内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100%开设包括艾滋病防治知识在内的性健康教育课程,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100%开展艾滋病宣传专题教育,94.7%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宣传“查呗”和“非常小伙伴”微信公众号为学生提供艾滋病咨询检测和自检。
为进一步做好艾滋病防治常态化宣传教育工作,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广州市内4家社会组织,以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五进”拓展年活动文件为依托,在学校以及社区开展高校同伴教育学生骨干培训共41场,覆盖533人次;线上线下各类防艾宣传教育服务共计117场,覆盖60561人次,充分利用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引导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和最大限度减少易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
本月,广州防控艾滋病宣传活动将以多种形式展开,向公众宣传“知艾防艾不恐艾”“共抗艾滋,共享健康”的观念。
12月8日上午9点,广州市2022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将以“云直播”形式在线举行。这一活动由广州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承办,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协办。
若不幸感染,务必关注“四免一关怀”政策
艾滋病作为一种可以攻击人的免疫系统引发多器官衰竭的传染病,目前不可治愈、无疫苗可预防。如果不幸感染了艾滋病,该怎么办?务必关注一下我国的“四免一关怀”政策!记者从广州医保了解到,已出台相应医疗救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实施专项救助。
在抗病毒治疗方面,我国实施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其中“四免”指的是:1.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药物;2.实施免费自愿咨询检测;3.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孤儿实行免费上学;4.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减少母婴传播。
“一关怀”指的是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并积极扶持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患者参加生产活动。通过实施“应治尽治”策略,全国抗病毒治疗覆盖率达90%以上,中医药治疗实现所有省份全覆盖。
据了解,广州市目前已出台了相应的医疗救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艾滋病患者给予医疗救助金资助。
救助对象:参加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的本市户籍居民和在本市大中专院校就读的非本市户籍困难学生患有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疾病的。
报销范围:在定点医疗机构治疗艾滋病及住院分娩发生的基本医疗费用个人自付部分按照80%的比例予以救助,最高可救助5万元/年,当年累计,不滚存。
报销方式:符合条件的艾滋病患者应当在医疗费用发生后3个月内,到项目经办机构服务网点办理报销手续。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