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香樟 见证亲恩
古树名片
树种:香樟
位置: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沙面街道翠洲社区居民委员会沙面大街62号正门
类型:三级古树
估测树龄:185年
树高:14米
胸围:358厘米
古树历史
该古树是樟树,属于樟科,樟属。位于沙面大街62号正门前,种植于1838年,距今已有185年历史。此树根茎硕大,树势磅礴向上,枝叶繁茂,像是撑起一把巨伞,一直陪伴着广州老人服务中心的发展,见证了世间亲情的延续,承载着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优秀的传统美德。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吴城华 通讯员史伟宗)19日,广州市举行2023年春节团拜会。市委书记林克庆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郭永航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衍诗、市政协主席李贻伟出席。
林克庆代表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向全市父老乡亲和关心支持广州发展的朋友们,致以新春的问候!他指出,2022年很不平凡也很不容易,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高举旗帜、感恩奋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全力以赴做好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纵深推进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等重点工作,持续深化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广州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再上新水平。林克庆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经济发展上新水平、南沙开发有新局面、城市更新有新突破、文化建设有新气象、党的建设有新成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团拜会上播放了全市工作专题片《以高质量发展 焕发老城市新活力》,文艺工作者表演了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精彩节目。
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市检察院检察长;曾担任副市长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老领导;驻穗部队各大单位负责人,武警广州支队、广州警备区负责人;部分市局以上单位、市管有关企业、驻穗有关单位负责人;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部分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广州市荣誉市民、归侨代表;教育、科技、文艺、卫生、体育界知名人士代表;民族宗教团体代表;外商和港澳台商代表;青年、志愿者代表;妇女、残疾人、退役军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代表,以及广州地区新闻单位负责人和新闻记者等参加团拜会。
癸卯兔年新春来临之际,广州考古连传喜讯:南沙、越秀,两处重要遗址的信息被披露出来,从先秦到明清,广州历史的又一些动人细节呈现在我们眼前。在花市重启、人如潮涌的今日,我们通过考古,似乎也感受到了多年前这座城市亦有的那种活力。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活力,撑起了不坠的名城,造就了广州人一代又一代的精彩。
广州城西北郊首次发现南越国时期生活遗存
1月19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扩建项目工地考古所获重要发现。
考古院专家介绍,该项目地处“广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1年11月起对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勘探,发现唐宋时期文化遗存,2022年6月正式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共700平方米,清理汉至明清时期各类遗迹184处,包括西汉南越国时期排水沟及水井、汉至南朝墓葬、唐至五代时期贝壳堆积灰沟、明清时期城壕护堤等遗存。出土陶水管、罐、器盖、执壶、碗、佛塔、瓦当、筒瓦、板瓦及光绪十一年捐款碑刻等文物336件(套)。
西汉南越国时期排水沟及陶管道
本次发掘的地点,历史上一直处于广州城西北郊区,距离古代广州城中心(今北京路、中山四路一带)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本次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时代跨度大、延续性强、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南越国排水沟、水井是广州城西北郊首次发现的南越国时期建筑和生活遗存。考古发现的大量南朝、唐至五代的瓦、瓦当等建筑构件,表明附近有较高等级的建筑。大量的经过人工加工的贝壳堆积,在广州考古为首次发现,很可能与建筑有关。明清时期城壕护堤与历史文献相印证,进一步确认了明清广州城的西北界。本次考古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广州城市考古材料,对研究广州城市发展和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晚唐五代时期贝壳堆积灰沟
明清时期城壕护堤
部分考古发掘文物及遗迹
西汉南越国时期排水沟
整体为西南-东北向,平面呈长条形,口大底小,斜壁内收,底部较平。揭露长29.5米。沟内西南段埋置陶管道,残长11.2米,陶管道为圆形,每截长约0.55米、直径0.2米,两两扣接而成,表面饰绳纹。最尾的陶管道底部有圆形小孔。
陶罐残件
南朝青釉杯
南朝墓葬4座,M1保存较好,为长方形砖室墓。西南-东北向,通长3.24米-3.26米、宽0.92米-1.04米。墓室分为前后两部分,后室高于前室0.15米,后室底铺砖为“人”字形。出土青釉杯3件、瓷碗1件。
南朝青釉杯
唐至五代时期贝壳堆积灰沟
揭露长23.4米、宽2.6米-5.6米。东西向,西高东低,斜边向下内收,弧底。沟内中西部有大量白色圆形贝壳堆积,贝壳表面光滑,应经过人为加工,厚约0.1厘米-0.3厘米。出土执壶、熏炉盖、陶佛塔、瓷碗、瓦当、筒瓦、板瓦等遗物。
明清时期城壕护堤
位于发掘区南部,由石护坡和埠头构成。石护坡分为两级:一级护坡位于北部,已揭露长度为25.5米,呈东西向。上部受到破坏,残余部分的石块大小不等、散乱分布;下部使用长条石块砌筑,南部侧立面修筑平齐。残高0.8米-1.2米。二级护坡位于一级护坡南部以下,已有揭露长度为20米,东西向。以石块顺砌,排布较整齐。
埠头位于石护坡以西,依护坡向南修筑。东西向,长条石板铺就,路面整体西高东低,呈斜坡状。埠头中部偏东处立1块募捐碑,初步推断为修建埠头时所设。
南沙合成遗址发掘
商时期遗物最精彩
记者日前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南沙又发掘一处先秦遗址,一批重要文物标本被发现。
合成村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中部,北邻进港大道,南为黄山鲁山,西邻金洲涌。遗址位于低矮岗地的南面坡地,海拔高度约20米。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配合旧村更新改造工程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合成村进行考古勘探,发现先秦时期文化遗存,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于2022年8月-11月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本次考古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现并清理遗迹408处,其中商时期堆积1处、灰坑103处、柱洞300个、墓葬3座、沟1条,出土重要文物标本172件。遗址包含商时期、西周时期、唐宋、明清四个阶段的文化堆积,其中尤以商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
合成村遗址航拍全景
商时期堆积分布范围约1000平方米,堆积呈东、西薄中部厚的特点,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一些废弃物甚至还保留着当时堆放的形态。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及堆积状态判断,可能是聚落的生产生活场所。从出土陶器的口沿看,可辨识的器型有大口尊、圜底罐等,石器有双肩石斧、石锛、石环、砺石、石砧、石锤等。
合成遗址是南沙区继鹿颈遗址之后发掘的面积最大、包含物和文化内涵丰富的先秦遗址,丰富了珠江口西岸的先秦考古材料,为研究环珠江口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揭示先民的生产、生活的基本面貌,以及生态环境、动植物分布和物种构成等历史信息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物资料。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