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项监督都有实实在在效果
“广州市绿化条例修订后,对做好条例与已出台规章文件的衔接,确保条例有效实施方面,有什么具体考虑?”
“在名木普查方面有什么改进措施?在名木历史文化价值挖掘方面有什么计划?”……
2022年7月6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关于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工作开展专题询问。询问和应询双方共同为深化整改“把脉开方”,真正问出人民关切、答出整改担当。这是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监督工作的一个重点议题。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各类报告32个,开展专题询问1次、满意度测评26项、专题调研监督4项,检查9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52件。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衍诗强调,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一切监督工作在市委领导下开展,从支持的角度入手,朝促进的方向用力,用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效果衡量,以“掌握情况要全、思考问题要深、反映问题要准、提出建议要实”提升监督质量,让每项监督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切实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聚焦中心工作助推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州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的重要指示精神,把营商环境列为常委会每年必须重点监督的事项。2022年,走访相关部门、企业、产业园区、专业市场26个,召开座谈会29场,梳理12345政府服务热线受理的涉企类投诉1802条,形成2022年度营商环境专题调研报告,提出八个方面15个问题、五个方面11条建议。
在调研中,企业和人大代表普遍对广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也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我们把营商环境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深入摸查情况、广泛听取意见、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每年将出具营商环境年度调研报告,着力推动广州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负责人说。
中心大局之所在,就是人大履职重心之所在。在管好人民“钱袋子”方面,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全域政府无隐性债务试点情况监督,督促政府实现隐性债务“清零”,广州成为国内首个经财政部、审计署确认的隐性债务清零的超大规模试点城市。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推进“放管服”改革行政职权下放区和镇街实施情况开展摸底调研、明察暗访109次,召开调研座谈会88场,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提出放权后接不住、接不好等五个方面14个问题和三个方面7条改进建议。推动编制《广州东部枢纽地区发展规划》,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聚焦民生福祉助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把执法检查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的成效,在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法、市禁止滥食野生动物条例的执法检查中,督促政府解决蛇咬伤救治点过少问题,推动原来全市11个区只有2家蛇咬伤救治医院增加至每个区都有1家,有效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立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开展监督的一个缩影。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对妇女权益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等4部国家法律、5部地方性法规进行实地检查。对市交通运输局等7个政府部门工作情况、市10件民生实事落实情况和7件代表重点建议办理情况等开展满意度测评。听取审议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评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等报告,推动教科文卫、民政等领域53个重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使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聚焦环境保护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流溪河是广州母亲河,我们有责任呵护好,要坚持标准不降低、要求不放松、整治不手软、问责不放过,确保流溪河流域水环境稳定达到国家和省考核目标要求。”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调研督导流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时强调。
流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和保护一直是市人大常委会监督的重点工作之一。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3次调研流溪河水环境治理、防汛度汛和源头保护等工作,并组织召开流溪河流域年度治理工作会议暨各支流河长工作会议,压实各方责任,形成整治合力。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健全市区镇(街)三级人大联动机制,通过三级人大的协调联动,更好把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监督工作效能。
“我们先后组织开展调研、视察活动22次,提出监督意见4份,协调解决问题32项,推动在全市九大流域中率先也是唯一制定印发《2022年度广州市流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要点》。”市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负责人说。
2022年,流溪河流域的4个国家和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以上,达历史同期最好,89条一级支流水质稳定实现劣Ⅴ类清零目标,水质优良以上一级支流占比近八成。消匿60多年的珍稀植物“飞瀑草”重现广州流溪河源头。
不只是流溪河流域,沙河涌、猎德涌、乌涌等流域治理也取得积极进展,逐步实现“长制久清”。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听取审议2021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等报告,建立生态环境质量常态化跟踪监督机制,用法治力量守护好绿水青山。
聚焦司法公平正义助推法治广州建设
司法工作专业性强、监督门槛较高,如何有效监督是一个困扰多年的难题。市人大常委会对近年来人大监督司法工作进行自我检视,在广州人大史上首次听取和审议增强人大监督司法刚性的专题调研报告,指出我市人大监督司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小切口”监督的方式,选准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少捕慎诉慎押、常态化扫黑除恶、海商事审判、专利案件审判、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等六个专项工作进行监督,做到监督重点突出、监督力量集中、监督切入点和时机精准。此外,在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广州海事法院、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年度报告工作中,也秉持“小切口”监督的思路,突出专门法院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题进行监督,把专门法院司法服务保障的能动作用凸显出来。
“我们围绕专题调研工作,坚持边学习、边调研、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深化认识、创新举措,以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做实做强监督、提升监督刚性和实效。”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负责人说。
今年继续在增强监督刚性实效上下功夫
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将扎实落实好《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行动方案》,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继续在增强监督刚性实效上下功夫,拟安排监督议题66项。将围绕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监督,就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进行专题调研。为人民看好“钱袋子”,加强和改进对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债务审查监督,对重大国有资产流失跟踪询问。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监督,听取审议养老服务、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等报告,对市10件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等开展满意度测评。围绕司法公平正义开展监督,听取审议提升全市民事执行工作质效、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海事行政审判、高科技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法治护航数字经济等工作情况报告。坚决避免走过场、摆样子,干好一件件实事,以实干实效实绩树立人大良好形象,推动新时代广州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千余年间广州与佛山上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故事 如今广佛两地GDP已超4万亿元
徜徉在广州中山六路以北、海珠中路以东的老城区街道上,游走在骑楼和榕树之间,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让游人如同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而“旧南海县街道”这一名称的出现,总会令人在心中闪过一丝狐疑:广州城与南海县之间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
其实,广州与佛山两地自古相生共融。千百年来,广佛两地地缘相近、同宗同源、语言相通,在政治、经贸、文化和民间往来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时光的流逝,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与作为明清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渐渐滋生出了经贸合作上的“共有”基因——明清时期,广州、佛山、陈村、石龙,合称“广佛陈龙”,被誉为“广东四大镇”,其中广佛之间的渊源最为绵长,底蕴最为深厚,为今天大力推进的“广佛同城”宏大规划奠定了坚实而稳固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现在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脉络,一同探究“广佛同城”的前世今生。
千年情缘 如胶似漆
清代,南海县包括今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广州市荔湾区与越秀区小部分;番禺县包括今广州市越秀区大部分、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番禺区及南沙区等;顺德县为今佛山市顺德区范围;换言之,古代“南番顺”的地域概念,基本就是目前广佛两市的核心腹地。
两地自古“不分你我”
“南海”地名恰是线索
如今的南海只是佛山的一个区,很多人可能会问,南海虽不临海,却与祖国大陆南方的那片海域“撞名”,这是巧合吗?其实,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一切并非偶然,其中演绎着广佛千百年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城记”故事。
佛山地铁3号线“东平站”出站大厅的“清明上河图”装饰可以同佛山持续数百年的商业记忆相映成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然而北有匈奴,南有百越,刚刚诞生的大秦帝国并不安稳。为免腹背受敌,秦始皇将目光投向了相对较弱的南方百越之地。两年后,即公元前219年,这场征讨之战正式开打。公元前214年,任嚣和赵佗率领的大军攻下岭南,百越之地从此纳入大秦版图。秦始皇有感于疆土终于拓展到南边的大海之滨,在岭南设置郡县时,特意将岭南东部临近大海的14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土命名为南海郡,现今广东大部分地区当时皆属南海郡,其中当然也包括当今广佛两地。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武英殿聚珍本《元和郡县志》记录,隋开皇九年(589年)南海废郡,十年(590年)改番禺县为南海县,隶属广州总管府,南海县建置自此开始。隋唐年间,南海郡曾多次在复置与废置中切换,与之相互取代的名称就是广州。同样一片辖区或称广州或称南海郡,而南海县始终是其中的属县。在此期间,唐贞观二年(628年),县内季华乡人见塔坡岗夜放金光,掘地得三尊铜佛,遂将其乡命名为“佛山”,佛山之名正式出现于历史舞台。
隋代以来,南海县城便与广州府城同处一地,古代南海县是名副其实的广府首邑。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司徒尚纪介绍,南海县建县后至清末,县城一直附廓于府城——广州城,维持了整整1300多年,这也是现时广州还有“旧南海县社区”“南海中学”等的缘由。
资料显示,清代时期的南海县包括今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广州市荔湾区与越秀区小部分;番禺县包括今广州市越秀区大部分、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番禺区及南沙区等;而顺德县为今佛山市顺德区范围。也就是说,古代“南番顺”的地域概念,基本就是目前广佛两市的核心腹地。
顺德碧江金楼是建于明代的私家豪华园林,当地富庶可见一斑。
随着1920年广州市区范围划定,南海县城(西关和广州城西部)被划入广州市区,南海县的附廓县名义也相应被取消,县府迁移至佛山。
值得一书的是,在广佛“分家”前夕,孙中山就已提出两地“联姻”的宏大构想。1919年,孙中山在其所著《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世界大港——“南方大港”的设想。孙中山把“南方大港”的位置选定在黄埔深水湾一带,规划建设一个由黄埔到佛山包括沙面水路在内的新广州市。新广州市的商业区规划在河南岛(今海珠区),工业区分布在花地至佛山之间,码头在后航道至黄埔一带建设。
“新建之广州市,应跨有黄埔与佛山。”孙中山当年这样的设想,换成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广佛同城”。很显然,孙中山所说的“新建之广州市”,是包括广州、佛山两座大城的“大广州市”,这堪称是最早的“广佛同城化”计划,距今足足有100余年。
广州航拍图,生机勃发。
点睛
两地为何都有“陈家祠”?
从两地共有“陈家祠”这一事实,即可窥见广佛两地同宗同源的印记。
据史料记载,广州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是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祠和书院。记者发现,在陈家祠后进正厅,也就是当年供奉祖先的“祖堂”内,正中央楹柱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木制对联,正是“神安属北村房”所赠。经专家随后考证,“北村房”即今佛山南海黄岐北村的陈氏分支。今天北村内同样有一座“陈家祠”,虽然建筑规模和艺术价值远不如广州陈家祠,但其修建年代比广州陈家祠还早了31年。
佛山南海黄岐北村也有一座陈氏大宗祠。
该对联落款的时间为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也就是说,此对联是南海北村陈氏族人为庆祝广州陈家祠即将落成而专门打造的。据专家考证,此联是了解陈氏来历的一副重要楹联,其下联的部分意思为:彼此的情义都倾注于本族世系一条根上,何需有门户之见、地域之分呢?祖堂左右两侧还悬挂着一块由敦睦堂所赠送的对联,同样赠于光绪十九年。根据其下面列出的十房,可以看出由敦睦堂所衍生出来的分支已遍布广佛。每年农历正月廿六,佛山南海官窑、广州荔湾芳村等地都会举办生菜盛会,以求“生子多财”,仪式也几乎完全一样。
广州陈家祠后进正厅内悬挂的楹联。
因为同宗同源,广佛民间有着高度的认同感,这从百多年来传遍世界的“南番顺”的说法中也可一窥端倪。在美国旧金山,有一个有着将近170多年历史的知名华人社团组织——“三邑总会馆”。所谓“三邑”正是老一辈广佛人口中常说的“南番顺”。原来,清代中后期,大批在海外谋生的广东人往往以同乡会作为纽带,同舟共济。“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三县当年同在广州府管辖之下,自古同宗同源,故而在异国他乡,三地乡亲都会视彼此为“自己人”,共同组建会馆,传承至今。时至今日,在广州老城区、南海、番禺、顺德等地,人们对“南番顺”的说法仍高度认同。国家一级美术师、知名画家陈永锵在接受媒体访谈时,就曾透露过自己的“南番顺”渊源,“我是南海的儿子、番禺的外甥、顺德的女婿。”他说。
经贸舞台 比翼齐飞
明清时期,借助广州发达的商业渠道,佛山从一个农业性村落一跃入列中国四大名镇。佛山铸造的“广锅”畅销海内外,并成为国礼;佛山“二十八铺”与驰名全球的广州十三行遥相呼应,百业兴盛。广州与佛山,一“主外”,一“主内”,在经贸商业领域牵手共舞,成就了持续数百年的商业传奇。
前店后厂
借助省城庞大贸易市场
佛山一跃成为“帝国铁都”
1920年,南海县城(西关和广州城西部)被划入广州市区,南海县县府迁至佛山。佛山能成为南海县县府,是因其早已成为繁华重镇。事实上,明清时期,佛山镇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镇”。
佛山航拍图,朝气蓬勃。
不过,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佛山基本上是一个人口密度稍大的农业性村落。明清时期,佛山奇迹般地完成了“农转非”的巨大跨越,一跃成为“帝国铁都”,其以“广锅”为代表的铁制品风靡全国。
明代,佛山制造“广锅”成为国礼
“广锅”究竟有多深入人心,两位大名鼎鼎的“铁粉”可让我们窥探一二。明代著名文学家吴承恩可以说是“广锅”的粉丝。在《西游记》第七十五回中,孙悟空曾在青毛狮子的肚子里说过:“老孙保唐僧取经,从广里过,带了个折迭锅儿,进来煮杂碎吃。”学者认为,“广里”指的就是广州,吴承恩自幼居住在淮安河下,目睹了运送佛山铁锅的船只在淮安湾停泊卸货的盛况,因而留下了孙悟空挟带折锅钻入妖魔肚子,要把妖魔煮成杂碎的“名段子”。
然而,明代“三保太监”郑和才是“广锅”的头号“铁粉”!他率领庞大的武装宝船队七下西洋,每次携带数以千万计的贵重商品,其中都少不了产自佛山镇的铁锅。这些铁锅充当了“国礼”的角色,其中大部分被赠送给海外诸国王室和中亚贵族,“广锅”从“地方品牌”一跃成为“国家品牌”。
那时,外国人对佛山铁锅的热情甚至可以用“疯狂”二字来形容,买得少的一两百个,多则一口气买上一千个。由于冶铁“上资军仗,下备农器”,眼见大量铁器流出海外,朝廷相当担忧;雍正九年(1731年),广东地方官也开始着急了,甚至上疏朝廷要求“禁止铁锅出洋”……
广州佛山形成“前店后厂”格局
细究缘由,佛山当时冶铁业的空前繁荣与其毗邻广州、拥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不无关系。
如果仅从地理的角度解读广佛两地,两者最重要的特质是地处中国大陆南端,远离政治中心而濒临大海,这种天然的禀赋造就了广佛两地重商轻农的气质;如果再比较两地的经贸气质,那么两者又是同中有异,是“前店后厂”的关系——广州更侧重商贸,佛山则更注重工农业。
据历史学博士、广州大学教授黄滨介绍,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广州原有的打铁业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对铁制产品迅速增加的需求。面对如此数额巨大且非常稳定的市场需求,佛山一些村民为增加收益“孤村铸炼”,而后渐成规模,声名远播,也引起政府重视。经过广东官府大力扶植,佛山成为满足省会广州政府机构冶炼需求提供专属服务的专门场所。明朝政府规定,广东所有生产铁矿的地方一律不得在各处冶铁,全部铁矿石运送到佛山进行统一冶炼。在这样的“官准专利”下,大量佛山堡居民转化为专业的冶铁手工业者或业主。据佛山碑刻史料记载:明代“本堡食力贫民”已“皆业炉冶”。至明中叶,佛山发展成为“两广铁货所都,七省需焉”的手工业巨市,佛山铁器在全国打开了广阔销路。至清朝康雍乾年间,佛山冶铁业产值估计超过一百万两白银。
广州高度发达的进出口贸易还直接孕育并催生了佛山其他手工业行业的蓬勃发展。以陶瓷为例,明末清初大儒屈大均记载石湾陶器称:“凡广州陶器皆出石湾。”正由于广州的市场需求庞大,佛山石湾陶业迅速成长,至明朝天启年间发展到八大行业,后又发展到二十余行,佛山制陶业从此驰名海内外。
工艺精湛的石湾陶瓷。
“一外一内”
广州十三行外贸繁华呼应
佛山“二十八铺”百业昌盛
时光倒流回100多年前,居住在广州十三行一带的西关小姐们正忙着量体裁衣,优雅大方的香云纱旗袍令其爱不释手。明清时享有“广纱甲天下”美誉的佛山,是广州知名丝绸面料店铺进货的主要渠道。而清道光年间出现的香云纱更是一下子走红,闻名遐迩。
清代外销画里繁华的广州十三行商馆区。
源于佛山桑基鱼塘的蚕茧被农户收集,再被运送到佛山的丝织企业加工成面料,面料再由广州丝绸店入货,由裁剪高手制成衣裳……就这样,从蚕茧到成衣,香云纱完成了一场特别的“广佛之旅”。这场“旅行”见证了佛山纺织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更见证了佛山如何透过消费市场慢慢建立起自身的内贸体系。而“一口通商”的广州正好与佛山形成“一外一内”、相辅相成的格局。
坐在小船上听粤曲,是广佛地区人们的共同记忆。
佛山史研究知名专家罗一星表示,从明末到清末,以广佛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地跨两广的岭南商业体系。佛山早期社区一度被划分为“二十八铺”,每个区域都有各自兴旺的业态,其中以冶铁、制陶、纺织、制药、饮食等最为闻名。如今佛山老街坊熟知的清代大型庄宅建筑“任围”当年就位于“二十八铺”中的福德铺,临近佛山涌,运输方便,可从汾江墟获得生丝原料,成了当时佛山纺织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当时,广州“十三行”与佛山“二十八铺”遥相呼应,商贾云集。佛山汾江河是岭外到广州水路的必经之地,来自川广云贵等各地的货物皆先到佛山,再转输南北各省;在海外走俏的铁器、陶瓷等从佛山运抵广州,再销往世界各地。
广佛文化同宗同源,“得闲饮茶”是两地人共同的爱好。
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广州成了中国“一口通商”的港口,十三行商人“独操利权,丰享豫大”。道光十四年(1834年),南海籍商人伍秉鉴积累的财产达2600万白银,相当于清廷近半年的财政收入,还被美国《华尔街日报》评选为1000年以来世界历史上最为富有的50人之一。不过,当时的广州过于注重于外贸,其内贸批发商显得势单力薄,佛山正好弥补了这一弱势。当时的佛山早已是中国四大名镇、天下四聚之一,当地商人虽说比不上广州商人显赫富贵,但仍算家底丰厚。如明正统年间的冼灏以“贾锅”为业,垄断了佛山的铁锅贸易,“公以故家饶于财”,成为当地巨富。冼灏重建的祖宅“鹤园”占地面积约250亩,是与梁园齐名的“四大名园”之一。
罗一星解释说,广州作为“千年商都”,链接国际市场,给佛山制造业和内贸市场创造了长期发展机会;佛山既是北货和广货的商贸枢纽,又是综合性民生日用品制造基地,链接国内市场,满足了海内外多样性产品制造需求。两地功能各异,又相互联系与配合,共同构成“二元中心市场”。
资源共享
两地企业“强强联手”
成就科技自立百年佳话
当下,我国流传着不少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在高新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佳话。其实,早在百年前,广佛企业界就出现过强强联手,克服技术难题,实现科技自立的先例。
清末两地商人互相扶持,成就著名民族企业
“继昌隆”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械缫丝厂,其背后就有广佛企业家联手克服技术难题的故事。
19世纪中叶,侨居越南10多年并成为华侨巨富的陈启沅看到法国人工厂生产的洋丝物美价廉,决心将机器缫丝技术带回家乡南海西樵。当国外厂商得知陈启沅是中国人且准备“携技还乡”时,拒绝向他出售设备。面对封锁,陈启沅借看望朋友之机,多次到厂里观察,通过不断自学,自己动手设计图纸。
带着图纸外加一台蒸汽机,陈启沅回到家乡。让他头痛的是,国内能承制缫丝设备的厂家凤毛麟角。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广州十三行的“陈联泰”号机器作坊或有能力制造,于是亲自前往拜访。作坊主陈澹浦和儿子对着图纸认真琢磨、研究,最终拍板“决定承做”。陈启沅亲自提供技术指导,边做边对机器进行改良升级。1873年“继昌隆”顺利投产,一度成了当时的“独角兽”企业。“陈联泰”号的技术水平也随之提高,1876年改称为陈联泰机器厂,成为广州第一间私营的机器厂,成就了一段广佛企业技术合作、相辅相成的佳话。
改革开放后,两地企业全方位合作,共同迈向新高度
时间的巨轮驶入改革开放的航道,工业化时代的“佛山传奇”拉开序幕。在佛山,诸如科龙、格兰仕、万家乐等众多知名家电巨头当时还只是“农民洗脚上田”的乡镇企业。正是一批又一批来自广州的精英人才的鼎力相助,让这些企业迅速实现了最早期的产业升级。
20世纪80年代,不少佛山企业缺设备、少技术、无工业基础,为此到处“取经”求教。当时,以美的为代表的一些乡镇企业经常派人亲临广州,邀请一些国有单位的优秀工程师、科研人员在周末上门,帮助解决一些工业生产上的关键技术问题。这些当时被称作“星期六工程师”的特殊群体,为佛山乡镇企业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供智力支持。
美的用最大诚意延聘来自广州的人才精英,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的马军博士便是其中一位。1991年夏天,马军入职美的,成了顺德乡镇企业中第一个博士“打工仔”。3个月后,他便设计出国内一流的高效节能空调器样机,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订单一度突破亿元。
作为“中国微波炉大王”的格兰仕,对邻近广州给企业带来的优势有着更深感受。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将产品“卖向全球”,民营企业都在力争一张广交会的“入场券”。1998年,格兰仕启动全球化战略,并开始以自主品牌参加广交会。格兰仕一位当年参加广交会的亲历者回忆说,当时格兰仕的展位只有9平方米,他们绞尽脑汁,将能上架的产品都摆上架。同年,格兰仕做到全球微波炉产销规模第一,为家电行业的“佛山制造”拿下第一个“世界冠军”。
今日,广佛企业间更是进行全方位合作,彼此依靠上下游产业链的互补,共同在全球化进程中迈向新高度。2005年,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在佛山市南海区狮山成立。经过18年的发展,“佛山制造+广州市场和渠道”让该公司一跃成为本田全球最大的变速箱生产基地。对此,公司党委书记、制造部部长王宏博说,佛山有着优越的汽车产业链及配套,广州有着更强的整车及市场,上下游互补的优势极其明显。
牵手共赴 同城之约
今天,广佛两地GDP已超4万亿元,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的 “广佛极点”作用将更加值得期待。
传承千年“同城基因”
共融铸造“广佛极点”
时光之针拨到当下。每天早上6时许,滕军走出佛山地铁3号线北滘公园站,不到300米就是他任教的北滘中学。他仅用了半小时就“穿越”了广佛两地。滕军住在广州,选择在顺德工作,首先考虑的便是广佛间便捷的交通。
对企业来说,两地间便捷的交通同样是利好。“近半年来,公司招来了十余位硕士学历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是过去没有的情况。”昇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昭强说,去年5月,广州地铁七号线西延顺德段开通,他们公司临近陈村北站,由此享受到了交通带来的引才便利。
广佛间日均出行量如同每天“搬运”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人口
2009年,广佛两市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意味着“广佛同城化”取得里程碑式进展。从这一年开始,广佛交通开始加速往立体化方向发展。2009年以来,广明高速、广中江高速、广佛江珠高速、佛清从高速、广佛肇高速等多条实现广佛互联的高速建成开通;2010年地铁广佛线的开通,标志着广佛进入轨道交通时代;如今,加上佛山地铁2号线、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广佛间已有3条地铁线路实现互联互通,广珠城际、广佛肇城际、贵广和南广铁路等也实现了对广佛的全面辐射。
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佛间日均出行人流量高达174万人次。假设均是往返出行,即每日有87万人在两城之间流动,俨然如同每天“搬运”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人口数量。
“广州服务+佛山制造”的协同效应凸显,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广州服务+佛山制造”的协同效应凸显,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两市大力共建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先进装备制造和汽车两个产业总规模超2万亿元。至2020年,广佛经济密度为3.2亿元/平方公里,是全省(0.62亿元/平方公里)的5.2倍。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首次提出了“广佛极点”概念,“广佛同城”被写入国家战略。2022年8月,广佛两市共同编制《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走向纵深。规划明确了至2025年的同城化发展目标,并提出着力打造“一区、三轴、一环”的同城化空间格局。届时,广佛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万亿元左右,作为广州都市圈主引擎、粤港澳大湾区极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两地将共同建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枢纽型基础设施,实现广佛中心城区半小时通达、全域1小时通达。
广佛两地在经济与产业上共同拥有且传承千年的“同城基因”,这是两座城市当下合作共融的共同财富。如今,广佛地区生产总值已超4万亿元。今后,两市亦将用实际行动回答国家战略的重托,“广佛极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作用更加可期!
“南海”地名变迁
设南海郡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南海郡,现今广东大部分地区皆属南海郡,其中包括当今广佛两地。
设南海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南海废郡,十年(590年)改番禺县为南海县,隶属广州总管府,南海县建置自此开始。
“佛山”之出现
唐贞观年间,南海县内季华乡人见塔坡岗夜放金光,掘地得三尊铜佛,遂将该乡命名为“佛山”,“佛山”之地名登上历史舞台。
“南番顺”同源
清代,广州府南海县包括今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广州市荔湾区与越秀区小部分。古代“南番顺”的地域概念,基本是目前广佛两市的核心腹地。
南海县府迁移
1920年广州市区范围划定,南海县城(西关和广州城西部)被划入广州市区,南海县的附廓县名义被取消,县府迁移至佛山。
红蚕成茧女工忙,相约缫丝过别庄。朝去暮回纷彩伴,沿街风送鬓云香。——清·佛山竹枝词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清·广州竹枝词
近日,市审计局企业处、内审处、审计服务中心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前往广州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以下简称防控中心)开展“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主题党日活动。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晓山,市管一级调研员张祥生以普通党员身份全程参加活动。
大家参观了防控中心展板及公司布置,观看了金鹰系统宣传片,并与市金融局、防控中心进行了座谈交流。市金融局和防控中心介绍了防控中心作为全国地方政府中第一家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的设立背景,2017年8月成立以来金融风险监测工作开展情况,以及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金融科技手段,对地方金融风险进行全覆盖、常态化监测所取得的成效。
活动中,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晓山指出,防控中心2017年成立至今,取得了较大成果,有很多做法值得审计机关学习和借鉴。审计机关今后应加强与金融局、防控中心的工作联系和合作,借助防控中心的技术力量,更好地为防范地方金融风险服务。
通过此次活动,加深了党员干部采用金融科技手段预防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认识,强化了金融风险意识、审计干部的责任意识,提振了大数据审计和科技强审的信心。大家纷纷表示,要树立科学审计理念,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充分发挥审计职能。
(余 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