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召开
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郭永航讲话 王衍诗出席
7月5日,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传达贯彻省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九、十次全体会议精神,听取我市工作情况汇报,审议有关文件稿,部署下一步工作。市委书记郭永航主持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衍诗出席。
郭永航强调,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为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上来,心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的工作要求,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携手共建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一要突出平台建设,聚焦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落实落地,高质量推动南沙、东部枢纽、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一批重大平台建设,扎实推动海龙围广佛高质量发展科创区、大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等平台成形起势,加快形成多点发力、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二要突出协同联动,坚持跳出广州看广州,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与港澳等兄弟城市协同发展科技产业,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等为抓手,加强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提升区域辐射带动功能,拓展经济纵深,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三要突出规则衔接,落实与港澳规则对接任务清单,推动各类要素跨境流动高效便利,迭代推进营商环境6.0改革,全方位降低产业发展综合成本,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相互衔接,促进民生深度融合,推出更多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四要突出开放合作,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加快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内外循环质量和水平,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五要突出互联互通,加快推进白云国际机场三期、广中珠澳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拓展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合作,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深入实施“五乐计划”,推动穗港澳青年交往交流,促进城市群融合发展。六要突出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小组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研究谋划重大工作,解决重大问题。市大湾区办要发挥统筹协调、督办检查、绩效考核作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参加。

近日,天河区各军休所陆续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为党龄达50年以上的军休老党员颁发纪念章。
颁发仪式上,军休老党员们精神抖擞、笑容满面,戴上熠熠生辉的纪念章,他们难掩激动心情,纷纷表示纪念章既是鼓励,更是鞭策,他们将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永葆军人本色,践行初心使命,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和退役军人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发挥余热。
活动最后,各军休所党委向军休老党员们表示热烈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军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全体党员干部要从老党员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赓续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心用情服务保障好军休干部,积极为军休老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真正让老党员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增强荣誉感、归属感、幸福感。
走进宁西街石迳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一栋栋两三层高的楼房随处可见。住楼房原本是一件开心的事,但近年来,村民却遇到了烦心事——自来水水压不稳定,二三楼经常断水。
“现在不用担心啦,即便一楼用水,楼上照样也能保障水压水量,实在很方便。”随着农村供水改造工程完工并实现通水,石迳村村民梁叔点赞说道。
开展农村供水改造工程是增城区今年十件民生实事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记者从区水务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30个农村供水改造工程(总共35个),完成率为85.7%。
新建供水管网362公里 惠及村民超7万人
梁叔告诉记者,他一直生活在村里,经历过自家挖井打水、铺设管网引水再到如今市政供水的过程。这也是增城村民用水变化的真实写照。
增城区农村地域面积广阔,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且住户较为分散,普及市政自来水供水存在较大困难。2014年以前,增城区通过第一、二轮农村供水改造工程,实现了农村集中供水的100%覆盖,初步解决了村民的饮用水问题。
然而,与市政供水相比,农村集中供水点的水源多为山泉水或地下水,普遍无完善的消毒处理设施,难以达到乡村振兴工作关于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90%的要求。
为努力构建农村供水新格局,基本实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智慧化服务”农村供水体系,增城区于2019年全面启动第三轮农村供水改造工作,总投资约22.54亿元,计划2023年全面完成,受益人口60万人。其中,今年计划开展35个农村供水改造工程,总投资约4.39亿元,修建供水管网约400公里,已纳入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惠及人口约8.89万人。
截至目前,已完成30个农村供水改造工程,具体为中新镇17个行政村、仙村镇5个行政村、宁西街8个行政村,新建供水管网362公里,惠及村民超7万人。
“一户一表” 全面实施同网同价
此轮农村供水改造意在将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更新改造或重建原有老旧质量差、漏损率大的农村集中供水设施,确保农村饮水水质合格率提升至100%。
改造前,增城农村供水管网一般使用易老化、易渗漏、易影响水质的PVC管材,各行政村多为总表供水,总表后管网漏损率高达30%。改造后的管网改为使用年限不低于50年的新型管材,能有效减少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5%。
改造完成后,不管是市政供水或是农村集中供水,均全面实施“一户一表,抄表到户”模式,并采用远程传输智能水表,由供水单位统一管理,实现同网同价,供水城乡一体化,提高管理效率、规范水费征收工作,有效提升村民节约用水意识。
“这里没有吱吱吱的声音,说明附近地下管道没有漏水情况。” 在石迳村,东进供水有限公司宁西服务站的巡检人员撬开井盖,将1米多长的听音杆一端放在水管表面,双手握住另一端,耳朵紧贴上去,判断水管是否漏水。这是该公司日常巡查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提升农村饮水水质。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