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被称为“周百万”、凤凰岗变为鹧鸪坑...... 南海狮山官窑永和村不一般
身为官窑人,怎么可以不了解家乡历史!狮山明德官窑推出《官窑志》专栏,为各位街坊探秘官窑的历史、传说、人物传记等,让你“一文”即晓官窑。
祠堂被称为“周百万”、凤凰岗变为鹧鸪坑......狮山官窑有条村,建筑风貌独具一格,保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村落文化。
永和鹧鸪坑的传说
狮山镇永和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现有周、杨、罗、张4姓。据了解,永和村的周姓先祖是从广西柳州马平县迁到官窑永和定居,因永和其中一个自然村地势平坦,多鹧鸪鸟前来安巢,故取名鹧鸪坑,曾用名凤凰岗。关于凤凰岗和鹧鸪坑的来源,还有一个传说。
看完传说,是不是对永和村的鹧鸪坑有了更深的印象?别急,永和村还有一个传奇的祠堂也是很有名的,那就是被称“周百万”的浩忠周公祠。
“周百万”祠堂大有来头
永和村现存传统广府民居36座。保存较好的有西元里三巷1号民居,三间两廊布局,青砖清水墙、镬耳山墙、硬山顶、碌筒瓦面、灰塑龙船脊,门头檐下还有灰塑如意斗拱。现存大祖周公祠、浩忠周公祠、燕堂周公祠、周氏宗祠(鸪东)、周氏宗祠(鸪西)五座祠堂和一间西园公书舍。
大祖周公祠为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乾隆年间。浩忠周公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南向北,广三路现存中、右路,中路三间三进,每进的柱均为坤甸大木柱。头门前廊为三步木梁架,花岗岩方身檐柱与础,砖雕墀头。
现存建筑佐证官窑昔日繁华
旧时官窑的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南(南海)、三(三水)、花(花都)”三县交界,因此这里的水道非常利于船只航行,官窑水道为西南涌官窑至文教口河段,全长17公里。当时的善男信女若从周边地区乘船前来参加官窑的民间民俗庙会(生菜会),除了在七甫迎阳门下船外,永安社区现存的古建筑——风雨亭便是当时的另一个上岸点。
永和村东还有座鸪东桥,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1993年重修。桥身为四墩三孔花岗岩石桥,长30米,重修时加固了桥墩,桥面改为钢筋水泥浇筑,两边加设钢管栏杆,现仍在使用。
鸪东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乡融合的基础
除了以上建筑和传说外,永和村的马蹄以及剑兰花也是有名的农作物。80年代,永和出产的剑兰花以其花大色多而闻名,最盛时,剑兰种植户每户年纯收入达30余万元,后因市场需求减少,至2005年基本消失。良好的生态和环境是城乡融合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永和村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来源主要靠土地出租,而农业用地的租金一直很低。”永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经联社社长蔡海安表示,随着近年来狮山镇投入大量资金改善生态环境,水质和土质均得到大幅提升,蔡海安又看到了希望,他计划在村内重新发展剑兰种植产业。
随着近年来狮山镇投入大量资金改善生态环境,永和村的水质和土质均得到大幅提升
若能将村里1000多亩农用地统筹起来,发展剑兰种植产业,将推动永和村经济发展。“这条路看似不难,但要形成规模、提高知名度,打造成特色产业品牌,并不容易。但再难,也要朝着既定目标奋进。”蔡海安说道。
目前,永和村中有耕地1720亩,以种植小葱、番茄、香芋等四时蔬菜为主。
如4~5岁孩童身高般的大葱
乡村振兴环境先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狮山镇一路持续推进全域城乡融合,谋划高质量发展,作为观察小康进程的最基本单元,乡村蕴藏着狮山改革发展的巨大潜力与后劲。
永和村正在建设的乡村振兴项目,图源珠江时报
卫生环境变好了,荒地变公园、改造提升公厕……从去年开始,永和村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舒适了,还多了几处休闲的“好去处”,这正是永和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的生动写照。如今永和村先后获选2020年狮山镇十大“美丽乡村”“乡村代言人”“乡村风采人物”,村民们还谱写了一曲动听的《歌唱家乡永和村》歌曲。
狮山镇美丽乡村颁奖现场,图源南海狮山
永和村原来的荒地改造成小公园,图源珠江时报
以上就是永和村鹧鸪坑的传说了,你所在的村居还有哪些新奇有趣的传说?
国潮风尚基地、精品民宿集群聚落、野奢生态谷、星光生活营地、极限自行车营地……西樵西岸片区将被打造为“中国文艺青年小镇与自然教育营地”!
11月27日,南海区人民政府和乡伴文旅集团签约,拟投资超50亿在西樵镇西岸片区打造“中国文艺青年小镇与自然教育营地”,将该区域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乡村文旅小镇,以高品质文旅产业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项目落地将进一步推动西樵镇打造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全域旅游标杆目的地。
南海区与乡伴文旅集团正式签约
西岸片区坐拥优质自然生态资源,乡村文旅龙头与岭南文旅名镇强强联合
南海区位于大湾区核心城市群中心地带,拥有着粤港澳大湾区天然的巨大消费市场。而西樵镇西岸村位于佛山南海、佛山高明、江门鹤山三地交界,片区内拥有南海湾森林生态园,良好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一直是西岸片区最大的名片。
西樵镇西岸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与乡村风貌
“西岸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灿烂的岭南文化遗产交相呼应,属珠三角地区中难得的一块净土。”乡伴文旅集团董事长朱胜萱表示,大城市里自由流动的人们正在向外寻找更有趣的场景、更有趣的人、更有趣的行为。而在城与城之间的“褶皱”地带,如城市边缘、乡村地区,会诞生一个个活力四射的聚落集群,独特的空间产品和业态就会应运而生。“我们认为,西岸片区的交通便利、经济优良、生态优质和文化的独特就是这些聚落地带存在最合适的地方。”
西樵镇在西岸银湖举办西樵镇村居男子龙舟竞渡锦标赛
伊犁乡伴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乡伴文旅集团”)是国内乡村振兴建设与乡村文旅投资运营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此次签约项目总用地范围预计超1000亩,建设内容包含生态主题公园、高端精品民宿、乡村文旅产业共享办公空间、文化艺术空间、自然教育空间、自然运动空间、自然教育营地、高端餐饮与商业服务配套等。整体的空间分布上,文艺青年小镇中将设有文青时尚社区、国潮风尚基地、特色文化博物中心、精品民宿集群聚落、乡野美食街区等。而自然教育营地会规划有营地主题酒店、野奢生态谷、星光生活营地、极限自行车营地、丛林飞越等一系列趣味性、体验性、科普性并存的空间和活动。
“中国文艺青年小镇与自然教育营地”项目规划图。项目成为南海区及西樵镇文旅产业发展的最新“拼图”。从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旅游,到休闲、演艺及会展旅游,该项目落地将进一步推动西樵镇打造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全域旅游标杆目的地。
“打造中国文艺青年小镇是乡伴文旅集团从长三角走到大湾区最为重要的一个里程碑项目。”朱胜萱表示,“中国文艺青年小镇与自然教育营地”项目将推进产业联动和跨界整合,打造成为乡伴文旅集团在珠三角地区的平台型项目。为此,项目将意向引入中国国家地理营地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2个机构,共同开发西岸。
南海文旅产业布局结硕果!为西樵“乡村振兴+文旅发展”注入活力
当前,南海区正在全力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改革发展创新实验区,而环西樵山片区是实验区建设的重要示范区域之一。片区所在地的西樵镇,亦在深化“文化+旅游+体育+会展+演艺+乡村振兴+生态公园”融合发展模式,引入了宋城·佛山千古情、国艺影视城等项目,通过“文商旅创”融合发展,全面激活文旅产业新活力。
西岸文旅合作开发项目进一步丰富西樵的文旅体验,展示西樵坚定不移推动文旅名镇建设的决心,展示西樵建设南海西部文旅片区的责任担当,凸显西樵镇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长远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
西樵提升精品旅游休闲体验项目、打造配套酒店、特色民宿
西樵山南门立体停车楼建成封顶,粤菜集聚街区加快建设
西樵山下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示范区
南海区委副书记、区长顾耀辉表示,当前南海正在积极构建“两高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高品质服务业便是其中一“新”。同时,南海明确了西部片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而西岸文旅开发合作项目签约落地,是南海布局文旅产业的又一重要项目,是南海乡村文旅产业结出的又一硕果。
南海区委、区政府对项目前景充满信心,将为项目建设创造最好条件、提供最优服务,同时希望乡伴文旅集团充分发挥资金、品牌和运营优势,大力挖掘岭南传统文化,积极导入更多优质资源,共同将项目打造成为大湾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乡村文旅标杆项目。
河畔碧道,水清岸绿。走在三水区大棉涌边,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河涌两岸草坪翠绿,北江新城凤凰公园这一处景观水滨长廊,为城市增添一道亮丽风景。今年11月中旬,佛山生态环境治理再获央媒关注,佛山治水经验登上《小康》杂志。
近年来,佛山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前三季度,水质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广佛跨界河流水质呈明显改善趋势,省考佛山水道横滘断面、西南涌和顺大桥断面水质从2016年劣V类提升至Ⅳ类,水质为“十三五”同期最好。
深村(田心)涌改善后水质清澈,河涌两旁植被茂盛。/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成绩 治水成果“一提升三下降”
漫步在禅城区深村(田心)涌边,河面上波光粼粼,两岸绿树、花草在绿水波光间相互映衬。这样的变化,在附近生活了20多年的市民梁丽看在眼里,“这条河涌以前又黑又臭,现在两岸景观变美了,大家都来这里散步。”
近年来,佛山突出保好水与治差水,全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呈现“一提升三下降”态势。
在水质变化上,主要考核断面水质全面提升:全市13个国省考断面12个达标,未达标的漫水河噉咀断面(目标Ⅲ类)也从2018年的劣Ⅴ类改善为Ⅳ类; 广佛跨界河流省考西南涌和顺大桥断面、佛山水道横滘断面(目标Ⅳ类)均由劣Ⅴ类升类到Ⅳ类,水质为“十三五”同期最好。从各流域水质地图也可以看到,以前是红色断面(劣Ⅴ类)多,现在是蓝色(Ⅳ类)、绿色(Ⅲ类和Ⅱ类)的断面越来越多,意味着重点流域的水质在逐步改善。
“下降”则反映在污染指数不断下降。2016年以来,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8万吨/日,新增污水管网2855公里,氨氮新增削减量约2864吨。在广佛跨界流域中,先后完成351条支涌清淤,其中西南涌清淤量约58.32万立方米,总磷削减量估算约3362吨。
同样呈现下降态势的还有黑臭水体数量。据统计,全市8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已全面消除黑臭,205条城乡黑臭水体已有176条完成整治,重污染水体明显减少。
此外,群众投诉也不断下降。来自佛山市环境信访管理系统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9月涉水投诉同比下降53.29%,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经验 坚持“四源共治”精准治水
“十三五”期间,佛山严格落实“水十条”,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保好水与治差水并重、治污减排和生态扩容并重、流域综合整治与控制单元治理并重,强化生活源、工业源、农业源、内生源“四源共治”,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水质好不好,还体现在饮用水源上。作为珠三角水源地,佛山的西江、北江供水通道水质长期保持Ⅱ类优质水,已经成为珠三角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市生态环境局介绍,目前,广州西江引水工程、广州南洲水厂在佛山市取水,设计取水量约450万吨/日。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从佛山市取水,设计取水量约500万吨/日,已开工建设,未来将输水到广州和湾区东部的东莞、深圳,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供水保障。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除了保好水,在水污染治理上,佛山坚持“流域治理+一河一策”相结合,综合统筹跨区域、上下游、左右岸、水里岸上,重点推进了里水河、北村水系、桂畔海等主要流域的综合整治。
治水当清其源,佛山深谙此理。近年来,佛山积极探索治水新路径,坚持“四源共治”,突出精准治水,不断形成治水新经验。
在生活源上,佛山坚持“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建设,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建、扩建19座污水处理厂,新增48万吨/日处理能力,新增污水管网2855公里。同时,佛山完成45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是全省率先启动、数量最多、开工最早的地级市。
面对工业源,全市开展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累计完成500个村居整治。同时,用最严格制度保护水生态环境,2018年以来全市行政处罚案件数及罚没金额两项数据均进入全国地市前十。
针对农业源,佛山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依法清理不规范畜禽养殖场户,严格整治规模化养殖场,推动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绿色化的大型猪场落地。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全市已建成10个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小区、5个生态推水循环养殖示范点和水产养殖环境水质改良示范点共约3500亩。
对于内生源,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佛山城市建成区8条黑臭水体均已消除黑臭,2018年自我加压分年度、分批次推进城乡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目前已有176条城乡黑臭水体通过整治验收。
展望 “十四五”确保水环境持续改善
“‘十四五’期间要乘势而上,既要巩固碧水保卫战成果,同时又要服务美丽中国,做到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努力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在10月28日召开的全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暨广佛跨界河流整治推进会上,市长朱伟提出加强统筹谋划,提前研究“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关系到佛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永泰表示,要充分考虑未来五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形势,长短结合,分阶段科学设置指标体系及任务措施,对于“十四五”期间能做到及必须做到的任务务必纳入规划中,短期内无法实施的任务目标要充分论证,放到中长期阶段进行铺排。
据悉,在“十四五”期间,佛山将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由广佛跨界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向全市重点流域综合治理转变,坚持“流域治理+一河一策”相结合,持续推进佛山涌、北村水系、里水河、桂畔海、高明河、漫水河等流域治理,全面改善全市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
同时,全面剿灭黑臭水体。具体而言,巩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城乡黑臭水体整治成效,防止出现水质恶化、黑臭反弹;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水体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狠抓污水垃圾、畜禽粪污、农业面源和内源污染治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佛山孜孜不倦地走出一条具有佛山特色的制造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之路。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