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德必受命
第十七章 大德必受命
1.舜其大孝
【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解释】孔子说道:“舜可以说是大孝了吧。德行能为圣人,被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了。宗庙里世代祭祀他,子子孙孙不曾断绝。”
前面让我们素位而行,安贫乐道。是不是真的就安于贫贱了呢?这里讲的中庸之道并不是和稀泥的,可以立德立功立言的。如果此道没有一点甜头,世人为什么以道为贵呢?只要持守中庸之道,修持自己的德行,就可以不求而求的。如果要去求功名利禄,不能安于自己的位而铤而走险,这样也求不到的。反而是无为而治就可以了,退步原来是向前。
前面讲要去孝顺父母,要去齐家,这样做看似求不到什么。但是大家看看舜帝就是这样出来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可以了的,不要愁没有好的位,而要愁自己的德行不够的。德行为本,而功名利禄为末的。
2.必得其位
【原文】「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解释】孔子又说道:“所以说只要有大德,比能够得到与其相互匹配的位的,必然会得到禄的,必然得到万世的大名的,必然会得到长寿的。”
孔子说修行培养大德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还不赶紧努力去做到的,还更待何时呢?前面讲归神为德,这个也是修行德行的功夫的。世人好高骛远的,以为非得要去做什么大事,而不是从身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做起的。
3.天之生物
【原文】「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解释】孔子又说道:“所以说天地生育万物,必定是因材而厚待的。如果是挖坑来栽种下种子的,就要去培土,好好培养它;如果是倾斜着来放着那些苗的,就要好好加些营养去覆盖好它。”
这里千万不要误解的,并不是说倾斜的不正的就不管它了的,让它覆灭了的。这就误解了圣人的本意了的。前面有讲到尽管是愚夫愚妇,只要去修持中庸之道,修到了至诚,修到了极致,圣人也许还赶不上他们了的。
天地生万物,其中还含有万物之灵,也就是我们人类的。如何去培养大德呢?每个人的秉性是不同的,根据其不同根器而因材施教。对于倾斜的,遇见了人生的挫折,也没有关系的,只要安于患难,还是去行善积德就可以了的。做一点善事,就是加一点肥料的。
4.受禄于天
【原文】「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解释】孔子又说道:“《诗经》中说:周王君子令人敬爱,品德显著而又高尚,能够安民也能够重用贤才。承受天命,上天给予他禄位。上天任命他,护佑他,同时也会约束他。”
前面列举了大舜的例子,也许还不足以说明问题,这里再列举周王的例子。周王有很高的德行,就会承受天命的。
5.大德必受命
【原文】「故大德者必受命。」
【解释】所以说,只要是具备大德的人,必定承受天命的。不要去怨天尤人,只要去做好自己就行了。不要好高骛远,而是做好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世人大多担心禄位不够,而不会忧心德行不行的。
这里圣人劝诫我们刚好要反过来。如果我们要去追求一匹千里马,这样是很费力的,追也追不到。可是假如我们能够安心种植好千里马爱吃的草,他就会不远千里而来的。
如果德不配位,即使偶然的给很高的禄位,也不能够长久的。
第十六章 神之格思
1.归神为德
【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解释】前面讲要中庸之道并不遥远,从近处开始做起,处理好齐家的事情。这一章就开始讲修身了的,修身首要的就是要修心的,所以讲到归神,不使得神走了,凝神就可以聚气了。前面是齐家,这里离自己更近了的,直指自己的心了。
孔子不是向来都是不讲鬼神的吗?对鬼神敬而远之吗?这里怎么会谈到鬼神呢?虽然是讲鬼神,实则是讲心。一念向善是天堂,一念向恶是地狱。一念向善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的,心处于至诚,就可以见中庸之道了的。
孔子说道:“归神对于修德来说,可真是盛大的作用啊。”什么是道呢?道是万物共通之太极的。什么是德呢?德是万物之太极的。德繁体字分解来看,为行一直心,这个也是禅宗修行的功夫来的。鬼神也可以说是归神的,归神对于修德来说,作用是很大的。如果心猿意马,神就驰越,不知道依归,也就不能见中庸之道。如果能够凝神就可以聚气,聚气就可以形成精了的。孔子这一句话虽然短,可是教我们入道的功夫来的,就是要归神,不要散乱和胡思乱想的。
2.体物不可遗
【原文】「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解释】孔子又说道:“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可是在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它。”孔子说这个是不是鬼神呢?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孔子所说的正是中庸之道的。可是中庸之道的形迹却能够在万事万物之中体现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此道是形而上的,就是听也听不见的,看也看不到的。为什么看不到呢?只是由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已。如果能够做善事,就能够把这片叶子给移开了,也就能够看的见道了。
3.道在左右
【原文】「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解释】孔子又说道:“使得天下的人都穿着庄重齐整的服装去祭祀它,对它充满敬畏之心。似乎无所不在,好像在上,好像又不离左右。”世人应当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对此中庸之道充满敬畏之心。大道在万事万物之中,不离左右。正如庄子所说的道在屎尿之中。
4.神之格思
【原文】「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解释】《大学》之中讲格物,这里有个词是格思。虽然是格物,实则是格思,也就是格心,使得心归于正位,归于素位。也就是前面孔子所说的归神的。
《诗经》中说道:“神的格心,使得心归于正位。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揣测的。怎么能胡乱的去思量呢?”
这里说射思,比较形象的,如同发出去的箭一样,胡乱的攀缘,心猿意马的。如果胡思乱想,这个也是找不到中庸之道的。
5.至诚显道
【原文】「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解释】孔子又说道:“中庸之道虽然隐微,但是还是可以把它显现出来的。如果能够做到至诚就不可以掩盖了。仅此而已。”
虽然说中庸之道很神秘,如鬼神般不可捉摸,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但是还是可以显现出来的。中庸之道是很隐秘精微的,这里孔子说出了格思的真功夫,就是要做到至诚,这个也是直指人心的。如果能够格思,也就是格心,把遮蔽心的物欲给去除了,也就能够做到至诚了。如果能够做到至诚了,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致良知了,就没有什么可以掩盖的了。仅此而已,再简单不过了的。此道至简至易,对于孔子来说,一句话就说完了的。
第十九章 其达孝矣
1.其达孝矣
【原文】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解释】孔子说道:“周武王、周公,可以说是达到了真正的孝了吧。”孔子说孝是要三年不改父之志。对于父母的心愿,子女要去继承和达成。周武王、周公能够使得天下安定,用仁德对待百姓,这个可谓是造福于天下的父母,实则是大孝了的。
2.继人之志
【原文】「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解释】孔子又说道:“孝就是要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承先人未竞的功业。”先人有很高的德行,自己首先要去传承好,自己要学习好,才能很好地传承的。先人发明了自己子孙的明德,不仅仅如此,还要发扬出去,点亮更多的人的心灯。
3.修其祖庙
【原文】「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解释】孔子又说道:“春秋二季祭祖的时候,修缮祖庙,陈列代表着先人的精神的宗器,把先人们穿过的衣物给陈设出来,把新鲜的时令食物马上拿过来献给先人。”
这些做法有许多好处,既是恭敬先人,又是培养后人的大德,使得后人持守中庸之道。
4.宗庙之礼
【原文】「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解释】孔子又说道:“宗庙之上的礼法,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宗庙里面周天子祭祀先祖,要摆列排位的,总要分个大小次序,这个就是昭穆。始祖的牌位放在中间,左边是一世祖,右边是二世祖,这么次第排列。
孔子又说道:“助祭的人按照爵位排序,以区分贵贱;进献祭品的人按在祭祀中担任职事主次来进行排列,以此来区别贤德次序;在行旅酬礼之前,地位卑下的人先饮酒,使得地位卑下的人也有机会表明自己的对先人的恭敬心,恩惠先施给下人。祭祀完毕之后,安排宴会坐次的时候,是按照毛发的颜色来的,按照年长到年幼这么来坐就能够秩序井然了。”
5.孝之至也
【原文】「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解释】孔子又说道:“继承先人遗志和未完成的功业,履行先人原所在位的职责;继续实行先人制定的周礼;奏响先人在世时候的礼乐;恭敬先人所尊敬的;亲爱先人所亲爱的。”周武王、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很难得了的。如果不敢去履行先人位子的职责,那也不能够完成先人的遗志的。
孔子又说道:“侍奉死去的先人就好像还活着的时候一样,侍奉亡故的先人如同生存的时候一样,这样可以说是孝做到了极致了的。”
6.如示诸掌
【原文】「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解释】孔子又说道:“郊祭是祭祀天神的,社祭是祭祀地神的,统称可以说郊社祭祀之礼,这是用来侍奉天地神灵的。”
孔子又说道:“宗庙里的祭祀之礼,这是用来祭祀祖先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能够明达于郊社这样的祭祀真正含义,明达了禘祭和尝祭这样的祭祀真正含义,治国就好像是展示这个手掌一样容易了。”按照周礼,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古代常用以指天子祭祖的大典。
为什么说祭祀的事情做好了,治国如同展示自己的手掌那么容易呢?这里也是呼应前面的内容的。如果要持守中庸之道,并不是要去好高骛远,前面有讲到要孝顺父母、妻子好合、兄弟和睦等,还讲到要修习自己的心,使得心归于正。不仅仅是父母生前如此,还要重视丧礼;不仅仅丧礼过后就可以了,还要每年按照周礼去进行祭祀。
这些事情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的。如果这些都做好了,也就能够持守中庸之道了的,治国就易如反掌了的。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