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介绍HRSV病毒有关知识!这些事要注意
中疾控:预防HRSV病毒感染
这些知识你需要了解
近期,全国新冠感染疫情日趋平稳,总体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专家提醒,冬春季节是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除了新冠病毒,一些其他病原体也会攻击人体的呼吸道和肺部,如流感病毒及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也要做好防治。2月10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感染疾病防治知识问答,介绍HRSV病毒有关权威知识。
中国疾控中心健康传播中心公布信息显示,HRSV为肺炎病毒科,正肺病毒属的RNA病毒。HRSV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2-8天,临床表现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早期HRSV感染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临床表现如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等。HRSV感染患儿大多数症状会在1-2周内自行消失,少部分可以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喘息,极少部分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和喂养困难等,严重者可发展为呼吸衰竭。
“对于儿童来说,要关注来自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导致的冲击。”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表示,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HRSV,但HRSV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在传播途径方面,有症状的HRSV感染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都可传播病毒,通常可通过以下途径传播:一是接触传播,如鼻咽黏膜或眼黏膜接触到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二是近距离接触患者咳嗽或打喷嚏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高占成表示,对于易感人群的预防,要注意勤洗手,避免不洁净的手触摸眼、口、鼻,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时佩戴口罩,减少出入人员密集场所。
点花灯习俗在高明流传已久
每年农历新年
高明多个地方都会举行“开灯”仪式
而前一年新添男丁的家庭
要在祠堂、祖屋等处挂一个大花灯
2017年
高明花灯技艺正式入选佛山市级非遗项目
成为高明区又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高明区博物馆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出高明花灯技艺。陈志业摄
高明的花灯制作形式独特
西安范洲村的黄龙吐珠灯
更楼泽河村的八角灯
明城龚村的剪花灯
都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源起百年前
高明花灯源远流长
高明花灯习俗
广泛流传于高明区各镇街
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灯同丁同音,有添丁之意
按习俗,当年添丁的家庭
要在来年的正月起灯
所以花灯是一个吉祥的符号
高明花灯。图源文化高明
高明最有特色的灯节为荷城街道西安范洲村。明代嘉靖二十八年范洲村人罗黄裳高中进士,其才学深得嘉靖皇帝赏识,特准御赐范洲村制作“黄龙吐珠灯”以示嘉奖。按皇帝旨意,黄龙吐珠灯取样于江西,用竹篾和彩纸扎制,以60个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尖角形图案组合成3.6米高3.6米宽、形似龙珠的大圆形灯,并用通花剪纸图案装饰,内燃油盏,光芒四射,十分壮观。自此,范洲村每年制作一个大型黄龙吐珠灯,悬挂在该村“三珍堂”,新春正月各家都在厅堂悬挂花灯。
更楼镇泽河村制作的是俗称“三十四面睇”的大型八角灯,灯形别致。灯面用木刻印画装饰,装饰画多是“八仙过海”“八仙贺寿”等如意吉祥故事,别具特色。每年正月,悬挂于祠堂正中央,村民称为祠堂大花灯。各家则自制或到圩市选购细花灯回家悬挂。
高明花灯是一个吉祥的符号。图源文化高明
高明花灯习俗的流行自然带动高明花灯扎制行业的发展。花灯扎制艺人每年十月开始扎制花灯,正月初二开年后,花灯扎制艺人在各圩市摆卖各式花灯。据清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记载:“新庄圩在新庄前,俗名花灯圩。每年元月初三,村民挑各式花灯在此发卖。午后散。”
工艺复杂
扎制工序繁多
现在高明仍有十多位花灯扎制艺人,高明花灯市级传承人黄燕琼是最年轻的一个。她八岁开始扎制花灯,从小跟着父亲去灯圩卖灯。黄燕琼有5兄弟姐妹,以前扎制手艺是传男不传女的,不过家中兄弟们不愿意承继,老父亲为了不让手艺失传,就让女儿接手。老父亲早几年离世,留给女儿扎制手艺,还有几把竹尺和印模。他曾讲过,世代相传,尺度不能变,灯上所表现的祝福不能变。
花灯的扎制工序繁多,选竹、砍竹、开篾、折篾、扎架、选纸、裁纸、剪纸、印刷、糊纸、画纸11道工序,共118个步骤,全部只能由人手做,做好一只花灯至少花费十多个小时。
制作花灯用的竹子也有讲究,要选用山竹,而且只能用其中韧性最好的内部。每一盏花灯成品,都是由灯脚、灯芯、灯角、脚框、十字棒五个部分组成,这五个部分所用的竹子都有不同的规格。
手扎花灯寄托着添丁发财、吉祥如意等殷切祝福。黄燕琼表示,高明流行着做八角花灯,“八”寓意着“发”,花灯有3层角,每层有8个角,共有24个角,代表着一年24个节令。每个灯面配木刻印画,灯角用彩纸花及剪纸图案装饰,这些都蕴含着多种情感的祝福。其中,灯带上的双金钱、红心、大吉、双喜、石榴,分别有了财富、爱情、吉祥、珍贵等含义。
非遗传承
用创新焕发生机
在高明
手工制作花灯的艺人寥寥无几
这门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如何让高明花灯走得更远
成为了花灯“守艺人”思考的问题
在高明区博物馆的推动下
近年来
高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在走进学校、社区、村居、小区授课
让更多人接触到非遗手艺
提高市民非遗保护意识
传统的东西也得让孩子们感兴趣
才能传得下去
黄燕琼表示
非遗保护既需要传承传统工艺
也需要发展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使非遗传承不“断档”
让濒临失传的技艺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焕发生机
基本形成15分钟优质就医诊疗圈
全市三级公立医院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佛山医疗综合实力在全省地级市排名第一
2月11日,佛山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吴永科带队上线《民生直通车》节目,围绕“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同大家互动交流。
群众就医需求
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就医秩序良好,群众就医需求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实现了延波削峰,平稳渡峰。
另外,为了满足群众核酸检测的需求,目前全市提供101个核酸采样服务点,其中90个核酸点可提供中英文检测报告。市民可以通过“健康佛山”微信公众号“核酸采样点一站查”就近选择核酸采样点进行检测。
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医疗机构2600多家,其中医院13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500多家。78%的镇街建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中医馆建设全覆盖。全市三级公立医院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全市收治异地疑难重症住院人次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医疗综合实力在全省地级市排名第一,基本形成15分钟优质就医诊疗圈,市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5%左右。
建设高水平医院
为市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在高水平医院建设方面,“十三五”以来,全市公立医院扩(改)建面积约256万平方米,超过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规模的总和。引入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等近10家高水平医院和高等医学院校合作办医。全市共有22家胸痛中心通过国家级认证,建成7家高级卒中中心(含建设单位)、9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6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在“医养结合”工作方面,佛山通过改建、扩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就近的普惠型医养服务,着力打造“家门口医养结合”基层创新模式、校地共建老年健康管理区域中心等多个医养结合改革实践样本。“家门口医养结合”佛山模式被纳入广东省深化改革委第二批基层创新改革经验复制推广清单在全省推广。
市一医院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建设中,主要工作集中在人才引进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其中,医院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2022年在职员工硕士以上学历722人,较2019年增长19%,博士学历人才123人,较2019年增长43%。与此同时,医院引进很多尖端医疗设备和技术,包括达芬奇机器人系统、高清3D微创手术设备、人工智能诊断设备等,提高微创外科和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治水平。
市中医院在诊疗技术、高水平学科群建设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医院以骨科为龙头引领,今年1月医院成功实施华南区三甲中医院首例关节机器人手术,覆盖骨折内固定、复位和关节置换三大领域。截至去年12月,医院骨科机器人手术已突破千例,手术总量位居全国中医系统和华南地区综合医院的第一位。骨骼肌肉专业、多发严重创伤专业在全省医院(含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学科专业建设排名第一。中医院评为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建设单位、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单位。
守正创新
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佛山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近年来,政府也积极打造名院、名科、名医等“三名工程”。目前全市共有4家三级中医医院,其中市中医院连续11年在全国中医医院排名中位居地级市中医医院第一名,全市现有国家中医重点专科7个,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传统中医焕发新魅力
去年12月底,市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正式揭牌,为佛山首个以中医药为主导治疗危重疑难杂症的科室正式成立。在新冠疫情高峰期,集中收治新冠重症患者,100%施以中医为主导的治疗手段,约1/4患者以纯中医治疗,疗效显著。上个月,市中医院获得“广东省中医经典病房建设试点单位”称号。
市中医院引进周岱翰、熊继柏等国医大师,开设名医工作室。去年,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许能贵及其科研团队在针灸科挂牌“华南针灸研究中心临床研究分中心”,推动产学研共同发展。
弘扬传播中医文化
市一医院持续加大对中医的投入,大力推动中医药发展,成立了中医新冠救治小组,制定中西协同诊疗方案等。医院中医医师以会诊、查房等多种方式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医院还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病房,建设传统疗法中心,全院范围内开展中医药服务和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中西协同,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另外,医院建立了“互联网+中医药”便民医疗,开展中药代煎配送到家服务。
由广东省中医药局和佛山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今年将在佛山举行,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市民问答
1
Q:网友包先生:在市一就医时,经常碰到门诊大堂站满了前往咨询的患者。现场指引不够清晰,希望能够推出数字化就诊服务。
A:市一医院门诊大堂正门设置便民咨询点,每天都有一到两个工作人员提供服务,但自从春节以后,门诊量明显增多了,每天最少也有8000多人。针对这个情况,市一医院将引入门诊医疗社工和志愿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两至三名社工,这些社工是专门帮老人、孕产妇和携带儿童人群提供服务。另外,计划通过信息化管理,将智慧服务贯穿到各个楼层。在原来的服务基础上再细化,逐步解决市民关心的问题,包括我想到哪个地方,直接导航;患者利用手机便办理入院和出院结算等问题。
2
Q:网友“阿水”:去年初,我朋友去市中医院就诊,需要拍MR。当时门诊预约MR要十天后才能检查,他觉得门诊预约检查太长了。
A:佛山市中医院在2月6日启用了一台新的MR设备,力争MR门诊预约检查时间从10天缩短到7天。市中医院去年增加了CT及MR等检查设备,CT检查基本实现了当天预约,当天完成检查。
3
Q:听众仇先生建议高明区人民医院在住院大楼与医技楼二楼之间搭建一条通道,方便住院部病人通行。
A:高明区人民医院将会对现场进行勘察,看两栋楼之间是否具备搭建通道的条件,再作进一步的安排处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