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哪些不良移动支付习惯让你容易受骗?
详细内容

哪些不良移动支付习惯让你容易受骗?

时间:2023-03-19     人气:708     来源:佛山市公安局     作者:
概述:调查数据显示,发生率最高的三项不安全行为分别为:网站/APP内登录习惯设置为记住密码或自动登录、在连接公共wifi的状态下进行支付、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

据近期发布的


《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显示


移动支付的普及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但是使用不当也会带来风险隐患


哪些不良的使用习惯应该避免


遭遇移动支付诈骗


又该怎么做?


调查数据显示,发生率最高的三项不安全行为分别为:网站/APP内登录习惯设置为记住密码或自动登录、在连接公共wifi的状态下进行支付、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


此次调查中,受访用户的“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换新手机时不解除银行卡及不删除存留的敏感信息”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2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在使用手机时的个人防范意识相对较低,不良行为高于平均水平。


从类别看,三分之二的被访者表示曾遇到过电信诈骗,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群体财产遭受损失,平均损失金额为2759元。


在各类型的电信诈骗中,收益回报类诈骗的发生率最高,为17.7%,其中,“兼职刷单诈骗”表现最为突出;其次是情感类诈骗,有15.7%的被访者表示曾经遇到过,例如:“冒充QQ、微信好友诈骗”多以25岁以下年轻学生群体为目标。


从损失看,部分受访用户深陷虚拟货币诈骗困局且损失金额较大。约有2.5%的受访用户表示曾投资虚拟货币,其中近半数遭受财产损失;约五分之一的受害者损失金额在2万元以上,平均损失金额达到了7474元。


消费者权益方面,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较2021年有所下降。


经调查,“填写问卷留下银行卡号、证件号、姓名等个人信息”“在街头扫描二维码”“变更移动支付绑定的手机号后没有通知银行”等银行卡使用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均不到10%,显示出持卡用户对自身账户信息的保护意识普遍较高,近半数被访者表示会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进行投诉或举报。


调查发现,受访者对银行卡安全使用的法律意识仍有待提升。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法律明文规定任何租借买卖银行卡、电话卡的行为都可能涉嫌犯罪,但仍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对买卖银行卡的惩罚措施“不知晓”。55岁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的人群对买卖银行卡的非法性认知程度相对偏低。


2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在使用手机和银行卡时的个人防护意识欠佳,其不良使用习惯个数高于平均水平,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更容易轻信他人。


调研数据显示,仅有30%的该类型被访者表示没有遇到过任何种类的诈骗。5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易成为虚假药品、保健品诈骗的受害者。同时,该群体中有28.2%的人未曾感到过自己的个人权益受到损害。而在遭遇过个人信息安全危机的人中有26.1%的该类型被访者未采取任何措施,该数值高于平均水平。


防范建议


为提升移动支付使用安全


保护个人权益


市民群众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不随意扫二维码或留下自己的个人敏感信息;


二、时刻提高警惕,不因贪图小利而让网络诈骗寻到可乘之机,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三、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不要为追逐短期高收益而轻信所谓的投资专家;


四、如果不幸遭遇诈骗或其他类型的个人侵权行为,应及时向公安及官方求助,将损失降到最低。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