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羊城” 看广州2022年有哪些考古新发现
2023年是广州考古七十年。4月25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寻迹羊城——2022年广州考古新发现”展览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展。展期自4月25日至12月17日。
2022年广州考古新发现展览现场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人介绍,2022年,广州考古人全年完成404宗考古项目、1.6亿平方米调查、241万平方米勘探、12964平方米发掘,清理各类遗迹2255处,发现各时期墓葬201座,出土各类文物1625件/套。从化狮象、黄埔竹园岭、南沙合成等一批重要史前先秦遗址,为重构广州建城以前珠江三角洲人类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市第一人民医院、荔湾鹤洞、广州动物园、增城沙滘村等项目发现的历史时期遗址和墓葬对探索广州城市发展轨迹意义重大。其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工地南越国至清代遗址还入选“2022年度广东省重要考古发现”。
本次展览从2022年广州18宗考古发掘项目的新成果中精选陶器、铜器、铁器、银器、水晶、贝壳等各类出土文物约260件/套进行展示,分为居住、劳作、埋葬三部分。展览所有文物均为首次公开展出,为观众展现2022年广州考古的新发现、新成果:洞穴内的先秦遗存、大规模商时期生产生活场所、广州城西北郊的南越国时期建筑遗存、海珠区地层堆积内的夏商之际至商时期陶片……都将为观众读懂广州提供最新的索引。
在展示最新文物的同时,展览还注重创新形式,促进观众参与展览。展厅设置磨制石器、铜铙古乐传声、考古漂流瓶等互动,观众可参与众筹共同制作一件石器、通过考古漂流瓶与其他观众隔空互动……大家既是展览的参与者,也是对展览有贡献的“合伙人”。

4月23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广州)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广州市文化馆承办的“茶和天下兴——影响世界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系列展示活动在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揭幕。本次活动以茶为媒融入生态理念、健康知识,生动展示着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文化底涵,积极探寻着海丝文化历久弥新的当代表达。
活动由主展览及茶艺展示、体验课、雅集、讲座、沙龙等许多配套活动结合展览空间展开,意在塑造一种具有强烈流动感的展示形态,让观众能够在沉浸式、情景化的环境中体验茶之美,茶之韵。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现场展销4种形式,给予观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5大感官体验,让整个展览的现场,变成了一个创意十足、茶香飘溢的文创空间。
情景式展示 打造流动感十足的茶文化空间
展示系列活动巧妙利用了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园林式馆舍典雅而多变的空间,展览空间运用传统庭院营造手法,以一系列风格各异却又彼此呼应的茶文化空间设计,再现茶与自然融合,茶的传统文化之美。
广府园的主展区序厅以“一叶渡沧海”为设计理念,通过牡丹、绿竹、隔窗等元素营造出“富贵长春”意象,配合“茶和天下兴”主题视觉形象,阐释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及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彰显“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等价值理念。
“在展览策划中,我们围绕‘茶和天下兴’这一核心,秉持体验式的办展方针,将展览分为两大板块”,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茶和天下兴总策展人孙冬宁介绍。
第一个板块以“南方有嘉木”为主题,选取曾远渡重洋、跨越国度,对海外有深远影响的主要茶类,包括绿茶中的苏州碧螺春,红茶中的福建坦洋工夫茶,黑茶中的四川雅安南路边茶、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青茶中的潮州乌龙茶,黄茶中的湖南岳阳君山银针,另外融入广东凉茶、潮汕工夫茶、广府饮茶习俗等项目,于各个空间进行展览展示。且每个空间内将分为静态展示和动态体验(传承人技艺展示、茶类品鉴等)两大功能区,打造茶文化沉浸式场景化体验空间。
记者看到,各展厅由连廊、天井、小园、水面相连缀,嵌入古松、翠竹、牡丹、山石等传统园林景观元素,室外竹影婆娑,室内茶香浮动。展厅由不同设计师构思,匹配每一茶类的特点及它们所产生的多样地理与人文环境,在移步换景中,将中国人在品茶、种茶、用茶中对于生态观念的讲究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呈现了不同区域独特的生活方式。展厅中的茶桌、茶席、茶柜、茶具等周边产品也都出自各位设计师、传承人之手,呈现当代茶文化空间的多样可能,也体现出茶主题文创的无穷内涵。
在竹影婆娑的乌龙茶空间里,传承人向观众展示潮州工夫茶艺二十一式,传达蕴含其中的茶德和茶理。
移步碧螺春展厅,铺面而来的江南韵味让人心旷神怡,精细雅洁的苏绣、素洁文雅的苏作家具、散发清香的茶叶炒制展示,以及唯美的饮茶体验,让观众在情景交融中深入了解碧螺春茶及其承载的生活方式。
由六堡茶、普洱茶、南路边茶组成的黑茶体验板块,营造了青山绿水、茶船古道、茶马古道中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而君山银针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为设计主题,将制茶技艺、饮茶方式融合在场景之中。
坦洋工夫茶展厅选取重要的“三抖、三选”技艺流程进行展示,使观众置身其中,感受到“茶中自有真功夫”,并呈现了福建宁德“一片绿叶富一方”的奋斗故事。
展现茶的新样貌 探讨茶文化发展的未来可能
解锁茶文化新姿势
展览第二板块“人在草木间”,围绕“岁月陈香”“云气茶涧”“趣叹茶吧”三大主题,“重点聚焦当代生活茶的创新表达,通过陈皮茶、云气茶、广府茶等创新的作品,以时尚潮流、文化快闪的形式,打造年轻一派的茶生活形式,并通过茶空间的营造,展示并探索茶文化未来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孙冬宁介绍。
第一展区以“岁月陈香”为主题,突出陈皮茶生活样貌。重点展现陈皮茶的品饮功效,用不同的花艺植被组合与不同的茶品陈设来展现岭南不同的季节特点,将岭南三宝之首陈皮的四季生长周期过程融入其中。
第二展区以“云气茶涧”为主题,呈现年轻派茶生活主张。选择爆款茶饮“云气茶”作为设计元素,呈现了轻松愉悦的“云气茶涧”快闪店空间氛围。以绿茶、茉莉花、薄荷、淡竹叶等植物元素蔓延室内,搭配时尚便捷茶周边,以全新形态输出时尚喝茶方式。
第三展区以“趣叹茶吧”为主题,结合多元化生活方式,营造了“和你趣叹早茶”“山野间趣叹早茶”“异想未来趣叹早茶”,三个沉浸式场景,趣味演绎广府早茶文化的深厚底蕴,解锁早茶文化新姿势。
还原广府茶俗场景
18世纪,饮茶在欧洲成为流行风尚,茶叶出口量逐渐跃居我国出口商品首位。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州“一口通商”,迎来了广州十三行商贸的鼎盛时期。广州聚集了全国各省名茶,名目繁多,茶叶贸易的兴盛也使得“叹茶”成为广州最具特色的城市生活品味之一。“得闲饮茶”是广州人际交流中最常用一句俗语,反映了饮茶文化在广州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广州人以茶会友,维系亲情友情、达成商贸合作、享受休闲生活,在饮茶习俗中也沉淀出广州人“淡定务实”的特点。“广府饮茶习俗”项目已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本次特别挑选了广东凉茶和广府饮茶两个广州非遗项目参展。
“广府饮茶习俗”展示区域借助广式家具、早茶桌、茶点、茶器等,共同打造活态的“得闲饮茶”饮早茶空间,直观地呈现了广州茶文化表达形式。同时将清代十三行茶叶贸易场景融入其中,通过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茶叶生产制作外销画》系列,以及标识了各类外销茶叶名称的茶叶箱,生动再现了当年茶叶贸易的场景 ,形象地阐释了广州在“一叶渡沧海”中的重要地位。
“道广州,必言凉茶”,展览中的“凉茶”极具岭南特色。展览以广州凉茶铺为蓝本,让人仿佛置身凉茶铺。此外,更是从凉茶的概念、发源、功效、制作工艺等多个方面,娓娓道来何为凉茶,为何要饮用凉茶的缘由。
赵佗陆贾相向而坐 聊起老家故事
“南越王博物院是国家大遗址数字化展示的试点单位之一,现在我们的项目已经完成了两期,第一期是南越宫苑,第二期是南汉王宫。”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里,副院长王维一对记者说,“第三期是以南越国宫苑区域的水井作为展示的主体,预计在今年能完成。”
4月23日,第133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中外客商云集琶洲会展中心。广州这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名城,再一次张开宽博的臂膀,欢迎四海的宾朋。
南越国宫署遗址叠压了自秦汉至民国共13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在这个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大遗址里,展现在记者面前的,却是淙淙的“流水”、缓步攀岸的“乌龟”、快乐游动的“红鱼”、灵动吃草的“白兔”;不远处,南越王赵佗和汉大夫陆贾相向而坐,聊起河北真定老家的故事……数字化的加持,令本来让人看得一头雾水的古遗址,变得生动,许多“这是啥”“那是乜”的疑团,仿佛迎刃而解。
王维一说,今年计划完成的第三期数字化展示,将复原南越水井之上的井亭,也会增加互动体验效果。届时相信大家对秦汉时期广州的历史场景,会有更丰富的认识。
弘阔的历史令人心潮澎湃,细节的温度则更能打动人。在荔湾区文化公园里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里,广州“老西关”一带在过去两三百年间的万家灯火、家族兴衰渐次展开,无数工匠巧手生成的精美工艺品、万千商行生意往来的缜密票据、巧思与心血造就的各种设计图样……在展柜中排成壮观的阵列,通过“开海设关”“十三行风貌”“十三行行商”“十三行贸易”“中西汇流”“走向近代”六大板块,系统展示十三行的故事。
从海外传来的,不仅有商品和货物,还有新知与思想。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季刊第1期,刊载了瞿秋白译《国际歌》的曲谱。同年6月20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共三大闭幕式上,全体代表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举行悼念活动,由瞿秋白、张太雷教唱《国际歌》。从此,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奏唱《国际歌》成为延续至今的传统。
这段往事,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主体陈列里,通过一部老式电话、一段滚动显示的词曲,娓娓道来。穿行在那些英挺、潇洒的面容之间,就好像在穿过一段段有志青年的热血心路,聆听大时代的潮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