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赴番禺区开展农村建房及信息建设管理专题调研
为在全市层面推进人、户、房、地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规范农村建设管理,促进农村发展和精细化管理,4月21日下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科信处带队赴番禺区开展农村建房及信息建设管理专题调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番禺区分局在分局大楼协助召开调研座谈会,区农业农村局、石碁镇、石碁镇桥山村出席了会议。
会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听取了番禺区农村建房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通过与村、镇等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会谈,深入了解番禺区建房管理和信息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工作难点及建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番禺区农村建房管理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鼓励番禺区建立健全农业农村部门、自然资源部门、乡镇街等多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加强数据融合,实现业务协同,引导乡村建设有序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为进一步普及扫黑除恶知识,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工作,4月21日下午,荔湾区分局在西华路56号之一 举办扫黑除恶斗争现场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悬挂宣传横幅、派发宣传手册、设置咨询摊位等形式,面对面向群众介绍涉黑恶线索的举报方式及相关法律法规,介绍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工作开展情况,通过此次宣传活动,提高了群众对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的知晓率,加深了群众对扫黑除恶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参与扫黑除恶斗争、平安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营造平安建设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助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图:荔湾区分局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现场宣传活动)
随着广东省、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荔乡大地一片勃发兴盛。传承千年古县基因,保护传承文化根脉,在广州城市发展“东进”的过程中,增城有序更新老城区,推动老城焕新,不断呈现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旧城微改,彰显特色
近年来,按照广州市统一部署,增城区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计划“十四五”期间实施15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总投资预算超过8000万,预计惠及1700多户家庭、5000多个居民,涉及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
除此之外,增城区也积极探索老旧城区微改造之路,目前已取得一定成绩:
1. 积极推动增江东岸的1978电影小镇建设,打造工业厂房微改造示范项目。通过盘活原增城糖纸厂和周边旧村庄,打造成以影视产业为基础,集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小镇,于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1978电影小镇
2. 正果文旅小镇微改造坚持“风貌原真、产业活化、生态保育”原则,整体提升正果镇旧墟风貌,实现以传统特色建筑群、本土文化风情等元素共同展现“老墟镇新活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老旧街区微改造示范区,于2021年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正果老街
政策护航,行稳致远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对广州寄予殷切期望,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2021年12月住建部发布《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为精细化、精准化的居住社区建设提供了六条指导方向,解决社区居民服务管理“最后一公里”。
广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挖掘文、商、旅、创等片区价值,改善民生设施、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市场活力,坚持“拆治兴”并举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实现新突破。
今年2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城市更新规划专项中,提出对老旧城区、老旧社区以“微改造”方式为主进行城市更新,且明确应将老旧城区、老旧社区分类别进行改造并提出了多条改造策略。
为此,增城区委区政府把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为老城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十四五”期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组织代管国企城乡院/图鉴公司将创新SPACE服务模式,以“微空间微改造”设计为核心,为增城的老城市新活力提供力量。
1.续文化,坚持文化传承,唤醒社区文化活力。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挖掘老街区、老墟市的历史,让更多居民了解增城的文化,增加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此营造以文化价值优先的场所,推进老旧街区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文化传承。
2.重党建,推动共同缔造,发挥党建优势,聚力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党委持续提升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聚焦垃圾分类、旧楼加装电梯、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全方位打造多元化的共治共享宜居社区,实现“老街坊新生活”。
3.“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投资”模式。项目引入市场力量,与政府一起分担项目投资,缓解政府压力,创造改造新模式。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基础改造内容,如垃圾分类、雨污分流等。社会投资主要用于提升改造,如改造闲置用房、提升公共空间等。
4.建管有序,多部门联动推进项目。组建三级的工作架构,一是居委牵头,业主组成建管委,负责处理居民咨询、建议和意见工作;二是镇街指导,由项目建设、施工、设计、监理单位组成项目部,解决项目实施问题;三是区住房建设主管部门成立督导组,督导项目建设实施。
5.营造空间。尊重居民意愿,建筑适度抽疏,合理置换居住人群,腾挪产业空间。增加邻里花园和开敞空间,增加社会停车场,规整“三线”。以岭南建筑风貌为主体,遵循“有旧有新”的原则,保持原有建筑外轮廓不变,对建筑立面进行保护和修复,保留原有街巷肌理,修补岭南建筑原有风貌和空间形态。对低效、空置公房统一进行拆除、腾挪,为老旧城区增加更多活动空间、口袋公园、绿化空间或是兴建机械式智能停车场等公益设施,
6.匠人营城。发挥“本土工匠”技术力量,支持在重要的公共空间设计上,开展本土化设计,让增城工匠的作品更多的留在自己的家园。在商业业态方面,优先支持地域美食,传统工艺制作,本地文化宣传等根植性强的业态。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