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国内外大师“把脉”知识城未来CBD
详细内容

国内外大师“把脉”知识城未来CBD

时间:2023-04-29     人气:213     来源:湾区时报     作者:
概述:......

扩展城市规划大“骨架”   支撑发展能级攀“高峰”

 1.png

     2.png

3.png4.png

  绿意盎然的九龙湖是中新广州知识城最大的人工湖,作为知识城核心区的精华部分,未来,环九龙湖片区将成为知识城未来的CBD。

  4月23日,广州市黄埔区召开中新广州知识城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战略咨询会(下称“规划咨询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新加坡墨睿设计事务所董事长刘太格、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等多名顶尖城市规划、建筑大师相聚在知识城凤凰湖畔,共同研讨知识城未来的规划蓝图。
  自2010年奠基以来,知识城从8.08平方公里起步,逐步扩容提质到232平方公里,由当年的阡陌农田、偏远郊区,逐步蝶变成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捷、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本次战略咨询会,进一步指引知识城城市发展方向、强化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

  ●湾区时报记者 郑嘉俊 范敏玲 何瑞琪 通讯员 林惠珊 温晶晶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新城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个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知识城发展之快有目共睹,在第一个10年历经两次扩容的知识城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蝶变升级。
  当天上午,专家一行对知识城进行调研,参观了知识城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环九龙湖核心经济带、南起步区凤凰湖规划建设情况。
  “十三年前,我参与了知识城的规划设计,中途有很多年没有再来过。这次来,感受到知识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是我当时做规划设计时没有预测到的。”新加坡墨睿设计事务所董事长刘太格是知识城规划设计的参与者,时隔多年再到知识城,他惊叹于知识城的飞速发展。
  当下,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共识,知识城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有必要以高水平国土空间布局为支撑,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积蓄更强动能。
  在当天的规划咨询会上,专家纷纷提出,要以“人”为尺度,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基于知识城科研人才集聚程度,需要进一步分析人群的居住、交往、发展需求,从年轻人友好转向全龄型友好,让城区的尺度更加人性化。
  知识城内有三山(帽峰山、福和山、油麻山)和两湖(凤凰湖和九龙湖),资源禀赋十分优越。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建议,广州已形成海洋文化的承载地,还可建设以山丘成型的文化依托。知识城着手做“山”的文章,是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
  据悉,黄埔区将探索协同相邻四区,联动知识城及周边四镇,共同构建“1+4”产业体系,实现片区高质量发展。这也关乎到产业布局、交通路网等全方位的对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建议,城际轨道建设是培育区域门户的最好机会,需要做一次比较客观的评估,谋划好知识城的功能布局与交通建设的关系。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知识城整体城市格局基本成型。现场的讨论角度,已经从大尺度城市开发渐渐转向小尺度精细化设计,建议知识城可从定位、结构、空间、交通、品质和基础六个方面不断优化提升,以高水平规划助推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环九龙湖打造“一芯两环一廊两轴”

  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郑勇在会上介绍,环九龙湖地区的规划范围面积为446公顷,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72公顷,其中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35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7公顷,居住用地18公顷。根据设想,未来,片区可安排就业人口约6万-8万人,居住人口约1.2万-1.6万人。
  环九龙湖片区将打造成水聚成湖、围湖筑心,活力成环、组团发展的“一芯两环一廊两轴”复合功能结构。其中,“一芯”即湖心千年文化岛,“两环”为滨湖风光环、望湖共享环,“一廊”为中央山水金廊,“两轴”为黄田河生态轴、美玉河活力轴。
  在总体规划理念基础上,如何塑造特色鲜明、适宜得当的城市界面?
  郑勇介绍,目前形成了“山湖主辅搭配”的城市轴线设计意向,重点突出环湖界面,适当强调中轴,有效突出城市核心亮点。匹配九龙湖开发建设强度需求,滨湖一线高强度开发,中轴两侧中低强度开发,强调构建中轴与滨湖的空间联系,为竖线条为主的城市界面构图增加横向元素,使城市形象更加丰富多彩。

  城市中轴形态塑造方面,规划意向提出,整体形态应鲜明突出且高度一体化,具备完整的、与周边山水基底和两侧地块,实现紧密互联互通的山水走廊,满足万人大集聚的空间需求,有效解决节点交通组织,具备重要的景观价值和特色功能。

  保护和弘扬好陂头岭遗址文化

  历史文物保护也是环九龙湖片区规划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位于九龙湖中心的陂头岭遗址公园,保存有岭南地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封土保存最为完整的高等级越人墓地,遗址本体保护范围约9900平方米。
  本次咨询会上提到,在构建岛城关系设计中,有必要保护和弘扬好陂头岭遗址文化。在陂头岭遗址公园设计提升构想中,提出通过“退台式”的设计加强对遗址公园保护,通过“天圆地方”的形态特色,强化中国传统韵味的表达;通过环形坡道,创造起伏的空间体验,并连续设置多元化的展陈空间,全面展示陂头岭遗址的文化内涵;通过水底隧道往返市民广场,实现独特的时空、景观变化体验。

  目前,九龙湖环湖地块与九龙湖湖面存在2至16米的高差。为实现环湖地块与湖面景观的自然衔接,进一步突显现代化新城的风貌特色,据介绍,对于环湖景观的整体功能定位,目前暂拟定多功能的人才公园、保持大湖面,以及多层次的生态绿城,以堤、桥围合湖面两个方向。

  知识城形成哪些规划经验?

  从借鉴新加坡先进的经验,到融入岭南文化元素,到引入城市智慧应用……在知识城,能看到不一样的现代化格局——
  绿色建筑率达100%,知识城南起步区获评华南首个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
  自动驾驶便民线在路面跑起来,车路协同的智慧交通“新基建”驶入快车道。
  聚焦“知识创新”和“生态宜居”,逐步缩小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比例,提升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逐步从产业新城转向综合性新城。
  宜居方面,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体系建设经验,实现居住区100%公共服务配套。
  宜游方面,依托优越的山、水、林、田、湖生态,营造“三山相拥,城景交融”的山水新城、公园城市景象。

  知识城与世界银行合作打造综合性降温方案,将主要指标纳入地块出让规划设计条件,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报建阶段进行微气候仿真模拟,评估测定降温效果。这体现出对规划严肃性和约束性的尊重。

  专家观点

  知识城过去的建设目的是搞项目,现在发展成一座居住的城市,它要吸引人,就要有更加完善的居住环境。基于此,规划布局、城市系统应做得更加合理化。新加坡在花园城市方面有相当多的经验,可以和知识城分享。
  一个城市的建筑就像合唱团的团员,团员音色各有特色、相互协调,合唱团的音乐才更好听。未来,把城市的功能系统、路网、设计做好,建设整体协调的建筑群,比打造标志性的建筑作用更大。

——新加坡墨睿设计事务所董事长刘太格

  经过十年的建设,知识城的城区功能、企业机构基本发展成型,但建设模式还有待改进。我们既要有享受自然的空间,也要有提供交往的空间,要把园区建设模式转向城市建设模式。
  新城和老城相比,要靠新的供给才能吸引人、留住人,城市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越来越重要。精英人才在这里聚集,城市规划中要更多地关注人群的生活、发展、体验、交往等需求,把人的需求分析清楚,从年轻人友好转向全龄型友好,让城市的尺度更加人性化。
  此外,也要注重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留下的村庄不要碎片化地当作文物保护地,要让它们和城市发展形成有机整体。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

  建筑离不开自身地域、文化和所处的时代,要做到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融合,要体现中国式的建筑。知识城是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解决交通便利问题,不追求形式,多点自然感受,让周围的环境更加优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知识城位于广州东北部,整体是在非常大的自然环境容量下发展起来的,是一片面向未来的沃土。从城市的东进战略来看,知识城恰恰位于城市的东边,是人城高度融合、环境容量大、多元化交融的地方,也是城市现代要素非常集中的地方,这是知识城的基本地理条件和地理特征。

——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

  知识城有湖有山,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环九龙湖片区“一芯两环”的规划,呼应了周围环境,结构清晰,在绿色生态方面值得肯定。从天际线来讲,设计可以考虑到从中轴的两侧,建筑高度逐渐降低,这是比较有效果的做法。

——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郭明卓

  环九龙湖的基本构建是有山有水的生态网络,这也是知识城非常重要的资源。环湖轴线是对城市视觉通廊的一种设计,公共设施空间应打造有全天候有魅力的空间体验。
  建议对规划进一步梳理和优化提升,突出中新合作,借鉴新加坡的城市发展理念,发挥低碳绿色、城市降温、未来城市、设计标准、管理机制等方面优势。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陈雄

  关注原山水格局的保护,集中考虑天际线与开发强度、高度等体量关系。同时,建设开发强度可围绕站点,依托轨道交通,解决大量的人流聚散,提升商业价值和使用效率。
  ——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副会长冼剑雄


附件下载: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