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水患到享水“利”,荔湾的河湖这样变美!
“水越来越清,环境越来越好,在碧水绿树环绕下,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在驷马涌畔,每天来这里晨练的陈叔,对环境变化感叹不已。
近年来,河涌两岸的空气好了起来、水质净了起来、生态环境焕然一新。从“黑臭”河涌到“治水范本”,在荔湾区,水质水环境持续改善,群众对河长制的关注、支持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以保护一泓清水为突破口,人水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荔湾徐徐铺展。从治水患到享水“利”,这些改变都离不开荔湾区相关管理部门对河湖水系治理作出的努力,河长上任、部门协同、全民参与,才能造就河清湖美、人水相亲、城水共荣。
为进一步做好治水工作,荔湾区计划于2023年年底前完成全区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工作。部分已完工的清污分流工程,实现了河涌水质改善的目的。
成立3个水务一线项目临时党支部
近日,广州市荔湾区在后航道流域清污分流工程项目部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水务一线、进项目工地。荔湾区水务局党员干部、全区在建水务工程参建单位代表和后航道流域清污分流工程项目部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主题活动。
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是近年来荔湾区重点攻坚的治水项目。在广州治水史上,曾有将自然河道和排洪沟渠人为覆盖并配置截污闸的做法,通过该做法形成的人为覆盖排水设施称为“渠箱”。由于渠箱大多同时容纳雨水和生活污水,一旦下大雨需要开启截污闸释放积水时,往往导致河涌湖泊等水体产生黑臭问题。部分基层水务部门为减少河涌湖泊污染尽量避免开启截污闸,此举容易导致渠箱关联的社区在暴雨中排水不畅,引发内涝隐患。为减少渠箱致污致涝风险,广州市曾在2020年发布第9号总河长令,要求对全市443条合流渠箱开展清污分流改造工作。
据悉,在2020年广州市第9号总河长令没有发布前,荔湾区已在2019年启动区内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工作。通过对合流渠箱沿线雨污排水管网进行剥离和完善,实现渠箱流域“污水入厂、清水入河”,既能减少雨水进入污水系统,基本解决排水管网雨季溢流、排水不畅等问题,又能保障渠箱截污闸常年开启,恢复渠箱正常排涝功能,对提升河涌治理水平、恢复河湖生态、缓解城区内涝等问题的作用重大。
由于荔湾地处广州中心城区,地上房屋密集、交通繁忙,地下管线密布,合流渠箱清污分流等水务工程多为线性作业,需要在城市地下施工,作业环境差,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施工过程因围蔽、占道开挖、物料和渣土堆放、噪音等,也容易造成居民生活不便。
驷马涌流域清污分流工程已起到治水效果,河涌水质保持清澈无黑臭显现。通过驷马涌流域清污分流工程所起的示范作用,荔湾区水务局随后在冲口街万家甘泉用水设施改造工程和珠江后航道流域清污分流工程上,皆与参建企业共建项目临时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推动水务工程高质量完成。
荔湾区清污分流工程预计今年底前完成
目前,荔湾区已完成35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并通过市河长办评定,累计铺设污水管80公里,雨水管292公里,整治渠箱10.5公里,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总体进度达94.5%,35条渠箱顺利达到清污分流的效果,基本恢复了除雍水、排涝水、行洪水、蓄雨水、调补水的生态功能。据悉,荔湾区整个清污分流工程预计可于2023年底前完成,届时,全区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将进一步提高,区域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来源 广州荔湾发布编辑部 李欣煦、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杜娟、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编辑 邓菲菲】
【审核 丘丘 何不菲】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各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我局拟开展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一)申报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须具有中国国籍,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德艺双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2.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遗代表性项目;
3.在该代表性项目涉及的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
4.长期居住或者工作在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含我市国家级、省级项目,下同)流布地区,并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5.从艺时间不得少于15年;
6.传承谱系自本人上溯不得少于三代;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以下情况不列入推荐:
1.丧失传承能力、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传承人。
2.仅从事非遗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等,不直接从事传承活动的人员。
二、申报重点
(一)与新入选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相关的。
(二)前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含增补名录)中无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
(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原有市级(含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去世、70岁(计算至2022年12月31日)以上或者丧失传承能力的。
三、申报材料
(一)申请文件:各区文化行政部门或市属以上单位(含市属,下同)向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荐申报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正式文件(内容包括申报、遴选、公示反馈情况等),附推荐名单(见附件1)、推荐公示文(网页公示截图,用A4纸打印)。
(二)申报表:包括申报人的基本情况、个人简历、传承谱系及授徒传艺情况、本人申请及授权书、区级专家评审委员会意见及参评专家名单、区级文化行政部门或市属以上单位主管部门推荐意见等(见附件2)。
(三)申报片:时长5分钟内,普通话配音,中文字幕,画面清晰。视频内容应包括传承人的基本状况,如生活环境、师承经历、在传承该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的作用、所具有的能力、授徒传艺情况等;动态表现传承人在非遗项目传承中的状态,如表演过程、技艺流程、活动经过等;代表性作品和成果可适当表现。影像内容应真实。提交的申报片须是专为本次申报制作的视频文件,并具有完整的版权。
(四)辅助材料:体现有关申报人成就的证明复印件等材料;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人代表性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等。
推荐申报一经受理,材料不再退还。
四、申报程序
(一)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在区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区的,向该区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申报人属于市属以上单位的,且该单位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向所在单位提交申报材料。
(二)组织推荐。区文化行政部门收到申报材料后,组织区级非遗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提出推荐名单和推荐意见。推荐意见应从技艺特点和水平、代表性和影响力、师承和授徒情况等方面对申报人进行针对性评价。推荐名单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后,由区文化行政部门报送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属以上单位推荐申报传承人的,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并经本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将推荐申报材料报送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三)材料复核。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对收到的申报材料进行复核。符合要求的,进入评审程序;不符合要求的,退回材料并说明理由。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传承人所在单位、专家学者以及行业协会等的作用,广泛听取意见,认真组织申报、审核、评选工作。可视情况增加面试、实地考察等环节,确保申报人的代表性。
(二)做好信息公开,履行告知义务。在申报工作中,对于代表性传承人所享有的权利、承担的责任应详细告知申请人。做好对上报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基本信息在区级文化行政部门和市属以上单位官方网站公示及反馈意见的收集整理工作。
(三)严格审核,保证材料质量。各区文化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要认真审核申报材料,确保真实、准确。凡不符合申报条件、材料不符合要求、推荐意见未针对技艺水平进行分析评价、超过申报时限的,不予受理。如发现隐瞒事实、伪造材料等情况的,取消入选资格。
六、材料报送
(一)纸质材料:
1.各区文化行政部门或市属以上单位的推荐申报文件纸质件(一份,含推荐名单、公示文及社会公示反馈情况说明);
2.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表、辅助材料纸质件原件(一式两份)。
(二)电子版材料:
1.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表电子版(WORD格式);
2.本人申请及授权书、区级专家评审委员会意见及专家名单扫描页(PDF格式);
3.辅助材料电子版(WORD或PDF格式);
4.数码彩色代表性照片(JPG格式,不小于1M,画面清晰);
5.申报片(AVI、MP4、MPEG或MOV格式,分辨率不低于1920*1080);
6.区文化行政部门或市属以上单位的推荐申报文件电子版(PDF格式)。
以上电子版材料以U盘、硬盘方式报送或发送至电子邮箱819817087@qq.com。
(三)材料报送时间和方式:
2023年3月31日前报送材料,邮寄或现场报送均可(邮寄以邮戳日期为准)。
(四)材料报送联系方式:
联系人:何小姐
联系电话:38925437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警安街1号2606室
邮编:510230
特此通知。
附件1: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5723.doc
附件2: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表57352451.doc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2年12月27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2022市县高质量发展经典案例”征集活动启动后,《小康》杂志社收到了全国各地提交的高质量发展案例,涉及城市(县域)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优化、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企业高质量发展等诸多方面。对于申报提交的案例,《小康》杂志社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在实地调研、数据采集和专家建议推荐的基础上,产生了典型案例。此举旨在总结提炼多种可借鉴模板,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高效能的基层社会治理,在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巨大推进作用。
荔湾区永庆坊项目作为广州城市更新的范例,以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改造开发模式,在传承岭南特色文化、构建岭南活力商业、基层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
荔湾区在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方面,以党建为引领,建立永庆坊党群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协商民主,着力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全面深化政法领域改革,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职责和使命。
在推动基层治理智能化方面,荔湾区建立永庆坊综治中心,接入视频监控300多路,整合综治信息系统、综治视联网系统、公安治安视频监控系统、“12345”政府热线、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六网合一”,全面提升预警预测预判能力。同时,荔湾区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温度,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 《小康》•中国小康网 王际娣】
【图片 广州荔湾发布往期】
【编辑 邓菲菲】
【审核 丘丘 何不菲】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