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连通476公里农村路,形成“30·15”交通新格局
近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官网发布公告,佛山市高明区拟入选2020年度广东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
近几年,在大力拓展对外交通、区内主干道等交通“大动脉”的同时,高明区积极推进延伸至各村居的农村道路,打通对接“大动脉”的“毛细血管”,形成畅通无阻的“血液循环”,把美丽乡村的优质资源输送到大众面前。
如今,一条条新的农村路与外界宽阔大道串联,打通高明实现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石洲大道的凌云花谷项目、人明线上的三谭纪念馆、明靖线串联的云勇林场、美丽风景路井皂线和军万线等都是见证。
投入3.3亿元改造逾195公里农村路
高明区扎实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让农村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助力乡村振兴。“我们的大米富含硒元素,吃出好身体!”近几年,依托便利交通,坟典村的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明城镇坟典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李明中还“兼职”做起“带货主播”,两次直播就卖出了8000多斤的富硒大米。
乡村振兴在路上。近年,高明区委、区政府加快实施2018~2020年“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由区交通运输局牵头,多部门联动铺开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与运营。
其间,高明区农村公路建设主要由区交通运输事务中心组织实施,发挥中心人员稳定、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等优势,2018年以来,完成了陈珠线、杨更线、明靖线、小洞村道示范路的创建,以点带面引领全区农村公路建设。
与此同时,高明区围绕“提档升级、路况提升、窄路改造、隐患治理”要点对农村公路进行整治,投入3.3亿元改造里程195.38公里,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率基本达到100%。
为加快乡镇至行政村双车道建设,结合2020年“四好农村路”省市攻坚任务,高明在年内推进完成了31个窄路改造项目。项目采用高标准设计,其中29项统一由区公路养护中心负责实施建设,确保施工质量。
小洞村口平坦通畅的道路展示了高明农村路的建设成果。/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12月中旬,高明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小洞村道、更宅线、大东线等42个项目约132.8公里,对比2020年民生实事任务(要求完成38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超额完成了249%。现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约476公里。经多年建设,高明已基本形成“30·15”交通新格局,即区内各镇30分钟抵达中心城区、各镇街15分钟驶入高速公路。
创新“沙水模式”管护好农村路
本地摄影爱好者李惠清说:“印象中农村路都是狭窄的小路,两侧杂草多,现在都重新改造和有专人维护,面貌彻底发生了大转变。”
这是李惠清参与高明区“四好农村路”摄影、微视频大赛采风活动分享的感受。今年10月底开始,为了引导社会公众爱路护路,共享美丽廊道创建成果,高明区交通运输局组织区内外摄影爱好者数十人,陆续走进各镇街拍摄,记录农村路的建设成果。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成果背后离不开农村路的精心养护。在杨和镇沙水村,高明区建立农村路养护新标准,养护指南、爱路护路村规民约、监管员护路员名单等信息公开上墙,每4至5公里配置一名护路员,协助日常养护,探索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主抓、社会参与”的“沙水模式”,管护经验迅速在各村居复制推广。
目前,高明已构建起农村公路“县道区管,乡村道镇(街)管的责任体系”,农村公路管理部门机构完善、职责明确,区、镇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达到100%。
同时高明注重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管好农村公路,建成3个科技治超点,实现24小时不停车执法,有效保障了农村路桥的平安舒畅。
现高明四级以上等级农村公路比率达100%,三级以上公路的占比达38.9%,2017至2019年农村公路路面技术状况指数分别为81.09、88.2、88.9,呈逐年上升态势,筑牢了乡村振兴的基石。
全市率先启动快递进村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
“田地里播种的种子,都是媳妇在网上买的。以往快递只能送到镇上,骑车来回要40公里,花费不少时间。现在快递进村了,家门口就能取快递了。”杨和镇沙水村村民温志军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高明区迅速响应号召,今年6月,在佛山市率先启动“快递进农村”项目,通过政府搭台,与相关物流、快递企业对接,与沙水、坟典、光明等签订10个村委会试点推广框架协议,迈出了运营好农村路的重要一步。
现全区已成功完成共计35个村级快递服务平台的搭建,正争取将“快递进农村”项目推广至更多村居。负责该项工作的区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文星表示,快递进村拓宽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既满足农村村民消费需求,又促进本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以销带运”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同时,高明区结合年度重点改革专题——农业产业化“万亩工程”,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往花卉产业园、坚果产业园、崇步农业园区等园区延伸,让本地特色农产品出得去、行得通。例如,大布村农村公路四通八达,投资6亿元的坚果产业项目落户后,村集体收入就比以前增长了9倍。
如今,走进高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公路穿越在田野阡陌、山水之间。一条条平坦通畅的四好农村路正化作幸福民心路、平安舒心路和产业兴旺路,为广大乡村源源不断注入活力,让高明的农村更强、农民更富、乡村更美!
数读高明“四好农村路”建设
●近三年,先后投入3.3亿元,改造农村路里程195.38公里
●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率基本达到100%,建成160处“平安村口”
●农村公路四级以上等级公路比率达100%,2017至2019年农村公路路面技术状况指数逐年上升,分别为81.09、88.2、88.9
●“快递进农村”项目在10个村委会率先试点推广,惠及一街三镇,现共完成35个村级快递服务平台的搭建
“凤巢三丝”菜式的源流演变
《顺德县志》记载:凤巢三丝此菜“始制于清代,因用三种丝状食料与纵横交织若鸟巢的炸鸡(雅称‘凤’) 蛋丝制成,故名”。这三种丝分别是鸡丝、卤猪舌丝和卤猪肚丝。此菜的特点是鲜香味美,肉质爽嫩,色泽和谐,造型美观。此菜又称三丝凤凰巢。
凤巢三丝是在传统顺德菜炒三丝的基础上,注入凤巢的概念逐渐改良而成的。炒三丝并不固定炒哪三种丝,反正是一款考刀工、讲究镬气的小炒菜式。凤城小炒的精髓是“急火快炒,仅熟为佳”。缩短加热时间有利于保护食材中的营养,使菜品能够形成脆嫩、爽滑的口感。为了缩短加热时间,保证各料同步成熟,就要把它们切细,比如切丁、切丝或切薄片等,且要大小、厚薄、粗细一致。炒三丝就是在这种烹饪理念指导下制成的顺德传统菜。
老一辈凤城名厨蔡锦槐(即“蔡老六") 就擅长炒制干爽香脆的炒三丝:炒猪肉丝与炒胡萝卜丝间杂铺底,炸葛丝金黄喷香撒于面上。本土长篇小说《丝都寻梦》中有玉蚕三丝一菜,当然可能是虚构的小说家之言,不过至少体现了炒三丝的乡土特点。
在炒三丝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凤巢三丝在传统筵席上地位较高。过去男尊女卑,筵席上男席有凤巢三丝,女席相应的菜式为什锦肉丝。凤是传说中的神鸟,形象美丽,寓意吉祥,我国历来有“凤凰来仪”“筑巢引凤”“吹箫引凤”等传说。大良因有凤山而雅称“凤城”,顺德人自然对凤有一种亲切感。顺德的吉祥菜、诗词菜、戏剧菜凡有“凤”这一形象的,大多以鸡来借代,这与全国各地的做法大体一致。据说因为人们怀疑凤的存在,于是流行过“凤为雉鸡”之说。《文心雕龙》曰:“楚人以雉为凤。”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皇后吕雉曾执政15年之久,人们为了避讳,把雉改称野鸡。因为野鸡难得,故常以家鸡代雉,于是鸡便成了凤的借代品。
这里谈谈粤菜中鸟巢的形象。凤巢三丝一菜之所以在顺德菜中有一定的江湖地位,是因为它创造性地用多种丝状食料纵横交织构成类似鸟巢的形状,引出了种种仿效菜式,并逐渐演变,定格而成粤菜中的鹊巢形象和制法:把幼而长的芋丝(或薯丝)拌上鸡蛋清、干生粉,用两只有孔的铝圆盆,一只放上芋丝排好,另一只放在上面压住放入热油里,浸炸至呈金黄色,待凉后取出,形成巢状,这便是我们吃到的“鹊巢”。这种“鹊巢"当是受凤巢三丝的启发而制成的。
顺德有一款传统造型菜百鸟归巢,灵感来自文士伦文叙为画“百鸟归巢图”配诗的故事。诗曰:“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顺德厨师利用“鹊巢”的意念和制法,巧妙地表现了诗的意境。“百鸟”用鹌鹑肉丝、鸡肉丝、烧鸭丝等表示,将各种禽肉丝炒熟放入芋丝炸成的“鹊巢”内,便大功告成。顺带一谈,市井坊间常把"鹊巢"写成"雀巢”, 有误。“鹊”是筑巢的鸟类,而“雀”则是不筑巢的鸟类,成语有"鹊巢鸠占”。
凤巢三丝的制法
把鸡蛋去壳搅透,将鸡肉丝拌上鸡蛋液,再拌上湿生粉。用中火烧镬下油,将蛋液徐徐倒入镬中,边用勺子搅动以免聚拢成片,炸成细丝后捞起。将鸡丝拉油后捞起,下姜米爆香,接着先下熟笋丝炒片刻,随即加入卤猪舌丝、卤猪肚丝、青红椒丝、韭黄段、湿冬菇丝、葱榄等同炒,注入少许上汤,溅入绍酒调味,加入麻油,撒上胡椒粉,用湿生粉勾芡,加包尾油炒匀上碟,将炸好的蛋丝分伴四边。此菜制作的关键是先行将鸡蛋打透,落镬炸时就易于炸成蛋丝;若鸡蛋打不透,油炸时会成片。
一天前,三水区白坭镇文创古镇在南方影视中心产业发布会上获授牌为“南方影视中心拍摄取景点”;两天前,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评选活动发布会在白坭镇西江公园举行,三水“百里芳华之西江十里画廊”被评为“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文创古镇是该精品线路的精品项目之一。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白坭乡村振兴结出硕果。
西江十里画廊白坭段,位于文创古镇核心区。2018年,三水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县区级试点,白坭作为三水开展试点工作的先行先试示范镇,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小镇建设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在西江十里画廊白坭段沿线,粮食博物馆、沙围村、西江院子等精品示范点,向外界展示着新时代乡村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颜值
量体裁衣显特色 展现和谐外在美
发布会当天,与会的省直和各地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等共约200人,参观考察了粮食博物馆、沙围村和西江院子,共同见证了白坭乡村振兴的“日与夜”。
白天,田园、村庄、花海、粮仓、特色街区、江景连片成画,小镇古朴而时尚,岭南风味浓郁;夜里,主干道的灯光与建筑物外立面的各色彩灯相映成趣,西江公园的音乐喷泉如梦似幻,白坭的城乡一片流光溢彩。
“外在美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颜值提升了,才能更好地吸引大家深入了解乡村。”白坭镇委书记何海虹表示,扮靓乡村不是造盆景,必须重特色、利长远,根据不同村庄、建筑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等进行改造提升,既保留原有风貌特色,也以新时代的思维增添新元素。
西江院子位于白坭文创古镇核心区,已建成民宿、特色街区、古渡胜市牌坊、碧云戏台等项目。/白坭镇供图
沙围村农地连片、农田肥沃,具有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农旅文融合产业的优势。作为白坭镇探索“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四会联动”基层治理新模式的先行村之一,沙围村在党支部带领下,通过村民群策群力、群商群治,较快推动了土地集约流转、农房民宿改造、花海建设、沙围美食街提升、打造“四小园”等,打好美丽乡村基础,抢占发展先机。
与沙围村不同,粮食博物馆、西江院子脱胎于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老旧建筑,需要体现对乡村沉睡资产的盘活利用。
粮食博物馆的前身为国营三水县白坭镇粮食加工厂。按照岭南风格建筑特色,白坭在保留其基本建筑外观和结构的基础上,对外立面进行修葺美化,既有自身特色,也与周边村庄相互烘托。亮丽的黄色外墙,典型的灰色瓦面屋顶,周边的雕花装饰和创意涂鸦,色彩与造型散发着浓厚的文旅气息。
西江院子地处祠巷村的旧集市,水磨青砖为墙、青石板为路,古朴静逸。在乡村振兴前,此处的房屋大多空置破旧,楼龄普遍超过半个世纪。祠巷村依靠西江,享有“江畔祠巷枕世家、山旁绿榕映芙蕖”之名。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白坭重点利用原有岭南建筑和岭南特色院落,以“绣花功夫”实行“微改造”,建成西江院子,将部分旧街区打造成岭南风味食街,还原“古渡胜市”古牌坊,建设主题一致、风情各异的艺术民宿群,重塑江畔院落式建筑群特色风貌,走出了一条古建筑与古文化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
内涵
三产融合人财旺 激活多元内在美
在粮食博物馆门前的创粮糖水铺,每逢节假日游客满座;在连续两年引爆国庆黄金周乡村游的沙围村花田旁,村民按照规划的摊位摆卖特色农产品;西江院子特色街区开起了文艺而有趣的各色小店,民俗和美食街蓄势待发。
越来越旺的人气逐渐转化为财气,汇聚成为白坭乡村越来越美且越来越富的底气。
“美丽乡村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何海虹介绍,西江十里画廊白坭段是对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的集中呈现,并将振兴成效落实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上来。
沙围村、粮食博物馆、西江院子分别位于白坭西江公园的三个不同方位,展现不一样的乡村风貌风情,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精品乡村游景区。
白坭粮食博物馆。该馆获得“广东省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称号。/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依托西江农业园核心区的康喜莱现代农业产业园,沙围村打造了一条农旅文融合产业路线,游客在此可一站式体验游古村、品文化、逛花田、尝美食的乐趣;粮食博物馆作为广东省首家以粮食为主题的博物馆、广东省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将传统工业遗址自身的转型升级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机结合,承载起忆苦思甜、饮水思源的科普教育文化基地功能;西江院子以“文化+”为着力点,挖掘漆艺文化、美食文化、疍家文化等,打造“渔樵耕读”主题IP,引进中国(三巷)漆艺文创村配套项目,建设美食街、民宿等项目,正在加快形成吃、住、购、赏、游于一体的产业新业态。
三年磨一剑,今朝锋芒现。
2019年以来,沙围村累计吸引游客达50万人次,带动农家乐等经济收益由原来每年800万元增长到1600万元,农副产品销售增加,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预计2020年底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600万元,是2017年的近5倍;村民年人均分红近12000元,比2017年翻两番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比2017年增长50%以上。
作为一颗“新星”,西江院子通过整合和盘活文旅资源,吸引社会投资激活乡村经济,预计上述项目全部运营后,可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集体分配收入显著增加。
白坭乡村振兴成效潜能的迸发,才刚刚开始。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