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乐平镇亮出湾区乡村旅游“金名片” 人气财气双提升
文创美食市集、迎元旦文艺晚会、乡村好声音比赛、中部片区工业研学游、音乐喷泉灯光表演……元旦期间,乐平镇将联合云东海街道、芦苞镇举办乡村振兴中部片区联合党委元旦嘉年华活动,一连三晚精彩不断,将展示中部片区乡村振兴成效,共谱产城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乐平镇以文化赋能、产业先行推进乡村连片振兴。在乐平“一轴两片四段24节点”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美丽乡村多点开花、产业项目纷至沓来、农村人气财气双提升,农旅文融合发展的步伐愈发坚定,让湾区乡村旅游名片更加闪亮,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美丽乡村迈向文旅旺地
这几天,元旦嘉年华活动100个文创美食市集摊位正在免费招募,群众反应热烈,报名情况火爆。这背后,体现了商家们看好当地乡村旅游的人气和商机,这更是得益于乐平镇因地制宜盘活乡村资源,带动乡村连片振兴的发展成果。
近年来,围绕乡村连片振兴、整片联动的思路,乐平镇挖掘乡村文化、盘活农村农业资源,以“一村一品”将大旗头村、尹边村、禾安村、小山村等特色村落串珠成链,打造“一轴两片四段24节点”乡村振兴示范区格局,美丽乡村多点开花,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美。
今年,乐平镇获评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被纳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库,形成一张独具特色的湾区乡村游名片,吸引远近游客。国庆期间,乐平共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大旗头村的镬耳屋建筑群。/佛山日报资料图片
“在村里生活几十年,头一回看到周边这么热闹。”谈起今年国庆期间村里的盛况,乐平镇禾安村村民小组长马耀光依然记忆犹新。
这本是一个远离城镇中心的普通小村庄。凭借从该村走出的全国知名马术运动员马裕兴的名人效应,禾安村被打造成为以冠军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振兴精品标杆村。9月30日,禾安村旁的同心文化公园正式亮灯开放,佛山市最高的音乐喷泉璀璨迷人,为禾安村带来了空前的人气。
如禾安村般,乐平镇越来越多乡村盘活资源迎来蝶变,逐渐进阶为文旅旺地。
“文化+产业”化人气为财气
乡村振兴要走实、走远,离不开产业振兴。随着乡村人气越来越旺,乐平因地制宜导入产业,乡村人气转化为财气,让乡村发展后劲更足,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在乐平镇乡村振兴示范区,一条长达13公里的礼运路串连起广府文化创意示范区、大同湖生态示范区、广府文化创意示范区东延三个重点区域,置入数十个产业项目,涵盖景观提升、文旅产业、生态整治、农业发展等方面,勾勒出富有“产业+文化”特色的连片振兴版图。
如今在乐平镇,越来越多社会资本流向乡村,粤韵桥、茶文化基地、马术俱乐部、冠军幸福田园、将军阁数字餐厅等文旅和景观项目,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在小山村,去年村民每年人均分红超过4500元,预计今年将继续增长。在大旗头村,引入的产业项目带来土地增值,加速了大旗头村活化进程,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还增加了租金收入和创业机会。
在禾安村,越来越多村民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期待。村民许炬昌看中了乡村旅游中隐藏的商机,投资发展民宿。“三水乡村旅游大有可为,我们要紧抓这次机遇。”许炬昌说。
乐平镇农业农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乐平将继续依托“一轴两片四段24节点”,推动农村、农业资源串珠成链,大力发展农旅文项目,让乐平乡村拥有更强的自我造血能力,争创农旅文融合发展范本。
12月18日上午,由佛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佛山市中心支行主办,中国农业银行顺德分行、南海分行、佛山分行承办的“‘社银合作’暨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发行启动仪式”在顺德农行召开,社银代表及广大市民共同见证了“社银合作”自助服务新模式及第三代社保卡的亮相。
社保服务形成10分钟服务圈
今年以来,为了打造“10分钟社保服务圈”,方便群众就近办事、便捷办事、全天候办事,佛山市社保局携手本地多家银行,在省内创新推出“社银合作”自助服务模式,推出社保自助服务终端机;同时市社保局积极推动社保卡服务能力提升,全市建成152个快速制卡网点,推广使用电子社保卡消费金额约3.4亿元,实现五家定点医院开展电子社保卡线上缴费结算试点工作,并在全市发行第三代社保卡。
佛山市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创新推出的社保自助服务终端机有三大亮点:一是设备更先进,不仅能读取身份证、社保卡,还可以使用电子社保卡扫码登陆,下阶段也将上线人脸识别功能;二是功能更齐全,首期上线了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保信息查询、参保证明打印、保险关系转移等数十项高频社保业务办理功能;三是数据更实时,与省社保大集中系统数据连通,可查询打印社保实时数据。
据了解,下阶段社保自助服务终端机将广泛配置到市、区、镇、村四级社保经办机构、行政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以及银行网点,真正将社保服务延伸到市民家门口。同时社保部门将陆续推出更多服务事项实现自助办理,合作银行也将积极配合社保部门加快社保自助服务系统在银行超级柜台上线,利用银行网点扩大社保服务覆盖面。
第三代社保卡更便捷更安全
近年来,在社保自助服务终端升级改造的同时,社保卡也在不断更新迭代,融入百姓生活,为广大市民带来了巨大便利。今年发行的第三代社保卡有三大亮点:一是刷卡更方便,既能插卡也能滴卡,不用接触设备也能刷卡;二是金融支付更广泛更安全,增加了闪付功能,支持小额免密支付,还有更安全的国密算法保驾护航;三是版面颜值更高,实现全省卡面统一,增加了“木棉花”和“粤”字印章毛笔字的水印,融入了广东省蓬勃向上、敢为人先的丰富精神内涵。
为了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体验第三代社保卡,本次启动会现场邀请了参保市民代表上台参与第三代社保卡的授卡仪式。接下来,市社保局将继续携手本地银行机构持续扩大第三代社保卡应用场景和服务领域,深入推进第三代社保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应用,实现佛山社保全城通办,让更便捷的社保服务惠及广大市民!
佛山市社保局局长钟永平在致辞时表示,推动“社银合作”和提升社保卡服务能力是《打造惠民社保品牌提升社保经办管理服务三年行动计划》中“便民服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佛山市社保部门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社保经办体制机制改革,聚焦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技术为抓手,持续推动社保经办服务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便捷的社保服务,不断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
农行助力社保卡服务升级
启动仪式上,农行顺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郑庆文介绍了顺德农行近年来在服务社会民生、推动社保卡金融服务不断升级方面的取得的成效,并表示农业银行作为佛山地区社保卡发卡第一大行,将极响应人社部推进民生服务和普惠金融工作的号召,加快推动“社银合作”,构建社保卡联动服务,开展快捷、便民、安全的“一站式”服务。
农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冯必凤称,广东省农行秉承国有大行责任担当,着力支持佛山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升级,希望顺德、南海、佛山三家分行牢记“提升社保卡服务能力”的工作使命,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主动作为、创新作为的责任与担当,做实社保服务提升工作,不断拓宽“社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社保经办向数字化转型,打造出“10分钟社保服务圈”,为佛山社保卡服务升级做出更大贡献。
数据统计显示,至今年11月,农行已在佛山地区铺设超五百台社保业务相关设备,服务超430万佛山社保客户,电子社保卡签发164万张,为佛山地区社保服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芦苞镇公园北路八巷5号,藏着一个叫“北苑”的精致小院。这个小院子是一位93岁的老人与他妻子的晚年居所。
这个院子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老人早年亲手打造的。走进院子,墙上有莲花、水仙、松柏,还有金龙的灰塑。墙角种着桂花、金银花,以及长成参天大树的番石榴。
院子里那座小屋,耄耋之年的老人正在伏案整理物品。他的手中,拿着一张张略微泛黄的纸片。纸片上,是上世纪50~70年代他行走于三水各乡镇与乡村所画的速写。龚兵有一个心愿,为这些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旧作逐一添加注释,为流逝的风俗与风景留个见证,也为那些曾经并肩与擦肩的人一一致意与道别。
与画结缘
眼前这位名叫龚兵的老人,几乎经历过过去近百年的历史大事。
1928年,龚兵出生于四会江谷一个偏远山村。1930年,过继到芦苞胥江街一大户人家。1935年,继父继母送他上学。1938年10月,广州、三水相继沦陷,他随家人到永平莲滘一带避难,纵然如此,求学之路也没有中断。1946~1947年,他从芦苞芦清乡小学毕业,进入当时的私立龙坡初级中学继续读书。
芦苞解放前夕,龚兵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曾组织同学迎接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投身新社会的建设,当过当时西南支前指挥部、土委会的通讯员,后加入三水县委领导的艺术宣传队。1955年,他经当时县委推荐,得到了到北京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的机会。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龚兵在三水文化战线颇为活跃。在那个百废俱兴,人人热忱的时代,他风华正茂,也意气风发。虽然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失利,但是在返回广东的途中,龚兵游览了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城市。
“那时候我穿过军装,打过绑腿,站过岗哨。”龚兵说,从1949年10月到1962年4月,他都在西南工作,尤其是在50年代初期,为加深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及人民政府认识,他主要随宣传队下乡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
上世纪60年代,龚兵的人生迎来转折——他放弃了当时在三水文化馆的工作回乡务农。他的母亲已经80多岁,两个姐姐都不在身边,得回来照顾她。
龚兵展示昔日的画作。
回乡务农的龚兵得到了一个新的身份——基干民兵。那时候,各地大修水利设施,秋冬农闲之际抽调精壮人群以基干民兵的身份支援各水利设施建设。龚兵因为祖上会点医术,还为生产队承担起采集药材的任务。
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龚兵以崭新的身份走过许多乡野村镇。他随时带在身上的那一张张小纸片,随着他的即兴临摹,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他拿起铅笔或者钢笔,在纸面上沙沙作画,记录下当时人们的生产场景和民俗活动,记录下当时所见的山山水水。
山河岁月
留存至今的画作,成为那段岁月的无声见证。
龚兵向记者展示了他早年的速写作品,一共有厚厚的五大本。其中两本命名为“芦苞故迹”,关于六和、西南的各一本,还有一本是早年在顺德顺峰山下所作。他希望将这些画册作为礼物,赠送给芦苞、西南、六和和顺德。“这是我的一个心愿,我正在对这些画作逐一补充注释。”龚兵说。
1959年10月,龚兵以佛山专区农业生产积极分子代表的身份,到顺德大良等地参观学习。当地的大型养猪场、顺峰山的旖旎风光,气势雄伟的大良新大礼堂,以及潮水发电站、清晖园、跃进桥等,都被龚兵画入画中。他说:“这是我早年画的跟顺德大良有关的画,希望能有机会交给大良。”
龚兵的画作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这一份夙愿,是其来有自的深情。龚兵为三水留下的画作之多,足以让人直观感受到上个世纪50~70年代三水的风土人情、城乡风貌和重大社会事件。
据龚兵回忆,上世纪50年代,他主要活动区域在当时的西南,画作也以西南街道的火柴厂、西南公园,以及周边的阁美村等为创作题材。彼时,每当三水有重大事件,他也几乎不缺位。
1955年,华南大旱,三水人民在佛山水电局工程师冯炳辉的指导下开展抗旱。当年3月,来自芦苞、范湖、南边等地的城乡居民、学生等组成1.15万人的队伍,经过连续两昼夜的奋战,终于在北江靠芦苞一侧的航道修筑起一条长310米的拦水坝,及时将北江水引入内河涌,缓解了芦苞、乐平等地的旱情。
这万人奋战的壮观场面,这拦截北江半边航道抗旱的壮举,被收录在一幅备注为“1955年天大旱堵塞北江河情景”的素描画中。
当时,龚兵正在共青团三水县委员工作,胸中不缺的,正是那个年代如火的热情和无穷的斗志。
“我还支援过当时大旺、迳口一带的血吸虫防治工作。”龚兵说,1958年10月,大旺血防水利工程启动建设,包括兴建龙王庙水库,大、小樽口水库等。次年2月,还增派3万民工和近千头耕牛。他以画作《芦苞公社龙王庙水库工地一角》还原了当时的盛景。
龚兵的画作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1970年前后,龚兵与妻子离异,独自抚养儿子和赡养年迈的母亲。龚兵的画风悄然改变,田园旷野、寂寂山林,取代了人流汹涌、旗帜如潮。加上当时他在农闲时节常到各村去修建水利设施,又受生产队委托到芦苞墟对岸的西河一带采集草药,龚兵笔下的素描,多了一份恬静和野趣。
芦苞水网密布,不少村庄依水而建,疍家渔民在芦苞流域形成聚落。造船厂里的敲敲打打,河滩上的渔民晒网,打鱼归来的咸水歌对唱,这一缕缕烟火气,成为龚兵心头的慰藉,更成为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那段时间里,龚兵还画过许多乡村,画里有村头的榕树,田头的耕牛,山间的水库。“我随身带着一个速写本,只要停下来休息,我就会拿起笔和纸画。”龚兵说。
北苑时光
多年后,这些早已泛黄的画作,大多是巴掌大小,但材质不一,有的是散装烟丝的包装纸,有的是笔记本的扉页,有的甚至背面还印有字迹。但只要到了龚兵的手中,它们都像是照相纸遇到了定影液,悄然留住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有一首著名的诗作《黄昏》,其中写道:你对不可言说的进行探究,使你迷惘的生命终趋于成熟。龚兵的一生,时代巨变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上世纪50~70年代,是龚兵进行素描创作的黄金期。当时创作的这一张张素描,曾经给他心灵以慰藉,如今给我们以共情。
沈从文曾经这么回顾他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湘西世界: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这话对龚兵来说亦然。龚兵的艺术之路,不曾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甚至,他的绘画之路也是阴差阳错——最初他选择的是雕塑,命运却把他的选项定格在绘画上。
上世纪30年代上小学的时候,龚兵遇到了人生的美术启蒙老师:“只记得老师姓马,当时30来岁的年纪,我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学画画。”
龚兵的画作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抗战胜利后,龚兵从芦清乡小学毕业,他举办了个人画展,得到一面“惟妙惟肖”的锦旗。随后,他得到长岐卢锦波的推荐,到私立龙坡初级中学学习,在康加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铅笔画。后来,他遇到了雕塑大师潘鹤,在潘鹤的指导下,龚兵的速写本领突飞猛进。
今年11月22日,享年96岁的潘鹤去世,听到这个消息,龚兵有点难受。“当时潘鹤教我雕塑和画画,在他的影响下,我报考中央美术学院时也是选了雕塑专业。”龚兵说,可惜的是当时落榜了,他未能继续心中的雕塑之梦。但幸运的是,当年潘鹤帮他打下的基础,让他后来创作灰塑时无师自通。上世纪90年代,他多次到三水、南海等地参加祠堂壁画、灰塑的修复工作。
往事已逝,龚兵也走到了人生的晚秋。93岁的他,也已经好久没有拿起笔。经历过时代巨变中的沉沉浮浮,有过对求而不得的渴望与追寻,目睹身边亲友的日渐凋零,如果再拿起笔,他又如何画一画光阴的痕迹,心底的乡愁?
访谈过程中,龚兵讲起一个叫做王湾村的村。现在,这个地方已无迹可寻,但是龚兵对王湾村着墨颇多。
王湾村建在北江边上,岸边有一个小港湾,港湾边上种着许多大叶榕。1956年,他画下了王湾村前的这一片树林。画面中,岸上叶影婆娑,江上孤帆远逝。
1976年,龚兵再次将王湾村收入画中。他在同一个地方作画,只是画面中,昔日的参天大榕树已经在大炼钢铁的时候被砍光了,露出了鳞次栉比的房屋。
又过去好多年,王湾村再也没有出现在龚兵笔下——“后来出于防洪需要,这个村子迁走了。”
记者问他,为什么对这个村子情有独钟?
龚兵回答,这个村子跟我的家乡有点像,而我的家,在抗战时期就已经烧掉了。
龚兵所说的家乡,是昔日的胥江街。胥江街同样紧挨北江,曾经很繁华,沿街的商铺民房一字排开有3公里左右。
他回忆道:“我们的家就在胥江街,我们的房子建在一个果园里。果园面积有一亩多,种满了荔枝、龙眼、黄皮,一年到头都有水果吃。”
很多年后,龚兵在修建“北苑”的时候,特意在家中保留了一扇用木板拼成的房门。那是继母当年留下的——当年乙卯水灾爆发,他们家所在的那个巷子的门楼的木门被冲散,是继母把这些木板收集回来。那些木板成了那个家最后的记忆。
后来,北江大堤加高培厚,昔日繁华的胥江街,龚兵年幼时的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找不着踪迹了。
如今,那个曾在自家院子里就能吃上四时水果的少年,在一座名为“北苑”的小院子里,为那些流逝的岁月,做最后的礼赞。
人物简介
龚兵,现年93岁,三水民间手艺人,曾于2018年获三水区“最美三水人”称号。上世纪50~70年代,龚兵在工作期间绘下了大量与三水西南、芦苞、六和有关的素描,为三水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时代记忆。
对话
记者:您为什么还要坚持给这些素描逐一作注?
龚兵:因为我是亲历者,经过大半个世纪,知情者大多作古,变化也早已天翻地覆,我再不补充文字注释,大家也就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发生过什么事。
记者:您的一生经历十分丰富,有精彩的经历也有扼腕的遗憾,走到人生的边上,您怎么回望这一生?
龚兵:画画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希望留下这些东西。人生有它固定的长度,但是我走出了我自己的宽度。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