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新增两条环线公交明日起试运营
高明区明日起新增两条公交环线!记者昨日从高明区交通运输局获悉,这两条环线实行全程一票制,票价为每人每次2元。
上述2条公交环线将于明日起试运营,全线投放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实行全程一票制2元收费,首末班车时间均为6:25、22:30。
公交H520环线的起终点均为高明客运站,全程20.9公里,途经高明大道以及西江产业新城多个住宅区和学校,站点包括德恒菁英学校、西江新城第一小学、丽日名都、东湖洲花园、区一中、中医院等。
公交H590环线的起终点也是高明客运站,全程13.8公里,途经高明大道、跃华路、沧江路、文昌路、文华路、荷香路、沿江路,串联盈信广场、中港城广场、荷城广场、物业广场等重要商圈和人流集聚地。
这2条公交环线试运营初期需实施临时绕行,待道路施工完成后恢复规划线路运营。其中,H520A 线和H590A线暂不停靠河江加油站、城市杰座、盈信广场、高明税务局、区检察院;H520B线和H590B 线暂不停靠区检察院、高明区税务局、城市杰座、河江加油站;H520B 线暂不停靠客运站南。
为配合上述环线公交运营,高明区正在新增改造一批沿线公交站亭。相关建设已于今年9月底完成招标,目前正在全面动工。
近日,位于荷城街道的中南高科·高明智汇城招商中心正式启用。该项目目前共有46栋建筑顺利封顶,部分建筑预计今年内可投入使用。
中南高科·高明智汇城项目规划总面积2000亩,首期项目用地173亩,投资总额10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容纳约80家企业,实现亩均税收30万元以上。项目将聚合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的新型产业集聚地,助力高明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中南高科·高明智汇城是高明今年推进的市重点项目之一,也是荷城街道致力打造的产业平台。自去年5月份签约高明后,仅用了不到三个月就完成了拿地、动工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拿地即动工”。
荷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黄宝坚介绍,中南高科·高明智汇城是入驻高明区的第一个都市型产业载体,在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加快项目落地、集约利用土地、完善配套服务等方面走出了新道路。如今,中南高科·高明智汇城招商中心正式开放,标志着园区发展又迈出新的一步,希望中南高科与入园企业精诚合作,加快项目落地、如期建成,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中南高科·高明智汇城项目总经理谭威表示,高明智汇城未来将持续推动“以企引企、以商引商”的创新招商模式,有效提升高明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招商竞争力,切实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此外,在招商中心启动仪式上,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授予中南高科·高明智汇城项目“产学研合作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牌匾,推动校企合作。该校将为园区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持,并在后续合作中不断提高层次、扩大范围。
据悉,今年荷城街道落细落实“六稳”“六保”工作,加快工业产业项目投资,力促17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如期取得实效,助力推动高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观现代乡村祠堂的新公共空间,感受乡土文化内涵与特色,参与农旅文体融合节庆活动……三水区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开出了新花,结下了硕果。
近三年来,三水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唤醒、盘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可持续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贡献的财富,以美丽乡村撬动美丽经济,让美丽经济带来幸福生活。
祠堂变身新公共文化空间
今年9月,三水“祠堂+文化”点亮了淼城夜空,区内多个地标建筑和公共场所的户外LED大屏幕滚动播放独具三水传统文化特色的“祠堂+文化”示范点。
2020年,三水探索的“祠堂+文化”新模式收获硕果:按照“一祠堂一品牌”打造的3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已全面建成;这一模式被纳入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入选2020年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
祠堂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三水全区有超过400座祠堂,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接近200座,平均每条村有两三座之多。这是不可多得的乡村资源,更是特色鲜明的文化基因。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用好用活乡村传统文化空间,去年以来三水通过“1+4+N”创建模式,筛选30座条件较好、覆盖面较广的祠堂作为示范点集中升级改造,将传统祠堂打造成集文化服务、文明教化、志愿服务等于一体的新时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同时,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基因、推动“一祠堂一品牌”差异化发展,打造“祠堂+文化”文旅讲者队伍、推动乡村祠堂融入新文化、成为新阵地、焕发新魅力。
独树岗村通过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响“好大一棵树、客从北江来”旅游品牌。/佛山日报资料图片
目前,这些示范点已成为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文化传播阵地、基层善治阵地。得益于祠堂功能的活化拓展,三水乡村文化阵地更丰富了,各类文化服务、文化活动走进祠堂,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文化大餐。在一静一动之间,通过“祠堂+文化”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的蓝图落地成景。
曾于2019年到三水实地参观调研“祠堂+文化”模式的江西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周应恒认为,三水“祠堂+文化”的探索与打造舒适家园、享受美好生活的群众诉求是非常契合的。
创新乡村文化重塑模式
从芦苞镇龙坡公园码头登上观光游船,沿着芦苞涌北上,两岸花海美景尽收眼底,约20分钟后抵达独树岗村游船码头。走进独树岗村,景观提升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已建成的万里亭等一系列地标景观让人眼前一亮。
通过与浙江大学专家团队合作,深入挖掘和利用该村的孝善文化元素、南宋诗人杨万里岭南任职途经芦苞涌的历史故事等文化资源,结合本村原有风貌特点进行修复、改造、提升,独树岗村尽显千年古韵和孝善新风,打响了“好大一棵树、客从北江来”旅游品牌,并被评为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水产养殖专业村。
带领团队为三水乡村振兴做整体规划设计的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策划张扬表示,如果没有针对村庄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生活的文化背景、农业和生产的特色进行全面的评价思考,很容易导致“千村一面”。
而在三水,具有辨识度的村庄遍地开花。
区乡村振兴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三水在推进乡村全域振兴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发挥文化的作用,更注重创新乡村文化重塑模式,对具有本土特色的乡土文化“二次加工”,将乡土文化特异性不断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让不同的村庄能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对于全区三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三水分别将它们定位为南部岭南水乡、中部千年村落和北部生态屏障;在片区内部的各个村庄同样各具个性和特色。以中部片区为例,乐平镇大旗头古村主打“广府文化”牌,云东海街道石湖洲村突出“红色文化”底色,芦苞镇长岐村写好“长寿文化”文章。
农旅文体融合催生美丽经济
12月1日晚上,芦苞镇温泉足球训练基地首个足球赛揭幕;12月11日至13日,第三届芦苞腊味美食节如期而至;2021年元旦假期,三水区乡村振兴中部片区联合党委将举办元旦嘉年华活动,全面展现中部片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成果。
游古村、品美食、看球赛,乡村生活也可以很精彩。
经过近年来的整合,三水的农、旅、文、体资源在乡间形成了新的聚合点,引领着三水美丽新经济的发展,一个具有整体性、周期性的节庆活动体系逐渐成形。
在“乡村精品游”方面,三水以全域旅游概念打造乡村精品游路线,并连年更新、新增。在今年旅游文化周上发布的彰显三水田园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的5条路线还上线了专业旅游平台,三水乡村游走向产业化、品牌化之路。
地道的乡村美食,是乡村游的一大吸引力。前有“鱼米之乡”“广东粮仓”之称,今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美誉,三水的水产、蔬果、禽畜等优质农产品和食材数不胜数。目前,全区共有9家农家乐获评“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推广特色乡土菜、长寿宴、河鲜等美食。
推进“足球+”助力乡村振兴,可谓是农旅文体融合的新探索。今年年初,“足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写入三水区政府工作报告。芦苞镇以独特的文旅资源禀赋,引入了投资5000万元的温泉足球训练基地,先行先试探索基于“足球+”的农旅文体融合新路径。在该训练基地周边,长岐古村、独树岗古村、河鲜农家美食等一批优质旅游资源已逐渐发展成熟,“足球+”IP效应蓄势待发。
厚积薄发的增值效应已经显现。据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统计,全区今年国庆期间迎客63.44万人次,同比增长24.07%,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6.22%。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