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桑基鱼塘:鱼花春晚下横塘 两岸青青万株桑
详细内容

桑基鱼塘:鱼花春晚下横塘 两岸青青万株桑

时间:2021-01-03     人气:2787     来源:佛山日报     作者:admin
概述:冬日的岭南乡村,依旧绿意盎然。西江、北江奔流不息,两江之间,水网密布,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下,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万亩桑基鱼塘和古朴自然的乡村风貌。从山上远眺,碧绿的水网纵横交错,鱼塘、桑树点缀其间,正静待来年春季的萌发。......

      冬日的岭南乡村,依旧绿意盎然。西江、北江奔流不息,两江之间,水网密布,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下,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万亩桑基鱼塘和古朴自然的乡村风貌。从山上远眺,碧绿的水网纵横交错,鱼塘、桑树点缀其间,正静待来年春季的萌发。 千百年前,一片片鱼塘、一畦畦桑树、一船船新丝曾在此极力述说着桑基鱼塘最美好的故事,在风云变幻间吟唱着岭南大地最动人的农事之诗。 佛山桑基鱼塘的发展,大抵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明朝的初露锋芒,到清朝末期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全民皆桑”以及创新探索,再到如今渐渐式微,桑基鱼塘在经历了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阶段后,踏出了一条独有的生态农业循环之路,创造了“基上桑林绿,塘里鱼儿肥”的辉煌。 鱼米香,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从古至今,万亩桑基鱼塘以其最长情的守护,见证了佛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经沧海桑田,那最美好的时光虽已渐渐消逝,但它曾经养活一方百姓,致富一片地区,为佛山留下一份永恒的记忆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桑基鱼塘历沧桑

      珠三角地区顺水而生,但并不特别受水的眷顾。每当洪水来临,农民辛苦种下的庄稼经常被冲毁。因此无论是建房子,还是建果园,家家户户都要挖鱼塘以蓄水防洪。

      明朝起,每年冬至前后,农民都会把自家庭院的鱼塘抽干,将塘底的淤泥挖出来堆在鱼塘旁筑基。次年春天,农民在塘基上种果树、种蔗、种桑,用鱼的排泄物做果树的肥料,或者用桑叶养蚕,蚕粪便用来养鱼……

      桑基鱼塘的耕作模式,便由这样的庭院农业演变而来。而农业发展的尝试,也从果基鱼塘开始,并由此拉开书写土地变迁与农民智慧的历史篇章。

      基塘的出现,为桑基鱼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谓基塘,即塘边种作物。明朝时,南海九江是低洼地,明洪武年间筑塞倒流港之后,基塘逐步成为占一定比例的土地类型。而顺德开县以后,一些建县有功的宗族开始添置基塘等资产,从此,果基鱼塘和桑基鱼塘便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

      例如当时的顺德北门罗氏,便用商业眼光来种桑和种果。“初,为举业不就,乃颇修计然之术,有桑八百株,有木奴千头,家藉以饶……”这或许是最早被市场需求所驱动的基塘农业,其中兼有果基鱼塘和桑基鱼塘。

      “以树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之,柑橙次之,龙眼则树于宅。亦有树于基者。”据明朝万历末年的史料记载,当时顺德的果基鱼塘模式为当地最多。万历《顺德县志》也有记载,当时陈村便是以果基鱼塘为主,陈村人到处出售果苗以增加收入,以便经营好果基鱼塘。此后,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桑基鱼塘才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出现较快增长。

      基塘桑果累累、塘里水沃鱼跃……古人的智慧,承载了珠三角最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让“鱼花春晚下横塘”这一盛况开始风靡。在历经风雨洗礼后,变得更具光华。

  方塘万亩青桑缀

      作为桑基鱼塘的摇篮,上世纪20年代时,佛山桑基鱼塘达100多万亩,约占珠三角桑基鱼塘的一半,可谓“全民皆桑”。方塘万亩如镜,镜中青桑如缀,足以道出它曾经的辉煌。

      清朝中期以后,顺德人口快速增长,但是耕地反而下降了。人多地少,迫使顺德人追求能够容纳多余劳动力的商业和手工业。而蚕桑业,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当时,虽然社会极为动荡,但由于外贸对蚕丝的强烈需求,广东的蚕丝业很快就恢复起来,广州成为全国生丝唯一对外输出港口,国际生丝需求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

      在南海九江、顺德的龙山、龙江一带,当地农民纷纷“废稻树桑”,桑基鱼塘迅速传到本地以及珠三角各地。《广东新语》记载,九江“地狭小而鱼占其半,池塘以养鱼,堤以树桑,男贩鱼花,妇女喂爱蚕,其土无余壤,人无敖民,盖风俗之美者也”。而与九江毗连的龙山、龙江,也是如此。

      清朝顺德逢简村的丝织业曾非常繁荣,村民种桑养蚕,村内有30多个丝织厂,800多名工人,还有东西二市。到清代全盛时,以顺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三大生丝产区之一,桑基鱼塘模式渐渐走向巅峰。

      清光绪末年时,桑基鱼塘已经遍及全县,加上南海的桑基鱼塘,佛山地区被誉为“南国丝都”。由于生丝的国际价格达到顶峰,生活在珠三角的农民也借机先富了起来。

      方塘万亩青桑缀,鱼塘遍地映天红。可以想见,当时的佛山桑基鱼塘,就是在一派热火朝天中,一切工作宁静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如今,看着奔流不息的江水,发出沧海桑田的喟叹,便是后人对它由衷的敬意。

  渔耕粤韵觅乡愁

      桑基鱼塘的发展,是一段长达千年的历史岁月,沧海桑田的故事就在这方土地上演。如今,从西樵山上远眺,万亩桑基鱼塘依旧水网交织、纵横阡陌、青桑如织。只不过,它已经卸下了满身铅华,从历史的大舞台中退居二线,化身忠实的守护者和讲述者。

      20世纪初,在经济危机下,工商业凋零,丝织品销路锐减,生丝价格狂跌。受此影响,国内蚕桑养殖发展由盛转衰。往后,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集体经济实力下降,桑基鱼塘的循环耕作方式不再适合个体家庭。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经济腾飞,城市迅速膨胀,桑基鱼塘的农业模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曾谱写桑基鱼塘辉煌历史的南海、顺德,再也看不到老一辈所描述的“鱼塘一片连一片望不到尽头”景象。虽然部分村落还有鱼塘,但宽阔的基塘上成片绿油油的桑林已难觅踪迹。

      眼看桑基鱼塘渐行渐远,佛山究竟该何去何从?相关部门的一系列畅想和探索给出了答案,他们开始行动起来。

      近年来,西樵镇不断对桑基鱼塘进行改造提升,通过鱼塘标准化整治、基塘种植桑树,渐渐恢复了桑基鱼塘的风貌。如今,每逢早春桑果成熟之时,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的数鱼花、桑葚采摘节等田园体验活动还是接连不断,游人络绎不绝。

      1972年,西樵镇七星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桑基鱼塘”农田示范区;2020年12月8日,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第71届执行理事会宣布了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佛山桑园围正式入选,成为广东省内第一个入选该项名录的工程……一连串荣誉背后,我们依稀可以看见桑基鱼塘的未来。

      千年基塘多洗礼,两岸青青万株桑。经历了千年风雨的桑基鱼塘,是我们梦里的乡愁,也是岁月的温柔。或许,等到我们白发苍苍,也可能会感叹:春风化雨时,何不事农桑?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