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佛山作家林友侨摘得国字号文学奖
详细内容

佛山作家林友侨摘得国字号文学奖

时间:2021-01-06     人气:1865     来源:珠江时报     作者:admin
概述:1月3日,相约春天2020文艺大典暨第七届全国文学艺术家创作交流研讨会在武汉圆满闭幕。在2020年文艺大典上,佛山作家林友侨凭借作品《女人如花亦如草》荣获第五届全国中老年才艺大赛文学组二等奖。......

  1月3日,相约春天2020文艺大典暨第七届全国文学艺术家创作交流研讨会在武汉圆满闭幕。在2020年文艺大典上,佛山作家林友侨凭借作品《女人如花亦如草》荣获第五届全国中老年才艺大赛文学组二等奖。

  

  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总编辑何大猷为林友侨现场颁奖。受访者供图

  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是全国文联系统唯一的传媒集团。由该集团主办的文艺大典自2015年举办至今已走过了五载。今古传奇凭借着40年的深厚积淀以及全覆盖的文艺期刊品种,将每一届的盛会都打造成了全国性的文学艺术盛宴。

  在本次文艺大典上,颁发了第五届全国中老年才艺大赛奖、中华文学2020年度优秀作品奖、中华文学创刊五周年优秀征文奖、中华文学年度十大杰出诗人作家奖、中国诗歌事业杰出贡献奖及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等奖项。

  我市作家林友侨凭借散文作品《女人如花亦如草》荣获第五届全国中老年才艺大赛文学组二等奖。该作品发表在中国第一本中老年才艺杂志——《速读》杂志2020年11月下旬刊,是一篇关注女性命运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三十多年前一次进山割草的难忘经历,由衷赞美那个时代乡村女子的勤劳、忍耐,字里行间寄托了对家乡姐妹的深切同情和歉疚之情,并寄望当下女子在“负责貌美如花”的同时,不妨吸收“草”的野性和韧劲,活得更加光彩照人。

  林友侨,广东汕尾人,现居佛山,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作协会员。作品见于《海外文摘》《散文百家》《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速读》《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佛山日报》等报刊,并被新华社、人民网、海外网等重要平台广为转载。其中《一场等不及的生死之约》先后获得2019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第六届佛山文学奖银奖。


  获奖作品赏析


 女人如花亦如草

  文/林友侨

  过去农村无电无煤气,一日三餐烧柴草。夏秋收割时节,稻草花生藤多,柴火不成问题。冬尽初春天寒,坐烧柴草空,农作物无收成,村庄周围山矮贫瘠,无草可割,只能进深山砍柴割草度过春荒。

  从水田连片的村里到野草茂密的山中,约需三十里地。我和大兄、二姐,还有二姐的一个姊妹4人结伴进山。这是我第一次到深山割草,茫茫山中杂树丛生,芒草枯黄,一人高的野草,呼呼啦啦迎风轻拂,人在其中如入草海,弯腰割草时只听镰刀与芒草接触地沙沙声响,三米就不见了彼此人踪,常要直起腰望一望,叫一声,以免迷失了。

  野草这么充沛,我们尽量选择那些秆粗耐烧的草料下镰,没过多久便割下满满两堆,用绳子捆绑结实后,就拿两头尖的“尖担”(一种棍状的挑货工具)往草捆中间使劲一插,一头挑住一捆,再把草捆扶稳站直,而后蹲下身把尖担居中往肩膀上一压,就想站立起来。可是站不稳,因为重量远远超出意料,压在肩上双脚直哆嗦。也难怪我们几个贪心,进一次山不容易,面对漫山遍野的草料,谁不想多割一些,好解家中烧柴草之急?

  怎么办,割好捆实的草料难道丢弃一部分?卸下来再跑第二趟更不现实。山路迢迢,一个来回差不多要走二十里地呢。我们4人面面相觑,最后决定玩一回命,再苦再累也要把草料挑回去,大不了中途多休息几次。

  就这样,我们再次蹲下身,把一百多斤的草料挑在肩上,憋着一股劲,迈步就往山下跑。说是“跑”一点不夸张,人在负重的状态下行走,是慢不下来的,只能随着惯性往前冲。如风般快走了好一会,习惯使用的右肩膀被“尖担”磨得又红又肿,疼痛难忍起来。可是山路崎岖狭窄,只能容得了草担竖着径直往前走,却不能打横换肩。这可真是苦不堪言,挑战耐力的极限。哪怕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也还得找到一处稍微宽敞一点的山路,才能把担子放下来,歇一歇,换肩再走。因为进山割草的人很多,不能挡了别人的道。

  如此快走一程,停一停擦把汗,往前望不到蜿蜒的山路尽头,心中满是绝望,再挑担的时候一次比一次沉重,一次比一次艰难。眼看我和大兄两个从校园出来后没吃过太多苦的菜鸟快要不行了,二姐就让我们在半道休息,她和同伴先把自己的柴草往前挑一段路,再返回帮我们兄弟俩挑。这样一来既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她们在回头走时也得到片刻休息。只是来回一耽搁,下山的速度更慢了。而且如此偏苦两个女子,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二姐才比我大两岁半,比大兄小四岁半,当时也就十八九岁芳华。

  我和大兄缓过气后,继续挑担前行。也许是接近山脚路渐平缓,也许是受到二姐她们的鼓励,身为男子的我和大兄,终于在最后一段路挑起了自己的重担,顺利将草料挑到集合点,绑上自行车后架,“铃铛铛”骑车出山,满心欢喜往家赶。

  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令我羞愧,也让年少的我惊奇:莫非女人的忍耐力要比男人强得多?

  在儿女成群、生活还很贫困的年代,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还根深蒂固的社会环境里,当时粤东一带的农村女孩普遍没书读。她们从小在家里挑水洗衣、煮饭炒菜、放牛养鸭、下田干农活,样样要学要做,样样要做得来做得好。所以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女孩要比男孩能干得多,成熟得多。

  忍耐,日渐成为她们的命和习惯!

  往后漫漫岁月里,我又发现,女人生命的韧劲,不完全来自磨炼,似乎还有一些性别差异、体质差异的成分在里头。常年出门在外,每次回去都会听到谁谁谁走了,仔细一问,老夫妻中多半是男的先走,女的后走,而且往往会后走很多年。放眼望去,村里剩下的老人以女人居多。白首村头者,尽老妪。

  如果向前再往饥荒年代看,这种情况就更明显。我爷爷、外公都是在1943年大饥荒时忍耐不住饥寒交迫死去,去时正值三十多四十岁的青壮年。同样为了子女忍饥挨饿的奶奶、外婆,则都见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曙光,比自己的丈夫多活了近60年,整整一个甲子的时光。经历了到四五十里外的海边挑盐贩卖的困苦,熬过了解放后“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稳定、温饱和宽裕,奶奶、外婆均得以安度晚年,无疾善终,生命力之强让人惊讶!

  这是不是说明:男人如树挺拔易折,女人如草柔弱坚韧?

  光阴无痕,转眼已去数十年。进入电气化、智能化时代,日常吃用不愁,女人如花娇艳,“十指不沾阳春水”,不用再像野草那样经风受雨,疲劳筋骨,这是身为女子的幸福。但,花易凋零草常青,在“负责貌美如花”的同时,何妨吸收“草”的野性和韧劲,赋予“女人如草”新的涵义?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