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素位而行 / 第十五章 行远必自迩
第十四章 素位而行
1.素位而行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解释】君子安于平素所在的位,不会偏离的,不会一味的向外去求索的。这个也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如果超过了平素所在的位,就要回来的。如果还没有到平素所在的位,就要继续加强的。
我们在进行股票投资的时候,也需要素位而行。巴菲特所说的价值投资,如果股票价格超过了内在价值,那么股票价格也会回落的。如果股票价格没有内在价值高,那么股票价格也会上扬的。举个形象的例子,主人出去遛狗,小狗如果跑在主人前面了,又会往回跑的;如果落在了主人身后太远了,它也会追上去的。前面讲言行的中庸之道,言行如果过了,就会拉回来;言行如果不足,那就做够的。
2.素富贵
【原文】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解释】如果平素就是富贵的,就安于富贵。如果处于富贵,也要安于富贵,做富贵该做的事情的。富贵容易产生骄慢情绪,就要注意克服的;富贵容易产生奢侈的习惯,也要注意克服的。富贵如果还是不满足,就会有危险了的。富贵和贫贱互为阴阳,也可以互相转换的。如果富贵多行恶事,就会易富贵为贫贱了。
如果平素贫贱的,就安于贫贱。颜回能做到安贫乐道,这也是符合君子之道的。此道是无上珍贵的,看似贫贱,实则无比富贵的。虽然贫贱,假如能够行善积德,就能够易贫贱为富贵的。这里说的安于贫贱,并不是说就甘愿一辈子受穷了的,而是说能够接受现在的贫贱,而勤勉的去努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如果平素就在边远地区,就安于在边远地区的。虽然身处于边远山区,还是能够随遇而安的。王阳明先生被流放到了贵州龙场那个地方,看似被贬,王阳明先生在那里得到了最宝贵的东西。正所谓福祸难料的。
如果平素患难,就安于患难的,接受患难并作相应该做的事情。如果身处患难之中,也能够接受现状的。周文王被囚在羑里,他能够安于患难,推演周易的。
君子能够持守中庸之道,无论出于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安然自得的。不管遇见什么情况,都能够活在当下,安于中庸之道的。
3.上不怨天
【原文】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解释】在上位的时候,不欺凌下位的人;在下位的时候,不去攀援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特别是端正自己的心,不求于别人就不会有怨恨了的。
什么是正己呢?正己首要的是正心的,使得心居于至中至正之位的。《大学》里面有讲到正心,与正心相对就是偏心了的。心为君主,而五官类似于百官。心只要居君主之位就可以了,也就是安居君主之位,而五官也该安居五官之位,不可喧宾夺主的。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百官各司其职,安居其位,这样就不会出现以下犯上的事情了。这里讲下位的人,不去攀缘巴结上位的人,也不会做以下犯上的事情。现在比较流行吃货,对于吃货而言,心跟着嘴巴走了的,心就不正了的。心是君主,只要下达圣旨,下达命令就可以了,哪里见到君主每次都还要跑到臣下哪里去呢?我们的心跑到五官那里去,也是这个道理的。
对上不抱怨上天的不公,对下也不抱怨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命运。命和运是互为阴阳的,命是祖辈累劫以来积累的功德所定的,运是自己主观努力和外缘共同决定的。古人讲德要配位,如果德不配位,即使有很高的权势,很多的财富,也不会长久的。所以不抱怨天,也许由于自己积累的阴德还不够的,还要去做善事的。不抱怨人,别人那么对待自己总有自己的道理,反求诸己就可以了。
4.居易俟命
【原文】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解释】所以说君子居于简易的素位而等待天命,而小人却不安于本位而铤而走险,想侥幸的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天命不可违背,君子该退藏的时候就会退藏,而等待天命。刘伯温当年退养青田老家,写了一本《郁离子》,以待后世明君。范蠡很懂得天命,辅佐越王勾践完成灭吴大计之后,功成身退。由于他知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这也是天命来的。
5.反求诸其身
【原文】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解释】孔子说道:“君子安身立命类似于射箭。如果射不中靶子,不会怪靶子不好,也不会怪别人,而是反求诸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我们凡事抱有偏见去看,抱有对立的思维去看的。比如跟别人比赛射箭,如果输了,射不正,首先是要反求诸己,而不是怪别人射得太好的。君子通过射箭来修正自己,修正自己的心。这里也呼应了前面向内求,而不是向外去求。婆媳关系是几千年以来的难题了的,婆婆会怪媳妇把儿子的爱给抢走了大半了;而媳妇也怪婆婆的。实际上并不矛盾的,儿子的爱就像天上的月亮,在婆婆这里投影是一整个,这个是母子之爱,也是完整的;在媳妇那里投影也是一整个,这是夫妻之爱的。根本都没有冲突,冲突的是自己的心,要反求诸己的。投资股票也是如此的,我们总以为别人亏了,就是自己赚的;自己亏的,就是别人赚了自己的。实际上不然的,每个人都可以赚,每个人都可以亏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为股神的。
第十五章 行远必自迩
1.行远必自迩
【原文】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解释】君子之道,也就是中庸之道看似很高远,实则要从近处着手。比如行远路必定还是要从近处开始的;比如要想登到高处,必定还是要从卑下的地方开始的。正如老子所讲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去蓬莱无多路,只是在拐杖前,也就是在自己的跟前,只是在每个人的心里。《大学》里有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要做什么大事,首先要从小事做起的,修身好了就可以了的。前面有讲到以人治人,也是首先要修正自己,以自己来引导别人。以人治人,以心印心。
2.妻子好合
【原文】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解释】《诗经》中说:“与妻子和儿女都能好合,如同弹琴和鼓瑟一样。兄弟关系很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子孙幸福。”中庸之道虽然看似很遥远,只在于修身和齐家。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心修持好,只要能够齐家,也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的。家庭也是道场来的。
3.孝顺父母
【原文】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解释】孔子吟诵前面《诗经》中的那句话,如果妻子和子女都好和,兄弟和睦。孔子就说道:“如此父母就能够得到安乐了,这样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孝顺父母,并不是完全什么都顺着父母,不对的也要顺着父母,而是以孝敬恭敬的心来对待父母。以父母期望的方式来孝顺父母,像前面孔子讲到的,你想自己子女怎么样对待自己,首先要这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我们自己是一个小宇宙,父母是一个小宇宙,每个人的视角是不同的,要站在父母的角度来孝顺,如此才能称之为顺。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件大事。孝顺父母有色难问题。长辈父母看到子女的时候,大多都充满慈爱和期望。而子女看到父母长辈,可能很难给比较好的恭敬的脸色和言语,如此就不能做到孝顺了的。
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
1.道不远人
【原文】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解释】孔子说:“中庸之道并不是远离人向外去求的,是要向内去求的。对于为道的人,如果远离人向外去求,是求不到的,也是不能为道的。”
佛家也讲了类似的道理来的,在许多寺庙可以看到莫向外求这几个大字的。如果离世去寻觅菩提的话,这是找不到的。六祖大师曾经说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每个人的菩提自性,了无一物,可是都在每个人的自心当中。如果离开人向外去求菩提,是求不到的。儒门当中最紧要的心法,也就是关于性命的心法的,这也是儒门的正统来的。
2.伐柯伐柯
【原文】「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解释】这里孔子引用《诗经》里面的一句话来说明道不远人的。
孔子又说道:“《诗经》中讲:砍斧柄啊砍斧柄,其实你真正想要的斧柄并不远,就握在你的手心里的。”《诗经》中这句话虽然浅显,可是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来的。世人骑驴找驴的事情也是常有的事情。道就在每个人心里,可是世人不知,却向外去求。《诗经》中原本是这样说的:“怎么样砍伐斧柄呢?如果没有斧头是不能办到的。怎么娶老婆呢?如果没有媒人是办不到的。砍斧柄啊砍斧柄,其实斧柄并不远,只在你的手心里握着呢,你却去向外去求。我想见到姑娘的面,只需要摆好食具设酒宴。” 斧头在外而斧柄在内,所以只是看到斧头,用斧头去追求做斧柄的。你要的是斧柄而不是斧头。媒人在外而姑娘在闺房内,你要的是新娘子而不是外面的媒人。
孔子又说道:“手里抓住斧柄来砍斧柄,斜着眼睛去看,以为斧柄还远着呢。实则不是的,就抓在自己手心里的。”世人踏遍千山万水去求道,而不知道原来就从来不离自己的身边,道就在自己的心里。古代有位圣人去修道求道,得道以后感慨道:“蓬莱此去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
孔子又说道:“所以说君子以人治人的,只要世人能够改正回归君子之道就可以了的。”这里以人治人需要解释一下的。抓着斧柄用斧头去做另一个新的斧柄,这有点类似于以人治人,还是比较形象的。这并不是说要用人去砍人,伤害别人的哦,更不是专门用人去整人的,千万不要误解了的。以人治人,首先要修正自己,才能够去用德行感化别人的。以人治人,可以说是首先点亮自己的心灯,再去点亮别人的心灯;先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再去发明别人的明德,如此就能够明明德于天下了的。
如果以自己手里的斧柄来要求新的斧柄,这是万万做不到的。每根木头的秉性是有所不同的,文理和质地都有所区别。即使是一棵树上的木头,也会有所不同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斧柄的。手里的斧柄离自己近点,而木头离自己远点,而且是斜视,会有是视觉的偏差的。对于学习绘画的朋友就容易理解一点的,木头和斧柄不在同等的视图内,透视图中大小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来的,我们去看别人,会觉得别人的想法有点不可思议,也根本猜不透别人的想法。现代物理学量子理论使得许多科学家感到困惑,也是这个道理的。传统文化可以破解当今物理学界的难题的。原子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属于微观世界。人也是一个小宇宙,属于宏观世界。以人这个角度去看微观世界,就变形了的,就会觉得量子世界不可思议,是测不准的;就好像是以手里斧柄的标准去要求那块木头一样。假如我们能够缩小钻入原子内部,一切就都觉得再正常不过了的。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的规则,也可以用物理数学工具来描述的;每个斧柄都有自己的规则,文理和质地是有所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器,以人治人,就是要把人当人来治理,去引导改正就可以了。而不是硬要用斧头削到完全和自己手上的一模一样,这样是万万做不到的。
3.勿施于人
【原文】「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解释】孔子说道:“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忠恕,也就离道不远了的。如果连自己都不愿意的事情,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前面有讲到砍斧柄的例子。用斧柄来砍斧柄,如果手里斧柄都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它了的。每块木头都有自己的秉性的,只要顺势而为就可以了的。要对别的木头有忠恕之心,如果一味的把自己的规则强加给别人,这样就违背了中庸之道了的。
以人治人也是如此的,不要以自己的要求来去要求别人,甚至是自己都不愿意的事情,却拿去要求别人。
4.丘未能一
【原文】「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解释】孔子说道:“君子之道有四个基本的方面,可是孔丘我却一个都没有能够做好:我想小孩子怎么样对我的,以这种方式来侍奉父母,我未能真正做到的。”父母也许都是想小孩子注意平安健康、勤于学业事业、孝敬父母的。我们都这么想着自己的小孩子,可是我们的父母也是这么期望我们的,可是我们扪心自问是很难做到的。孔子已经做得很好了,他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做好。
孔子又说道:“君主想臣下怎么样对自己的,以这种方式去侍奉君主,这个我没有能够做到的。”这里也讲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君主想臣下怎么样呢?可是许多人都难以做到的。臣下假如有一天当上了君主,他就希望自己的臣下能够忠孝。可是他本身都没有能够做到,如何能够去要求别人呢?诸侯国对周天子都有诸多不敬,如何要求大夫们对诸侯王有什么忠孝呢?
孔子又说道:“我们想自己的弟弟怎么对待我们,要以这种方式来侍奉自己的兄长,讲究孝悌。可是我还是没有能够做到的。”孔子已经做得够好的了,可是他反省自己觉得还是没有能够做到的。由此看来,换位思考,己所不愿,勿施于人,这个真是太难了的。不要用手里的斧柄来衡量新的斧柄的。
孔子又说道:“我们想朋友怎么对我们,我们首先要以这种方式去对待朋友先。我却没有能够做到的。”我们期望朋友能够对我们好,能够讲究信义,可是自己都不能如此对待朋友,如何能够要求别人呢?
孔子又说道:“行要符合常德,说话也要谨慎,如此言行才能符合中庸之道。”
孔子又说道:“对于言行来说,如果有所不足,就不敢不去勉励自己去改。如果言行有余,就不敢不去说尽和做尽的。”言行都要符合中庸之道。什么是行不足呢?前面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可以作为例子的了。如果孝顺父母、侍奉君主、孝悌兄弟和对待朋友有做得不到足的,就要去做足的。什么是足了呢?孔子已经给出标准了的,我们怎么要求我们的子女,我们就要怎么样去侍奉自己的父母的。什么是言不足呢?也可以在这四个事情上面来体现的,如果不足,比如说对父母说话不恭敬等。什么是言行有余呢?言有余,比如说太过了也不行的。孝敬父母,说太过了,要对父母怎么样,可是行却没有跟上,没有能够兑现,这也是不好的。连孔子都说自己四个方面做得不够,难道我们能说做够了吗?我们为人父母的,想子女怎么样对自己,我们能做到以这样的心思去对待自己的父母吗?行如果过了也不行的,行有余的例子有什么呢?哪个父母都望子成龙,如果我们为了达成父母的愿望,不折手段去成龙,这就是过了的。
孔子又说道:“从前面的谈论可以看出,说话的时候还要看看行,行的时候还要看自己怎么说的,言行都要一致才可以的。”行不能过于言,也不能不足于言,刚刚好就可以了,这就是中庸之道的。我们说要如何孝敬父母,可是行却没有做足,这也是不行的。言不能过于行,也不能不足于行。所以说言行要相匹配,要一致才可以的。
孔子又说道:“这样的君子很笃实地去持守中庸之道。”孔子这里举的都是关于人伦的事情,这些也就是道,也就是中庸之道的。所说的这些都围绕着人在讲的,这也验证了道不远人了。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这些关系,就能够修持好自己的心了,就可以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的。
第十七章 大德必受命
1.舜其大孝
【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解释】孔子说道:“舜可以说是大孝了吧。德行能为圣人,被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了。宗庙里世代祭祀他,子子孙孙不曾断绝。”
前面让我们素位而行,安贫乐道。是不是真的就安于贫贱了呢?这里讲的中庸之道并不是和稀泥的,可以立德立功立言的。如果此道没有一点甜头,世人为什么以道为贵呢?只要持守中庸之道,修持自己的德行,就可以不求而求的。如果要去求功名利禄,不能安于自己的位而铤而走险,这样也求不到的。反而是无为而治就可以了,退步原来是向前。
前面讲要去孝顺父母,要去齐家,这样做看似求不到什么。但是大家看看舜帝就是这样出来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可以了的,不要愁没有好的位,而要愁自己的德行不够的。德行为本,而功名利禄为末的。
2.必得其位
【原文】「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解释】孔子又说道:“所以说只要有大德,比能够得到与其相互匹配的位的,必然会得到禄的,必然得到万世的大名的,必然会得到长寿的。”
孔子说修行培养大德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还不赶紧努力去做到的,还更待何时呢?前面讲归神为德,这个也是修行德行的功夫的。世人好高骛远的,以为非得要去做什么大事,而不是从身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做起的。
3.天之生物
【原文】「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解释】孔子又说道:“所以说天地生育万物,必定是因材而厚待的。如果是挖坑来栽种下种子的,就要去培土,好好培养它;如果是倾斜着来放着那些苗的,就要好好加些营养去覆盖好它。”
这里千万不要误解的,并不是说倾斜的不正的就不管它了的,让它覆灭了的。这就误解了圣人的本意了的。前面有讲到尽管是愚夫愚妇,只要去修持中庸之道,修到了至诚,修到了极致,圣人也许还赶不上他们了的。
天地生万物,其中还含有万物之灵,也就是我们人类的。如何去培养大德呢?每个人的秉性是不同的,根据其不同根器而因材施教。对于倾斜的,遇见了人生的挫折,也没有关系的,只要安于患难,还是去行善积德就可以了的。做一点善事,就是加一点肥料的。
4.受禄于天
【原文】「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解释】孔子又说道:“《诗经》中说:周王君子令人敬爱,品德显著而又高尚,能够安民也能够重用贤才。承受天命,上天给予他禄位。上天任命他,护佑他,同时也会约束他。”
前面列举了大舜的例子,也许还不足以说明问题,这里再列举周王的例子。周王有很高的德行,就会承受天命的。
5.大德必受命
【原文】「故大德者必受命。」
【解释】所以说,只要是具备大德的人,必定承受天命的。不要去怨天尤人,只要去做好自己就行了。不要好高骛远,而是做好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世人大多担心禄位不够,而不会忧心德行不行的。
这里圣人劝诫我们刚好要反过来。如果我们要去追求一匹千里马,这样是很费力的,追也追不到。可是假如我们能够安心种植好千里马爱吃的草,他就会不远千里而来的。
如果德不配位,即使偶然的给很高的禄位,也不能够长久的。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