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港澳人才就业驿站授牌仪式在海珠区中洲中心举行
近日,港澳人才就业驿站授牌仪式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中洲中心隆重举行。海珠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海珠区税务局、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相关负责同志,以及海珠区企业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活动。
授牌仪式上,海珠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长王伟表示,港澳人才就业驿站将重点面向港澳人才及港澳企业,辐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多、更实的就业服务,该驿站将以“海珠人社一点通”政企服务数字化平台为中心,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广范围的政策触达和惠企服务,实现咨询诉求有门,政策指引有路,专业服务有桥。
以攻铸防,共筑本质安全
“粤盾-2023”广东省数字政府网络安全
实战攻防演练闭幕
9月12日下午,为期一周的“粤盾-2023”广东省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活动在广州闭幕。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曦出席闭幕式并讲话,中央网信办网络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方新平、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学颖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受邀作数据安全主题演讲。
记者从活动现场获悉,“粤盾-2023”广东省数字政府网络安全实战攻防演练以“共筑本质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的50支顶尖攻击队伍对1.4万个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进行全面检验。靶标范围从政府部门扩大到全省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群团等单位的政务信息系统,并重点关注数据安全和供应链突出问题。攻防双方对抗程度为历届之最,防守方各单位积极组织本地政数、网信、公安和重点靶标单位组成联合防守力量,加强实时沟通,第一时间分析研判处置。
与往届相比,本次演练中网络安全技防加人防的联合机制更加高效,整体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主动防御和研判分析能力大幅加强。部分地市已由往届演练活动中的被动防御状态转化为主动防御模式。活动中有15个地市提交的41份防守报告被判定为有效溯源报告,反映出部分防守单位已具备有效溯源能力。演练发现并通报了17个重要网络安全隐患,有效排除了我省重要信息系统网络安全风险。演练结果将作为网络安全指数评估的重要来源,成为地市网络安全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目前,“粤盾”攻防演练、网络安全指数和网络安全考核形成了“相互支撑”“三方联动”,共同促进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整体水平全方位提升的的良好效应。
近年来,广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始终将保障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生命线,坚持整体防护、动态防护、纵深防护理念,突出实战,连续4年举办“粤盾”演练活动,以攻铸防,探索建立数字政府本质安全保障体系,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粤盾-2023”演练活动,系统覆盖范围更广、技术对抗更加激烈、应急处置更加高效,对加强我省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网络安全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和积极推动作用。
3-5分钟内取得AED到场
日前,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公开征求《广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规范(暂行)》(以下简称《规范》)意见的公告。
记者从《规范》征集意见稿中了解到,广州市拟根据人口密度、人员流动量、分布距离、重点区域、场所面积等因素,按照3-5分钟内获取AED并到达现场为原则,在公共场所进行AED配置,以提高紧急救援效率、保障市民生命安全、降低心脏骤停致死率;并拟明确AED日常使用和管理的主体、人员培训、应急预案和演练等内容,保障AED“既要配好,更要管好、用好”。
新规:公共场所应配AED 违反要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规范》征集意见稿起草说明,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脏性猝死也逐渐进入高发期。心脏性猝死发病突然,鲜有预兆,超过80%的患者发生于医院以外,因此该病成功救治的比例不高,尤其在我国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不到1%,不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广泛普及心肺复苏培训和实施公众电除颤计划是目前提高院外心脏性猝死救治成功率的最有效手段。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是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救的医疗设备,因其操作简单、方便携带、可被非医学背景人士使用的特性,常被称为“救命神器”。
广州市是全国最早进行社会急救立法的城市。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中,就新增了对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相关规定:政务服务大厅、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高速公路服务区、风景旅游区、学校、体育场馆、养老服务机构、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和单位应当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并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和做好记录。未按照规定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由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保障AED“既要配好,也要用好、管好”
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均开展了公众电除颤项目,已有使用AED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进行除颤的规范流程和指南,但在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AED配置密度高但使用率低下的困境。为此,《规范》征求意见稿不仅针对不同的公共场所的配置AED标准进行了界定,同时也明确了“日常使用、管理的主体”“人员培训”和“应急预案和演练”等内容,期望通过多方面措施,保障AED“既要配好,更要管好、用好”。
《规范》拟规定,政府统一配置的AED,由接收的公共场所管理机构或单位作为使用、管理的主体;单位自行购买的AED,由所购买的单位作为使用、管理的主体;社会力量捐赠的AED,由接收的公共场所管理机构或单位作为使用、管理的主体。
使用、管理主体负责对AED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等,落实每台AED的管理责任人;各单位配备AED后,每台AED须按照“1∶10”,组织在AED安装点附近工作的10名以上工作人员完成心肺复苏和除颤器使用的规范化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或相关培训合格证明。AED的日常使用、管理主体应该制定针对突发心搏骤停患者的应急处置预案,每年至少举行1次应急演练。
根据征求意见稿,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建立AED电子地图、导航和远程管理系统,实现AED位置信息、品牌型号、配置单位、功能状态、日常检查、维护保养、使用记录等在线管理;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加强公共场所AED配置情况监督巡查,重点内容包括是否规范配置、日常检查记录、定期维护保养记录等;行业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督促帮助指导配置单位按规定进行配置和维护保养AED。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