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面纳入“一张网”
南海神庙海不扬波、玉岩书院书声琅琅、黄埔军校庄严凝重……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埔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区现有1个历史文化街区、1个历史风貌区、11个传统村落、22处历史建筑和178处传统风貌建筑,保留了大量海丝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岭南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
在城市发展变化中,黄埔擦亮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底色。该区率先在全市出台区级保护传承政策,自整改工作以来,推动了4个保护发展规划、3个修复实施方案批复,在全市较早成立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协同、闭环机制,形成全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张网”,进一步做好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政府主导 形成上下联动保护组织体系
走进700多年悠久历史的黄埔莲塘古村,典型的“山-村-水-田”的广府传统村落格局舒朗广阔。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莲塘村保留了时四陈公祠等36处古遗存,是区内古遗存数量最多的乡村之一,处处彰显着古风古韵。
航拍莲塘村
仔细探寻可发现,如时四陈公祠等文物、历史建筑的门口挂着一张“九佛街楼长责任牌”,这是黄埔实施的全市首个“屋长+保护责任人”制度。街道推行了街、村、专职三级“楼长制”,“楼长”负责保护每一处文物、历史建筑等,结合日常巡查工作,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列入街道执法检查内容。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量多,需要研究好监督机制,建立齐抓共管格局。为此,黄埔区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印发《黄埔区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黄埔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机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由区政府统筹开展各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区名城委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作用,重点强化相关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纵向传导,形成上下联动保护组织体系。
在全面摸清历史文化要素“家底”的基础上,黄埔区通过创新工作机制,织密全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张网”,全面提升保护质效和力度。
社会协同 护用并举推动历史文化活态传承
上月,2022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公布,广州有3个项目入选,其中之一是文冲陆氏大宗祠活化利用项目。这条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通过活化利用项目,依托陆氏大宗祠打造广州幸福里,形成了“活化乡愁记忆、构筑精神家园”的发展经验。
在保护中创新,在继承中活化。幸福里改造活化工作负责人表示,幸福里改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引进了广绣非遗传承基地、醒狮文化非遗传承基地等,成为集广绣、醒狮、曲艺、龙舟、武术等于一体的文化街区。
盘活历史文化资源,破题字眼在于“活”。黄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内涵,将历史建筑作为现代“活”动的载体与场所,既保留街坊里弄的城市肌理,也最大程度传承历史脉络和人文记忆。
《实施意见》指出,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拓展保护利用资金渠道,采用“绣花”“织补”等方式,增加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风貌区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
去年,黄埔区引导和支持产业项目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为高质量产业空间,统筹利用海丝文化、工业遗产、古村落等平台建设各级各类文创产业园区。在长洲岛珠江国际慢岛项目建设中,整合岛内产业资源,培育壮大人工智能、5G、无人驾驶等数字产业,将长洲岛打造成为大湾区乃至全球领先的场景应用试验和科技创新融合慢岛。
公众参与 共筑名城共建共治共享保护意识
用手机打开地图软件,搜索黄埔区的某些街区、村落、建筑名称时,页面会弹出一行醒目的滚动标签提示——“黄埔区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提示:该处为广州市传统村落/广州市历史建筑/黄埔区传统风貌建筑……”这是该区的创新之举——全国首个在导航类应用软件上全面标注辖内历史文化保护对象,以此唤起公众参与保护的意识。
众人事众人议,黄埔在《实施意见》提出“坚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该区搭建名城保护传承议事平台,广泛征集专家、学者、村民各方意见,为全区城市更新建设、社区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与思路借鉴。
由此,黄埔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聚焦
融德里升级改造留住乡愁
横卧于碧水之上的鹊桥、绿树掩映下的粤剧大戏台、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墙、古老的扶胥古运河码头……位于黄埔区沙步社区的历史片区——融德里如今焕然一新。
触摸广州千年历史文脉,感受沙步村海丝文化。如今紧邻鹿步滘古运河,村落还保留区域内鹿步梁氏大宗祠、何氏大宗祠等11处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及22处传统风貌建筑等古建筑群。融德里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基本完成原址修缮和保护,还重点打造以嫁娶文化、龙舟文化、粤剧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网络,促成风貌文物建筑复建及与新生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
“这里整体改造以后,不仅让老民居、老建筑得到了修缮,周围环境也变好了,连周边生活配套都方便了许多,吸引年轻人来打卡,使得整个社区比起以前来说越来越有活力。”沙步村村民梁水生说。
日后,融德里将利用文物、传统风貌建筑等举办醒狮、龙舟、粤剧等各种活动,以及广府美食、手作体验等丰富有趣的体验项目,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做到活化保护,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深度融为一体。
声音
摸清“家底”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陆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摸清“家底”,是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首要前提。在这一点上,黄埔区先行对辖内文化历史信息进行系统梳理、挖掘,明确基本信息、建立历史档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保护范围、不同类型建筑的保护措施,为下一步的活化利用提供历史依据与借鉴。相关做法为实施有效保护奠定了基础。
在实施科学的保护措施上,一方面要做到日常的管理和维护,黄埔设立“屋长制”“树长制”等制度,将历史文化遗产日常巡查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了历史文化遗产动态监测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活化利用保护方面,要坚持科学决策、公共参与原则,以专家评审会方式确保方案执行过程不跑偏,也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最后,让历史文化更好融入百姓生活,才能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让历史建筑“活”起来的良好方式。像文冲“幸福里”项目,有些是将古建筑构件融入到街区的新建建筑中,如入口的石门框、匾额等,这些方式都较好地延续了历史文脉,也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广州市增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调整增城区人民医院改扩建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前公示
事项名称 | 广州市增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调整增城区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前公示 | ||
申报单位 | 广州市增城区公共建设项目管理服务中心 | 建设单位 | 广州市增城区公共建设项目管理服务中心 |
建设地点 | 增城区增江街光明东路1号,东侧为增江大道南,西边为沿江路,北面为东桥东路。 | 建设期限 | / |
总投资 | 约186649.05万元(暂定) | 资金来源 | 由区财政资金安排解决,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 |
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 项目规划病床数600床(医院原病床为600,现扩建600床,医院共1200床),医院用地总面积为78000平方米,本次(一期)用地面积为25433平方米,新建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37679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7869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8985平方米(停车场面积46852平方米)。 主要建设内容为:(1)拟建综合大楼一栋,主要包括门(急)诊、行政办公、住院、医技等功能用房,建设内容还包括车库、地下室等配套用房及公用工程系统,并配套建设红线内道路与广场、绿化、围墙等设施,以及与原建筑的空中连廊。(2)拟建设污水处理站,10KV开闭所一栋。(3)拆除工程,其中包括崇德楼、光明楼、仁德楼共三栋,建筑面积12860㎡。(4)其他工程:博济楼增设2台电梯工程、原液氧设备房、冷却塔迁移改线工程及前期准备工程。(5)专项设备:包括各科室、病房、手术室等的专项医疗设备;网络交换机类、网络安全设施、业务辅助设施类等信息化设备。 | ||
审批科室 | 投资科 | 联系电话 | 020-82730630 |
电子邮箱 | zcfgjtzk@gz.gov.cn | 邮政编码 | 511300 |
邮政地址 | 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惠民路1号 |
本公示的期限为2023 年5月10日至2023年5月16日。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在公示期限内,对本审批事项直接涉及自身重大利益或者自身与申请人重大利益的,可依法向我局书面陈述、申辩、申请听证;对本审批事项内容有其他意见建议的,也可向我局提出。(以上应填写《广州市增城区发展和改革局行政审批前公示意见反馈表》并按上表提供的联系方式提交)。
附件:广州市增城区发展和改革局行政审批前公示意见反馈表.doc
近日,“2021-2022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 (大禹)奖”获奖工程名单公布,增城区增江“一江两岸”水利综合整治工程入选。一是前瞻性布局,建设千里碧道。编制《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和配套文件,树立“一年试点建设、三年大见成效、七年基本建成”远景目标,构建溪-涌-河-江-海多层次,北部山水、中部现代、南部水乡三片区多节点的广州特色千里碧道格局,凝聚部门合力,明确工作原则,细化工作任务,强化资金保障。截至2022年底,已累计建成人水和谐碧道1029公里。二是坚持示范引领,建设精品碧道。精细碧道类型划分,搭建市区“一对一”技术指导平台,“一碧道一策”编制设计方案,倾力打造碧道精品工程,引领全市碧道工程建设,南岗河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大沙河碧道荣获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奖和广东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奖,增江“一江两岸”水利综合整治工程被水利部评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在全国广泛宣传。三是注重低碳生态,建设绿色碧道。打通荔湖及荔湖湿地连通堵点,实现区域河湖水系连通,促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使增江生物多样性和水质得到明显提升,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常态。把碧道建设与防洪排涝、黑臭水体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历史文化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花“小钱”办“大事”,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整体提升,助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