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现代产业园,顺德已启动153个园区358个改造项目
记者13日从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通过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与启示》中获悉,2017年以来,顺德以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村级工业园改造为切口,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区域快速全面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现代化建设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均做出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已有153个园区358个项目启动改造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顺德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精神,主动作为,率先探索破局。顺德既为“中国改革”创造了为数众多的创新探索奇迹,也成为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目前,顺德汇聚了近10万家各类企业,形成了家用电器、机械装备两大超2000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力的“隐形冠军”企业,打造了“中国家电之都”等28个国家级品牌,崛起了美的和碧桂园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村级工业园改造是顺德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首要任务,是破解顺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所在。按照“2019年大突破、2021年定格局、2022年成示范”的改革目标,牢牢扭住村级工业园改造“3年彻底拆除整理8万亩,提升改造5.5万亩”的总目标,坚决破掉村级工业园的“旧世界”,加快建立起现代制造产业园的“新世界”,再造一两个产业顺德。
改革开放之初,顺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村级工业园开启了顺德工业化的进程,孕育出美的、碧桂园、格兰仕等知名企业,实现了顺德的初步工业化。但随着高能耗、高污染、不安全等各种隐患,一个个问题衍变为顺德高质量发展大道上一只只“拦路虎”。如顺德全区共有382个村级工业园,总面积约13.5万亩,占已投产工业用地70%,平均容积率0.78%,仅贡献27%的工业产值和4.3%的税收。顺德村级工业园内约容纳了1.9万家工业企业,主要是以五金、塑料、涂料等低端产业为主,以安全管理差、设备技术落户、专业人才缺乏的小微企业为主,以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落后产能为主,安全隐患突出。
在村级工业园改造中,顺德通过机制、体制、政策、队伍等多项尝试,不断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坚决破掉村级工业园的“旧世界”,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产业园的“新世界”。截至2020年8月,顺德全区382个村级工业园已有153个园区358个项目启动改造,130个园区启动拆迁,在建工程项目122个,累计完成土地整理57907亩、复垦复绿4512亩、新建厂房1270万平方米。累计检查关停落后风险企业9400家,实现868家优质企业进驻园区并陆续投产,投资强度、产值和税收等均超改造前土地上的企业,改造红利初显。目前,尚有一大批企业正洽谈签约,准备进驻。
村改腾出的土地已成为顺德产业发展新支撑,打开了顺德产业腾飞新空间。美的、碧桂园、格兰仕、联塑、万和、新宝等骨干企业掀起“二次创业”高潮,云米、小熊等科技型企业坚定地扎根顺德扩能发展,区外优质企业纷至沓来,拉动项目投资超2000亿元。
2019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5万个
顺德探路的影响力,在全国层面具有先行先试意义。顺德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较大”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国务院奖励顺德2500亩用地计划指标,土地利用计划单列,成为“节地中国”的楷模。据了解,顺德的村级工业园改造工作不是简单的“破”与“立”,它推动了城市空间布局重构、产业机构重构、城乡环境重构,是高质量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村改经济建设账——“科技顺德”迸发新活力,实现产业格局大涅槃。顺德发挥“头号工程”的带动效应,用好村级工业园改造腾出的空间、营造的环境,优化升级传统制造业,培育壮大芯片、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顺德着力巩固壮大美的、碧桂园等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发展提升50家具有行业引领地位的创新性企业,培育打造200家具有高成长性的支撑未来的企业。此外,世界级开源芯片基地签约落户,博智林机器人项目建设推动超千亿级机器人产业集群加速成型,格兰仕工业4.0智能家电制造基地示范项目成功投产,在此基础上力争形成智能家电、机械装备两大超五千亿产业集群,超千亿级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以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百亿级产业集群。
社会建设账——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开拓基层治理新格局。顺德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进教育“一把手”工程和初中教育“壮腰工程”,2019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5万个、幼儿园学位0.75万个。优化完善“政校合作”办医,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市级试点,加快建设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新园区,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民营医院,建立健全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文化建设账——建设岭南文化名城,以华侨城曲水湾、容桂渔人码头等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美食集聚区,持续擦亮顺德“世界美食之都”招牌。大力引进《醒·狮》、《花好月圆》、《花木兰》、《乌龙山伯爵》精品剧目,培育高水平文化市场。优化提升顺德光影文化展,《凤起沧澜》、《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等主题演出,呈现了顺德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弘扬了顺德人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印象顺德”一时间家喻户晓。
生态文明建设账——打造大湾区绿色生态城市。按计划,到2022年,顺德通过生态复垦复绿不少于1万亩,打造万亩农田湿地,重塑岭南水乡新风貌。顺德结合生态水系、生态廊道、公园绿地等,构建集生态保护与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慢行系统,年内完成21.8公里长的全民健身径建设。完善“公交+自行车+步行”绿色出行模式,积极参与创建公交都市,推动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项目建设。
顺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演进历程:
1.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乡镇企业,完成脱贫致富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加快区域发展,帮助广大群众脱贫致富,顺德确立工业立县的发展思路,县委提出“五子登科”,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集体经济,支持乡镇兴办各类工业并给予各种政策支持,激发了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和活力,由此形成了经济发展的“顺德模式”。1988年,顺德在乡镇企业全面推行股份制、厂长经理目标责任制、聘任制、集团经营制和经营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动力。从1983年开始,顺德逐渐成为广东县域经济的一面旗帜。1991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3711家,总产值74.69亿元,是1978年的26倍;产值超亿元企业25家,工农业总产值119.44亿元,国民收入达到39.5亿元。到1992年,顺德以全国不到万分之一的土地,创出全国家电行业16%的名牌,一二产占比从1978年的51:49扭转为92:8,实现了从农业向工业、地方小县向经济大县的转变,改革开放带动的区域发展,大大加快了区内民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和借助改革开放奔小康的坚定信心。
2.产权治权改革,兼顾效率公平,实现普遍富裕
20世纪90年代初,为解决集体经济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负盈不负亏等体制性缺陷,顺德率先启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离,“靓女先嫁”,将100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政府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先行一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寻求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均衡,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群,让更多的群众获得财产性收入。1996年,顺德工业总产值达471.13亿元,相比1992年增长了169%,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44.96亿元,是1992年的近三倍。产权制度改革和加入WTO带来的全球市场红利,构成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了有价值的“顺德智慧。”2009年,为进一步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和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简政放权,转化政府职能,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保障和支持,顺德启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地方大部门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3.村级工业园改造、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8年1月8日,顺德区第十三届党代会三次会议召开,首次旗帜鲜明地吹响村级工业园改造号角。把村级工业园改造列为“头号工程”;开启建设科技顺德、文明顺德、美丽顺德、和谐顺德、富裕顺德的新征程。
2018年9月,广东省委深改组批复同意顺德区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以“顺德样板”“顺德示范”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这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顺德又一次扛起改革大旗,为新时代继续深化改革再披战袍,再做先锋。
顺德此次率先探路的意义在于,村级工业园改造并不是顺德独有,而是经济发展的“珠江模式”乃至中国广大地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像顺德这样的村级工业园,仅在珠三角地区就有3853个,这是“珠江模式”发展转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要突破的难题,也是广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跨越的“拦路虎”,更是破解长期以来中国增长模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关键转型探索。
日前,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市辖区内生产、流通、餐饮环节组织开展了日常食品监督抽检、生食鱼生专项抽检和餐饮具专项抽检工作。
本次共抽检了26大类食品,包括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饼干,冷冻饮品,速冻食品,糖果制品,茶叶及相关制品,酒类,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蛋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豆制品,蜂产品,特殊膳食食品,餐饮食品,食品添加剂,食盐,共计807批次。
经检验发现15批次产品内在质量不合格,不合格发现率为1.86%。
我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已及时对不合格食品生产及经营者进行调查处理,依法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督促企业履行法定义务。
15批次产品内在质量不合格
微生物指标超标
菌落总数超标的食品,其中的微生物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而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表明食品受到人和动物的粪便污染,提示食品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污染的可能性较大。食用大肠杆菌超标的食品,容易导致腹痛腹泻,肠道感染等。
造成微生物指标超标主要原因包括:
①部分生产企业对车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重视不够,企业整体卫生状况较差,工人卫生意识薄弱;
②生产企业对原辅料、生产设备和包装材料的卫生质量与清洗消毒工作控制不严、不彻底;
③生产企业未进行有效的出厂质量控制;
④刀具、砧板等制作鱼生的工具杀菌不彻底;
⑤鱼生加工制作过程中受人员或环境的污染。
酸度超标
酸度是反映食品中所含油脂氧化酸败程度的重要卫生指标。
品质正常的粮食含有的酸性物质很少,当粮食的水分含量过大、温度过高或生虫生霉时,粮食中的油脂被氧化,酸性物质增多,致使酸度增大。油脂酸败变质既产生哈喇味,影响食用,也会影响人体健康。
造成酸度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产品包装或贮存条件不当,生产厂家未严格注意环境卫生,使产品长期暴露于外界,被氧化和受微生物污染而发生变质。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超标
洗涤剂在餐饮具有残留,可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根据国家标准GB 14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规定,餐饮具的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计)/(mg/100cm2)检测限量为“不得检出”。
造成餐饮具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清洗餐饮具所用洗涤剂、消毒剂不符合标准要求;也可能是使用了过量的洗涤剂、消毒剂或冲洗不充分、不彻底,使餐饮具上残留洗涤剂、消毒剂;还可能是洗涤剂、消毒剂浸泡餐饮具重复使用,造成交叉污染。
蛋白质、干燥失重不符合标准
蛋白质含量、干燥失重指标的变化一般是由产品配料和贮存环境决定,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但能反映生产厂家对产品质量的把控情况。
造成该类指标不合格的原因应该是企业对产品原料与生产过程把控不严,对产品质量不够重视所致;此外生产者未做好产品贮存环境条件的控制也会造成相关指标的不合格。
廉江香岭村迎来红橙丰收旺销季节,吴川中山村村民在火龙果基地忙着采摘果实,雷州市北和镇新家村村民每晚在文化楼伴随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翩翩起舞……隆冬时节,湛江雷州半岛仍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之中,一个个相对贫困村在佛山帮扶下持续奋战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佛山对口帮扶湛江五年多来,累计派驻449名扶贫干部开展扶贫,与当地派驻干部一起形成“1名第一书记+1名党建指导员+1名驻村辅助人员”的驻村帮扶模式。截至目前,佛山对口帮扶湛江的163条相对贫困村、49000多名相对贫困人口100%达到脱贫标准,佛山对口帮扶湛江取得决定性进展。
佛山,珠三角腹地中的工业大市;湛江,海洋资源丰富的海滨城市。五年来,佛湛携手奏响兄弟情深的脱贫攻坚乐章,佛山前后方齐心协力在湛江相对贫困村打出一套助力战贫的佛山功夫。
贫困村培产业育生机
90多亩生态水稻金光灿灿,300多亩火龙果挂满枝头……走进湛江吴川市黄坡镇中山村,一幕幕丰收景象映入眼帘。“水稻种植基地原为深水莲田,弃耕15年。我们对这块弃耕地块进行综合复耕,已种植了两季优质水稻。”佛山驻中山村第一书记冼伟明介绍,基地在2020年第一造就已收割水稻6万多斤。
在佛山对口帮扶下,湛江相对贫困村紧盯脱贫任务,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啃下全市脱贫攻坚最后“硬骨头”。佛山积极引导当地农业企业、相对贫困户等深度参与农业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来巩固扶贫成果。
在湛江麻章区岭头村,阳光灿烂的冬日里,一场热闹的种蚝劳作拉开帷幕,为来年的丰收播下希望。“种蚝每天都有120元工钱。”岭头村相对贫困户珠姐说,家里有三个孩子,最小的读三年级,在家门口工作,可以照顾家庭。“我可以一边工作赚钱一边陪伴孩子成长,感到非常幸福。”
湛江遂溪县那仙村火龙果基地。/佛山传媒集团融合报道组记者符诗贺摄
除了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佛山还依托佛湛两市签订的产业合作框架协议,协助佛山企业到湛江投资或开展产销对接,协助当地扶持成立专业合作社、实施产业增收项目。
5年来,佛山累计投入对口帮扶湛江财政专项资金超20亿元,引导单位自筹及社会资金投入超2.2亿元。在对口帮扶湛江163条相对贫困村中,产业扶贫方面投入资金就超7.6亿元,建成近900个产业增收项目,带动超130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项目为贫困人口分红近6000万元。
扶贫产品挺进大湾区
廉江红橙、徐闻菠萝、遂溪沙虫干……2020年11月,湛江·佛山两市消费扶贫展示展销活动在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开幕,消费者现场就能品尝、购买湛江特色农产品。
“湛江鱼干品质好,价格也实惠。”佛山市民陈先生在展销会现场购买了两袋鱼干。他说:“这些农产品很多来自湛江当地农户,很有湛江特色,品质也有保障,很受市民欢迎。”
在湛江,不少相对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当地特色产品销售困难。为了让湛江特色农产品、扶贫产品“走出去”,佛山通过直播带货、举办展销会等形式,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
2020年11月11日,湛江·佛山两市消费扶贫展示展销活动举行,市民选购扶贫产品。/佛山日报记者周春摄
“永利澳洲青龙,个头大,色泽饱满,营养丰富。”2020年5月,佛山联通党委书记、总经理姚伟涛走进直播间,在线直播带货佛山对口帮扶吴川市浅水镇新屋村的澳洲青龙扶贫产品。
新屋村还在佛山对口帮扶单位和爱心人士帮助下,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增加龙虾销量。“原本因疫情滞销2000多斤龙虾,在短短两天之内就卖出300斤,销售额2万多元。”新屋村龙虾养殖项目负责人柯胜松说。
消费扶贫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佛山积极协助产销对接,在佛山建立湛江市扶贫农产品销售工作站、设立湛江扶贫农产品展销点,打造出“一站多点”消费扶贫销售格局;积极引导湛江相关农企与佛山对接,积极协助扶贫产品参展。
佛山还出台了《关于运用政府采购政策助推消费扶贫工作的通知》,明确佛山各预算单位食堂采购农副产品时需预留不低于20%的额度采购扶贫产品,积极联合湛江市举办或参加多场大型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消费扶贫佛山馆,线上线下营业额达到509万元。
“截至2020年11月,佛山共有400多家预算单位食堂采购湛江扶贫产品价值930万元。”佛山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已铺设运营扶贫专柜2000多台,开设线上、线下专馆专区60多家,专柜运营数量居全省前列。佛山还在禅城区金鱼街建成扶贫产品特色街,实现扶贫产品展示与展销结合、线上与线下互通、人工售卖与智能柜自提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
就业扶贫闯出“薪”天地
20多台缝纫机飞速运转,女工们正熟练地缝制衣物……走进湛江廉江市安铺镇茅坡村的扶贫制衣厂,机器声、风雨声和蝉鸣声交汇而成,奏成一曲乡间乐曲。
茅坡村扶贫制衣厂是佛山投入扶贫资金40多万元建成,带动了30多名女工实现家门口就业。相对贫困户珍姨认真审视每一件衣服,将残留的线头剪去。她说:“在家门口上班,每天都有100多元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真的非常高兴。”
就业是敲开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佛山对口帮扶湛江始终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模式,切实推动就业奖补政策落地,认真配合推进转移就业,并通过产业扶贫项目、扶贫车间、开发公益岗位等措施,推动贫困人口就业。
廉江市安铺镇茅坡村扶贫制衣厂内,佛山扶贫干部检查生产情况。/佛山传媒集团融合报道组记者符诗贺摄
2020年,湛江市共实现转移贫困劳动力13000余人,实现贫困劳动力57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共开展贫困户转移就业奖补超7000人,达970余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雷州市客路镇林排村的莫芝仁是一名孤儿,长期生活困难。2018年,他作为粤菜师傅培训班学员到顺德学习,后受雇于镇上一家大排档,成为掌勺大厨。
“附近许多乡亲都常来吃我的小炒,村里办喜事、摆村宴也会叫我去帮忙。”莫芝仁说,凭借一技之长,他每个月都有三四千元工资。清晨他去当保洁员,中午前打理自家水稻田,傍晚去大排档上班,凌晨1时才回家,“工作虽辛苦,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创新推出“粤菜师傅+对口帮扶”模式,在全省首创“粤菜师傅”精准扶贫班,是佛山以“粤菜师傅”工程为抓手推进就业扶贫工作的亮点之一。
2018年顺德厨师学院成立以来,佛山共开办各类全免费粤菜师傅厨艺培训班71期,培训对口帮扶地区学员3853人,实现自主创业137人,餐饮从业员769人,成功转移就业1561人,其他行业就业450人。学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97人全部脱贫。
佛山先后与湛江雷州、徐闻合作,开办粤菜师傅“精准扶贫中高职协同培养定向班”和“精准扶贫定向班”,免费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培训;定向招收雷州职业学校、徐闻高级职业学校80名优秀贫困生来校就读。
“两不愁三保障”巩固脱贫成果
“非常感谢你们,让我们一家再也不用过屋里漏雨的日子。”每次看到佛山扶贫干部,廉江市雅塘镇百丰山村81岁的相对贫困户金叔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由衷地感谢一番。
过去,由于生活贫困,金叔一家六口居住在破旧的危房中。即使有政府危房补助,他仍然凑不齐危房改造所需的资金。佛山扶贫干部得知金叔的困难之后,主动引来爱心企业捐赠,为金叔凑齐了资金。
“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指标。4年多来,佛山在“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创新建立村级慈善互助金、追加危房改造补助、帮助贫困户参加商业小额意外保险、额外资助学生等措施,切实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
佛山在广东省和当地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每户不超2万元的危房改造补助。2020年,佛山对口帮扶湛江完成了274户贫困户危房改造,额外追加补助超270万元。同时投入近360万元,帮助当地超35000名贫困户购买商业保险,并在当地71个相对贫困村中投入超1500万元用于建立以村为单位的慈善金制度。目前,慈善金共向有实际困难人口发放帮扶资金超1000万元。
佛山在广东省生活费补助及免学杂费的政策基础上,利用帮扶资金资助当地贫困学生就学。2020年,佛山向湛江投入近1000万元,资助超7500名贫困学生就读。
在雷州市白沙镇东岭村,对于靠务农为生的42岁单亲母亲春姐来说,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曾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佛山对口帮扶单位在东岭村成立助学金项目,按照高中生3000元/年、大学生7000元/年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金,并争取为贫困户子女免学费。
2016年至今,佛山共为东岭村58名学子发放助学金26.34万元。2019年起,佛山还出资修建幼儿园厕所,改善校园基础设施,打造舒适的学习氛围,焕发读书脱贫的冲劲。
受益者说
湛江坡头区南三镇光明村村民陈少强:
从相对贫困户到扶贫工作队员
“因为父亲患病,家里入不敷出,2014年我就从大专辍学到市区当建筑工人,供姐姐、妹妹读书。”湛江坡头区南三镇光明村村民陈少强介绍,在两任佛山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家里不仅姐姐妹妹顺利毕业、拥有稳定的工作,他自己也于2019年顺利从成人大专毕业。
“我家曾是村里相对贫困户。2016年起,佛山对口帮扶光明村,我成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名资料员,亲历家乡的‘改头换面’,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机。”陈少强表示,受佛山扶贫干部的鼓励,接下来他还将攻读成人本科,持续实现自我增值。
湛江雷州市白沙镇东岭村村民莫守东:
相对贫困户变身致富带头人
“这两年有不少贫困户来农场干活,我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带他们一起奔小康。”湛江雷州市白沙镇东岭村村民莫守东说,作为东岭村番薯种植项目负责人,他深知勤劳致富的重要性。
2017年,莫守东在顺德区驻雷州扶贫工作组的推荐下,到雷州市源果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种植技术培训。学成归来后,他利用12亩试验田种出亩产3100斤的优质番薯,迈出致富第一步。
今年,莫守东负责的60亩番薯扩种项目收成超18万斤,利润高达24万元,带动村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获得分红。“非常感谢佛山扶贫干部的付出,让我的人生成功‘逆袭’。”站在番薯种植基地,莫守东开心地说。
央媒报道
珠三角制造业重镇佛山对口帮扶对象为湛江、云浮两市的254个贫困村。今年4月份召开的佛山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未来三年计划投入22亿元帮扶湛江、云浮。湛江、云浮两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佛山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推动当地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摘自《经济日报》2016年11月9日《广东:“6+12”推进精准扶贫》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