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美丽经济的“三水配方”
参观现代乡村祠堂的新公共空间,感受乡土文化内涵与特色,参与农旅文体融合节庆活动……三水区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开出了新花,结下了硕果。
近三年来,三水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唤醒、盘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可持续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贡献的财富,以美丽乡村撬动美丽经济,让美丽经济带来幸福生活。
祠堂变身新公共文化空间
今年9月,三水“祠堂+文化”点亮了淼城夜空,区内多个地标建筑和公共场所的户外LED大屏幕滚动播放独具三水传统文化特色的“祠堂+文化”示范点。
2020年,三水探索的“祠堂+文化”新模式收获硕果:按照“一祠堂一品牌”打造的3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已全面建成;这一模式被纳入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入选2020年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
祠堂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三水全区有超过400座祠堂,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接近200座,平均每条村有两三座之多。这是不可多得的乡村资源,更是特色鲜明的文化基因。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用好用活乡村传统文化空间,去年以来三水通过“1+4+N”创建模式,筛选30座条件较好、覆盖面较广的祠堂作为示范点集中升级改造,将传统祠堂打造成集文化服务、文明教化、志愿服务等于一体的新时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同时,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基因、推动“一祠堂一品牌”差异化发展,打造“祠堂+文化”文旅讲者队伍、推动乡村祠堂融入新文化、成为新阵地、焕发新魅力。
独树岗村通过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响“好大一棵树、客从北江来”旅游品牌。/佛山日报资料图片
目前,这些示范点已成为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文化传播阵地、基层善治阵地。得益于祠堂功能的活化拓展,三水乡村文化阵地更丰富了,各类文化服务、文化活动走进祠堂,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文化大餐。在一静一动之间,通过“祠堂+文化”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的蓝图落地成景。
曾于2019年到三水实地参观调研“祠堂+文化”模式的江西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周应恒认为,三水“祠堂+文化”的探索与打造舒适家园、享受美好生活的群众诉求是非常契合的。
创新乡村文化重塑模式
从芦苞镇龙坡公园码头登上观光游船,沿着芦苞涌北上,两岸花海美景尽收眼底,约20分钟后抵达独树岗村游船码头。走进独树岗村,景观提升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已建成的万里亭等一系列地标景观让人眼前一亮。
通过与浙江大学专家团队合作,深入挖掘和利用该村的孝善文化元素、南宋诗人杨万里岭南任职途经芦苞涌的历史故事等文化资源,结合本村原有风貌特点进行修复、改造、提升,独树岗村尽显千年古韵和孝善新风,打响了“好大一棵树、客从北江来”旅游品牌,并被评为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水产养殖专业村。
带领团队为三水乡村振兴做整体规划设计的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策划张扬表示,如果没有针对村庄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生活的文化背景、农业和生产的特色进行全面的评价思考,很容易导致“千村一面”。
而在三水,具有辨识度的村庄遍地开花。
区乡村振兴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三水在推进乡村全域振兴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发挥文化的作用,更注重创新乡村文化重塑模式,对具有本土特色的乡土文化“二次加工”,将乡土文化特异性不断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让不同的村庄能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对于全区三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三水分别将它们定位为南部岭南水乡、中部千年村落和北部生态屏障;在片区内部的各个村庄同样各具个性和特色。以中部片区为例,乐平镇大旗头古村主打“广府文化”牌,云东海街道石湖洲村突出“红色文化”底色,芦苞镇长岐村写好“长寿文化”文章。
农旅文体融合催生美丽经济
12月1日晚上,芦苞镇温泉足球训练基地首个足球赛揭幕;12月11日至13日,第三届芦苞腊味美食节如期而至;2021年元旦假期,三水区乡村振兴中部片区联合党委将举办元旦嘉年华活动,全面展现中部片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成果。
游古村、品美食、看球赛,乡村生活也可以很精彩。
经过近年来的整合,三水的农、旅、文、体资源在乡间形成了新的聚合点,引领着三水美丽新经济的发展,一个具有整体性、周期性的节庆活动体系逐渐成形。
在“乡村精品游”方面,三水以全域旅游概念打造乡村精品游路线,并连年更新、新增。在今年旅游文化周上发布的彰显三水田园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的5条路线还上线了专业旅游平台,三水乡村游走向产业化、品牌化之路。
地道的乡村美食,是乡村游的一大吸引力。前有“鱼米之乡”“广东粮仓”之称,今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美誉,三水的水产、蔬果、禽畜等优质农产品和食材数不胜数。目前,全区共有9家农家乐获评“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推广特色乡土菜、长寿宴、河鲜等美食。
推进“足球+”助力乡村振兴,可谓是农旅文体融合的新探索。今年年初,“足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写入三水区政府工作报告。芦苞镇以独特的文旅资源禀赋,引入了投资5000万元的温泉足球训练基地,先行先试探索基于“足球+”的农旅文体融合新路径。在该训练基地周边,长岐古村、独树岗古村、河鲜农家美食等一批优质旅游资源已逐渐发展成熟,“足球+”IP效应蓄势待发。
厚积薄发的增值效应已经显现。据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统计,全区今年国庆期间迎客63.44万人次,同比增长24.07%,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6.22%。
展翼能达2米宽的苍鹭、婀娜多姿的白鹭……今年,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组织了多场观鸟科普活动,揭开了这个鸟类天堂的神秘面纱。目前,该湿地公园共有鸟类62种,鸟类资源丰富,其中不乏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物种。
该湿地公园位于三水新城核心区,却保留着优异的湿地环境和生态资源,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相得益彰。在这背后,是云东海街道始终坚持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
作为三水新城主阵地,一直以来,云东海将城市发展回归人本逻辑,以人为本建设人、城、境、业和谐发展的公园城市,让城市新标杆充满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魅力。
群鸟纷飞
公园栖息鸟类62种
冬日,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依然青翠欲滴。在连片绿色中,白鹭三五成群,或立于枝头,如同一树梨花,或轻点水面翩跹而起,如同英姿飒爽的侠客。
这些白色小精灵是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常住居民,是广东省重点保护物种之一。“根据今年的动植物监测,白鹭是公园里数量增长明显的鸟类物种。”云东海街道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潘国富介绍。
白鹭不是该公园的唯一居民。根据湿地公园提供的数据,公园里有鸟类62种,包含黑翅鸢、凤头鹰等国家Ⅱ级保护物种,以及白鹭、黄斑苇鴴等广东省重点保护物种,这里已逐渐成为鸟类天堂。
在观鸟活动中,市民通过望远镜观察鸟类。/云东海街道供图
鸟类的物种和数量不断增多,是公园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风向标。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三水新城核心区,公园湿地率80%以上,包含有7000亩水体的云东海北湖,是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将在2022年迎来验收。
潘国富说,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该公园通过恢复湿地植被、加强水质治理等手段,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同时,科普展馆等多项基础设施加速建设,将在明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建设。
今年以来,该湿地公园多次举办观鸟等科普活动,让市民们进入湿地、认识湿地。通过望远镜,在湖光潋滟的生态背景中,展翼能达2米宽的苍鹭、有“养不过夜的张飞鸟”之称的白鹡鸰、立在稻穗上的斑文鸟等多种鸟类进入参观者的眼中。这片位于城市中心的鸟类天堂逐渐美名远播。
花园环抱
城市核心区绿化近2.4平方公里
城市中心中建湿地公园,受益的不只有鸟类。随着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里逐渐成为三水人享受自然生态的好去处。
每逢周末,三水及周边城市的人们来到这里,或戏水观鸟,或环湖跑步,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从家里开车过来半个小时都不到,家门口就有这么大的生态公园,真的很舒心。”市民林冬琴开心地说。
如果将观察的镜头拉远,可见云东海街道以绿色为底色,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仅是其中的一个绿色景观群落。
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中,白鹭纷飞。/云东海街道供图
云东海生态禀赋优越,森林覆盖率高,坐拥三水森林公园、三水荷花世界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沿着西南涌等水系,荷香湖公园、城际湿地公园等绿色景观错落分布,连成一片富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
作为三水新城主阵地,云东海街道在推进城市建设中,没有以失去青山绿水为代价,而是坚持“向水要绿”,用水点亮城市,建设“城在山中、城在水中、城在绿中”的生态家园。这里正在成为一座被公园包围的城市。
云东海街道提供的数据显示,三水新城规划控制范围为12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7平方公里,而目前建成的城市景观及绿化面积接近2.4平方公里。
绿色发展
城市回归人本逻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美好生态环境成为美好生活的内容之一。从在极具价值的城市核心区划出生态红区,到实现城市建设和绿色生态相融合,这样“大手笔”背后,是云东海街道坚持人本逻辑走绿色发展道路,以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打造城市新标杆。
公园城市不局限于“花园+城市”,而是将城市发展逻辑从以工业化为导向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将“人”提至最重要的位置,实现“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发展。这是城市发展逻辑的一次“升维”。
自三水新城启动建设以来,云东海街道以绿色生态为底板,在公园中营建城市,以人为本导入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注入总部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型产业项目,让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实现城市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新标杆。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舞台上,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频繁。而坚持绿色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将有助于城市在聚才引智中释放更多能量。
云东海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统筹利用好生态、区位、交通、产业等多方面优势,以人为本持续探索城市、产业、生态等融合发展路径,吸引越来越多人才到此安家、奋斗。
南海丹灶,是著名的有为之乡
康园,佛山南海西部的一张著名文旅名片
首先用80秒带你游康园
一同探寻
南海先生的历史印迹
康园
位于丹灶镇银河苏村敦仁里
是丹灶有为水道沿线重要景点
总规划控制面积达400亩
一期(康有为博物馆、南海会馆)
免费向公众开放
康园,李阳摄
其规划定位为市政公园
融合城市配套设施
和文化旅游景区等功能于一体
已成为南海西部著名文旅名片
康有为博物馆
位于康有为故居西北侧
西临银河涌,北临南海会馆,共两层
其全面展示了康有为的生平事迹
是目前南海区规模最大的
历史名人专题类博物馆
步入博物馆宛如走进了时空走廊
馆内珍藏了大量康有为书法真迹和信札
观摩着一件件陈列整齐的文物
回顾着康有为的峥嵘一生
一颗烦躁的心瞬时平静下来
《康有为生平展》
幻影成像、交互式媒体等多种体验
让人不禁沉浸在追忆历史的海洋中
更深刻地了解到康有为的生平事迹、
崇高的爱国思想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南海会馆
参照北京南海会馆仿建而成
坐西朝东,并列四组院落
再现了清代年间典型的
“三轴四部分”官宅建筑风貌
康园南海会馆内的魁星阁,有着祈愿世代学子学有所成的寓意。
漫步于会馆中
抬头可见蓝天白云
随手可触青砖红瓦
典雅中弥漫着复古的韵味
不经意间,勾起你无尽的回忆
南海会馆
往深处一直走
澹如楼、九曲桥、康氏祠堂等
精致的仿古建筑浮现眼前
颇有一丝岭南水乡的韵味
这正是康有为故居所在地——苏村
“历史上名人辈出”“人文底蕴丰厚”
是丹灶苏村的标签
村落依山傍水,有着4500多年的历史
北宋时,大文豪苏东坡路过留下
“苏海银河秀,岭南第一村”美誉
穿过九曲桥,往里面小巷走走
便看到隐匿而静谧的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故居,原名为“延香老屋”
是一座典型的三间两廊镬耳屋建筑
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历经风霜,但走进其中
依稀还能感受到康有为当年生活的足迹
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成才立业
康园
不仅是开放式的市民休闲娱乐场所
更是“有为文化”的学习园地
日前,第四届康园论坛便在此拉开帷幕
众多专家学者相聚一堂
为丹灶带来一场文脉传承发展的“头脑风暴”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先去博物馆看看”
还在犹豫什么
赶紧约上三五好友
到康园探寻南海先生的历史印迹吧~
打卡攻略:
名称:康园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苏村敦仁里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9:00-17:00,16:00起停止进场。
平日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或特殊情况除外)
防疫要求:
①参观人员必须先通过粤省事“粤康码”/佛山通/佛山南海通(战疫版)微信小程序填写信息申请电子通行证,电子通行证粤康码显示为“绿码”,佛山通、南海通显示为“允许通行”状态下再通过官方微信进行预约进馆参观。
②请参观的市民全程正确佩戴口罩,完成体温检测,参观时请与他人保持1.5米安全距离。
预约方式:游客须提前预约。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预约,观众可提前1天以上通过官方微信进行预约。未经预约的观众游客,不予接待。戳这里了解预约方式
咨询电话:0757-81001365、81001366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