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重拳出击,清拆超8500平方米!
整治大洲河水域岸线
整治广佛公路坑涌
……
南海重拳出击
全力提升水环境质量
清拆超8500平方米!
丹灶联合整治大洲河水域岸线
12月21日,丹灶镇相关部门联合对大洲河(罗行至中安段)沿岸开展水域岸线整治行动,彻底清理整治侵占破坏水域岸线的“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违规违法行为并恢复岸线原状。
现场可见,河岸两侧搭建种菜瓜棚、堆放废弃农作物、生活垃圾等“四乱”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岸两侧环境卫生,污染周边人居环境,对河道的生态多样性带来严重危害。
丹灶镇河长办、水利所及中安村委会等联合执法,集中对“四乱”建筑进行清拆。本次行动,出动执法人员20人,依法依规拆除5处违章建筑及河面故障物,合共拆除面积超1100平方米,一改大洲河(罗行至中安段)沿岸“四乱”现象。
“通过拆除大洲河两岸违规搭建的棚舍、清除违规霸占的土地并对河床进行清淤和护坡修复等行动,进一步提升大洲河水质问题,提高河岸景观美化程度,为村民提供休闲散步娱乐好去处。”丹灶镇市监所所长黄奕创表示,相关部门将持续加大联合执法行动,严格按照河道管理保护长效机制,聚焦群众遇到的“急难愁盼”事项,切实做到“守河有责、守河履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清除大洲河两岸违法违规的“四乱”现象,切实保障大洲河的水清岸绿。
今年以来,丹灶镇立足于“发现一处、清理一处、销号一处”的工作原则,对河道管理范围内乱占、乱堆、乱采、乱建等河湖治理问题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工作。
截止12月中旬,拆除清理面积超8500平方米,其中自查“四乱”问题58宗,处理乱占问题18宗,清拆河岸边占用水面的瓜棚、简易木棚、竹架等60余个,清拆拦河鱼网15个;处理乱堆问题7宗,清理乱堆垃圾杂物、建筑废料问题15处;处理乱建问题33宗,清拆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乱建棚屋40间。
接下来,丹灶镇将持续开展对河湖范围内“四乱”问题进行整治,进一步树立并完善镇、村两级治理网络,构建责任明确、和谐有序、监管严格的河湖治理机制,为丹灶镇全域美丽河湖建设打好基础。
1200米违建桥梁,拆!
大沥全力整治广佛公路坑涌!
目前,大沥正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断推动城市更新和升级改造,水环境的提升,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12月22日上午,大沥开展广佛公路坑涌综合整治暨太平段老旧桥拆除工作会议。本次行动对广佛公路太平段的1200米历史违建桥梁进行拆除。公路坑涌拆桥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21年12月底前完成,第二阶段2022年1月底前完成。
广佛公路坑涌全长6.1公里,流经谢边、曹边、大镇、太平、凤池等多个社区,流域范围内工商业发达,人口密度高,河涌的水质一直受到省、市、区各级高度关注,并纳入佛山市重点督办的黑臭水体名录,要求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提升河涌水质。
在现场可以看到,广佛公路坑涌太平段有较多桥梁、桥涵覆盖在河涌上,形成密闭空间,涌水颜色发黑,时不时会闻到异味。这是由于河涌受到桥梁覆盖,新鲜空气和阳光长期无法有效接触水体,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从而诱发水体黑臭。此外,由于桥涵、桥梁基础缩窄了河涌的过流断面,河涌水体流速受到影响,每逢雨季则有可能出现水体倒灌现象。
本次清拆行动对公路坑涌太平段多座桥涵、暗涵进行集中拆除。大沥镇党委委员吴永新表示,组织这次拆除行动,目标是让公路坑涌恢复正常状态,从根本上提升水环境和水质,并全面启动大沥镇内各个社区的水环境“四乱”治理工作,逐步、彻底地改善大沥河涌“四乱”现象。现场,吴永新还要求各社区、部门,接下来要做好监查工作,杜绝桥梁违建现象发生。
“为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及改善水环境的需要,大沥将对这些历史违建桥梁在短期内陆续进行拆除。”大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游剑锋表示,桥梁拆除后,大沥将开展污水管网建设,对桥梁里存在的排污口进行污水收集,亮化美化河岸线的同时,对河涌进行常态化保洁和监控。
电影《雄狮少年》火热上映中
大荧屏上“吸睛”的南海元素
令不少影迷都说
南海是座妥妥的“宝藏”城市
甚至自发到南海打卡同款
电影中出现的西樵山天湖水上飞狮经典场景。
南海的宝藏又何止醒狮
理解南海
要从千年古郡开始
看懂千年古郡
古迹是最直观的历史呈现
西樵山·石祠堂,图/南海区委宣传部
据统计,目前,南海区行政区划范围内现有390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在册;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3处。
390处不可移动文物中,绝大多数是明代和明代以后的文物,总计344处,占比88.2%,其中清代文物235处,占比60.9%。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樵山采石场遗址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亦称作石燕岩。距今3000-6000年前,曾是珠江三角洲最重要的石器制造场,是我国“明清时期三大石器制造场”之一。
俯瞰石燕岩
该遗址明代以前为露天开采的石场,多为洞穴开采。其后被山水淹没,采石场长眠水底。樵山先民的采石古迹,成为如今西樵山中一片奇观。
其水下采石场的面积达到数十万平方米,规模远超意大利加城的水下采石场遗址,堪称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最雄宏的水下古代生产遗迹。
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故居,又称“延香老屋”,是典型的清代三间两廊硬山顶的建筑结构。故居保留、还原当年的生活场景,古韵悠扬。
近代思想先驱康有为在此度过了他最重要的青年时期。故此,“延香老屋”又堪称为孕育近代维新思想的摇篮。
为了纪念康有为,南海在2013年启动康园建设,并已于2019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康园总规划面积达400亩,共分三期建设。定位为市政公园融合城市配套设施和文化旅游景区等功能于一体,并被打造成南海西部著名的文旅名片。
南海区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就在南海
2020年12月
桑园围成功申报
“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成为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该项工程大部分位于南海辖区内
佛山桑园围兴起于宋朝。在清中期,已经形成地跨南海、顺德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的区域性水利工程。其依山岗而建,西堤起于西樵山飞鹅翼,全长68.85公里,围内面积133.75平方公里,捍卫良田1500公顷,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大型堤围。
桑园围历史悠久,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仍在发挥灌溉、防洪、水运等综合效益。历史格局和文化肌理保存基本完好,尤其是具有历史价值的骨干水道,围基砌石构筑物、闸窦和水则等工程设施,以及用于祭祀的社稷坛等水利遗产得以留存。
今年,南海提出要加强南海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挖掘西樵山历史底蕴,打造“文翰樵山最岭南”品牌,要充分发挥国保单位康有为故居和西樵山采石场遗址、省保单位西华寺遗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西樵基塘农业系统的品牌效应,将文化遗产纳入优质旅游路线,推进历史文化游径建设。
村村有段古
南海的传奇更藏在村村之间
深入南海百村
走进乡间红火生活
无数小康路上的南海故事
值得你深度探究
目前,南海区共有3处历史文化街区、22处历史建筑,22处历史建筑和3处历史文化街区已全部完成挂牌保护工作。第五批9个古村落计划活化项目共118个,累计投资约1.0715亿元,各古村落已全部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南海区3处历史文化街区
①狮山镇小塘黎边历史文化街区
小塘黎边历史文化街地处佛山市南海区与三水区交界处、呈坐南朝北的格局,起源于七百年前。黎边历史文化街区所处的狮岭村拥有南海区难得的大片农田和山林。狮岭不仅拥有最优质的生态资源,还有自然分布在农田、山体之间的岭南传统村落。
②九江镇烟桥历史文化街区
烟桥村作为南海区十大古村落之一,村内保存了大量清代古建筑群。一入古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村头高大茂盛的榕树亭亭如盖,庄严精美的大宗祠屹立大巷口。走过村内高深青砖墙间,置身于条条青石板巷道中,深感静穆古朴、幽深神秘。村内还有众多荷塘,溢远清香,岭南水乡特色一览无遗。
③西樵镇西樵白云洞历史文化街区
白云洞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西樵山麓西部,面积44.1 公顷,曾有“预览西樵胜,先应访白云”之说。历代的士大夫,文人给白云洞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如枕流亭、小云亭、“第弌洞天”牌坊、三湖书院、奎光楼、云泉仙馆、白云古寺、字祖庙等一批明清建筑和摩崖石刻等,其中“西樵云瀑”在清朝已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君行西樵,宛若画中游历,秀甲西樵的白云洞景区,融二十四景于一体,而其间古代建筑掩映,错落有致,白云古洞,峭壁天成,形似空中舞台的逍遥台。
目前,南海区正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把文化遗产与古村落、历史建筑和民众生活有机结合,持续推动古村落活化升级,全面保护管理运用好革命文物,建设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南海区历史建筑名录↓↓
在南海
这些中国传统村落
你去过几个?
西樵镇上金瓯村松塘村
●2010年,获评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古来数百年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这是一副立于上金瓯松塘村翰林门上的对联。自南宋开村以来,松塘村文风兴盛,读书明德的祖训代代相传,科甲蝉联、儒绅显赫,因此也被人们称作“翰林村”。
明清时期,松塘村走出了4位翰林、6位进士,连同考中举人以及获颁优贡者近20人。图为翰林门 图/西樵镇宣传文体办
松塘村传统建筑面积达20275平方米,其中13个古建筑为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倚岗列建,村内池塘绵延不绝,村居环塘而立,巷巷朝塘,清幽而古朴。
不同于以往的古村落开发,松塘村重视本土居民和历史文化肌理的保留,呈现古朴风貌与风俗人情成为松塘村开发最大的价值。每逢农历正月初四“出色”巡游、八月十五“烧番塔”等传统节庆,松塘村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村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松塘世大夫家庙、东山祖祠、汇川家塾、见五大夫祠、六世祖祠、区氏宗祠、司马第、甘井、塘西六世祖祠、培元书舍、太史第、翘秀园、区梦觉故居
桂城街道叠南社区茶基村
●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茶基村,别名茶基坊,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何姓先祖率族人到此拓荒、垦殖,因种植“本地普洱茶”护卫基坝得名茶基村。
茶基村现存传统建筑较多,古村面貌仍存,保留了何氏宗祠、成刚何公祠等坛庙祠堂,居仁巷、华尔街、水楼巷等古巷道以及三间两廊布局的古民居一批。
茶基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至今保留了龙船漂移、鹰爪拳、敬老宴会等传统习俗。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茶基十番”。近年来,茶基村通过建立民间艺术基地、举办大型民俗活动等举措,令这项民俗再次焕发光彩。
茶基十番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锣鼓乐,最早源于明永乐年间的凯旋乐,由安徽、江浙一带传入,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行下,茶基村不断开展“古村活化”升级工程,手绘涂鸦、传统建筑、非遗项目......新旧文化元素交融,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九江镇烟桥村
●2012年,获评为广东省名镇名村
●2012年,获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烟桥村自明代正统十四年(1450年)建村,其布局如一只展翅飞燕,故旧称“燕桥村”,后因进村的大木桥终年雾气缭绕而改称。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古村落,这里保存着大量的清代建筑群,历经数百年仍规划严整、肌理尚存。
“一入烟桥,必行正道”,这是烟桥村民口口相传的一句话。《烟桥史话》上记载,“正道”就是“烟桥正道”,“烟桥正道”是村里的中轴线,是大部分村民及访客进村的必经之路,这是话中的外在含义,而“正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喻示着“正确、正派的道理、准则和途径”。
“烟桥正道”贯通南北,可北上西樵山,南下九江镇,是全村之轴心。烟桥村还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的婚俗。在结婚当天,新郎要带着新娘走过这条烟桥,然后步入正道。
村内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烟桥何氏大宗祠、旌表节孝牌坊
丹灶镇仙岗社区
●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仙岗社区位于南海区丹灶镇西部,与三水区接壤,下辖仙岗、白水塘、赤坎、苏坑。近年来,仙岗社区通过开展葛仙古道修复、鸡蛋花广场改造、番塔广场建造等系列工程,打好仙岗社区的“古村文旅牌”。
仙岗社区最珍贵的“无价之宝”当属仙岗村有着“仙井”之称的“蟹眼双泉”。“蟹眼双泉”分为雄雌两泉,在村头东西两面,相距50米。雄泉井口呈方形,而雌泉井口呈圆形,取义为道教中的“天圆地方”,古井常年潺流不息,井水甘甜,吸引了远近民众前来取水。
社区内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仙迹丹泉
社区内市级文化保护单位
阴骘井 贞烈牌坊
狮山镇高边社区璜溪村
●2012年,获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始建于宋朝的璜溪村,至今仍保留着高达71%的明清民居建筑群。据初步统计,村内共有明代建筑5间、清代建筑119间、民国时期建筑15间。
走进璜溪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璜溪炮楼。璜溪炮楼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已有近百年历史。炮楼底下尚有“民国贰拾贰年梁造记建筑”字样。
璜溪村整体布局为广府地区流行的算盘式结构,一横十三纵,保留了七成明清时期的古迹。行走在村落小巷,触摸着斑驳的墙面肌理,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史进行一场对话。
狮山镇狮岭村黎边村
●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黎边村是一个明清古村,位于南海区与三水区交界处,由黎西、黎东两部分组成,村内明清古民居、祠堂、家庙、府第、书舍等模糊了年代的建筑相互错落。
黎东、黎西以一行麻石路为界,各有一个“黎氏宗祠”。每逢村里有嫁娶喜事,都会在祠堂里大摆酒席。
古韵弥漫的村落曾诞生了诸多名人,岭南文化也在他们身上继承与延续。在黎边村人的眼里,黎东的聚仁里,黎西的兴宁里,是村里的“富贵巷”。因为这两条巷子里,走出了很多显赫一时的人物。比如,民国时期广东省总督府顾问兼陆军少将黎廷桂、爱新觉罗溥仪的老师黎湛枝、清末旧金山从事金融而被称为“黎百万”的富商黎荣等一众达官贵人。
里水镇汤村汤南村
●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灰青色的岭南大屋朝塘而立,祠堂、家庙、书塾兼备,数百年来,私塾林立、儒绅显赫,成就了汤南村“崇文重教”之美名。汤南村在宋代开村,汤氏一族的祖先家族从中原迁徙到岭南地区,最终决定在汤村定居。
相传,汤村始祖汤贵公出身科考,子孙后代秉承先祖刻苦学习的作风,历来都有男孩免费读书三年的传统,甚至有一所专为族内女子开设的家塾。村里私塾、学堂的兴起,吸引四方学生前来求学生活。
汤南村独具岭南建筑特色的祠堂书塾连绵数万平方米,建设年代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兴盛时期,该村私塾多达30多所,现存较好的私塾建筑还有8处,是南海境内保存私塾最多、最好的村落,堪称“岭南最早的大学城”。
里水镇赤山村
●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赤山村始建于宋代,李氏先祖迁此定居形成,因村后山岗的泥土为赤红色而取名“赤山村”。
赤山村古民居、古建筑群密集整齐,朝塘次第而建,呈棋盘式布局。现存传统广府民居约20座,大多为三间两廊布局,占地面积从10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不等,砖砌墙体,杉木桁桷,碌筒瓦面。
村中现存御夫李公祠、南鸣李公祠、天复李公祠等祠堂,均于2013年重修。赤山村以御夫李公祠为基础,打造了古色古香、颇有岭南特色的村史馆。
每一条村总有一棵榕树
是村内父老乡亲的精神动力之源
榕树头下叹茶、下棋、粤剧发烧友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
榕树留下了乡愁
经最新普查,全区共有古树名木889株,其中古树888株、名木1株、古树群落1个。其中:一级古树(500年以上的)2株,二级古树(300-499年的)37株,三级古树(100-299年的)849株,分属20科25属27种。在889株树木中,主要以榕树、龙眼和黄葛等树种为主。
南海处处有宝
观赏时,请加以爱惜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足球赛上的“红黄牌”
我们经常见
政府机关里的“红橙黄牌”
你又听说过没呢?
顺德推出的“红橙黄牌”预警制度
瞄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拖乱”问题
向不良工作作风“亮剑”!
顺德“红橙黄牌”预警监督
今年11月上旬,顺德区出台了《佛山市顺德区“红橙黄牌”预警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立足早预防、早提醒、早警示,针对履行公务人员尚未构成违纪违法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发出“红橙黄牌”预警,剑指不作为、慢作为、不善为问题,着力填补党纪政务处分前的相关管理规定空白,以激发党员干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助力顺德在干部担当作为上先行示范。
据了解,《办法》试行一个月来,截至12月15日,全区共发牌33张,其中红牌1张、橙牌3张、黄牌29张(含区管干部4张),推动抓早抓小具体化、仪式化、程序化、有效化,有力整治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拖乱”问题。
全国首创
破解“抓早抓小”落地难问题
“我因为长期在政研室工作,经常与各个部门打交道,有时个别部门报送的材料既拖拉时间,质量也较低,面对这种情况,口头批评和投诉往往无济于事,‘红橙黄牌’预警监督机制正好就可以堵住这种敷衍塞责的工作作风。”顺德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文杰坦言。
实际上,吴文杰所言的敷衍塞责、拖拉散漫作风在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譬如长期迟到、早退,对领导或上级部署的任务消极应付、屡推不动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坚持抓早抓小,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但如何有效执行这一政策,在基层还存在落地难的问题,尚未打通“最后一公里”。
如何破解“抓早抓小”落地难问题?顺德率先探索,在深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瞄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拖乱”问题,实施“红橙黄牌”预警,创新监督机制,填补了党纪政务处分前相关管理规定的空白。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中,某单位公务人员案卡填录屡屡错填漏填,某局工作人员擅自向评审专家组长作出带主观倾向性的解释说明,某小学党支部书记日常管理党员不规范,各记黄牌1次。区属部门、各镇街相关负责人表示,制度的实施让抓早抓小抓常有了抓手,对转变机关作风、促进干部担当作为发挥了积极作用。
佛山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刘智勇表示,党政机关中的“庸懒散拖乱”等问题,看似是个人小节,实则机关歪风,如不及时纠治,就会演变成慢性病、传染病,长此以往,祸害极大。“红橙黄牌”预警监督机制,瞄准的是“抓早抓小”落地难问题,让“抓早抓小”具体化、经常化、可操作化,让批评教育有了抓手、长出牙齿,对干部身上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是对改进机关作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益探索。希望区纪委监委进一步强化制度执行,从小切口入手,做出大文章,为顺德争当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坚强的纪律和作风保障。
科学管理
激发党员干部行动自觉
据介绍,《办法》以清单形式,明确了3类24种落实工作不力、作风不严不实的记牌情形,为党员干部从严从实管好自己立规矩、树标杆。
“红黄橙牌预警机制突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科学管理,预警监督具体化,能有效激发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的思想和行动自觉。”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王纪权说。
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办法》在制度设计上不仅吸收了足球赛场上“红黄”牌意义,还充分体现了管理学、心理学等理念。管理学认为,一座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这就是“破窗效应”。
“《办法》就是在窗户刚破的时候就进行修补,在党员干部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时候就发牌提醒,以免小错铸成大错,最后难以挽回。”区纪委监委负责人表示,通过发牌的仪式让被发牌的党员干部记忆深刻,以达到警示教育的效果。
而在结果运用方面,记黄牌1次的,给予口头批评。记橙牌1次的,给予提醒谈话或批评教育。记红牌1次的,给予诫勉谈话;累计2张红牌的,将根据相关规定给予党纪政务处分或组织处理。
精准适度
助力全区党风廉政建设
在《办法》的基础上,针对实施过程中的操作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顺德还制定出台了《办法》操作指引,进一步明确适用范围,细化发牌程序,确保制度真正可操作、能落地、有效果。一些部门还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让办法更具贴近性、针对性、实操性,如区公安局研究出台《顺德区公安局民警问责实施办法(试行)》,区法院也正研究制定实施细则。
“顺德出台‘红橙黄牌’预警制度,盯紧公职人员的小问题小差错,相信一定能有效倒逼公职人员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严起来、紧起来,推动工作实起来、动起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将会更足。”来自大良的市民陈女士说。
热心市民吴先生在给区纪委监委的信中点赞该制度,认为“红橙黄牌”预警制度给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架设了“预警灯”,对于激发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具有重要意义。
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还将探索将“红橙黄牌”预警监督机制适用范围从个人延伸到集体,并引导全区各单位持续用好用活制度,坚持精准适度原则,对符合发牌情形的坚决发牌,深入整治“庸懒散拖乱”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推动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