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快来打卡古风陈村,寻找水边最美的“她”!
详细内容

快来打卡古风陈村,寻找水边最美的“她”!

时间:2023-05-06     人气:625     来源:www.shunde.gov.cn     作者:
概述:......

河涌边、水塘前

一座座祠堂静静矗立

庄重、安详

仿佛默默守护家园的长者

指引着一代代陈村人

从家门出发,带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小桥流水、榕树祠堂,是许多陈村人心目中家园最初的模样。记忆中,祠堂常建在河涌边、水塘前。夏日蝉鸣阵阵、荷花盛开,老人们摇着扇子坐在堂内纳凉、聊天,孩子们围在树下追逐嬉戏,日子总是那样和缓悠长……


图片

水岸、榕树、祠堂,是许多陈村人对家乡的最初印象 周焯杰摄


  陈村镇在东汉时期已有太尉庙。明代以后,修祠建庙之风渐盛,至清朝中后期,陈村已建祠堂数量达250多座。目前,陈村镇共有宗祠70余座,分布在潭洲、大都、仙涌等10个村居。


图片

大都村 梁氏大宗祠 郑伟锋摄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重修,2006年重建,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四进带一右路,位于陈村镇大都村大祠堂路1号。

  水是陈村人构建生活与文化的基石,对于祠堂——这一传统氏族社区的核心要素,水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流动不息的水不仅为家族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也象征着祖辈常新的智慧。通过水,后人表达出纪念祖先、弘扬家风,让子孙后代继往开来的希望。


图片

潭洲村 区氏大宗祠

原祠堂始建于明代,原为区氏凤山公祠,曾是族人纪念祖先,村民举办喜庆聚会之地,也曾用作《三字经》作者区适子教书育人的凤山书院。2014年按照明代宗祠风格原址重建区氏大宗祠,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位于潭洲村登洲三字经文化公园内。


  祠堂前的水塘也颇有讲究,岭南人常常将之称为“风水塘”,在风水学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宝地”,能够调和祠堂周围的气场,保护附近的居民免受邪气侵害。


图片

仙涌村 朱氏始祖祠
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乙酉年(1585),为祀奉始祖朱埾(族谱载为朱熹第三子)而建,2006年重修,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明代建筑风格,坐西南向东北,面阔三间,带右路建筑,其中中路面阔14.3米,进深三进55.8米。位于陈村镇仙涌村北市路21号。

  开阔的水面倒映着古雅的祠堂,如同一幅宁静的岭南水乡画卷。塘内荷花盈盈,池边树影婆娑,宜人的景色徐徐映照出古人对于天地的敬畏和对于生命的尊重。在祠与水之间,传统文化与自然和谐共存。


图片

大都村 甘氏祠堂群 何健军摄
大都村甘氏祠堂群,由棠溪甘公祠、甘氏家庙祠、云叟甘公祠、渤海书院组成,位于陈村镇大都村渤海东大街,其中棠溪甘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清嘉庆九年(1804)、道光年间重修,2006年重修,占地面积394平方米,是第四批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大都村 甘氏家庙祠 杨芳摄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清嘉庆九年(1804)、道光年间(1821-1850)重修,占地面积147平方米,祠堂面阔三间10.5米,进深两进14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红砂岩石脚。位于陈村镇大都村渤海东大街3号。 


  陈村镇目前正通过联围治水,以水为脉高品质规划城市形态,为生态、文化共融发展布局谋篇。未来,陈村将把水乡人最纯的家园情怀,通过清波碧水、青砖古瓦传递下去,让家门口的祠堂焕发崭新的光彩,让更多的朋友品味到千年水乡、花乡的魅力。


相关附件: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