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少年宫第二学期开课
共开设1400多个班级 提供学位近3万个
日前,广州市少年宫第二学期学期班正式开课。记者了解到,本学期广州市少年宫共开设1400多个班级,提供学位近3万个,其中包括面向特殊孩子的公益免费学位1000多个。
本学期,根据家长和孩子的需求,结合未来人才培养和发展方向,广州市少年宫开设了乒乓球、少年军校国旗护卫队等新课程,深受广大家长和孩子追捧。此外,考虑到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广州市少年宫此前也开设了机器人搭建、生命科学、无人机飞行、创意编程、趣读甲骨文、魔术等创新课程。
广州市少年宫所设课程覆盖了4-18周岁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其中以4-12岁的为主。所有课程中,最热门的是合唱、舞蹈、美术、书法、篮球等传统艺术和体育类课程。广州市少年宫还规划了多门类的公益课程,给更多孩子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比如大师公开课、‘绿美广州’公益实践、童HUA中国艺术工作坊、小博士公益活动、开FUN课等活动。”广州市少年宫相关负责人表示。
3-5分钟内取得AED到场
日前,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公开征求《广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规范(暂行)》(以下简称《规范》)意见的公告。
记者从《规范》征集意见稿中了解到,广州市拟根据人口密度、人员流动量、分布距离、重点区域、场所面积等因素,按照3-5分钟内获取AED并到达现场为原则,在公共场所进行AED配置,以提高紧急救援效率、保障市民生命安全、降低心脏骤停致死率;并拟明确AED日常使用和管理的主体、人员培训、应急预案和演练等内容,保障AED“既要配好,更要管好、用好”。
新规:公共场所应配AED 违反要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规范》征集意见稿起草说明,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脏性猝死也逐渐进入高发期。心脏性猝死发病突然,鲜有预兆,超过80%的患者发生于医院以外,因此该病成功救治的比例不高,尤其在我国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不到1%,不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广泛普及心肺复苏培训和实施公众电除颤计划是目前提高院外心脏性猝死救治成功率的最有效手段。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是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救的医疗设备,因其操作简单、方便携带、可被非医学背景人士使用的特性,常被称为“救命神器”。
广州市是全国最早进行社会急救立法的城市。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中,就新增了对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相关规定:政务服务大厅、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高速公路服务区、风景旅游区、学校、体育场馆、养老服务机构、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和单位应当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并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和做好记录。未按照规定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由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保障AED“既要配好,也要用好、管好”
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均开展了公众电除颤项目,已有使用AED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进行除颤的规范流程和指南,但在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AED配置密度高但使用率低下的困境。为此,《规范》征求意见稿不仅针对不同的公共场所的配置AED标准进行了界定,同时也明确了“日常使用、管理的主体”“人员培训”和“应急预案和演练”等内容,期望通过多方面措施,保障AED“既要配好,更要管好、用好”。
《规范》拟规定,政府统一配置的AED,由接收的公共场所管理机构或单位作为使用、管理的主体;单位自行购买的AED,由所购买的单位作为使用、管理的主体;社会力量捐赠的AED,由接收的公共场所管理机构或单位作为使用、管理的主体。
使用、管理主体负责对AED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等,落实每台AED的管理责任人;各单位配备AED后,每台AED须按照“1∶10”,组织在AED安装点附近工作的10名以上工作人员完成心肺复苏和除颤器使用的规范化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或相关培训合格证明。AED的日常使用、管理主体应该制定针对突发心搏骤停患者的应急处置预案,每年至少举行1次应急演练。
根据征求意见稿,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建立AED电子地图、导航和远程管理系统,实现AED位置信息、品牌型号、配置单位、功能状态、日常检查、维护保养、使用记录等在线管理;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加强公共场所AED配置情况监督巡查,重点内容包括是否规范配置、日常检查记录、定期维护保养记录等;行业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督促帮助指导配置单位按规定进行配置和维护保养AED。
广州市林业生物防治检疫和渔业保护区管理中心(广州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面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场所。
基地于2012年建成启用。2015年成为广州市直属机关关心下一代教育活动基地,2016年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自然学院”环境教育基地,2017年成为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2018年成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19年成为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和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基地位于天河区,占地58亩,建有室内救护池、室外救护池、种群繁育室(非对外开放区域)、龟类仿生态繁育室(非对外开放区域)、病理研究实验室、野化训练区、水生生物世界科普馆和水生生物救护科普展示区,是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救护、繁育储备、野化训练、科普宣教的重要场所。
基地每年创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科普主题活动,结合野生动植物日、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自然观察、探索研究、科普讲座、科普直播、大咖访谈等形式多样的主题科普活动,创建“自然护理·广州”科普品牌,建立了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然教育“广州模式”,深受亲子家庭、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肯定和赞扬。
所属单位:广州市林业生物防治检疫和渔业保护区管理中心(广州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基地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凤凰街西坑大街68号
开放时间:工作日向公众开放,因特殊情况开(闭)及节假日开放时间以基地公告为准,具体安排请咨询基地。
开放方式:对团队开放,接待人数为20-50人每次。需预约参观,请至少提前一周致电,团队预约电话:020-86392093、020-36596135(致电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2:00,14:00-18:00)
是否收费:否。
活动预告方式及参与方式:
参与方式:团队预约参与或个人通过活动预告报名参与。
讲解服务:配专职科普讲解人员全程讲解。
网站网址、微信公众号:无。
交通指引:
1.公共交通:地铁6号线(浔峰岗--香雪)至龙洞站A出口,换乘 84A路(动物园总站--渔沙坦总站(渔中路))至渔东路站下车,步行2726米到达保护基地。
2.公共交通:497路(黄村总站--渔沙坦总站(渔东路))至渔沙坦总站(渔东路) 下车,步行2227米到达保护基地。
3.自驾指引:导航搜索“广州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基地”,设为目的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