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如海人如潮 行过花街才过年
“好一朵迎春花,人人都爱她。”又到了这首歌响彻大街小巷的时节,2023新年之际,传统迎春花市即将回归的好消息传遍大街小巷,花卉市场为备好年花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未行过花街不算过年”,千百年来,从“花洲古渡”到“过年行花街”,勤劳包容、追求幸福的广府人用鲜花装点着花城的每一个农历新春,也装点着广州光阴的故事。
广州花市,城市的光阴故事——你和它们又有哪些难忘的回忆?这个新年假期,记者走访各大花卉基地和市场,了解兔年迎春花市筹备盛况,翻阅时光印记,追寻记忆中的繁华,期待新年更美好的遇见。
花信
等到了,广州多地官宣迎春花市回归
没有花市的春节是不完整的。去年12月14日,在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抢机遇 拼经济 抓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复办“迎春花市”的消息终于得到官宣。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等均表示迎春花市工作正照常准备。快过年了,又有不少广州市民询问,今年广州花市开吗?什么时候开?新年前夕,记者多方核实,广州已经有多地公布举办2023年迎春花市活动。
2023年白云区迎春花市活动将由白云区城管局具体举办,将于2023年1月19日至1月21日在云城东路万达广场东广场举行。目前,白云区2023年传统迎春花市牌楼设计方案正在公开征集中。根据要求,主牌楼搭建在云城东路万达广场东广场云城南二路口,副牌楼搭建在云城东路万达广场东广场云城南三路口。牌楼设计创意要新颖、大气,以岭南传统迎春祈福民俗和广府文化为核心,既要体现传统的岭南文化,又要展现白云的特色。
继白云区后,增城区也宣布了举办迎春花市的消息:2023年增城区迎春花市将于2023年1月16日(年廿五)至1月21日(年三十)在增城广场北广场举行,并向媒体发布了花市设计概念图。据悉,增城区迎春花市总招租摊位数162个,其中鲜花双摊位66个;鲜花单摊位52个;美食摊位28个;年货摊位6个;对联摊位6个;大盆年桔摊位4个。
近日,荔湾区政府官网发布《关于“2023年广州水上花市”民俗文化活动项目的询比公告》。公告指出,将于2023年1月18日-20日(农历十二月廿七至廿九)在西关永庆坊旅游区举办“水上花市”。据悉,“广州水上花市”是“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花市有较深的历史与民俗渊源,最早发端于民间自发的花卉种植,清代中、晚期形成迎春花市,是广府人民群众的春节习俗。而在西关荔湾湖、荔枝湾涌一带的水上花市是岭南地区乃至全国所独有的,已经成为春节重要文化民俗活动之一,深受国内外群众欢迎。届时,荔湾区将以“水上花市”为主题,在荔枝湾片区布置水上花墟、节日花堆造型等节日氛围,开展花船巡游、文艺表演、非遗手作体验系列文化活动,打造成节日氛围浓郁的广州花市中心。
番禺区发布消息称:由番禺区南村总商会承办的2023年南村镇迎春花市现面向全社会招租。花市地点:番禺区南村镇文明路。花市时间:2023年1月12日(农历十二月廿一)至1月21日(除夕)下午3时,为期9天半。(花市经营时间:每天上午09:00-下午6:00)
花都区发布消息表示:2023年迎春花市继承并发扬市民的“行花街”传统节目,以盆花、盆景、鲜花、年桔等花卉产品为主,规划180个档位,其中固定年花档52个,临时档位124个(包括大年桔25个、小年桔25个、菊花20个、桃花18个、小盆花36个),公益性档位4个。
此外, 广州·亚运城海傍广场还将举办2023年广州迎春花市暨美食文化节,具体时间为:1月1日-1月10日。届时不仅有传统老字号,还有新派美食、全国特色美食以及创意料理,让市民在逛花市的同时,还可以品味舌尖上的万国风情。
重启花市,鲜花消费增长快
获悉2023年迎春花市有望全面重启的消息后,记者走访了岭南花卉市场。
这里是全国60%以上观叶植物及30%的鲜切花交易集散地,每天有络绎不绝的市民和商户前来采购切花、盆花以及园艺产品。记者在现场看见,商家为迎春花市备货,整个市场一派繁忙景象。花繁似锦,各种叫得出或叫不出名字的花卉一应俱全!对于重启花市,花商们一边微笑,一边仔细整理花卉,整齐打包,无暇回应记者的询问。
对于2023年的迎春花市,广州花卉协会副会长张福昆董事长表示,作为全国最大的花卉基地,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介绍,因为疫情原因,两年来花卉基地虽然通过线上等各种渠道销售,但订单平均下降了四到五成。2023年重启花市,预计鲜花消费将出现报复性增长,就销售预期而言,广府新年必备的三种花——金桔、桃花和水仙,是商家备货最多的。
除此之外,以前花市里主要是剑兰、菊花、桃花、金桔等国产的花卉品种,今年花市不仅能看到各种兰花,还有很多外国花卉,如“猪笼入水”“五代同堂”等,特别是最近的网红花卉冬青,原产地都在外国,引进后用的中文名称融入了广州人特别讲究的好意头,备受市民青睐。
花事
行花街,广州街坊人人参与的非遗传承
“迎春花放满街排,
呢朵红花鲜,嗰朵黄花大,
千朵万朵睇唔晒。
阿妈笑,阿爸喜,
人欢花靓乐开怀。
呢枝兰花香,嗰支桃花艳,
千枝万枝拣唔晒……”
在这首岭南童谣 《行花街》 中,记录了广州人“未行过花街不算过年”的实况。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岁华。除夕案头齐供养,香风吹暖到人家。”这是光绪年间冯向华所写《羊城竹枝词》。广州除夕花市,作为一种民间习俗,由来已久。梁鼎芬所修的《番禺县续志》便有“花市在藩署前,岁除尤盛”的记载。惜记焉不详,难窥全豹。
究竟除夕花市始于何时呢? 文献学家、岭南第一位女博学家冼玉清教授有这样的意见:“除夕花市,在同治、光绪间才逐渐发展起来。因为在这以前,两重城门入夜即闭,既无大光灯(火油大汽灯),又无电灯,黑夜沉沉,花市是没有可能繁盛的。”这样说似乎较切合事实。晚清以后,花市以藩署前(俗称双门底,今北京路)为最盛。其次是西关,鬼驿站一带(包括今桨栏路、光复路、十八甫、杨巷),又次是河南大基头(今洪德路)等处较为集中。
花市一般在街道两旁店户门前搭起竹架,陈设花木,花的品类,枝头则以吊钟为主。吊钟来自肇庆鼎湖山。徐澄溥《岁暮杂诗》所谓:“双门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称。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吊畏钟。”因为世俗认为一苞九钟是“吉利”的兆头。遇到这可喜的兆头时,多在枝头挂上红绸以示庆祝。其次是桃花,分绯桃和寿带两种。梅花虬枝倔强,暗香高洁,求之者众。水仙花也是花市的主要品类,分企标和蟹爪两种。蟹爪由人工剔成,故价比企标略贵。此花销路最广,为每户人家所必购。盆头花果有金桔、朱砂桔、茶花、桂花、大丽花(粤人谓之芍药)、牡丹等。购者以金桔、朱砂桔及大丽花为多。此外,有散枝花,专供插瓶之用,品类有菊花、万寿菊,凤尾球、剑兰、鸡冠等,亦很畅销。
知名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谈道:“你别看除夕夜花如海、人如潮,到年初一一觉醒来,整座城市又奇迹般地回复了生活的宁静,鲜花都转移到了千家万户。在满堂花香的陪伴下,广州人会在‘恭喜发财’的祝福声中欢度新年。欣闻行花街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个中的特殊意义,或者说与其他非遗的最大区别,是广州街坊人人都参与着非遗传承的整个过程,每个行花街的人都参与传承着广州人辞旧迎新的独特仪式感,代代相传。广州人生来爱花,一年一度倾城而出行花街,是集体呈现出来的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胎记。”
从花洲古渡到行花街的习俗蝶变
在广州晓港公园内,有一块名为“花洲古渡”的古牌坊。如果时间倒流七百年,黎明时分来到此地,你便可闻到渡头上花担清香阵阵,可听到卖花姑娘笑语频频,定会引得爱美的你驻足忘返。这“花渡头”正是后来年年繁花似锦、人声鼎沸的“广州迎春花市”源起之地。
据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广州地区盛产素馨花,花开时“旋掇花头,装于他枝。或以竹丝贯之,卖于市,一枝二文,人竞买戴”。这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关于广州花市的最早记载,广州因此有了“天香茉莉素馨国”之称。
明末清初岭南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明代广东有“四市”:罗浮山药市、东莞香市、广州花市、廉州珠市。广州花市在七个城门,以售素馨为主。屈大均又称:“花客涉江买以归,列于九门。一时穿灯者、作串与璎珞者数百人,城内外买者万家。”在七门之外,又加上了五仙门和永清门。永清门在北京路与万福路、泰康路相交处。由此可证,北京街在明代已是广州主要的花市之一。当时的芳村花棣(今花地)已成为花木产区,搭起一排排展卖鲜花鲜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人们称之为“花街”。同时在各个城门口常年设置零售花市,其中以五仙门花市(今海珠广场西侧)最负盛名。
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为藩署前(今财厅前)及双门底(今北京路)年宵花市,除卖鲜花外,还卖古董、杂架及其他年宵品等,数里长街,吐艳争芳,人潮汹涌。
行花街年俗的基本定型是在20世纪20年代,广州拆城墙开马路,双门底改永汉路,花市空间扩展至教育路、西湖路一带,在腊月廿四至除夕夜举办的“除夕花市”,最后两三晚最旺,成为广州人过春节的重要内容。同一时期,西关桨栏街和打铜街(今光复南路)相接处举办规模更大、人气更旺的西关除夕花市,俨然广州的“中心花市”。谚语有云:“除夕西关睇花市,元宵节四牌楼睇花灯。”买得一枝好花,生活就多一分盼头和希望。
抗战胜利后,西关花市再度繁荣兴盛,从宝源路尾经宝华路、十甫路、十八甫、杨巷、长乐路到桨栏路。据亲历者回忆,当时在这些并不宽阔的道路两边,摆满一个个花档,用竹枝搭成了人字竹架,依傍着吊钟、桃花等较高的花株;散花如鸡冠、菊花、玫瑰等放于木桶或平摆在地席上。游人用煤油灯看花,询问花期,讨价还价。
1956年,双门底花市迁至教育路、西湖路,成为广州花市中位置最固定的一个;1958年,桨栏路花市迁至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上九路口至晏公街口段)及大新西路一带,史称“太平路花市”,拉开了现代花市的帷幕。这里路面较桨栏路宽阔,用竹料在马路中间搭建200个花档,人流分左右行走,出入口处搭建彩门牌楼,上书“迎春花市”。牌楼两旁有书法家撰写的春联,缀以彩灯。场内设花市指挥部和医疗队、广播宣传等。
广州花市格局形成有段古
到20世纪60年代,广州花市迎来了鼎盛时期。那时,分散街巷的店铺集中到太平路,藩署前花市迁到了双门底,广州人用竹竿搭成牌楼和花架。如此一来,“广州花市”变得更为“枝繁叶茂”,卖花的、卖古董的、卖年宵品的,美轮美奂,货如轮转,好不热闹。
“金桔满街松满市,牡丹含艳桂含香。墨兰簇簇青锋剑,玫瑰团团白玉堂。爆竹轰鸣声动地,电台播送夜增光。游人手把花成束,迎得春风上面庞。”在郭沫若先生这首谈论花市之美的诗作之外,民间还流传着国家领导人亲临花市,与百姓共赏花容、同乐花事的美谈。
1954年-1970年,朱德几乎年年春节都在广州过,行花街是其“保留节目”。而最被传为佳话的是1959年初,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和郭沫若同聚西湖花市,赋诗咏花,相互唱和,使得一年一度的广州行花街名声在外,成为全国具有独特风格的民俗盛会。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在《广州好》中赋诗写出花市盛况:“广州好,花市百花开,除夕东风花共醉,芬芳盈掬挈春回,曙色破天来。”
上世纪60年代中,四大花市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心花市在教育路、西湖路、惠福东路,人气最旺,品种最多;西区花市在多宝路、逢源路,与芳村花卉产区隔江相望,货源便利;东区花市在庙前街东山公园、东较场、东川路间多次迁址,多售上等花;南区花市在滨江路、同福中路一带,1990年曾迁至江南西路。
到了20世纪80年代,广州迎春花市迎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这个时候,洋花进来了,迎春花市进一步扩大。根据往昔风俗,花市结束,花农必须把售不出去的花砸烂,但在2000年花市,越秀区说服客商把花农卖不出去的花都买下送给老人院的孤寡老人,这一行动得到了众多青年志愿者的支持,此“护花活动”后来得到了广州其他花市的效仿和发扬。
此后,广州城区迎春花市形成八大花街的格局:一是越秀区的西湖、教育路花市;二是越秀区(原东山区)的大沙头三马路花市;三是荔湾区的荔湾北路花市;四是海珠区的江南西路花市;五是天河区的体育中心花市;六是黄埔区的大沙地花市;七是荔湾区(原芳村区)的花地花市;八是白云区的新市大街花市。
花语
融合广州人“讲意头”传统
1961年,秦牧写下散文《花城》,歌颂广州行花街之民俗,广州“花城”之名正源于此。改革开放后,迎春花市扩展到广州各区,行花街民俗影响愈盛,广及珠三角地区各城市及港澳地区,也辐射到美国、法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地。
富于岭南民俗风情的花市不断融入现代生活,构成了广州人文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花市从腊月廿八直至除夕夜,广州人每年必到花市“行花街”以求来年行好运,尤其是逛西湖花市,是“老广州”的风俗习惯。位于广州市西湖路、教育路商业区域的西湖花市,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中心花市,享有“百年花市”的美誉,也保留着广府传统文化的风韵。
在广府地区,民间谓“没行花街就等于没过年”“行花街、转大运”。每年此时,广州市各区均有大型花市活动,花市档口数千,参与人次逾千万,仅越秀西湖花市人流量就可达两三百万人次,在推动文旅融合,塑造城市品牌,带动珠三角周边及省外花卉、运输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2007年5月,广州迎春花市成为市级非遗,6月入选省级。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其中,越秀区申报的春节(行花街)民俗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该区成功申报的第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是“行花街”成了“国家级非遗”?
“‘行花街’里蕴含的是广州人的一种‘地缘情结’”,全程参与了“行花街”申报国家级非遗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忠烈介绍说,“我们报上去的时候评委们问:你们广州的这个‘花市’,到底和别的地方的花市有什么不一样?后来我们意识到,‘花市’是一种市场行为、买卖行为,而‘逛花市’才是全民参与的、具有地方民俗特征的活动,是文化空间。”几经讨论之后,大家决定就用广州话的“行花街”说法来申报。
广州迎春花市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广州这些独特的花卉语言具有求实、吉利的特征,与广东人讲求实际的传统心理相符,甚至花卉所标的价格数字也很讲究。比如,3、8、9与生、发、久谐音,寓意生生猛猛、发财大利、长长久久。
广州迎春花市广采博收,品种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广泛,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这一鲜明特点。花市最早品种单一,后来随着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发出不少品种,并不断吸收外国品种,而且用花做出各种造型,丰富花的语言。
随着花市不断升级,新玩法越来越多,对年轻人、小朋友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越秀区文化馆指出:与传统迎春花市相比,现代花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花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花卉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花市的传统韵味有淡化的趋势,在花市期间,有大量非花卉的摆卖摊档,虽然扩大了花市的规模,但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花市的传统气氛。
花名册
今年“十大年花”已出炉
专家教你选购技巧
年花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年花又有着不同的寓意,不同的地方需要什么样的花也是有讲究的。广州花卉协会副会长张福昆介绍,根据基地花商的进货数据,今年最受欢迎的年花前十名如下——
金 桔
金桔可以算得上广州年花里面的第一,因为金桔谐音“吉”,寓意大吉大利,吉祥如意。更有讲究的还会在金桔树上绑满利是封,放在阳台、客厅等地方,寓意开门大吉。
除了家庭以外,很多企业还会买一些豪华版的桔树放在公司,当然更大的树也就意味着赚更多的钱啦!
选购技巧:选购年桔时,要注意看年桔的挂果量,尽量选购一些挂果量较多、果实颜色鲜艳的年桔。其次,要注意看年桔的叶子,叶子茂盛、绿意浓厚的年桔,整体看起来更好看,而且富有生机活力。
蝴蝶兰
在新春开花的蝴蝶兰因为花朵形如蝴蝶而得名,寓意幸福向您飞来。春节时买一盆放在家里可以装点家居,增添喜气。
选购技巧:蝴蝶兰属于价格较高的花卉,在选购蝴蝶兰时,要注意选购一些花朵较多、花色漂亮、形态美的蝴蝶兰。在枝叶方面,要注意选购一些枝身较为粗壮、叶片绿意浓的,这样的蝴蝶兰观赏性较好,开放的时间也较久。
剑 兰
剑兰叶子形如一把长剑,中国人认为有挡煞辟邪的作用。由于花朵是由下往上依次开放的,所以又有节节高升之意。同时,剑兰也寓意长寿、福禄,适合送给长者。
选购技巧:选购鲜切花剑兰要选择枝叶新鲜、枝身直溜的。剑兰花朵从下往上开,因此为了让剑兰的花期长,选择最下一朵花是半开的,同时保持养花的水清洁干净,都有利于延长整枝剑兰的花期。
银 柳
银柳银柳,有银又有楼。因为名字与粤语中的“银楼”谐音,寓意财源兴旺,因而备受欢迎。银柳的颜色略显单调,但是搭配其他鲜艳的年花会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选购技巧:花市上五颜六色的银柳都是人工上色的。选购银柳时,可以按照自己颜色的喜好进行选购,尽量选择一些花蕾多的,芽皮褐色的银柳,这样的银柳较为新鲜。
桃 花
每到过年,很多年轻人会扛一把桃花回家,寓意来年能走“桃花运”,所以如果来年想脱单的赶紧先进货啦。当然,就算是已经结婚的也没关系,因为粤语中“红桃”谐音“宏图”,桃花也有 “大展宏图”之意。
选购技巧:要买新鲜的桃花。养护过程中,一是可以通过削掉一部分桃花树干的树皮,让其更容易吸取养分。二是花瓶中尽量不要放置其他花卉,这样能使花的保留时间延长,因为其他花卉凋谢后会对桃花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水 仙
不要以为年花就必须大红大紫,清新淡雅的水仙同样是不错的选择。水仙花洁白芳香,又值新春之际盛开,有馨香清绝、吉祥如意的含义。
选购技巧:自行浸养需在节前45天左右购买水仙球茎。选择水仙球茎可从看形、观色、按压等方面进行,选择饱满,发育完全充实,质量重的鳞茎球。买成品花需选择花量大,花梗粗壮的植株。
百 合
百合在新人结婚之时有着“百年好合”的美好祝愿,而在春节作为年花则添上了“百事合心”这一层意思,寓意家庭、婚姻美满。
选购技巧:选购百合花时,要注意看百合花的花苞,为了让百合花能够在春节期间开放漂亮,最好选择一些花苞较多的百合花,对于一些已经开花了的百合,就尽量不选购。因为已经开花了的,可以在家里摆放的时间就不长了。
杜 鹃
杜鹃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被誉为“花中西施”,寓意繁荣昌盛、吉祥如意。
选购技巧:选择株形饱满,花多的植株。
黄金果
“五代同堂”是它的寓意了,想家里儿孙满地的夫妻会买来放在家中。
选购技巧:如果买的是盆栽的黄金果,要选择植株矮壮、节间短、株形丰满、挂果多,且果大色艳有光泽,果实大小一致,无烂果和破损。若购买的是切花型的黄金果,就挑果大均匀、色泽好就行了。
冬 青
北美冬青的花期能够达到七十多天左右都不凋谢,因为它的果实就像我们常见的灯笼一样,非常独特,整个植株漂亮,颜值非常高,还能够增添更多的年味和过年的气氛。
选购技巧:在选择冬青时,应注意整体的圆润度,避免选择在圆周范围内小枝与小枝之间空隙明显的植株。以“枝叶质密、观感浑实”的球类植株为佳。
新年伊始
佛山五区处处弥漫着“烟火气”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冷空气也来“凑热闹”了~
据@广东天气预计,未来5天,广东冷空气活动频繁,强度偏弱。
预计今明两日有弱冷空气到货,云量增多,气温稍微有点下降,早晚较寒冷,昼夜温差较大,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粤北薄羽绒或呢大衣、中南部风衣或夹克,内搭毛衣+衬衫,方便穿脱。
1月4日起冷空气减弱,白天气温逐步回升,但早晚仍较寒冷,还是得洋葱式穿衣。
另外
据@佛山天气预计
2023年1月份
佛山主要有5次冷空气过程
据佛山市气象台1月1日15时45分发布,预计2023年1月份佛山主要有5次冷空气过程,大致出现在:
1月2-3日(弱)
1月6日(弱)
1月14-16日(中等偏弱)
1月20-24日(中等偏强)
1月29-31日(中等)
未来几日佛山天气预报
1月2日:多云间阴天,气温11~17°C;
1月3日:多云间阴天,气温10~18°C;
1月4日:多云,气温11~20°C;
1月5日:多云间晴,气温12~21°C;
1月6日:多云到晴,气温11~20°C。
进入1月份
冷空气影响频繁
各位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
并注意室内通风
天气持续干燥
需注意森林防火和家居用火用电安全
后续最新天气预报信息
从文化旅游、动漫出版,再到非遗产业链,广州文化元素在文博会上尽情绽放。在本届文博会上,广州展馆占地210平方米,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展厅内,除了通草画、陈家祠的文创产品、素馨非遗文化、纸雕等传统文化项目外,还重点展出了动漫、IT出版等数字文化项目。
广州文化企业超10万家,从业人员67万,百亿元以上规模文化企业10家
2022年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0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约6.5%
(文博会广州展馆介绍数据)
直击
通草画曾是最流行的广州明信片
在广州展馆内,几幅精美的通草画引起了参观者的好奇。虽然画作不大,但色彩艳丽、笔调奇特,不少人驻足观看。据展馆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草画是19世纪在广州生产并销往海外,在中西商贸、文化交流中形成的独特绘画作品。通草画描绘了当时广州乃至中国文化及风土人情,出口数量巨大,堪称这一时期最流行的广州明信片。
19世纪40年代,随着摄影术开始普及,照相业开始逐步取代外销画家的工作,通草画和通脱木渐渐地消失于广州人的记忆中,在中国国内销声匿迹。近年来,广州民间艺术家重新拾起这一绘画技艺。
本届文博会广州展馆还展出了广州市级非遗项目“素馨花传说”。素馨花,原名耶悉茗,是广州花城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约有2200多年的历史。耶悉茗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波斯来到中原,之后耶悉茗开始在岭南地区被广泛种植。
目前,素馨花传说主要流传于广州市海珠区一带,相传为纪念南汉时期宫娥素馨而产生,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广东新语》和《广芳群谱》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漫画记录最地道的广州美食
广州展馆还通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展出了广州近年在数字出版、动漫等文化产业发展上的成果。其中漫友、九五年动漫、云图动漫、咏声动漫、天闻角川等公司都展出了他们的代表作品。
作为“美食之都”的广州,动漫作品怎么能少得了美食。展馆里一本《岭南非遗漫画册——美食篇》就引起了“吃货”的兴趣。该漫画册把广州美食的代表,如爽鱼皮、成珠小凤饼、广式云吞面、煎堆、油角、蛋散、盆菜、烤乳猪、腊味煲仔饭、廿四味凉茶等美食,以漫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生动地传递了粤菜文化。同时,这本动漫书,还对广州宝华路、文明路等美食街区进行了全面的描绘。
聚焦
广东非遗项目文博会争艳
本届文博会,诸多非遗项目亮相粤港澳大湾区展厅,现场制作的潮州木雕,中山的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吸引了不少目光。
中山陶塑瓦脊
作为“菊城陶屋”二代主理人的何大智带着他一手打造的陶屋生活馆作品在文博会上亮相。中山石湾陶塑瓦脊,为中国岭南地区传统祠庙建筑屋脊的标志性装饰工艺之一。在今天,人们却依然有幸能够欣赏到如此精妙绝伦的屋脊装饰艺术,与何大智的父亲、古建筑修复大师何湛泉息息相关。
何湛泉17岁起师从佛山陶塑名匠劳直学艺,主攻岭南传统陶塑技艺,先后承接了珠三角、港澳等地区40多项古建筑的陶塑瓦脊修复和新造工程,曾获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鲁班奖”。何大智自幼受陶艺文化的熏陶,跟着父亲学习陶艺。大学时,何大智到悉尼大学修读视觉艺术专业。学成回国后,他回到了菊城陶屋,在传承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的同时,也利用所学知识着手打造更多样化、现代化的非遗古法制作产品。现在,父子两人共上阵,将广东这个非遗项目发扬光大。
潮州传统木雕
圆雕、沉雕、浮雕及多层次镂通,刀下虽然只是半成品,但艺术效果已跃然于桌上。
展厅内,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郭少俊现场表演了木雕雕刻技艺。
郭少俊17岁就跟从父亲学习木雕,一干就是三十几年。几十年来,郭少俊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和风格。本届文博会上,他带来了《年年有余》《满载而归》《花开富贵》等代表作品,他希望让参观者在体验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可以感受潮州文化的魅力。
观点
文博会的“成年礼”,有热度、有拼劲,更有新意
2022年的最后一周,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文博会,迎来了18岁的“成年礼”。这一届特别的文博会,带来了不一样的“热”,干劲更足的“拼”,和充满希望的“新”。
从北国雪山与您相约昆仑之巅,到南国海滨与您共赏东方明珠,非遗项目、文创产品、前沿科技、传统文化……各种元素都在这里共冶一炉。文博会历来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18岁的文博会提供了一个更有广度的平台。有2532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下参展,大家在文博会的平台,可以现场面对面进行洽谈,让大家一起拼经济、拼订单、拼发展,让文化产业热络起来。
文博会也通过大量的数字技术赋能,让各地文化百花齐放,在岁末年初竞相争艳。
新技术让文化看起来更动人。在江苏省的展场里,一幅巨型的《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特别引人注目。江苏展团在全长近110米的大屏幕上,将这幅传世长卷放大百倍,并全球首创“人物入画,实时跟随”的互动观展模式。图中的每一个画中人都是可动的,观众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走入”古画,与533个画中人热情互动,领略古都风华。
新技术让文化讲起来更动听。在9号馆里,南越王博物院借助元宇宙技术推出了《南越王墓探秘》项目,这是用新技术讲好故事的一次应用尝试。该项目通过VR技术复原墓葬发掘前的场景,观众佩戴上VR头盔,就可“穿越”到当年南越王墓的发掘现场、置身于大量陪葬品墓葬的震撼场面之中,还可以任意穿行于墓室中的各个耳室,探索当年文物的出土情况。通过新技术,观众变身成了“考古学家”,满足在观展过程中交互、多线性、多重叙事的高品质体验。
新技术让文化更深入人心。在广东展团,腾讯展示了他们的“数字长城”“数字藏经洞”和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中轴”项目。腾讯将其多年积累的游戏技术开发出来,包括游戏引擎技术、城市景观PCG技术、云游戏技术等,与文化遗产的高清数字扫描相结合,打造了这些文化遗产在元宇宙中的“数字分身”,这些“数字分身”能与观众进行深度互动,从此再也不是冷冰冰的文化符号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