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即将结束,这些返程信息要知道!
“出站旅客请测温并出示健康码。”2月16日中午12时许,一辆从南宁始发的列车停至佛山西站,不少旅客下车后前往东区出站口集散。而相较往年出站简单的检票,今年新增的测温与查阅健康码虽略繁琐,却让不少旅客感到安心。
2月16日是大年初五,春节假期即将结束,外出市民开始陆续返回佛山,记者走访市内汽车站、火车站以及佛山西站等各大交通枢纽后发现,虽然返程人流情况相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下滑,防疫措施依然没有放松。
轨道交通人流下滑幅度较大
2月16日中午,记者来到佛山西站东区出站口,数辆列车陆续停至站台,不少旅客开始陆续出站。
在出站口记者观察发现,检测通道上目前装配红外智能体温检测仪,测量显示通过旅客的的人体热像图和体温,方便其快速出站。
从佛山西站出站的旅客除了测温外,还需出示健康码。佛山日报记者宋世伟摄
“对于部分体温偏高的旅客,我们现场还设有体温异常复检区。”现场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对于复检后仍然有发热状况旅客,现场防疫人员将会带其至隔离区进行进一步观察。
根据防疫需求,出站时除了测温外,所有旅客还需出示健康码。对于部分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以及手机没电无法打开健康码的旅客,佛山西站现场还配置有通过识别身份证查阅健康码自助机,方便旅客旅客顺利出站。
佛山西站党总支部书记李卓斌向记者介绍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返程旅客数量相较往年存在较大幅度下滑。其中2月14日仅有4011人,2月15日仅有7012人,而往年第一轮返程高峰则有2万人左右。
随后,记者走访火车站后发现,当天上午仅有两趟列车途经佛山,部分此前热门列车班次已宣布停运。
佛山火车站略显冷清。佛山日报记者宋世伟摄
佛山火车站工作人员郑燕青向记者介绍,近两日乘坐火车返程至佛山旅客数量均在千人左右,但预期后期返程人数会略有攀升。
汽运出行自驾返程时间加倍
除了轨道交通外,还有部分市民选择通过客运汽车以及自驾方式返回佛山。
2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佛山汽车站后发现,相较往年熙攘人流,今年车站返程显得冷清。
“由于不少市民选择轨道交通以及自驾出行,汽运返程人数有着明显下滑。”佛山汽车站副经理王先生表示,近两日乘坐客运汽车返程至佛山旅客数量均在500人左右,而往年同期则有超过万人。
佛山汽车站返程旅客较少。佛山日报记者宋世伟摄
值得关注的是,与各大场站冷清返程的画面不同,今年不少市民在自驾返回佛山过程中遭遇通行时间“加倍”现象。
“正常四个半小时的车程,我在车上睡了三个半小时,没想到还有五个半小时。”家住湛江的韦女士表示,其与男友计划从沈海高速返回佛山,但由于道路施工且返程车辆较多,实际抵达佛山花费的时间增加近两倍。
2月16日,大年初五,高速上返程车辆已增多,电白服务区小汽车停满停车场。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市民钟先生表示,自己16日经由沈海高速从阳江返程高明,虽然距离不过200公里,却花费了10个小时。
记者从佛山交警处了解到,截止16日下午3时许,广明高速金白路段至富湾特大桥往西樵方向,以及二广高速小塘至三水路段往狮山方向等热门道路均出现不同程度堵车。
2月16日,大年初五,高速上返程车辆已陡然增多,G15沈海高速茂名段,茂名往广州方向车流较大。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它位于佛山南海和顺德,始建于宋朝,集围垦、灌溉、养殖等于一体,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
它变水患为水利、催生发达缫丝业、它灌溉方式别具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桑园围 岭南的水利传奇》的文章,向全国读者介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我国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级遗产——佛山桑园围。
全文如下:
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的上空俯瞰,可以清楚看到:以西樵山为中心,西江、北江一南一北,包裹住一片河网密布、村舍散落的橄榄状地带。这是桑园围的核心区域。
桑园围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和顺德区境内,始建于宋朝,后经数次修筑完善,逐渐形成集围垦、灌溉、防洪、抗旱、交通、运输、养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基围水利工程。2020年12月8日,佛山桑园围入选为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我国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级遗产。
桑园围建成年代之久远、古窦闸之多、围内地域面积之大、众多历史遗存保留之完好,在国内外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中十分罕见,至今仍发挥着重要水利功能。
坐落于西樵镇的古闸——民乐窦。资料图片
一座半圆石拱桥接通老街,两扇厚重木闸门静偎水面。几名游人踏着麻石台阶下到河边,仰拍桥洞上方光绪四年间刻的“民乐窦”3个大字。
这座古老的窦闸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民乐社区,是桑园围里众多窦闸之一。古桥、古闸、古渡、古埠、古井,在这里比比皆是,它们组成了一个庞大而系统的水利工程——桑园围。
联基成围,护百姓,保安澜
桑园围“出名”之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几幅巨大的展板放在民乐窦桥上,供游人了解桑园围的前世今生。
“我家就住河边,小时候挑河水做饭,夏天跳进河里洗澡、摸鱼。”年逾八旬的老人梁树煊回忆起往事,眼神明亮起来。他指着民乐窦旁一排保存完好的石碑说,这些碑文记录了民乐窦的历史。
史载,唐代中后期,部分中原人士为躲避战乱陆续南迁珠江三角洲。然而,珠江洪水频发,严重威胁村民居住和生产安全。北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广南路宪张朝栋牵头治理,在西樵山下沿西江、北江筑堤防洪。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九江堡乡绅陈博民请旨,率众筑坝甘竹滩,堵塞倒流港,连接西北两江防洪堤,桑园围雏形初显。此后,经过历代修筑加固,形成基围、河涌、窦闸三位一体的灌溉体系,具备防洪、排涝、挡潮、抗旱、灌溉、水运等功能,18世纪末已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
“桑园围是一项独创性圩垸水利系统工程,它巧妙地利用了珠三角地势低洼、河涌众多的生态特点,重点构筑堤坝、窦闸、水塘、沟渠。”佛山市水利局局长李永生介绍,“部分窦闸使用‘人’字形木闸门,能够根据围内外、上下游水情调节,内涝水位高时自动开启,进行排水,外潮或洪水水位高时自动闭合挡潮,十分科学。”
变水患为水利,催生发达缫丝业
桑园围修筑后,防洪排涝自如,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 “粤东粮命最大之区”。据《桑园围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桑园一围,地连两邑,堡分十四,烟火万家,东、西两堤,长亘百余里,贡赋五千有余,为广属中基围最大之区。”每逢大旱之年,周边许多地方农田无法适时耕作,“而围民早已得水灌溉,翻犁播种,踊跃春耕。”
桑园围内,水利系统发达,生态环境良好,开启了珠三角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先河,独具岭南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桑基鱼塘”也应运而生。村民通过堤围、河涌、窦闸灌排,开发洼地、河滩,改造水塘养鱼,塘边植桑养蚕。这样,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登上西樵山南边的制高点——石燕岩,极目远眺,万亩桑基鱼塘水光点点。桑基鱼塘高效高产,催生了蚕桑经济。李永生介绍,明清时期,南海西樵一带成为广东省最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清光绪年间,西樵山简村蚕桑业兴盛,不到两公里河段修建了58处埠头。“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一船蚕丝出,一船白银归”,描述的就是当年缫丝业盛况。
如今,民乐老街旧楼斑驳,石板路仍在,车辆、行人川流不息。两旁售卖土产、杂货、日用品的铺面一家挨一家,遮阳棚把天空挤成一线,可以想见昔日“缫丝重镇”的繁华景象。
灌溉方式别具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珠三角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珠三角基围与长江中游垸田、长江下游圩田并列,成为我国古代圩垸水利开发三种模式,而桑园围无疑是珠三角基围水利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桑园围内古水利工程与古村落完美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先民对乡村美好生活和美好环境的追求与实践。”佛山市科诚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彦文研究桑园围30余年,对桑园围的历史沿革如数家珍。他说,“这些水利设施为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提供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与围内古村落布局和建筑有机融合,为安全、良好的人居环境提供保障。”
1972年,西樵镇七星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桑基鱼塘”农田示范区。1981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广州地理研究所合作,在顺德勒流设立观察站,开展研究,以便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狭人稠、水网交错的地区推广基塘农业的模式和技术成果。2019年,佛山基塘农业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农田被改为城市和工业建设用地,桑园围耕种面积逐渐缩小。上世纪90年代初,桑园围内灌溉农田仍有20多万亩,目前尚存6.2万亩。尽管如此,桑园围历史与现实价值却不容小觑。1998年6月29日,特大洪水来袭,樵桑联围水闸崩决。南海、顺德数万军民以桑园围吉赞横基和东基作第二道防线,保住了围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助力非遗活化,重识身边的桑园围
“桑园围在哪里?”“晚上爸爸妈妈带你在江边上散步,走的路就是桑园围的围基……”在龙江镇左滩村的桑园围和龙江水利历史展示馆内,讲解员梁秀霞耐心回答参观学生的问题,“生活在这里,桑园围就在身边,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
展示馆位于西江与北江的第二个交汇点——甘竹溪入口处,也是整个桑园围下游合围处。桑园围成功申遗20天后,该展览馆向公众开放。下一步,佛山市还打算依托桑园围工程遗产,筹备建设桑园围博物馆、水情教育基地。桑园围内有3处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松塘村—民乐窦—吉水窦—西樵山—烟桥何氏大宗祠—下北石塘闸—探花桥—九江吴家大院”被列入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正策划实施旅游保护开发。
“要在桑园围的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结合实际,古为今用,保持景观和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建设和生搬硬套。”有一次,李永生得到消息,一座古桥在修缮的时候,当地要将五孔桥变为四孔桥,他立即反对,“桑园围是历史的遗产,必须修旧如旧,在此基础上焕发出新活力。”
“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未来的发展,李永生设想了多种可能性,“可以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相结合,有序推进遗产区域环境整治、碧道建设、生态景观提升、遗产修复与展示等工作。”
春节期间,佛山市文化馆推出系列线上新春活动,与大家一起“云”过年。这系列线上新春活动包括“云上舞台——2020佛山市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播”和系列微课堂,如粤语平仄、立体剪纸、网红杯子舞、形体塑形训练等课程,让人们乐享“云”课堂,欢喜过大年。记者了解到,系列线上新春活动共11场,春节期间吸引超4000人次上云课。
市文化馆象象老师教网红杯子舞。
跟着视频玩杯子舞
孩子好开心
小孩子们人手一个杯子,跟着视频玩起了杯子舞。春节期间,市民小平家的小孩和亲戚家的孩子一起玩起网红杯子舞,不亦乐乎。大家还竞相比起谁的节奏好,谁可以不出错,大家一起快快乐乐,开心过年。
据悉,这些孩子们看的视频,就是佛山市文化馆推出的新春系列微课中的一堂课,在两分多钟时间里,佛山市文化馆培训辅导部音乐专干谭奕婕(象象老师)将这款网红杯子舞分解为两个八拍动作,并选取热歌《青春修炼手册》做示范,一目了然。“视频简单易学,孩子们纷纷模仿,玩得很开心。”小平说。
除了网红杯子舞,记者了解到,新春期间,佛山市文化馆文化服务不打烊,推出的微网课还有粤语平仄、立体剪纸、形体塑形训练等,让人们乐享“云”课堂,欢喜过大年。
“苏隽老师讲的三堂粤语平仄课我都认真看了,非常受益。”小平说。从事编剧工作的小平以写小品较多,虽然自己也是广东人讲粤语,却不懂粤语平仄,也没有学过写粤剧。这次通过微课学习了粤语平仄后,小平表示自己很受启发,并对粤剧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希望以后能继续学到更深更精的内容。
线上微课开启文化服务新模式
据悉,佛山市文化馆的线上微课始于2020年2月。当时,市文化馆推出“艺心战疫”栏目,免费开放百门名家线上公益艺术课,此外,还推出“佛山话友编剧沙龙”“粤曲句格八点通”“名师教你唱粤曲”“戏剧培训”“公益文化艺术课程”等线上培训课程,让市民宅家也可以了解和学习文化艺术基础知识。
由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以及参与人数的限定,一系列线上微课备受市民关注,反响良好。因此,拓宽艺术普及和提升途径,佛山市文化馆开启了一系列线上艺术培训课。
今年春节,佛山市文化馆共为市民准备了11场线上文艺活动,收效良好。“春节期间,文化馆进馆观展有近千人次,线上活动吸引超4000人次参与。”佛山市文化馆副馆长苏隽说。
据悉,除了粤语平仄、立体剪纸等春节期间推出的微网课,本次的线上培训课程还包括舞台化妆、动画入门、瑜伽、插花等丰富的课程,微网课培训将一直延续到4月,这些微网课除了在“佛山市文化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播出外,还会在今日头条号、抖音号、快手号、微博号、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号等平台同步展播。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