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菜送到家 团圆味更浓
“我订一份888元的盆菜,年三十晚要,当天请早点送到。”2月3日零时许,禅城南庄叙福楼海鲜酒家总经理助理关颖筠刚忙完2日的接单和配送任务,又收到2名客户的年夜饭配送订单。关颖筠介绍,从1月中旬至今,该店已收到年夜饭配送订单近100个,多数客户都倾向预订盆菜,并选择配送到家。
春节将至,佛山日报记者连日走访发现,因疫情防控需要,越来越多的佛山市民主动转变年夜饭消费模式,把到餐馆聚餐改成订餐到家。为抓住这一新商机,许多佛山餐饮企业主动谋新思变,力争在新的消费趋势中成功突围。
现状:
改变聚餐计划 预订配送到家
“以前年夜饭都在外面吃,今年准备订盆菜回家聚。”考虑疫情影响,家住禅城市东下路的阿斌一家改变了年夜饭计划。他已提前预订好除夕晚的盆菜,全家七口人在家吃团圆饭。
阿斌说,盆菜配送到家很方便,既不用自己煮费时费力,又不用到酒楼排队,避免聚集性感染的风险。因此,他支持酒楼推出年夜饭配送到家服务,认为这是餐饮企业应对疫情的一种经营创新,也能让消费者多一种消费选择。
家在禅城南庄的梁琪告诉记者,因家族人口众多,以往吃年夜饭或春节聚餐,几家人会一起邀请一个团队到村里做宴席,去年因疫情影响改成自己在家煮年夜饭,今年她打算预订盆菜并配送到家。“我家人少,丰盛的年夜饭很难做。”梁琪说,直接选择盆菜配送,不仅无须自己挑选食材,酒楼还会配送炉具、餐具,甚至连饮料、蘸料都有,“感觉非常方便,食品安全也有保障”。
相较于传统的盆菜,家住禅城魁奇路的王小姐更倾向选择火锅外卖作为今年的年夜饭。以往每逢除夕夜,王小姐一家三口都是和亲戚一起外出聚餐。今年,因疫情防控需要,家人们讨论后一致决定取消聚餐。前两天,在和妈妈商量后,王小姐决定今年除夕夜在家吃火锅。为图方便省事,她已提前了解多家火锅店春节期间的营业情况,计划届时在外卖平台选择火锅配送到家服务。
探索:
转变经营方式 推出送餐服务
距离除夕仅剩几天,往年这时候,叙福楼海鲜酒家的年夜饭堂食订位已基本爆满,但今年受疫情影响,订座率大大降低。关颖筠预计,除夕当天堂食用餐可能只有五成,甚至更低。
因疫情防控需要,越来越多的佛山市民主动转变年夜饭消费模式,把到餐馆聚餐改成订餐到家
为缓解疫情影响,今年1月初,叙福楼就借鉴去年疫情期间的销售经验,应市场需求推出4款价格实惠、分量十足的盆菜套餐,价格分别为388元、588元、888元和1288元,同时还首次推出覆盖佛山全城的配送服务,酒楼配备专门的车队和司机负责配送盆菜,“只要有单,我们就送”。
自1月8日发布预订消息以来,叙福楼已接到约100个年夜饭配送订单,像2月2日这天,关颖筠就接到10张单,合计15个盆菜。在众多订单中,388元、588元的盆菜套餐较受欢迎。关颖筠表示,在和消费者沟通中了解到,多数人今年的年夜饭预算有所缩减,希望有更高性价比的产品。
在南海有9家分店的佛山尖沙咀酒家负责人何定骏透露,目前收到的年夜饭堂食订座量比往年少了一半。考虑到疫情影响,该店也把备货重点放在盆菜上面,主打推出价格988元、1388元的两款盆菜,并提供5公里范围内的配送到家服务。
有别于双线出击的大酒楼,不少小餐饮店甚至直接转变经营方式求发展。佛山至尊宝火锅外卖店负责人齐永在去年春节后便停掉了堂食业务,改在网上订餐平台上专营火锅外卖配送业务。“专营外卖,成本大大降低,受疫情影响小,各种风险也小。”齐永介绍,今年春节期间店铺将持续营业。为迎合市民年夜饭配送需求,他特地在网上订餐页面打出“承接火锅烧烤团餐定制”的广告,并推出多个精选套餐,让食材更加丰富多样。市民只需提前一两天在网上平台下单,选好食材套餐和配送时段,就能准时配送到家。
建议:
企业创新应变 提升产品品质
“去年餐饮行业活得很艰难,希望今年有一个好的开端。”关颖筠说,目前酒楼面临最急迫的问题是如何把盆菜配送服务的信息更广地宣传铺开,让更多市民接触、接受这种新的消费方式。同样的,何定骏也表达了类似的经营困扰。
疫情下,餐饮企业如何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关键在于创新求变。佛山市人大代表、旺阁渔村董事长吴荣开介绍,2020年旺阁渔村除三四月份经营恢复较慢,其他月份的营业额同比往年都有增长,且增幅比较理想。
吴荣开认为,疫情下各行各业首先都应该有大局观念,把防控要求做实、做好,安全才是第一位;其次是经营形式、销售渠道要多样化,结合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提供服务。例如,有消费者想在家吃年夜饭,就可以提供盆菜、半成品菜或成品菜;考虑防疫需要,就新增外卖窗口,销售旅游手信产品、日常食品等。
谈及创新,吴荣开表示,去年他也尝试过直播带货等新销售方式。但他认为,无论宣传形式如何变,品质始终是关键,“做品牌首先要有好品质,餐饮企业把控提升产品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疫情影响,佛山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加强扶持,工作也很到位。”吴荣开说,今年政府通过派发消费券、景点门票等措施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留在佛山过年,这些举措很暖心,同时也起到引导作用,既符合防疫需要,也有助拉动消费。
2月2日,经过网络投票与专家综合评审,2020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与非遗十件大事评选结果揭晓。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功夫佛山 武动世界”第三届佛山武林大会等分别登上文博、非遗“大事榜”。
回眸2020年,佛山文博、非遗活动亮点频频。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下,市博物馆学会、市博物馆发挥龙头作用,整合、统筹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力量,共同推进佛山文博、非遗保护工作,分别评选出文博和非遗十件大事。这既是市民参与度极高的文化盛事,也是全市文博、非遗界过去一年保护、传承、弘扬佛山传统文化的缩影。
文博非遗大事展现多彩佛山
1月4日,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守望乡愁·佛山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市博物馆学会主办,市博物馆承办的2020年度佛山文博十件大事和非遗十件大事评选活动启动,1月中旬举行的网络投票活动,共有一万多网民参与;2月2日,由守望乡愁·佛山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常务委员会成员、特邀专家、媒体代表组成活动评选专家组进行决选,从25件入围文博大事和26件入围非遗大事评选出最终名单。
入选文博十件大事之一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南海区博物馆举办”,网上投票排名前列,得到公众的高度认同。活动采取省市联动,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引导网民关注广东文博发展,精选佛山四家博物馆进行直播“云逛馆”,展示佛山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果,线下举行的“众志成城——致敬抗疫者图片展”,展示佛山、广东乃至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场景,当日直播点击量达1789978人次。
疫情期间,佛山全市博物馆落实防疫举措,实现无一人感染、无一方失守。复工复产后,各馆按指引有序复工开放,注重通过数字化手段拓展服务空间。在“牵手·非遗赋彩全面小康”2020年佛山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互动的形式,邀请非遗创新代表性人物共话非遗活态创新之道。同时还发布《2020佛山非遗大数据》,报告显示,市民对佛山非遗发展有高度的认知,95%以上的市民听说过和接触过佛山非遗,并对传统音乐、民间文学及传统舞蹈最感兴趣。
不少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得到社会认可。2020年佛山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设置佛山非遗购物节,多项非遗技艺数百款商品以“小视频+推文+购买链接”方式在学习强国、佛山发布等平台发布,销售情况理想。由祖庙博物馆开发的“佛山有礼”系列文创先后获全国发明展会非遗智慧与创新奖、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一批特色文创产品形成展览、销售两旺。
市博物馆馆长曹学群说,评选活动在响应佛山博物馆之城建设下进行,通过网络形式提高社会认知,获得广泛好评,佛山文博与非遗围绕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主线,闯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精品文博展继续讲好佛山故事
2020年,守望乡愁·佛山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在海外、北京、佛山等地主办了多个线上线下文化遗产展览、讲座、活动,提高了行业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及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工作的满意度。
去年10月26日至11月6日,“物以载道——中国非遗数字展”在佛山举行,展出了57个非遗项目,其中佛山非遗项目达到17个。展览打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用AR技术拍摄制作,打造VR的3D数字展厅;线下展在摩洛哥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用佛山传统文化对话世界,增进“一带一路”沿线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
去年11月至12月,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土耳其、安哥拉等驻广州总领事馆官员和家属应邀参加遇见·非遗——佛山非遗文化体验交流活动,现场体验香云纱、陶瓷制作,并在展览音乐会中全面了解佛山非遗发展,进一步增强佛山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此外,各区博物馆精心策划精品展讲好佛山故事。2020年9月至12月,“奋进之路——顺德发展成就展”在顺德区博物馆举行,展览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德探索”为主线,讲述顺德四个阶段的波澜壮阔奋斗史,现代声光电陈展方式、多媒体互动,受到各年龄层观众普遍欢迎,参观量达34547人次。
“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展览陈列方式新颖,突出作品,营造出安静、简洁的观赏氛围。展览期间,博物馆推出了曾力、曾鹏最新的陶艺文化创意产品,市民在欣赏展览的同时选购喜欢的文创产品,为展览的广泛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8年来,佛山知隐博物馆坚持“校园博物馆科学文化教育资源的创新与共享”的发展理念,荣获2020年佛山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成为佛山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博单位。在网络投票环节,该品牌项目成为人气第一名,还入选“佛山文博十件大事”。
佛山文博十件大事(按时间排序)
佛山文博单位征集抗疫见证物为明天记录今天
佛山市博物馆、南海区博物馆、顺德区博物馆、清晖园博物馆、三水区博物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主动开展抗疫见证物征集工作,征集到一批珍贵见证物,部分见证物还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众志成城——致敬抗疫者图片展”中展出。
“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场活动在南海博物馆成功举办
2020年5月18日,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暨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专题展活动在南海区博物馆举行。参观者观看图片和实物展览。佛山日报记者龙翔摄
活动通过多平台开展线上活动,展示佛山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果,同时举办“众志成城——致敬抗疫者图片展”,展示佛山、广东乃至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场景;通过省市联动,为观众呈现全省博物馆的发展情况。
三水博物馆改造升级提升文化内涵
改造后的博物馆植入三水特有的水韵、岭南元素,景观设施得到全面升级,文化内涵大幅提升,有效彰显城市三水文化自信,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
市祖庙博物馆文创产品屡获殊荣
市祖庙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年内获得国家、省级荣誉。该馆自2012年开始深入挖掘文化元素,引入社会资源进行文创研发,现已推出六大系列300多种特色文创产品。同时,打造品牌实体店“佛山有礼”,受邀加入广东文创联盟,并进驻广州白云机场的省博文创体验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高明世纪钱币博物馆升级改造提高服务效能
改造后的博物馆展示风格焕然一新,增加了60多件明清瓷器及其他藏品100多件(套),吸引了更多的公众进馆参观,同时得到了各级领导认可。
广东大观博物馆挂牌南海区廉政教育基地
该馆是佛山首个将廉政文化和铜镜文化相结合的廉政教育基地,年内以建党、建军、纪律教育月、国庆等为主题举办活动,总参观量达12万余人次。
奋进之路——顺德发展成就展
展览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德探索”为主线,讲述顺德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运用图文、影像、实物及现代声光电等展陈手法,设置多媒体互动、VR体验区等展项,参观量达3.4万人次。
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
陶艺家曾氏兄弟曾力、曾鹏回到他们艺术的源头——佛山石湾,向家乡人民分享欧洲巡展的体验与收获,并回顾过去三十多年的艺术历程,从而启迪“传统”与“今天”这个命题。
知隐博物馆荣获“佛山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奖
该馆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博单位。其品牌项目带动青少年开展的科技创新成果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4项,市级奖励10项,出版的著作《中国古代灯具发展简史》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奖。
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2月5日,从烟桥古村上空俯瞰桑园围局部,可以看到桑园围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围内区域的防洪排涝环境条件,为灌溉农业和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创造了条件,而且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桑园围作为我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之一,开启了珠三角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利发展和佛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广东省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佛山非遗十件大事(按时间排序)
“秋色花街映乾坤——侨乡佛山非遗文化展”亮相北京
自1月到6月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并利用VR全景,让市民在线上观展,足不出户即可认识佛山非遗、了解佛山文化。
2020年顺德(国际)香云纱文创设计周
活动面向国内外优秀人才征集香云纱文创设计作品共1164件,并邀请香云纱行业、设计领域大咖共同分析把脉香云纱保护的现状与发展。
“牵手·非遗赋彩全面小康”2020年佛山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暨“广东非遗购物节”佛山分会场启动仪式
2020年6月12日,“牵手·非遗赋彩全面小康”2020年佛山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暨“广东非遗购物节”佛山分会场启动仪式在佛山市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活动现有佛山剪纸展示。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邀请五位佛山非遗传承创新的代表人物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互动的形式共话非遗项目活态创新以及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之道,同时发布《2020佛山非遗大数据》,签订“牵手佛山非遗”战略合作意向书,还增设佛山非遗购物节。
物以载道——中国非遗数字展
展览打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打造虚拟3D数字展厅,展示优秀的中国文化艺术成果。用文化的交流、交往增进“一带一路”沿线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
第四届中国(佛山)陶瓷设计周
连续四年举办,已成为佛山极具特色的陶瓷与设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文化名片。
石湾陶塑精品亮相中国(北京)
国际精品陶瓷展精选62件有创新性的石湾陶塑作品赴北京参展,展示石湾陶塑近十年来最高艺术成就,实现“版权提升艺术价值”。
“功夫佛山武动世界”第三届佛山武林大会
2020年11月14日在佛山体育馆举办第三届武林大会之第一届佛山(珠三角)龙形拳公开赛,现场参赛队员龙拳套路展示。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武林大会从11月开始12月结束,共有14项活动,吸引来自珠三角地区7000多人参赛。本届武林大会是佛山第一次将零散的本土武术赛事整合起来的一次武林盛会。
高明区探索“红色+非遗+文旅”发展模式
将三谭红色文化资源、高明区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谭平山故居和“高明扎狮”传承人谭志明工作室等资源串点成线,打造3A景区,探索“红色+非遗+文旅”发展模式。
岭南功夫文化体验馆开馆
该馆通过梳理岭南武术史,聚焦以黄飞鸿、叶问、李小龙为代表的武林宗师的璀璨人生,凸显佛山功夫IP推动中国功夫走向世界的作用与影响。
遇见·非遗——佛山非遗文化体验交流活动
来自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土耳其、安哥拉等驻广州总领事馆官员和家属应邀参加,在天意莨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莨绸保护基地、佛山禅城区大唐陶业(大丰唐)和佛山梁园开展香云纱赏识、陶瓷体验活动以及文化交流展览音乐会活动,将佛山非遗文化广泛推广到世界各地,提升佛山城市影响力。
茶基村,一个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在历史的演变中,将传统和时代色彩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带着它独有的韵味屹立于此。
茶基村,别名茶基坊,位于桂城街道西北部,地处北江下游冲积平原,叠滘涌从村西流过。村民大多数姓何,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何姓先祖率族人到此拓荒、垦殖,因种植“本地普洱茶”护卫基坝得名茶基村。2013年,茶基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色古香的古祠堂、笔直相扣的古巷道、随处可见的石板凳、跃然墙上的民俗元素、和蔼质朴的街坊……
古色古香古建筑
经过那个刻着“茶基坊”的牌坊,才算真正走进茶基村。
望向左侧,一列祠堂、古庙肃穆而立,恢弘的格局、庄重的氛围、繁复的雕花,无一不传达着茶基人缅怀祖先功德的情怀。青砖、祠堂、石板路……古村该有的历史气息,茶基村都有。
在茶基村众多年代久远的古建筑当中,更为特别的应当是被列为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何氏宗祠、成庄何公祠、华陀古庙和三圣宫。
何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每年清明期间,何姓男丁在此祭拜何氏太源公。
华陀古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同治八年(1869年)迁建。庙内供奉华佗、金花夫人、催生司马。每逢农历四月十八华佗诞,附近村民都前来供奉华佗先师,人流涌动,香火鼎盛。
三圣宫,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圣宫内供奉观音大士、北帝真君、天后娘娘,故称“三圣宫”。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村民到此烧香祭拜。
无十番不秋色
在历史悠久的“佛山秋色”大巡游活动中,就有“无十番不秋色”的一说,足以说明茶基十番在佛山人心目当中的地位了。
茶基十番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锣鼓乐。十番锣鼓最早起源于明代时期,由安徽、江浙一带传入,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8年,茶基十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基十番以大锣、翘心锣、苏锣、二锣、大班锣、云鼓、沙鼓、大钹、飞钹等10种打击乐器,按10种打法轮番奏出10段打击音乐来,所以叫“十番”。十番中最富有表演趣味的一种打击乐器为飞钹,即以数尺长绳系着金钹,表演者双手舞动,上下飞旋,正反相击,乐器发出节奏分明、清脆悦耳的音响。
叠滘老扒龙船有弯转
茶基村在经过时间的洗礼,依旧历久弥新,在村民心中留下最深印象的应该就是这条贯穿整条村的叠滘涌了。
龙舟竞渡是茶基村一项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也是茶基人求福祈愿的集体仪式。人家说抬轿入窄巷无弯转,他们却说叠滘佬扒龙船有弯转。每年端午期间,各村聚集十多条龙船,在狭窄的河道上弯道竞速,上演“水上漂移”。
茶基人对这条河涌的印象不止是扒龙舟,以前大家喜欢在在河涌旁洗衣服、洗菜,小孩就在旁边学游泳,“很多老一辈的茶基人都是在这条河涌学会游泳的”,茶基村村长何汉沛回忆道。
将民俗元素“搬”上墙
茶基村的建筑具有浓厚的广府气息,村中有传统广府民居和民国建筑约50座。现保存良好的有居仁巷224号民居,建于民国时期,为中西合璧建筑,素胎碌筒瓦面,用花岗岩石砌成西式拱形外墙窗框,外墙壁有花鸟图案。
近几年来,这座传统的广府古村中又加持了别样的“气质”。
寓意深远的茶基十番、奋力向前的扒龙舟、憨态可掬的醒狮……一个个富有南海民俗元素的形象就被“搬”上了茶基村的墙上。行至一处,或许便可以偶遇这红砖白墙上活灵活现的民俗风采。传统文化习俗在这一面面墙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趣味十足。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