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中学附属芦苞学校项目规划来了!九年一贯制!
借助教育“软实力”,助推城市发展。14日记者从三水区芦苞镇获悉,《佛山市三水中学附属芦苞学校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正在招标中,这个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8亩,将设小学部和初中部(九年一贯制学校)。
根据招标方案显示,三水中学附属芦苞学校将建在芦苞镇城市休闲区内地块,其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32049.75平方米(折合约198亩),总建筑面积约129550平方米。
该学校主要建设项目为小学部建筑(1-2#小学教学楼、综合楼、风雨操场、小学宿舍楼、食堂、午休楼)、初中部建筑(1#-5#教学楼、1#-2#实验楼、图书综合楼、1-2#食堂、体育馆、1-2#教师宿舍、1-4#学生宿舍楼)以及公建配套用房等,合共129550.00平方米;并且配套建设400米标准环形塑胶跑道运动场、300米标准环形塑胶跑道运动场、标准篮球场、标准排球场、地理园、生物园、器械体操+游戏区、校园广场、校道、绿化、给排水、供电等配套设施。
随着三水区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助力广佛同城化战略,芦苞也成为三水区对接广州市白云区、花都区的前沿地带,这意味着周边广州人来芦苞定居的几率会有增加,一般而言,教育水平将成为新市民定居时重要参考依据。
为此,芦苞开始全面实施教育提升三年行动,一年前推进“名校+”“强师工程”,持续打造“一校一品”特色项目。投入超8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今年当地更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力配合建设北江实验中学,打造三水区北部教育新高地。同时巩固“5080”目标,即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50%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达到80%以上成果。
在三水区教育局近期召开的“名校+”工程推进工作会议上,芦苞镇实验小学在会上作经验分享。几个月前当地把新乐丰小学改为芦苞实验小学西校区,保留编制,原址办学,实现人事的统一管理,两个校区共同拟定学校办学规划和学年工作计划,实行教师培训、教学比赛、学生活动三个同步。实践证明,并校后西校区成绩有长足的提升,进而优化了芦苞教育资源。
“我们会用情怀优先办好教育,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此将全力配合建设三水中学附属芦苞学校,打造三水区北部教育新高地。同时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改善公办小学午休条件,实现学生100%优质午睡。”芦苞镇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当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芦苞将推动“双减”政策走深走实,实现向课堂要效率。“芦苞将进一步推进‘强师工程’‘名校+’工程,促进教育提质创优,打造‘家门口’名校。”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为此芦苞镇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13日记者从三水区芦苞镇城建和水利办公室获悉,《三水区芦苞片区城镇改造及配套项目勘察设计(一期)》(以下简称勘察设计)正在招标,该镇拟推进城镇改造及配套项目,为此将改造19万平方米车行道、3000座老旧房等一批城市设施。
城变为芦苞“五一假日”带来近800万收入
根据勘察设计公布信息显示,三水区芦苞片区城镇改造及配套项目其改造范围东至南丰大道、南至芦苞涌北岸、西至沿江路、北至华山大道。
首先建设内容涉及道路改造工程(车行道198650平方米、人行道77310平方米);排水管网改造(15.57千米);交通工程改造(198650平方米)以及道路改造及环境综合整治。
除了道路基础设施改造外,此次芦苞还会对辖区内一批沿街建筑、旧城镇老旧小区以及城市公共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或新建。
按照计划,此次会推进沿街建筑改造工程(1557栋);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一期)(社区环境整治共112000平方米、社区道路与停车共 210000 平方米、市政配套设施共30000米、老旧建筑共3000座等);另外还有儿童养老托管中心建设工程(16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大楼(芦苞医院)改建及服务站新建工程(建筑面积约 5000平方米)等工程。
通过近两年的城市升级改造,芦苞尝到了城市化进程的甜头。今年5月4日,央视《新闻联播》将颜值爆表的芦苞生态花海公园选入“五一”假期新闻报道。
芦苞镇倾力打造的251亩生态花海公园,不仅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园路摄影平台、塑木栈道、塑木广场、党建广场、小品雕塑、公厕驿站等配套设施,同时还进一步丰富芦苞涌花海景观内涵,将芦苞涌河岸花海景观项目提升为城镇休闲公园,进一步发挥“三片一带”的势能作用,打造“芦苞涌九曲河十里示范带”乡村精品路线。
“花开带动了芦苞的假日经济,今年‘五一’小长假,芦苞花海涌入游客近2万人,有近3万人到芦苞休闲度假,为芦苞餐饮、酒店等行业带来近800万元收入。”芦苞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基础设施提升后,给芦苞带来机遇。
作为古代粤北地区通往广州水路节点性城镇,芦苞镇正全力再现“小广州”的辉煌。胥江祖庙、关帝庙、水文化博物馆、旧街区等一批承载芦苞千年人文气息的古建筑、老街区正被“串珠成链”,从而进一步凸显芦苞历史文化特色,帮助芦苞打造湾区产文旅融合发展名镇。
芦苞谋求 “以城促产”新路径
当前在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上,佛山提出以城市现代化促进产业高端化,以精细化管理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形态和功能品质。这对芦苞如何做好“城产人”融合提出新要求。
如今一批总投资超百亿元刚好涌入芦苞。上月底,芦苞实现了多年来的产业梦想:当地锚定佛山市委“515”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和三水区委工作安排,举行主题为“新起点、新产业、新战场”重点项目签约暨动工仪式,现场签约、动工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其中,广东何氏智慧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迪马股份产业发展集团两个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
此次广东何氏智慧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动工项目,将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厂、水产种苗交易平台、水产品全国配送中心和集散中心、智慧渔业互联交易平台,以及配套观光旅游项目,形成影响力辐射带动全国。建成后预计年产加工水产品(含初加工和精深加工)5万吨,活鱼流通总量10万吨,项目达产后年产值约50亿元,预制菜约30亿元。
作为该项目投资方,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华先指出,当前预制菜已成为新风口,企业将瞄准国际水产生产前沿采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以及工业化思维,打造预制菜“灯塔工厂”。
而迪马股份产业发展集团将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进驻,预计引入不少于10家规模以上及行业龙头企业,打造覆盖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数字科技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方向的生态集群。这对今年开始陆续在芦苞集聚的佛山整车配套企业,又是一大利好消息。
另外在佛山顺德起家、目前建筑陶瓷机械业务处于亚洲第一的佛山市科达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近期计划让锂电池装备及建材装备项目入驻芦苞。
一大批新产业进入芦苞,必然会吸引新的产业工人、行业技术骨干进入芦苞扎根,他们必然希望芦苞的城市化水平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准,所以芦苞在吸引产业同时,加快城市改造,也是希望通过“以城促产”,让更多的投资方认可芦苞。
镇街是三水发展经济的主战场,积极参与佛北战新产业园建设是芦苞一个重要使命。正如芦苞镇委书记杨军所言,“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增量;今天的建设,就是明天的发展。”
行走在陈村镇合成社区,穿村而过的鱼栏涌流水潺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韵味倩影初现。数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水体发黑,河岸杂草丛生,附近的居民甚至不愿多作停留。
从昔日脏乱差的河涌摇身一变成为散步打卡胜地,鱼栏涌经历了一场内外兼治的“大手术”。作为全区唯一一个全域纳入治水试点的镇街,陈村镇已率先完成摸查行动和清岸行动,一批美岸示范项目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之景,越来越多的“鱼栏涌”正在华丽蝶变。
先试点后推广,是顺德治水大会战中“四先四后”的工作思路之一。作为试点,陈村肩负着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半年多以来,探索出哪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让我们一起探寻陈村的治水方略。
黑科技溯源:
从“头痛医头”转向“整体把脉”
顺德是典型的联围城市,治水必先治围。
从全区七大联围来看,南顺联安围覆盖陈村大部分镇域,是其中最小的联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南顺联安围特征明显、易于实施,很有机会在治水大会战中率先取得成效。陈村作为顺德北部都会中心门户,如何将“半城半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城市的竞争力,也将是对顺德“以水美城、以城聚才、以才兴城”战略最好的响应。
这些资源禀赋,让陈村成为全区治水大会战的探路先锋,扛起先行示范的重任。
治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多个领域,涉及多个部门,必须有“头号工程”和一盘棋的攻坚态度和气势,突破九龙治水的藩篱,攥指成拳。
为此,陈村迅速建立由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高位统筹指挥体系,成立了以水兴城工作领导小组及建设指挥部,把所有涉水事项统筹起来,大兵团联合作战,全面实施“摸查、清岸、还河、活水、净水、美岸”六大行动。
河涌水质不达标,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以往治水主要针对黑臭河涌进行末端截污,看似走了近路,实际却是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零敲碎打治理的弯路。
治水如治病,找准病根是关键。摸查行动请来了在深圳茅洲河治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中国电建,让专业的团队办专业的事。
下好摸查行动的先手棋,技术团队统筹河涌上下游、左右岸以及干支流等全流域涉水要素,从地下到地面、从地面到空中,围绕“厂、网、河、源、城”五个维度进行全面体检、整体把脉。
全镇被划分成15个片区,首先集中力量和资源用1个月时间摸清赤花等水资源较丰富的东部片区水环境,找准规律形成摸查标准,再将经验做法逐步推广至其余14个片区。
有了黑科技的加持,摸查行动不再是盲人摸象。大型无人机通过航拍建模、3D建模等科技手段形成涉水建筑全要素登记台账,形成“一河一表、一河一册”。对于狭小管网、暗涵等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三维激光扫描仪、船舶式CCTV、暗涵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黑科技派上了用场。
只见小巧灵活的管网机器人一头钻进地下排水管道,就像医生给病人做胃镜一样。别看它的外形酷似玩具越野车,却能360°无死角录像和拍照,地下排水系统的淤积、破损、搭接、混接等情况都逃不过它的“眼睛”,还能实时把画面回传到地面控制端。
有了这些神器,陈村仅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各片区外业摸查工作,摸排成果准确率高达98.21%,系统摸清了全镇水环境底数。在此基础上,一个集查询、统计、索引于一体的数字化管理智慧平台被搭建起来。这相当于治水有了智慧大脑,今后在巡河过程中发现有垃圾或者管网漏水等情况,都可以通手机定位上报、快速排查,成为城市治理的好帮手。
纵观全国各地,不少黑臭水体经过治理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之景,但出现反弹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于治标不治本。从“头痛医头”到“整体把脉”,折射出陈村治水思路的转变,以及对长治久清的追求。
正所谓“流水不腐”,持续注入活水是消除黑臭水体的关键。下阶段,陈村将把工作重心转向美岸行动及联围治水工程的还河、净水、活水行动。
从珠江分支而下的文海河,是陈村有名的“母亲河”,因早期工业园开发建设,导致文海河支涌变成了断头涌。打通断头涌,引来源头活水。如今的文海河支涌与鸡肠窖河即将贯通,届时将恢复水体循环。
接下来,陈村还将推进潭洲后街涌等15个活水连通工程、56条河涌清淤工程、弼教水闸等3个水闸提升改造,计划用两年时间逐步实现河涌成网、活水自流。
破解清拆难:
榕树下、祠堂里议事协商敞开谈
陈村三江环绕,170条河涌密织成纵横水网,两岸涉水违法建筑物数量庞大、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有的河涌甚至已不见真容。更为麻烦的是,餐饮及生活废水直排河涌,不仅影响河涌截污工程推进,更会破坏河涌景观多样性。
违建不拆,劣水难治。然而,清岸之路并非坦途。
在合成社区,5条河涌涉及的违章建筑多达数十宗。“虽是违建,却凝聚了街坊们的感情和心血,如果不能体谅他们的不易和对房屋的不舍,清岸行动就难以开展。”合成社区党委书记冯胜光深知,作为土生土长的陈村人,大家也希望自己的家乡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只要用心沟通,一定会得到配合。
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冯胜光到居民家中宣传政策法规,倾听他们的心里话。“我们带上鱼栏涌沿岸景观设计图纸,把河涌整治后的美好蓝图摆出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冯胜光说,党员干部带头动员劝说身边亲朋好友,率先垂范自清、自拆,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树立清岸榜样。
有事好商量,治水一起议,合成社区还多次召开议事协商会议。“清拆之后,怎么建?”“清岸、美岸的资金由谁出?”……榕树下、祠堂里有着儿时的回忆、有不变的乡音、有守望相助的情分,大家在这里开诚布公,面对面敞开谈,社区“两委”班子一一耐心解答。
精诚所至,事半功倍。在一次又一次真心实意的恳谈中,清拆工作得到了居民们的理解和支持。去年10月27日,十几台挖掘机挥舞着铁臂开始清拆,鱼栏涌涉水违章建筑应声倒下。
在清岸行动中,陈村镇总结出了“党员先行、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三大工作策略,将拆违从“要我拆”逐步转化为“我要拆”的群众自觉行为。
随着清岸行动进入“深水区”,拆迁部分河段生态控制线内的产权建筑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有的还是村民的唯一住房。
地处潭洲村南部的前街涌,未来将串联起附近潭洲木趣森林社区公园、三龙湾学校等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要让前街涌从被忽视遮蔽的“灰姑娘”蜕变成亭亭玉立的“闺中秀”,仅仅拆除涉水违法建筑并不足以展露其全貌,还需要拆除河岸生态控制线内的产权建筑,释放更多连续、完整的河岸空间,为后续岸线生态修复、截污管网铺设及景观提升创造条件。为此,陈村研究建立“异地安置、产权置换、资金补偿”三种模式,让居民吃下“定心丸”。
如今,陈村通过清岸行动已释放出14.35万平方米的滨水空间。踱步在滨河林荫道路旁,望河道围绕两岸蜿蜒前行,就会发现陈村河涌两岸开始变得空旷靓丽,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沿河风景一览无余。
分类施策:
“一河一景”量身定制美岸方案
做好清岸还河的粗活、统筹兼顾的细活,接下来如何做好美岸兴城的美活?陈村的答案是做好顶层设计,高位谋划城市整体规划,以治水为契机打造青年发展之城,让人才近悦远来。
借助专业设计团队“外脑”,陈村已明确了大部分河涌的美岸专项规划,全域170条河涌如何美岸,均有详细的指引。其中,11条河涌被纳入南顺联安围区水体综合整治工程,24条列入重点片区示范河涌,其余的河涌则由村居按照区、镇指引实施美岸设计建设,区镇村三级合力美岸。
美岸资金从何而来,这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问题。看到《美岸扶持资金办法》,冯胜光心里有了底气,村居河涌美岸提升可以获得70%的资金扶持,“借助政策的东风,我们准备大干一场,全面提升社区5条河涌沿岸景观。”
作为美岸示范项目之一,合成社区鱼栏涌整治成效初显。改造后的村心公园成为了美岸生态河道雨水花园,美人蕉、茭草等水生植物随风飘扬。
“雨水花园就像城市的小海绵,当下雨的时候会把雨水储存起来,遇到干旱的时候再释放出来,形成整体生态的小循环。”鱼栏涌规划设计方周洁玲表示,美岸行动不仅美化了鱼栏涌,还提高了河道“自净能力”,一举两得。
眼前的景象,让71岁的老人欧耀泉回忆起鱼栏涌数十年来水质的变化。“小时候河水清澈见底,我们经常挑水回家饮用,小孩子们在河里游泳、抓鱼,十分欢乐。”欧耀泉说,令他感到惋惜的是,大约从30年前开始,鱼栏涌的水质一天天变差,河道两岸废弃物堆积、生活污水直排。最为严重的时候,甚至发出阵阵恶臭。
治水大会战让欧耀泉看到鱼栏涌再现一泓清水的希望。随着美岸行动的推进,水质提升,河岸美化,附近的居民从以前的“掩着鼻子走”转变为“没事就想来这里散步、锻炼”。
鱼栏涌的蝶变,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这背后不仅有扶持资金的支持,也有公共景观艺术咨询顾问量身定制的规划设计。陈村高标准建立顾问专家库为美岸行动出谋划策,已建成陈村镇四季公园、龙舟公园一期、吴家围厘涌、潭洲华阳路湿地公园等一批美岸示范项目。
强化片区统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这是陈村接下来实施美岸行动的方法论。24条重点片区示范河涌将分片区进行景观概念性方案征集竞赛,每个片区5个方案进行比选,提高美岸项目的品质。
河涌被划分为工业园园区、农田区域、居民生活区三大类进行分类施策。比如,根据环境功能区划进行河岸修复,保留生态河岸风貌。对于规划条件成熟、资源禀赋丰富的河岸,则因地制宜打造亲水公园、慢行碧道、“四小园”、规划道路车位等,构建“一河一特色、一村一示范”。
这场治水大会战,不仅让群众开始享受到河涌水清岸绿的锦绣风光,拱桥、榕树、祠堂、草艇、水上花埠等岭南水乡元素也将被保留下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群众重拾乡愁。
最近,庄头村成泰河建成了400米长的滨水碧道,蓝色的路面与绿色的围栏将蜿蜒的小河装点得活泼清新。成泰河边原有的埠头被保留翻新。端午时节,赛龙舟、草艇拔河、禾桶捉鸭等颇具本土特色的比赛轮番上演,一幅岭南水乡画卷徐徐展开。看着河岸一天天变成合意的模样,村民们心里既踏实又自豪。
治水,贵在长效,长效治理的核心能量源于全民治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到治水大会战中。陈村不少市民自愿加入护河志愿者中,合成社区把治水大会战和“四小园”活动结合起来,居民们在鱼栏涌两岸种植花草,美化沿河风光。
从一条条特色示范河涌的华丽变身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理念的变化,从官方到民间,从过去的大开发到现在大保护的蜕变之路。需要注意的是,顺德实施以水兴城战略,并非一项3到5年的战略,而是一项百年战略,陈村的先行探索,任重道远。
如今,已经退休的欧耀泉主动担当志愿者,负责鱼栏涌岸边花草的养护工作。“希望鱼栏涌的水质进一步改善,恢复到像我们小时候鱼虾成群、能够游泳的模样。”欧耀泉充满期待。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