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系统推进城市内涝治理扎实防御“龙舟水”
一是减压力。开展清污分流工作,推进排水单元达标、污水管网建设、合流渠箱等源头治污手段同谋划、同推进,今年以来,完成污水管网建设136.47公里,排水口整治580个,全区47条合流渠箱已开闸39条,3269个排水单元完成达标创建,基本恢复了排涝水、行洪水、蓄雨水、调补水的生态功能。全面查明区内管网错混接、漏接等问题,整治错混接8处,同时加强排水户特别是沿街商铺管理,规范排水,确保实现源头分流,降低河涌、排水管网负荷。
二是补短板。深化城市内涝治理行动方案,完成区内内涝风险点周边详细摸查,开展多角度分析比选,科学研定整治措施,从源头收水、管网通道、河涌出口多个环节共同保障治理效果,年内完成3个内涝点治理。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具有用地条件的,在源头上加强雨水的下渗,减少对市政排水管网系统及河涌水系的负担,现全区累计完成海绵达标建成区面积49.19平方公里,综合提升城市内涝防治能力。根据城市内涝治理行动方案任务节点,倒排工期,合理安排可研、初设、施工图、招标、施工各环节计划。结合雨季旱季时段,在雨季避开对排水有影响的施工环节,安排在旱季实施。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占道围蔽及交通疏解,最大限度降低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三是强管理。建立全区70处内涝风险点台账纳入市488台账。每处内涝风险点明确责任单位及行政、技术、管养三级责任人,区级部门每半个月开展一次隐患排查,镇街加强雨前、雨中、雨后排水设施管理,清疏管网约3175公里,清疏检查井6.95万个,修复结构性缺陷70处,补齐防洪排涝设施短板。加强视频监控、传感技术运用,完善涝情预警网络建设,利用“智慧水务”系统及涵洞隧道防内涝智能阻拦系统,实施监测重点部位情况,进一步提升暴雨内涝管理调度水平。落实应急布防巡防机制,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认真遵守值班工作各项要求,确保汛情或紧急重大情况时能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主题教育形式,充分运用广州红色资源,近日市工信局组织机关离退休人员到中山纪念堂、冼星海故里历史文化中心开展“银映红棉”红色研学活动。
老同志们在中山纪念堂学习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伟大事迹,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在南沙区榄核镇湴湄村,重温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成长历程和奋斗足迹,从他短暂而辉煌的人生中感受党性光辉。老党员们在冼星海故里历史文化中心重温入党誓词,集体过“政治生日”,迎接即将到来的“七一”建党节。
老同志们纷纷表示,在“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形式活泼新颖,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提高了组织生活质量,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解决企业、群众反映的痛点堵点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着力点,进一步提高医保医药服务管理水平,近日,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立带队,赴市医保中心荔湾分中心、天河分中心、番禺分中心开展“局处长走流程”专项调研活动。
调研组深入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实地调研医保互联网医院服务、谈判药品“双通道”实施、定点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互联网医院+定点药店”一站式服务等工作情况,现场体验外配处方开具及流转、互联网线上服务流程,从导诊咨询、挂号、问诊、处方开具、医保支付、取药、发票清单获取等全链条体验群众的办事感受。
在调研活动中,林立同志对荔湾、天河、番禺分中心的相关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强调:一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摸清情况、找准问题、落实对策,以企业和群众医疗保障感受度和满意度为检验标准,创新便民服务方式,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医保服务水平;二是要指导定点零售药店根据定点医疗机构上线的外配处方药品目录,想方设法提高药品配置,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保障药品质量,合理合规使用医保基金;三是要深入分析国谈药进院难原因,督促定点医疗机构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四是医疗保障经办机构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医保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管问题,多措并举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可持续发展。
局医药管理处、基金监管处和市医保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