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丹灶从严从紧抓细抓实疫情防控监督检查
防疫措施毫不松懈、抓紧抓实!
督查重点行业、场所和人群
丹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筑牢辖区疫情防控安全屏障
丹灶毫不松懈、抓紧抓实落实检查
11月25日下午,丹灶镇党委副书记冼增强带领丹灶社区驻点团队、资产管理公司、百畅水投公司、社区干部和网格员,分成10组开展疫情防控检查行动,对辖区内重点行业、场所、人群开展“6+1”排查工作。
检查组督促相关主体要提高防疫意识,严格落实测体温、戴口罩、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和行程卡,提醒外省、外市旅居史返佛人员向社区报备,并落实“三天三检三不”,期间不聚餐、不聚会、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并做好健康监测。本次行动共出动216人次、检查场所414处、发现问题171条、派发宣传资料约800份。
11月27日上午,丹灶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冯世荣带领新农社区驻点团队成员和新农社区干部对社区内的厂企、出租屋等场所开展疫情防控、消防安全检查工作。
检查组督促上述场所严格落实“进门四件事”,提醒进入场所的外省、外市旅居史人员向社区进行报备并严格落实“三天三检三不”并提醒相关负责人做好岁末年初消防安全工作,保障丹灶镇各类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
11月26日,丹灶镇党委委员钟凤飞带领下安社区及劳边社区驻村团队开展疫情防控检查行动。
检查组对社区内的厂企、重点场所等进行疫情防控检查工作,督促上述场所严格落实“进门四件事”,提醒外省、外市旅居史人员严格落实“三天三检三不”,筑牢辖区疫情防控安全屏障。其中,下安社区共查出租屋6家,药店1家,企业11家,饮食业4家,工地6处,加油站,公交车各1处。
另外,在工程建设中心,检查组发现,工地人员核酸检测频率符合要求,但仍存在部分防疫物资储备不足、防疫台账不完善的情况,丹灶镇将继续压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监管好工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守好自己的门口。
11月27日,丹灶镇副镇长黄永聪带领仙岗社区驻村团队和社区干部开展疫情防控检查行动,对社区内的厂企、出租屋等进行检查,并叮嘱上述场所要严格落实“进门四件事”,提醒外省、外市旅居史人员严格落实“三天三检三不”,筑牢“疫情防控网”。
11月26日上午,丹灶镇人大副主席陈兆辉和南沙社区驻村团队开展疫情防控检查行动,严格检查各类重点场所防疫情况。
11月26日上午,政协丹灶镇工作委员会主任曾景棉带领经发办直联团队、西城社区干部开展疫情防控检查行动,紧盯重点行业、场所、人群,开展排查工作。
11月26日至27日,镇市监所所长黄奕创带领上安社区、东联社区驻点团队,深入辖区内厂企、出租屋等重点场所开展疫情防控专项检查,督促企业主体提高防疫意识,提醒外省、外市旅居史返佛人员向社区报备并落实“三天三检三不”措施。
同时,市监所发挥行业监管力量,紧盯农贸市场、餐饮服务单位、药店等重点场所、人群开展巡查和执法工作。周末两天共出动工作人员224人次,检查农贸市场40家次,食品经营店铺和市场档口698家次,共发现隐患问题39个(主要为从业人员未规范佩戴口罩、个别场所未张贴场所码等问题),现场整改39家,有效筑牢了疫情防控防线。
11月26日,丹灶镇综合行政执法办主任吴伟健带领驻村团队和西联社区干部深入开展疫情防控检查行动。行动主要走访辖区各商户,重点检查各营业场所扫两码、测温、消毒、佩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的落实情况,明确要求商户要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做好防疫相关记录,履行好主体责任。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请各位市民持续做好个人防护
并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温馨提示
当前,我国境内本土疫情仍处于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性态势,佛山市疫情目前总体可控,但疫情防控形势仍是严峻复杂,请广大市民时刻保持警惕,树牢“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自觉配合落实以下防控措施。
请市民朋友务必配合街道、社区采取必要的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措施,做好个人日常防护,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尽快完成全程疫苗接种。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不适症状时,不参加聚集性活动、不自行购药、服药,要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及时就近至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就诊过程中请做好个人防护并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请近期出市出省的来佛返佛人员务必在返佛前48小时内开展一次核酸检测,抵佛后进行核酸“三天三检”,期间不聚餐、不聚会、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如近期曾到过高风险地区或有本土疫情地市的跨市通勤人员,需持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来佛返佛。请务必于来佛返佛当天主动通过12345热线、佛山通小程序或直接向所在社区(村)、单位、居住酒店报备,并配合做好隔离医学观察或健康监测等健康管理工作,如未遵守防控要求造成疫情传播的,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经营场所务必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自觉执行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对进入场所人员落实戴口罩、测温、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和行程卡等防控措施,凭有效核酸证明进入。
各位市民:
根据上级相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为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安全,即日起,进入狮山镇各文化中心(小塘、官窑、罗村文化中心)及图书馆的群众,必须严格执行以下要求:
1、即日起,进馆的市民群众,须一律凭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方可进入,并严格执行“测体温、戴口罩、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和行程卡”等防疫措施,无法提供有效核酸检测证明的不得入馆。
2、如外地来(返)佛人员请提供抵佛后完成的“三天三检”核酸证明进入。
3、馆内按照疫情防控机制实施限流开放,接待量不超过核定人数的75%。
后续进馆措施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请关注“南海发布”公众号及时了解南海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公布的最新要求,本中心将根据上级要求动态调整进馆防疫措施。
不便之处,敬请谅解!请相互告知。如有疑问请咨询:
0757-86630928(狮山镇文化发展中心)
0757-86402137(罗村图书馆)
0757-86665842(小塘图书馆)
0757-85883375(官窑图书馆)
狮山镇文化发展中心
2022年11月26日
凌晨三四点,林大叔撑船出江打渔,大约早上六点,他就会带着鱼获返回,将刚捕捞的鱼获卖给附近的餐店或是亲自拿到市场上卖。这种日常,林大叔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不同的是,与他一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西南河口的渔运新村,有一群在江上飘荡的人群——疍家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水上,日未出已作,月将落而息,靠捕鱼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珠三角地区历史悠久的水上居民,疍家人的生活与水紧密相连,被称为“海上游牧民族”。他们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常年漂泊在海上,以渔船为家,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如今,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部分疍家人已经上岸,其传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独特的疍家文化仍在传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百年浮城疍家人 ·
粤港澳大湾区是历史上水上先民疍家汇集、出没的地方。而三江汇流处的三水水系发达,西南河口也成为了疍家人聚集地之一。
过去在这里的疍家人常年靠打渔为生,时常遭遇台风、暴雨的袭击,在四顾茫然、无依无靠的江面上,疍家人的生命如蛋壳一般脆弱,“疍”同“蛋”。
50多岁的林大叔是西南河口渔运新村一位普通渔民,十几岁就开始打渔,至今已有30多年的“渔龄”。他介绍道,每次出去打渔都是夫妇俩一起出动,丈夫棹艇,坐在船另一头的妻子也不闲着,撒网、收网、去除水草等杂物,动作相当娴熟,两人通力合作,显得相得益彰,就这样相伴打渔30余载。
打渔除了辛苦的付出外,有时候还需要运气的垂青。凌晨三点撒网,六点去菜市场卖鱼,辛苦得来得收获并不一定如意,很多时候撒一网下去都没见几条鱼。但时至今日,林大叔夫妇依然放不下他们的船和网,依然选择“靠水吃水”,过着打渔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
林大叔一家还会约上几个疍家亲朋,租上一个大渔船,一起乘船到东莞、中山、番禺等地打渔,一去通常都要两三天,期间也会遇到当地的疍家朋友,闲说家常事。这样以船为家、漂泊为生的日子,就是疍家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 别具一格的“疍家文化” ·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之中一张古老的名片,疍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独特而有魅力,或是咸水歌、水上婚嫁等疍民风俗;或是艇仔粥、炒田螺等疍家美食;或是“疍家打醮——无得弹”等民间俗语……如今,传统的疍家已不常见,但独特的疍家文化仍在流传,水上婚礼便是其中之一。
嫁娶之时,渔民们把船泊在大堤的港湾,在水上、沙滩上举行渔家特有的水上婚礼。“以前哪家的疍家男孩看上疍家女孩,就要托媒婆乘船去说媒。结婚的时候非常热闹,能闹上三天三夜,当天一早就忙活起来,开始联系疍家歌唱队、布置花船等等一系列工作。”对于自己当年水上婚礼的细节,林大叔记忆犹新,他还叹息道,疍家水上婚礼习俗从古至今都有流传,但因为时代变迁,很多习俗细节都已改变,今天的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太了解疍家婚礼的习俗。
现在疍家人的婚礼也改为在酒店、餐厅举行,水上婚礼因此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正如广为流传的疍家美食一样,水上婚礼作为疍家文化的印记也被人们传承至今。2007年,水上婚礼入选三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如今的三水特色节庆中,人们也还能看到水上婚礼的表演。
· 从水上漂至陆地的变迁 ·
一条条木板拼接成框架纵横交错,一个个渔排网箱呈网状相连,船对船,层层叠叠……林大叔回忆以前这里的疍家艇挤得密密麻麻,如今还停靠在岸边的疍家艇已经稀落许多了。
河口的疍家人,浮家泛宅,以水上运输和渔业捕捞为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江边百舸争流的热闹景象已成历史。林大叔也不禁感叹道,以前生活不分昼夜,风里来雨里去,放网收网,打渔卖鱼,一家人常年吃住都在10米长、1米多宽的船上,但如今,这片区的疍家子女们不再单纯地靠水吃水,各有发展,大多都选择了“登陆”,在岸上工作生活、娶妻生子,却很少如林大叔的大儿子一样,依旧选择与父亲坚守捕鱼事业。
生活形式的改变,并不等于摒弃一切,老一辈人认为,虽然离开了船,但他们的根还在水上,家就是船,船就是家。而今,随着漂泊的水上人逐渐“上岸”,疍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则尤显珍贵。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