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已建超1.7万个电动自行车充电口
进入秋冬季,天气干燥,到了火灾易发期,其中以电动自行车违规入户充电成为重点消防隐患。10月13日,佛山禅城公安开展“阿sir话你知”消防安全宣进社区活动来到南庄镇港宏世家小区,通过消防要点讲解、火险视频展播、灭火实操体验等环节,向市民零距离揭示电动车违规充电的危害,以及科学使用电动车共享充电桩所带来的安全保障。
“遇到电器着火怎么办?千万别用水灭火,首先要断电!”10月13日上午,在港宏世家小区北门广场,小区居民、物业保安和保洁等人员齐聚,参加佛山禅城公安组织的消防安全宣教活动。
“在目前发生的火灾警情中,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占了多数。”活动现场,业主们透过大屏幕,观看了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引发火灾的警示教育片。
民警介绍,电池质量不合格,电池年久老化,充电过载、过热等情况成为了电动自行车充电燃烧的罪魁祸首,不少市民为了贪图方便,违规将电动车放进楼道甚至屋内充电,此时人和车基本处在同一空间,楼道和房屋狭小的空间结构,一有明火产生,火情势必会快速蹿升蔓延。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佛山禅城公安联合各职能单位,在各村居小区指导建设了2300多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充电口多达17180个,基本实现了对辖区村居的全覆盖,对物业小区的覆盖建设,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这些充电桩都配备了灭火功能,可有效应对电动车充电器起火的突发情况。
据悉,共享充电桩通过配备多个热感应“悬挂式干粉灭火装置”,能在明火发生后迅速感应并及时作出灭火反应,更重要的是,充电桩与居民区之间设置的安全距离,能切实保障人和车在空间上的绝对“物理隔绝”,即使有明火产生,也不用担心会殃及人身安全。
漫步在佛山的大街小巷,马路间绿色乔木错落有致,城市大小公园被植被覆盖,阵阵“绿”意扑面而来;一片片生态林枝繁叶茂,一条条森林通道穿乡连城,一座座绿意盎然的公园景色醉人……佛山,这座千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名城,因绿的演绎、绿的弥漫、绿的神韵,更显灵秀俊俏,更显勃勃生机。
2018-2020年,佛山高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工作,通过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河涌综合整治等腾出绿化空间,深挖绿地潜力;大力开展以万亩千亩公园为龙头的城市生态绿核建设,建设均安东海绿岛公园、王借岗森林公园、南海三山森林公园等34个万亩千亩公园;大力实施“向路扩绿,向水借绿”,构建互联互通生态体系;全面实施河心岛生态修复,在全国首创河心岛岛长制,荣获广东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在此基础上,佛山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国家森林生态标识试点,为全国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获得了国家林草局的高度肯定。
数读“高森”建设这三年(2018-2020年)
森林城市建设投入48.33亿元,年均投入16.11亿元
累计完成新增造林面积6002.53公顷
新增或提升改造附属绿地496.45公顷
新增或提升改造防护绿地661.65公顷
佛山市城区绿化覆盖率45.64%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19平方米
乔木种植比例75.91%
街道树冠覆盖率达41.81%
新增城市公园864.99公顷
建设了均安东海绿岛公园等16处万亩公园
王借岗森林公园等18处千亩公园
……
绿色创新
建设高品质森林城市,是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守。在工业发展与环境保 护、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中,佛山推动“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突破城市开发强度大、没有大山大岭、生态用地相对紧缺等瓶颈,探索出万亩千亩公园、向路扩绿 、向水借绿、河心岛生态修复、“三旧”改造增绿、限桉提质等创新做法,突出用“绿色”提升 城市品质,推动工业城市“绿色升级”,实现从“浅绿”到 “深绿”的飞跃。
大雾岗森林公园(摄影:容铸华)
半月岛湿地公园(摄影:霍广良)
王借岗森林公园(摄影:高波)
绿色内涵
在大力推进高品质森林城市工程的同时,佛山坚持造林和护林并重,通过不断完善森林防火综合防 控体系筑牢屏障,想方设法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 功能等级。同时致力城市森林文化建设,圆满完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标识试点工作。
佛山市云勇生态林养护中心森林防火队伍。(图片:云勇森林公园)
佛山森林公安干警履行森林卫士职责。(摄影:全智敏)
借助建设高品质森林城市平台,佛山致力于“山、水、林、田、湖、文”有机融合,深度挖掘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森林文化,广泛传播生态理念,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加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推动森林城市宣传进公园、进学校、进社区,提高全民自然教育普及水平,丰富森林城市文化内涵。
义务植树进校园活动
2020年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主题林坐落于南海三山森林公园。
绿色福利
佛山在追求增加绿色面积的同时,想方设法让森林绿地“活起来”,壮大传统的花卉苗木、木材家具等优势林业产业,同时积极发展生态型林业产业,不断壮大森林产业体系,实现绿色惠民、生态富民。随着“创森”到“高森”的步伐,佛山多年来持之以恒建设生态绿城,绿色发展的生态福利使众多市民积极参与森林城市建设,共享“创森”成果。
南海区丹灶翰林湖生态旅游(摄影:王维家)
顺德区逢简水乡生态乡村旅游(摄影:王庆武)
顺德陈村花卉世界花卉博览展(摄影:陈憧炜)
清晨,三两学童结伴跨过周村文桥上学去;傍晚,放学归来的学童脱下鞋子一头跳进桥下的河涌中戏水,等到家中长辈来催促才舍得回家……这番趣景,百年前也许每天都会在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周村上演,这座周村文桥伴随着村中孩童成长,也见证了白坭的文教兴盛。
文桥桥身侧面隐隐能见题字。
周村文桥是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桥,全长不过二十余米,坐落在白坭镇周村村委会五组村樵北涌上。周村文桥始建年代不详,曾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仲冬易石,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如今依然保存完好,桥身一侧还能看到“光绪辛卯仲冬易石”字样,民间曾称其为“清塘文桥”。周村文桥是三水目前保存较好的石梁桥之一,被列入广东省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对研究三水的桥梁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
这座桥为什么会被称为“文桥”?这便要从白坭的尊师重教之风说起。白坭自古尊师尚学,历朝历代人才辈出。明清时期,白坭进士、举人数量雄踞三水首位,占三水全县的大半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白坭历代有进士20人、举人88人。
而横跨樵北涌东西两岸的周村文桥,则曾是沟通南海丹灶和三水清塘的重要通道。相传,旧时不少教书先生、学童往来两地教学、读书,为方便他们通行,当地民众便集资捐建了这座桥。那时候,桥上每天来来往往的都是饱读诗书的先生、学子,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文桥”之名便由此而来。
这座小石板桥曾迎来送往了多少有识之士。
岁月流转,三水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提升,一座座现代桥梁也接连在河涌上架了起来。数年前,周村文桥附近建起了陶瓷厂,为方便运输,企业专门新建了一座4~5米宽的水泥桥。
如今,历经百年的文桥对于白坭人而言,早已不只是一座沟通两岸的桥梁,还承载着他们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百年古桥依旧散发着迷人魅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