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关注120院前急救医疗工作情况 委托教科文卫委员会专题询问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新修订的《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近年来,广州市院前医疗急救任务逐年增加,现有的硬件设施、人员队伍配备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如何提升、3分钟内出车的制度如何落实、市和区的急救医疗指挥体系如何统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如何提升等问题,市民群众高度关注。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委托教科文卫委员会就2022年度120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受市政府委托,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回答了询问。与会的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围绕人民群众集中关切的内容,认真反映了在管理机制、硬件建设、服务效能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120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意见建议,为《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实施能落到实处、落到细处提供坚实保障。现将询问会问答内容摘要刊登。
统一全市指挥调度体系,跨区域转运急救患者将更顺畅
问:目前,市、区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在常态化下没有统一指挥调度,跨区域转运急救患者存在困难。根据新修订的《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指挥调度模式要调整为统一指挥调度模式,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理顺、具体进展如何?
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为更好达到全市统一指挥调度目的,主要从机制、标准、平台、培训管理等四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全市一体化指挥调度运行信息平台,目前已完成,试运行良好;二是建立跨区域指挥调度工作指引,明确常规状态下区域协作模式;三是统一调度员培训模式、培训内容、考核标准,建立全市统一的指挥调度质控标准;四是推进全市院前急救受理、调派分离模式,目前在市120中心进行试点。
将建设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提升突发事件医学救援指挥能力
问: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现有的建筑规模以及业务功能已满足不了业务发展和突发事件医学救援指挥的需要,亟需新建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但目前该项目还没有完成立项。如何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目前,广州市正全力支持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项目建设。项目已纳入《广州市健全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十四五”规划》,已明确可直接编制、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市统筹资金已安排230万元支持前期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多次主动对接、提前指导立项材料的编制。市发展改革委将项目纳入了绿色审批通道,4月24日收到项目建议书后第一时间召开了项目专家评审会。下一步,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市发展改革委尽快出具项目技术审查意见,指导市卫生健康委修改完善项目建议书,依法依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议书的批复。二是提前介入、提前指导市卫生健康委、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尽早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三是保障资金需求,在安排市本级基本建设统筹资金方面予以倾斜,多措并举推动项目加快建设。
10秒接听率达95%以上,出车时间从4分钟缩短至3分钟
问:5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规定,10秒接听率要达95%以上、出车时间要从4分钟缩短至3分钟,在落实条例规定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一是推进指挥调度系统扩容项目,扩增线路、调度坐席和增加调度人员,根据话务量动态调整上岗人数,保障接听率;二是做好条例修订内容宣贯工作,加强调度员、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三是加强业务质控,对接听率、出车时间等核心业务数据、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分析、针对性地整改;四是推进急救网络布局建设,准备有计划地增设急救站点(车组),缩短急救半径。通过近半年来的努力,在10秒接听率方面,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已基本达到100%,各区的急救医疗指挥分中心达97%以上。在3分钟出车方面,全市“120”网络医院准点率为95%。下一步,将对未达到要求的单位进行专项督导,协助查找分析问题,推进整改落实。
5家医院已开展院前院内急诊急救系统互联互通试点,实现“上车即入院”
问:院前院内缺乏实时沟通的电子信息平台,急救车和网络医院之间信息不互通,急救患者抵达医院后要重复交代病情、重复办理入院等手续,影响救治效率。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医院信息系统连接贯通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目前已指导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5家网络医院开展院前院内急诊急救系统互联互通试点,试点医院院内急诊已可以直接接收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等信息,院前急救系统也可以获取患者入院后相关信息及患者病史、过敏史等信息;同时,总结试点医院对接经验,已初步形成院前院内急诊急救互联互通对接标准,下一步将下发各网络医院,在全市范围推动各网络医院的对接工作,最终全面实现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与各网络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120”急救专线电话可以应对5至6倍的需求暴增,转运能力可根据紧急情况在2小时内实现倍增
问:面对去年年底新冠疫情高峰期间电话呼入量和急救需求暴增的极端情形,出现拨打“120”急救专线无法接通、接通后等待人工受理的时间久、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到现场时间大幅延长等现象。有什么具体措施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
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针对电话接通困难的问题,主要措施是进行指挥调度席位扩容。自去年12月份实施紧急扩容后,电话接通率已接近100%,目前可以应对5至6倍的需求暴增,并已经建立常态化相关灾备机制。针对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到现场时间大幅延长的问题,主要措施是推进全市急救站点布局规划,增加急救站点,并开展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120网络的扩增工作,缩小急救半径。同时,建立网络医院紧急启动第二辆救护车的机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在2小时内达到转运能力倍增扩容效果。
院前医疗急救中发生的急救、抢救费用报销,不受医保定点限制
问:院前医疗急救应当遵循就近、就急的原则。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有不少患者认为院前医疗急救费用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而提出转送指定医院的要求。请问在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的医保政策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市医疗保障局负责人:根据《广州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就医管理办法〉的通知》(穗医保规字〔2022〕3号)规定,参保人因急救、抢救在非医保定点医药机构或者非其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基金予以支付。其中,属于参保人在非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急救费用,由参保人向医保经办机构申请零星报销;属于参保人在非其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急救费用,可以由定点医疗机构直接办理医保联网结算。下一步,将加大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将院前医疗急救就医等群众关心的政策讲透、讲好,提高群众对医保政策的知晓率,持续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切实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守住经济基本盘 培育新的增长点
4月26日,白云区召开2023年第一季度全区经济运行分析会暨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分析研判会,分析一季度白云区经济运行情况和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研判上半年经济走势,部署下阶段经济工作,研究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区领导潘志军、杨颜泽、徐蕊、周军、陈永俊、王晓杰、刘导平参加会议。
据了解,今年第一季度全区经济呈现稳定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较好开局。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630.42亿元,同比增长3.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2.96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速全市第二,工业、制造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67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全市第二。
重点行业方面加快复苏,37个基础指标中有29个指标正增长。其中,工业逐步恢复,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55.84亿元,同比增长4.5%,较1-2月增速提高8.1个百分点;航空客货运周转量40.2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1.1%,航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142.18万吨、同比增长26.6%;建筑业总产值保持高速增长,实现207.56亿元,同比增长22.4%。
投资项目加快建设,480个区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6.3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29.21%,白云区牵头负责的181个市“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5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26.3%,均超序时进度。
会议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一季度经济工作、跑好开局“第一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接下来,要全力打造“四大枢纽”,高质量建设“一园两城三都四区”,奋力推动“6+6”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同时,要坚决守住化妆品、服饰、皮具鞋帽、汽车、食材、建筑业、航空及现代物流等千亿级基本盘,加速产业转型发展;积极培育会展服务、金融、直播、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会议强调,要趁势抓好城市发展“三个转型”。一是抓好数字化智慧化转型,聚焦实现降本增效,大力推动市场换产业,不断夯实新城建“1+6”与智慧城市平台“7+2”“两个底座”,推动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二是抓好绿色低碳转型,抢抓“双碳”战略机遇,聚焦光伏、氢能等重点领域,完善涵盖“源、网、荷、储、用”的新能源全产业链条。三是抓好城市更新转型,探索运用“做地”模式推动罗冲围等周边连片改造提升,带动空港、钟港、铁港大道等配套建设。
会议指出,要守好守牢安全底线,严格落实“六份工作清单”,持续深化建筑施工、城镇燃气、危化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节假日期间,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在岗带班、重点岗位24小时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安全应急实战演练,确保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假期。
测序比对240种哺乳动物基因组
科技日报北京电 (记者张梦然)从两克重的大黄蜂蝙蝠(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到重达数吨的鲸鱼,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6000多种哺乳动物差异很大。在过去的1亿年里,它们几乎适应了地球上的每一个环境。现在,“人畜共患病项目”已对现存240种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多样性进行了编目。项目团队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特刊上发表的11篇论文,可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人类基因组中具有功能的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健康和疾病的。
“人畜共患病项目”旨在对哺乳动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并比对。研究人员以此确定了哺乳动物物种数百万年进化中最为保守或不变的基因组区域。这些区域虽然不产生蛋白质,但可能包含指示蛋白质在何时、何处产生以及产生多少的指令。而这些区域的突变在疾病的起源或哺乳动物物种的独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确定至少10%的人类基因组是有功能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遗传变异可能在罕见和常见的人类疾病(包括癌症)中发挥作用。在其中一篇论文中,对髓母细胞瘤患者的研究发现了人类基因组进化保守位置的突变,其可能促使脑肿瘤生长更快或抵抗治疗。
在其他论文中,团队使用基因组证实,对有效种群规模和多样性的估计,有助于评估难以监测和采样的物种面临的风险。
一项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甚至在6500万年前就已开始发生变化和分化;另一项研究使用“人畜共患病项目”数据和实验分析检查了10000多个人类特有的基因缺失,并将其中一些与神经元功能联系起来;其他论文包括给出著名雪橇犬“巴尔托”能适应阿拉斯加严酷环境的基因学解释;发现了基因组组织的人类特有变化;使用机器学习识别了与大脑大小相关的基因组区域;描述了人类基因组中调控序列的进化;专注于在基因组中移动的DNA序列;发现历史上种群数量较少的物种如今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以及比较了近500种哺乳动物的基因。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