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从化区召开2023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
近日,广州市从化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召开2023年全体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集中学习省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广东省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清单》《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风险防范清单》,总结2022年度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听取各成员单位对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经济责任审计赋予的重任,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新使命,准确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点任务,在谋划审计计划、实施审计项目中主动体现最新精神,回应最新关切,担当作为,助力全区高质量发展。
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把讲政治贯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聚焦“经济责任”,通过监督检查经济问题、经济责任,反映政治问题、政治责任。
二要立足经济监督,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提质增效。优化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建立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库,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把准经济责任审计关键点,紧紧围绕领导干部及部门履职尽责情况,从决策程序、影响后果各环节开展审计,着力推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研究型审计,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提升审计工作质效。
三要进一步深化贯通协同,持续推动审计监督与各类监督形成更大合力。发挥好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加强成员单位审计事项共商、审计信息共享、审计结果共用,强化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察等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形成监督合力,切实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避免审用脱节。(林俊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深刻指出:“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对青年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召开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出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印发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以党中央名义发布的少先队工作文件,部署共青团改革……青年发展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共青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深化改革,新时代共青团形象逐步树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始终把党的青年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深刻阐明了党的青年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怎样建设共青团等重大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自觉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你通过奋发努力,成就的青春事业与党和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高度契合,这样事业的光谱就更广阔,能量也会更强。”党的十八大之后第一个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主题团日活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对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夺得焊接项目银牌的90后青年裴先锋这样说。
总书记的赞许和期望让裴先锋倍感振奋:“练就国家建设需要的过硬本领,才能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才能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红色基因的延续传承,始终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
——必须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最大多数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为党赢得青年,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青年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从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角度深刻分析青年群体本质特征,实现了基于青年作为有生力量的“最值得期待”与基于青年面临很多现实困难的“最值得爱护”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强调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
——必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广泛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中心才能找准方向,服务大局才能体现价值。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都要求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共青团始终用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践行“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广大团干部坚持以青年为本,在同广大青年的密切交往中提高工作本领。
青年思想政治引领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共青团组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教育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取得显著成效,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更加爱党爱国、向上向善。
各级共青团组织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青年理论武装常态化、体系化、制度化,引导广大青年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2018年8月,团中央正式启动“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采用青年中流行的短视频+互动问答形式,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近5年来,除了寒暑假外的每个周一,“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总会和广大青年相见。截至目前,“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共推出176期,累计吸引超70.96亿人次青年参与。
在深化“青年大学习”行动过程中,各级团组织坚持“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相结合,开展专题培训、交流研讨、专题讲座、实地参观实践等各类活动。
推进“青年讲师团”计划,是共青团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一项有力举措。一次次生动鲜活的宣讲,让党的声音最广泛地直达青年。活动开展以来,全团组织2.1万余名各级讲师团成员常态化深入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等,面向团员青少年开展分众化、互动式、面对面宣讲活动,着力打造青年理论武装的“青骑兵”。
在加强国情形势教育方面,各级团组织准确生动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读国情形势,推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在青少年中广为传播和广泛认同。积极开展国情形势报告会、论坛讲坛、座谈研讨、青年公开课等活动,宣传解读各领域青年政策,研究解答青年发展问题。
今年4月,新一批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齐聚北京,开启了“点点星火、汇聚成炬”的征程。5年来,共青团将“青马工程”作为履行根本任务和政治责任的重要载体,为党培养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累计培养学员超过200万人。
党管青年原则落地生根
201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坚持党管青年原则”。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议、亲自推动制定实施的第一个国家级青年发展专项规划,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丰富与发展,对中国青年运动实践探索的深刻总结。
《规划》实施以来,党管青年原则落地生根,青年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青年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青年发展状况实现质的跃升。
2021年开展的《规划》中期评估显示,《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这一阶段性目标已经基本完成。2022年4月,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发布。
按照党管青年原则,《规划》在实施之初就着力构建党委主导、政府负责、共青团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实施机制。在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带动下,9个省级、112个市级、627个县级“十四五”规划首次设立青年发展专节(专章)。与此同时,全部省级、158个市级、530个县级编制本地区青年发展专项规划,“国家+地方”的规划体系更加完善。
为切实把党的温暖充分传递给青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聚焦青年急难愁盼问题,制定出台一系列服务青年发展的具体政策举措,各级团组织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政策倡导和政策宣传。据统计,仅《规划》正式实施后,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出台的青年发展政策就超过240项,覆盖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就业等十大领域。
全团齐心协力、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共青团深入开展就业帮扶,2019年以来,重点面向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全流程就业服务,累计帮助35.99万名学生找到工作;广东“青年安居计划”为高校毕业生缓解住房难题,累计筹集各类房源1.2万余套、服务青年超过45万人次;“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项目陆续在全新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等项目累计服务青少年超过700万人次……
随着《规划》深入实施,服务青年发展的政策“工具箱”更加丰富、政策的“集成化”更加凸显。
2022年4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试点启动以来,45个试点城市结合自身实际大胆试、大胆闯,努力走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前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87个城市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13个省份在党代会或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规划》和青年发展相关内容纳入其中。
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越来越多城市与青年开启“双向奔赴”。
共青团改革再出发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共青团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团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特别是要着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2013年6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指出要努力使团组织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
谈话中,总书记言辞恳切,提出团干部要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还提出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振聋发聩的话语,让广大团干部更加明确了工作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共青团改革把脉问诊,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审议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为改革指明了方向。
2016年8月,《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指导下起草完成并正式印发,这标志着共青团这个由党缔造和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全面进入“改革进行时”。
随后几年,《全国青联改革方案》《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等相继印发,不断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2018年7月2日,团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充分肯定团中央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团十八大提出的“共青团改革再出发”的思路,要求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和推动下,以共青团为骨干力量的党的青年组织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显著增强,基层建设和改革成效突出,组织战斗力和工作活力进一步提升。
——团的领导机构中基层一线人员比例大幅增长,广泛性代表性持续提升。全团大力拓展组织覆盖,建成涵盖368万个团组织、7300多万名团员的数据库。
——深化县域基层组织改革,县域团组织“缺人干事”问题明显缓解。建设枢纽型青年之家、活动型青年社团、互动型网络社群,有效融入青年社交圈、生活圈、居住圈。
——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团。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从严治团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多措并举增强团员先进性、光荣感。
新时代青年立足主战场贡献力量
是选择北京安稳的生活,还是选择回农村“种田”?
魏巧给出的答案是后者。这位80后青年,曾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一名助理研究员,6年前和丈夫辞去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回到江苏老家种植两万多亩水稻,通过数字化管理,亩产达1100斤,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听了魏巧讲述自己“新农人”故事后,对青年人投身乡村振兴给予勉励与支持。
这是新时代青年立足主战场贡献青年力量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共青团组织深化实施脱贫攻坚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引导有志青年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乡村振兴大舞台大展才华、实现梦想。
联合农业农村部评选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示范引领广大青年投身农业强国建设;近5年累计动员21万余名高校学生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项目到西部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举办900多个班次,培训6万余人。
“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希望。
过去5年,每年都有3000余所高校600余万名学生组队,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参与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各级团组织还创设并深化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数十万人次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利用所学知识服务家乡建设。
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0岁……“墨子”“天问”“嫦娥”,寄托着民族复兴梦想的事业中,处处可见青年人的身影。
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团组织持续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攀登行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举办“揭榜挂帅”专项赛、红色专项和“黑科技”活动,参赛规模和辐射范围屡创新高;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支撑工作体系不断深化,团十八大以来评选表彰宣传280名“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奖者,推进建设1000所“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带动更多青少年参与科创实践。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围绕这一首要任务,各级团组织依托“青”字号品牌,动员广大青年岗位建功。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如约而至,中国建筑集团先后组建万余支青年突击队奋斗在生产经营、工程建设、科技创新的主战场。90后青年霍文震牵头成立冬奥场馆“冰立方”项目青年突击队,提前3个月完成架体搭设。
5年来,全团累计组建50余万支青年突击队、动员900余万名团员青年,在“急难险重新”任务中充分发挥突击攻坚作用;7776个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在窗口服务各领域,创造一流岗位业绩,引领职业文明风尚;2576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在岗位上奋斗奉献,引领带动一大批青年成长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1274个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在生产经营一线履行“安全生产、青年当先”的青春担当;400多万名青年参加各级青年职业技能赛事,坚定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青春志向。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回信精神,团中央分别召开书记处会议和青年突击队代表座谈会,研究部署工作举措,并于今年5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青年突击队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新时代青年突击队建设。“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技能大赛”等金字招牌也在不断擦亮。
3年多来,各条战线上的年轻人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万名青年志愿者特别是返乡大学生,组建了1.9万余支服务团队,摸排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家庭4.2万余户,完成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生活照料等服务需求9.7万余条,累计提供服务13.07万次、服务时长124万余小时。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见到了主动参加抗疫的00后社区志愿者谢小玉。听了谢小玉的汇报,总书记深有感触:“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
在科技创新最前沿、乡村振兴大舞台、服务社会第一线、国际交往新天地、急难险重任务中,广大青年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青年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青年人才是党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新时代青年人才工作对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022年6月,《共青团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正式印发,构建了以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为核心,统筹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乡村振兴青年人才、青年公益人才培养的“1+5”工作格局,这标志着未来一段时期,共青团紧密围绕党的人才工作大局,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广泛凝聚培养青年人才,做好党的青年人才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行动指南。
《计划》发布以来,团中央本级制定各类人才相关政策文件和工作指引17份,推动建设骨干人才库14个,直接联系青年人才7000余人,创新打造“青马学员说”“青科讲堂”“青耘中国”“青年发展说”等一系列青年喜闻乐见的新品牌。
5年来,共青团组织启动实施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面向毕业2年内的大学生,每年提供不少于6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搭建交流成长平台,举办“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后者仅2022年就有来自3000多所高校的142.4万名学生推报33万个创业计划项目。
各级共青团组织通过实施青年政治人才培育行动、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行动、青年技能人才锻造行动、青年经营管理人才赋能行动、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开发行动、青年公益人才成长行动,做实用好育人链条,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为党的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指引下,我国青年发展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支撑青年发展的物质条件显著改善。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有能力为青年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
——青年的健康水平向好向强。20至24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平均身高和体重都有所提升,青少年长得更高更壮;
——青年的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2022年全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其中主体就是青年……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2022年5月,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
青春逢盛世,拼搏正当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国亿万青年正以理想者、担当者、吃苦者、奋斗者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附件下载:
近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围绕构建“公共文化共同体”目标,着力推动广州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联盟、体系和联合体深度合作、协同发展,重点打造一批解决社会治理关键问题、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的公共文化标杆项目,实践探索一套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模式,努力构建一个协同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经验”,助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试点成果之一:由村民担任主角的从化莲麻红色文化体验剧本游
以“大公共文化”理念提升文化治理能力
6月9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举行了2023年广州市公共文化工作培训班,深度解读了《实施意见》。“公共文化共同体”是基于当下公共文化服务面临新形势新需求提出的新理念,是以提升文化治理能力为核心,以公共文化标杆项目为抓手,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为目标而建立的一体化交流合作机制。
去年,广州已启动探索“公共文化共同体”,引入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科研团队,开展试点建设课题。经过一年的探索,项目在创新发展理念、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赋能基层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科学研究和系统论证,今年广州进一步提出“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要以标杆项目为抓手。标杆项目应致力于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突出问题,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能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各参与单位结合自身优势,优先在文旅融合、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文旅志愿服务、数字文化服务、馆校合作等公共文化的重点领域打造公共文化标杆项目,树立一批有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探索公共文化的跨界融合路径。
对此,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教授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广州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势,在全国首次提出“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是引领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发展的重大创新,反映了新时代文化治理能力的提升,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地方先行经验。
多项标杆项目正在有序推动
目前,“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多项标杆项目正在有序推动中,包括致力于纵向提升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向美而行”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服务、“繁星行动”文旅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等;致力于横向整合的公共文化设施联盟、花城市民文化空间建设、全民艺术普及联盟等;致力于基层夯实的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广州乡村文化振兴讲习所等。
广州乡村文化振兴讲习所
其中,6月10日上午,“广州乡村文化振兴讲习所”(以下简称“讲习所”)挂牌仪式暨专题研讨会在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举行。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讲习所”将常态化举办讲习班,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人才培育需求为导向,建立以专家学者、改革智将、先锋村干、专业能手、时代乡贤等为主导的师资队伍,通过课堂培训、理论研讨、专题研学、实地体验等方式,培养乡村文化振兴骨干队伍,培育孵化一批乡村文化振兴实践项目,促成一批有成果、有内涵、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文化治理案例。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认为,广州成立“乡村文化振兴讲习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大事,选择空港文旅小镇成立培训基地尤其有意义,体现了三个融合示范:一是乡村文化共同体与经济共同体的融合;二是各方人才与乡村文旅的融合;三是实现了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有机融合。
创新发展方式,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激发社会活力,是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关键环节。突破体制壁垒,进行政策引导尤为关键。2022年12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指导意见(试行)》,鼓励通过整体委托运营、项目委托运营、社会合作运营等多种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在“2023年广州市公共文化工作培训班”上,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智库专家肖鹏副教授对最新政策文件进行详细解读,他认为,目前广州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也体现了广州开放务实、勇于创新的城市人文精神。
在政策文件的保障下,目前广州市多家公共文化设施开展了社会化运营的实施。今年五一以来,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开展了多项由社会主体开展的服务项目,使市民能在公共文化设施中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此外,为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创设了多个新平台,如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开放式中央厨房”,将产品通过文化云平台送到基层群众身边;“繁星行动”文旅志愿服务品牌引导社会力量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让文化赋能社会治理。藉由这些共创平台,多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配置,构建了政府、社会、公众多元共治的新局面。
据介绍,接下来,广州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需求,进一步完善细化“公共文化共同体”的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健全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群众满意度常态化动态测评体系和反馈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