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自相依附
第五章 自相依附
1.无心
【原文】樵者曰:“敢问无心致天地万物之方?”
渔者曰:“无心者,无意之谓也。无意之意,不我物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
【注解】樵夫问道:“我想请教如何无心而致万物呢?”渔夫回答道:“无心是说无意。无意之意,不以我殉物。不以我殉物,在静定中能够知晓万物。”前面说不能言传,只能意会。这里连意都否掉了,不能执着于意。不意之意才能够得到其真意。不神之神才能称之为至神。这里说无心,为无散乱的妄心,有的是静定的真心。如果追逐物欲,物欲就会砍伐自性,那就是以我殉物了。不能超然于物欲之外。
2.何谓我
【原文】曰:“何谓我,何谓物?”
曰:‘以我徇物,则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则物亦我也。我物皆致,意由是明。天地亦万物也,何天地之有焉?万物亦天地也,何万物之有焉?万物亦我也,何万物之有焉?我亦万物也,何我之有焉?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则可以宰天地,可以司鬼神。而况于人乎?况于物乎?“
【注解】樵夫问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呢?”樵夫看似是不是被弄糊涂了呢?连什么是我,什么是物都不认识了。可是也许不然,世人以为对我最熟悉,也许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呢?我们在镜子中看到的是我吗?我们一辈子从来没有真正看过自己。古希腊的神庙上写着:认识你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一句呢?这么简单的事情。简单的事情是复杂的,复杂的事情是简单的。渔夫回答道:“如果以我徇物,那么我也是物了。如果以物来徇我,物也是我了。万物本来一体,物我本来一体。我由四大和合而假成,也为万物的组合。我物都能够致知,意才可称之为明。既能知我,又能知物,才能称之为明。天地也是万物,还有什么天地呢?这里很厉害,破了天地的相了。万物也是天地,哪里还有万物呢?把万物都看空了。我也是万物来的,我有没有呢?实在是四大因缘和合而成。这么来看,什么物不是我呢?哪个我不是物呢?如此可以主宰天地,可以司鬼神。更何况人,更何况物呢?”比如组成万物的原子,里面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为地,而电子为天。天地互为阴阳,原子核和电子互为阴阳。打开地球仪看看,可以看到许多阴阳。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互为阴阳。陆地和海洋互为阴阳。最高的地方喜马拉雅山脉和最低的地方互为阴阳。欧亚互为阴阳。欧亚大陆和非洲互为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南美北美互为阴阳。南极北极互为阴阳。南北磁极科学家说近期可能会发生变化,太阳的磁极也会发生变化,东方易成西方,西方易成东方。可别小看渔夫和樵夫,他们如果在当今,必定也会通晓其中道理。
3.天何依
【原文】樵者问渔者曰:“天何依?”
曰:“依乎地。”
曰:“地何附?”
曰:“附乎天。”
【注解】樵夫问渔夫说道:“天依靠什么呢?”看着天上空空的,有许多星辰,有太阳和月亮,有五星。这些星辰如何安放呢?放在空中不会掉下来吗?怎么那么奇怪呢?渔夫回答道:“天依于地。”樵夫又追问道:“地附着在哪里呢?”渔夫回答道:“地附着于天。”正如君依于臣,臣附于君。心依于五官,五官附于心。夫依于妻,妻附于夫。
4.自相依附
【原文】曰:“然则天地何依何附?”
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有无之相生,形气之相息。终则有始,终始之间,其天地之所存乎?天以用为本,以体为末;地以体为本,以用为末。利用出人之谓神,名体有无之谓圣。唯神与圣,能参乎天地者也。小人则日用而不知,故有害生实丧之患也。夫名也者,实之客也;利也者,害之主也。名生于不足,得丧于有余。害生于有余,实丧于不足。此理之常也。养身者必以利,贪夫则以身殉得,故有害生焉。立身必以名,众人则以身殉名,故有实丧焉。窃人之财谓之盗,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也,唯恐其多矣。夫贿之与赃,一物而两名者,利与害故也。窃人之美谓之徼,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唯恐其多矣。夫誉与毁,一事而两名者,名与实故也。凡言朝者,萃名之地也;市者,聚利之地也。能不以争处乎其间,虽一日九迁,一货十倍,何害生实霄之有耶?是知争也者取利之端也;让也者趋名之本也。利至则害生,名兴则实霄。利至名兴,而无害生实霄之患,唯有德者能之。天依地,地会天,岂相远哉!
【注解】在这里把他们对话的言外之意也顺便一起写出来了,不分古今中外了。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理解。樵夫问道:“然而这么说天地又依附什么呢?”渔夫回答道:“天地自相依附。天依于形,地附于气。形是有涯的,也是有限的,而气是无涯的,也是没有限的。有无相生,有从无中生,无从有中生。如果无有,就无无。形气相息,前面说水火相息。形如同水,气如同火。现代物理学质能方程可以看出,有形的物质可以转化为无形的能量,也可以称之为气。能量也可以凝聚而成物质。有终就有始,亦可说无始无终,有因就有果。在终始之间,中间的状态,还会有天地存在吗?就比如说地球在亿万年前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大地形成的过程,那可以称之为大地吗?比如人的形成过程,由单一的受精卵不断变化而成,那么受精卵可以称之为人吗?世人不断的进化而成现在的模样,那猿猴阶段可以称之为人吗?天以用为本,以体为末。地以体为本,其体厚德载万物,而以用为末。天地互为阴阳,体用本末也刚好相反。正如水火的体用本末相反。男女的体用本末相反。天地利于用而诞生出人来,可以说神奇了吧。而世人不知其不神之至神。如果知晓至神称之为圣,如果知晓天地之体有无可以称之为圣。只有神圣的圣人才能够参乎天地的奥妙。这里的小人并非贬义,有小心的人称之为小人,有大心的人称之为大人。世人对于天地之道不知晓,但是每天都能够得到天地的恩泽,全然不知晓其中奥妙。由于世人不知晓其中利害,所以伤害自性和别人的慧命,引来许多祸患。世人以我殉物,就有祸患了。世间祸患莫过于名利了。接下来说说名利。万物之名也只是假名。每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称呼罢了。名声实在只是实相的过客罢了。利为祸害的产生的主因。追求好的名声实在是由于内心的不足。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得反而因为心有余而失去。如果世人名声过大反而招来祸患。历史上实在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名声过大了,就会被损了。如果财物有余的,权力有余的,那就要损了。如果德不配位,实在是不能担当得起那个名声、权力和财富,那就会有损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祸害往往就是从有余这里来的,也由于不知足而引来祸患。这也是常理了。养身这个躯壳必须要以利,如果没有鱼之利,如何滋养身体呢,然而如果对利很贪,铤而走险的话,就会以身殉物了。如果贪得跑去大江大海去钓鱼,也可能会葬身鱼腹之中了。由于有贪,所以就有害了。古人讲立身立德立言,这个立身首先名声就很重要了,大家都很看重名节。许多人如同飞蛾扑火一样,以身殉名了,所以有了夭丧了。偷窃别人的财物称之为盗。如果贪利也许会贪生偷盗了。刚开始去偷的时候,唯恐偷得不够多。待到事情败露了,被抓了,又怕算账算太多了,罪名太重了。受贿看来是利,但是事情败露变成了赃物了。贿和赃只是一个事情,但是却有两个名字,一利一害罢了。偷盗别人的东西存在侥幸心理,一开始偷的时候,只担心偷得太少了。待到事情败露了,又害怕偷得太多了。名誉和毁誉本来是一个事情,只是两个不同的名字罢了。朝野是名誉荟萃之地,市井是利益聚集之地。如果以不争之心处于名利之地,那么即使一天换九个地方来贩卖东西,一件货物售卖十倍的价格,又有什么害处呢?只要你能够卖的出去。说实在争利只是利的末端来的,为了蝇头小利去争,反而失去了大利了。让能够得到名誉的根本,孔融让梨让出了名声来了,这一让名垂千古。利到了也许就伴随着害就来了。名声兴起了也许就伴随着祸害来了。利来名兴而没有祸害的危险的,也许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够享有了。如果德能够配得起这些名利就不会有太大的祸患。天依于地,地会于天,两者是紧密的联系的。”
第四章 不可言传
1.不可言传
【原文】樵者曰:“用可得闻乎?”
曰:“可以意得者,物之性也。可以言传者,物之情也。可以象求者,物之形也。可以数取者,物之体也。用也者,妙万物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传。”
【注解】樵夫问道:“前面一句说到关键是在于用上面,这个能否给我讲的明白一点呢?”整篇文章为了方便理解,不会直接翻译,而是通过意译来阐释。渔夫回答道:“如果可以通过意得到的,就是物的性。如果可以言传,就是物的情。前面说到一性一情,情可以言传,性只能意得了。可以以象来求的是物的形。可以以数取得,是物的体。用语言来阐述万物的奥妙就是用了。虽然可以阐述,但是万物的奥妙只能意得,不能够言传了。”这里渔夫说的万物的性、形、数和体等,一看就是通晓易经的人说出来的话。易经实则为宇宙和人生的模型,其中蕴含着无上的奥妙和智慧。卦代表着天地万物。卦有数、理和象。圣人邵康节在预测的时候,卦里面也有体用之分。
2.得而知之
【原文】曰:“不可以言传,则子恶得而知之乎?”
曰:“吾所以得而知之者,固不能言传,非独吾不能传之以言,圣人亦不能传之以言也。”
【注解】樵夫问道:“既然你说不可以言传,但是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渔夫回答道:“我之所以知道,就是不通过言传的。并不只是我不能将大道言传,圣人也不能言传。”这里说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了,就是大道不可以言传,只能意会。大道离语言文字。佛陀拈花开示,迦叶微笑成为禅宗的始祖。道德经第一章也说了这个关键的问题了。大道可以说,但是说出来的又不能代表着真正的大道。
3.六经非言
【原文】曰:“圣人既不能传之以言,则六经非言也耶?”
曰:“时然后言,何言之有?”
【注解】樵夫问道:“圣人既然不能传道以言,那么六经不是言吗?”渔夫回答道:“那只是后人编的,圣人又说了什么呢?”六经非孔子所作,而是根据前人留下的进行整理的。佛陀说法一生,但是自己没有亲自写下一部经书,都是后来弟子记录下来的。要说圣人没有任何言传,也可以这么说。佛陀也说自己说法一生,但是无一法可说。但圣人所言传之中也含有大道的道理。也可以说相当于指向月亮的手指吧。
4.坐而论易
【原文】樵者赞曰:“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何思何虑!吾而今而后,知事心践形之为大。不及子之门,则几至于殆矣。”
乃析薪烹鱼而食之饫,而论《易》。
【注解】樵夫赞叹道:“天地之道在人的身上都全部体现了,万物之道在人身也体现了。所有微妙之道在人的自性至神之中都具备了。如此天下之事在自身自性中都具备了,万事毕了,又有什么需要思虑的呢?从今往后,我知道了要事心,好好安好心,静好心。因为自心自性之中具备了一切。把外在的形体看低一点,把物欲看低一点。看重修养自性而看低物欲这是天下最大的一件事情了,对我来说。我今天如果不是在这里得到你的提点,入了这个大道的门,那就几乎丧失了自己的慧命了。”樵夫一下子被点醒了,似乎一下子顿悟了一样,很是高兴。樵夫干脆把木柴全部解开来,一起煮鱼吃,吃饱了之后,一起探讨易经。
5.孰与归焉
【原文】渔者与樵者游于伊水之上。渔者叹曰:“熙熙乎万物之多,而未始有杂。吾知游乎天地之间,万物皆可以无心而致之矣。非子则孰与归焉?”
【注解】渔夫和樵夫在伊水之滨游玩,吃饱了之后观看一下江边美景。知音难觅,两人畅谈古今而论道。渔夫感叹道:“万物熙熙攘攘非常的多,可是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这么杂乱繁多的。虽然看着长江和黄河在下游波涛汹涌,但是回归到源头又是简单归一的。我在天地之间神游,万物都可以无心而致知。如果不是你的话,我还流连忘返呢。”这里有一些话虽然不是他们所说,为了方便理解将言外之意也会直接加进去了。
第七章 福祸与命
1.何道得鱼
【原文】樵者问渔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鱼?”
曰:“吾以六物具而得鱼。”
曰:“六物具也,岂由天乎?”
曰:“具六物而得鱼者,人也。具六物而所以得鱼者,非人也。”
【注解】樵夫问渔夫说道:“请教你垂钓之道,如何钓到鱼呢?”渔夫回答道:“我凭借着六种器具而钓到鱼。”樵夫问道:“这只是凭借着六种器具罢了,怎么和天有关呢?”渔夫回答道:“凭借着六物去钓鱼,这是人为的因素,但是不一定能够钓得到鱼。已经具备了这六种器具而钓到还是钓不到鱼,这就不是人为的因素了。”
2.得不得鱼
【原文】樵者未达,请问其方。
渔者曰:“六物者,竿也,纶也.浮也,沉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鱼者,非人也。六物具而不得鱼者有焉,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鱼者也。是知具六物者,人也。得鱼与不得鱼,天也。六物不具而不得鱼者,非天也,人也。”
【注解】樵夫还是有些听不明白就问其中原因。渔夫回答道:“六种器具分别是钓竿、丝线、鱼浮、鱼沉、鱼钩和鱼饵。”有钓鱼经验的人也许就会知道这几样东西还真是缺一不可,鱼沉是固定在鱼浮和鱼钩中间的重物,往往是金属铅,这样能够使得鱼钩很快沉下去。渔夫接着说道:“如果这六样东西不具备的话,钓鱼就钓不到了。如果这六样东西具备了,而却钓不到鱼,这就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了。六样东西具备而钓不到鱼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是还没听说过六样东西没有却能够钓得到鱼的。从这里可以知道,具备这六种器具,这是人力所能为的。至于钓到还是钓不到鱼,这也许是天来定的了。如果这六样东西不具备而钓不到鱼,这不是天力所为,而是人为了。”从这里看,我们人力所能努力的就是去准备好所有钓鱼的工具,至于钓不钓得到,当然也有技术和耐心的问题,但是更多的还是天来定的了。
3.福可求耶
【原文】樵者曰:“人有祷鬼神而求福者,福可祷而求耶?求之而可得耶?敢问其所以。”
曰:“语善恶者,人也;福祸者,天也。天道福善而祸淫,鬼神岂能违天乎?自作之咎,固难逃已;天之灾,禳之奚益?修德积善,君子常分。安有余事于其间哉!”
【注解】前面说到钓不钓到鱼,有些人为,有些天定。这里樵夫自然就想到了个人的福报和命运的疑问,需要问问清楚。所以樵夫问道:“有人祈祷鬼神,以求得到更多的福报,我想问问福报这是能够祈求得来的吗?这样能够求得来吗?想请问其中的缘由。” 渔夫回答道:“说话有善有恶,这是人为的,也是人所造的口业。福祸这是天注定了。”然而在佛教的十善业和十恶业中,口业占了四个,这可是大头哦。由此可见嘴巴所说非常的重要。老子送给孔子的临别赠言,就是要教他莫议论是非。渔夫接着说道:“天道对于善人善事给予福报,对于淫乱和恶事给予祸报,鬼神岂能违背天道呢?如果是自己做的罪恶如何能够逃得了罪责呢?上天要降临灾难给作恶的人,祈禳之术又有什么用呢?修行德行,积累善行,这是君子日常都在做的和遵守的。这其中怎么还会有什么秘密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鬼神都改变不了的因果。
4.为善而遇祸
【原文】樵者曰:“有为善而遇祸,有为恶而获福者,何也?”
渔者曰:“有幸与不幸也。幸不幸,命也;当不当,分也。一命一分,人其逃乎?”
【注解】樵夫问道:“可是有做了善事却遇到了灾祸的,也有做了恶事却得到了福报的,这又怎么解释呢?”也许有许多人都会觉得似乎上天有点不公平,看到许多干了坏事的人却也逍遥,做了善事的人却得不到好的福报。因果报应,一点都不虚的。渔夫回答道:“我给你解释一下。这里有幸运和不幸运的分别的,这说的是命运。应当得到还是不应当得到福祸,这是说的分内还是分外。命运和分内分外,这样的事人能够逃得掉吗?”就像因果报应,每个人都逃不掉。自己做的业,自己受,这个是逃不掉的。鬼神都无法主宰的。我们常说分内之事,那是说每个人所做的业,应当得到的报应。
5.何谓命
【原文】曰:“何谓分?何谓命?”
曰:“小人之遇福,非分也,有命也;当祸,分也,非命也。君子之遇祸,非分也,有命也;当福,分也,非命也。”
【注解】前面说到分,说到命,这两个字樵夫还不是很明白,接着问道:“什么是分,什么是命呢?”渔夫回答道:“小人遇到福了,这不是他分内应该得到的,这是命运的外缘不确定使然。”分内应当得到的,命运不确定的外缘这两者共同决定了每个人的遭遇。这两者可以说是互为阴阳。正如歌曲所唱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具体每个人所造的业不同,这个比例有所不同。如果祖宗积累了足够多的功德,那么就不需要太辛苦就能够过得不错了。如果祖宗造的恶业比较多,那此生就要更加努力一些,多做善事。打牌也是几分靠运气,几分靠努力的。渔夫接着说道:“小人遭遇灾祸,这是分内应当承受的,不是命运随机给的。君子遭遇灾祸,并非分内应当承受的,这是命运随机给的了。君子得到福报,这是分内应当得到的,不是命运随机给的了。”因果报应,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做了恶事,但是没有马上报应,但是不能肆无忌惮哦,也许做到了一定的程度,到了一定的时机就会报应了。下面接下来就要讲到这个问题了。挑柴多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压坏了,钓鱼大到一定程度都拉不上来了。打柴如同在造业,做的好的,不好的全部都记下来了。世人莫要有非分之想,小人分内的事大多应当得到,君子分内的事也是大多会得到的。
6.利害移人
【原文】渔者谓樵者曰:“人之所谓亲,莫如父子也;人之所渭疏,莫如路人也。利害在心,则父子过路人远矣。父子之道,天生也。利害犹或夺之,况非天必者乎?夫利害之移人,如是之深也,可不慎乎?路人之相逢则过之,固无相害之心焉,无利害在前故也。有利害在前,则路人与父子,又奚择焉?路人之能相交以义,又何况父子之亲乎!夫义者,让之本也;利者,争之端也。让则有仁,争则有害,仁与害,何相去之远也!尧、舜亦人也。桀、纣亦人也,人与人同而仁与害尔,仁因义而起,害因利而生。利不以义,则臣弑其君者有焉,子弑其父者有焉。岂若路人之相逢,一目而交袂于中逵者哉!”
【注解】渔夫对樵夫说道:“人亲近的关系莫过于父子了。人疏远的关系莫过于路人了。如果利害存于心中,父子的关系反而更加疏远,比路人还陌生了。”古代帝王之家,为了权力地位手足相残,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渔夫接着说道:“父子之间的道,这可是天生的了。这种血缘天定的关系,尚且能够夺掉,更何况其它的关系呢。所以古代非常重视忠孝,如果在家对长辈父母都不孝顺,如何能够忠于君主呢?父母可是天定的关系,而君臣是后天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利害改变人的天性,影响之深,不可不慎了。路人在路上见到,只是擦肩而过而已,由于没有相害之心,这是由于没有存在什么利害关系罢了。如果存在利害关系,路人和父子之间的关系,如何选择还未可知呢。”渔夫接着说道:“路人尚且能够以义气相交,何况父子这么亲近的关系呢。路人都可以做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也是义气使然。义为让的本。世人相互之间相让,这是本于义的。利为相争的末端的。都是为了利才相争的。一个是争,一个是让。为利而争,为义而让。小人选择争,君子选择让。让就有仁,争就有害。仁和害相差也是非常的远的。尧舜是人,桀纣也是人,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一个得到仁,而另一个得到害。仁是因为有义而礼让,害因为争利。利如果不能以义来引导,那么其中的危害可就大了,也许就会出现臣下谋逆弑杀君主的情况,也有可能会出现儿子把父亲给杀掉了的大逆不道的事情了。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还不如路人相逢,只看了一眼就能够很投缘的关系呢。”
7.加十斤
【原文】樵者谓渔者曰:“吾尝负薪矣,举百斤而无伤吾之身,加十斤则遂伤吾之身。敢问何故?”
渔者曰:“樵则吾不知之矣。以吾之事观之,则易地皆然。吾尝钓而得大鱼,与吾交战。欲弃之,则不能舍,欲取之,则未能胜。终日而后获,几有没溺之患矣。非直有身伤之患耶?鱼与薪则二也,其贪而为伤则一也。百斤,力分之内者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力分之外,虽一毫犹且为害,而况十斤乎!吾之贪鱼亦何以异子之贪薪乎!”
【注解】樵夫问渔夫道:“我曾经背着木柴,虽然背着一百斤重也不会伤害到我的身体,可是只加了十斤却伤到我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渔夫回答道:“打柴的事情我可不知道的。但我可以用我熟悉钓鱼的事情来观它,也能够看的清楚的,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能看清楚的。我曾经钓到过大鱼,大鱼与我有了拉锯战。我想放掉它,不要了,可是放也放不掉,鱼儿已经上钩了。它虽然想跑,我也有心放,可是还是放不了。想把它拉上来呢,也拉不上来,实在是太大了。”这个渔夫真是高人,通过这么浅显的事情来说出了很深刻的道理。一旦发生了为利而争的事情,双方都有可能遇到危险。两国之间也许为了一个弹丸之地而争斗,最终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世人都以位高权重为荣,有时候也如同钓鱼了。在那么高的位置,你退也不是,进也不是。进无可进了。想想辅助刘邦的那帮功臣如韩信等,位高权重,退吧别人也会觉得不放心。在位的话也是惶惶不可终日的。刘邦也会觉得惧怕。钓鱼的人如同君主,大鱼如同位高权重,功高盖主的大臣。渔夫又接着说:“这样跟一条大鱼进行拉锯战,花了很长的时间最后才钓了上来了。但是也几乎有掉到水里的危险了,这不也是有伤身的忧患吗?不只是挑柴有伤身的忧患,钓鱼也是同样有的。钓鱼和打柴是不同的,但是因为贪利而让身体受到伤害,这个是相同的。一百斤这个所能承担的分内的重量的。十斤这个是分外的。”人也不要有非分之想的,积累了多少功德,就有多少的福报,不要贪恋权利。如果德不配位,也就会有危险了。如果德能够配位,那就没有什么危险的。德行能够承受得了丞相的位置,那就在那个位置上,否则反而害了他。如果能够挑一百斤柴的人,挑多了十斤就有害了。对于一个人的福报也是如此,如果这个人积累的福德最多就只能是承受这么多财富,如果再继续增加就会害了他了。渔夫接着说道:“对于所能承受的分内的重量,就可以承受。超出了一毫都有害了,更何况说是超过了十斤呢。我这样钓鱼,贪大鱼所带来的伤害,又和你贪柴有什么分别呢?”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