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何谓之人
第九章 何谓之人
1.一世观万世
【原文】樵者问渔者曰:“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何以知其然耶?”
渔者对曰:“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也。目耳口鼻者,万人之用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然则天亦物也,圣亦人也。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有兆物之物。为兆物之物,岂非人乎!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亿人之人,有兆人之人。为兆人之人,岂非圣乎!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物之至者始得谓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谓之人之人也。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谓也。人之人者,至人之谓也。以一至物而当一至人,则非圣人而何?人谓之不圣,则吾不信也。何哉?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顺天时,下应地理,中徇物情,通尽人事者焉。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今古,表里时事者焉。噫,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见之也。虽然吾不得而目见之,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万千年亦可以理知之也。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注解】前面说天地的本性,这里又要说人的本性了。前面说万物莫不如是,人为万物之灵也应该是这样的。下面樵夫马上就要问了,还是很连贯的。樵夫问渔夫道:“人为万物之灵,这又该怎么解释呢?为什么说人为万物之灵呢?”渔夫回答道:“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这是因为眼睛能够接收万物的色象,耳朵能够接收万物的声音,鼻子能够接收万物的气息,嘴巴能够接收万物的味道。声色气味这四者能够体现万物之体。我们要感知万物的本体,只能通过感官来触摸了。这四者为万物本体分出来的四样,如同天地之气本来为一而分为春夏秋冬。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是万人触摸万物的用。知晓一人之理即可知晓万人之理。万物之体并无一定的用,都在迁流不断的变化之中体现其用。万物不断地生灭,经历春夏秋冬。万物包括人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如何能够找到固定不变的本体呢?我们所说的身体,真的能够一定不变的吗?经历春夏秋冬,经历生老病死。我们的身体四大和合而成,每天都在更新变化之中。人不能在不同时刻踏进相同的河流,也不能在不同时刻找到完全相同的自己。天地万物都有体用。体用相交而人物之道尽在其中了。蜡烛之体燃烧发出光明为用。人之光明本性如果收敛即为体,发明出来有智慧之用。实在如同心灯一样。”渔夫接着说道:“天也是物,圣也是人。”这可了得,圣也是人,这或许并非是假的哦。佛陀当年为太子,也曾有妻子儿子,父亲母亲。老子当年也是在周朝做官的。只是年代久远,似乎人们忘却了当年佛陀和老子超凡入圣的过程了。渔夫接着说道:“其中有包含了一物、十物、百物、千物、万物、亿物和兆物的物,这不是人又还能是什么呢?天上有一个圆月,地下江河湖海之中的月亮都只是对应着唯一的月亮罢了。世上万事万物无非对应着唯一的宇宙和人生的实相罢了。有能够通一人、十人、百人、千人、万人、亿人和兆人之性的,莫过于圣人了。圣人解脱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证得了自性,就能够通所有人之本性。无论东西南北,无论肤色如何。”人有南北,而佛性无南北之分了。渔夫接着说道:“有智慧的人,这是物到了极致了。圣人为人到了极致了。至物可以称之为物之物,只有人才能够称之为至物。至人可以称之为人之人,只有圣人才能称之为至人。又是至物,又是至人,如果不是圣人又是什么呢?圣人也许都非常的低调谦和,谨慎如履薄冰。虽然说不是圣人,但是我还是不信的。说不是的反而是,说是的反而不是了。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圣人能够以一心观万人之心,以一身观万人之身,以一物观天地万物,以一世观清楚万世如何变化。”如此看来渔夫这么说,也许渔夫已经是与圣人之心相通了,否则怎么知道圣人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吧。也许渔夫会自己说出来呢?渔夫接着说道:“圣人能够以心代上天的旨意。圣人天人合一,顺承天命。古代的天子为上天之子,如果德不配位是不能称之为天子的。嘴巴所说代表上天说的话,以手代天工,可以说巧夺天工了。以身代天事。圣人所言所行无不代表着上天,也符合上天的旨意。”这里渔夫教樵夫如何识别圣人。渔夫接着说道:“圣人能够上顺天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下与地理相应。中土地势东低而西高,东西互为阴阳。长江黄河互为阴阳,但是回归源头并无二致。”地球有东西两半球,人脑有东西两个半球。地球东方储存着人类有史以来的文明,并未间断,可以说为传统脑,西方为现代脑。人类左脑为今生脑,右脑为祖先脑。渔夫接着说道:“在中知晓物的本性,对于万物格物致知,并不是一件一件的弄清楚所有道理就明白了,而是格除物欲而能致知。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能够尽通与人事,不仅仅是人事的进退。圣人能够顺势而为改天换地,出入于造化之机。圣人以古知今,而以今知古,能明人事的进退,趋吉避凶。圣人知晓事物表里的根本。噫,圣人并不是每个世代都是完全效法前面的圣人,而还是有点不同的,那如何能够找到真正的圣人呢?我还没有亲眼看见过呢?”你看这个渔夫是不是很谦虚和低调呢?怀道的人是不是都是如此呢?渔夫接着说道:“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过,但是我深察其心,用心去观形迹,也就是怀道的人的所言所行。我探求万物和人事的体用,如果已经见道了,虽然古代亿万千年之前的圣人心也能够相通和相应,也能够理解的。有人问我说,天地的外面,可能还有别的天地万物的,和这个天地万物有所不同的对吗?”这里可以看到古人也会有现在同样的疑问。现在我们也很好奇,宇宙有没有边界,如果有边界,那么宇宙外面又是什么呢?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也就是一个宇宙,但是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朵花。一片叶子也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孔,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枚指纹,是不是很神奇呀。六合古今为宇宙。人也是一个小宇宙,那么这个小宇宙外面是不是也有一个小宇宙呢,这个是显而易见的了。世人所憧憬的世外桃源也可以看做一个小宇宙,月宫之中也可以看做一个小宇宙,接近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也可以作为一个小宇宙。渔夫接着说道:“对于前面别人问得这个问题,我不能知道它的答案的。并不只是我不知道,圣人也许也不知道的或者知道了也不能用语言来解释的。如果说知道,这个是用心感知它,才能称之为知的。如果只是口头说知道了,也只是语言文字罢了。既然心尚不能知这个问题,嘴巴又怎么能说自己就已经知道了呢?如果心为能够证得的,而以为已经知道了,这是妄知了,并不是真知。如果还不知道而说自己知道,这个是妄言了。我怎么能够跟随着妄想之人,不知道而以心认为自己知道,而以口说自己知道,这样是妄知妄言的。“前面讲到无妄之灾就要戒除妄知妄言了。
2.行无辙迹
【原文】渔者谓樵者曰:“仲尼有言曰:殷因于夏礼,所捐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捐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夫如是,则何止于百世而已哉!亿千万世,皆可得而知之也。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不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已,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舍天地将奚之焉?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舍动静将奚之焉?夫一动一静者,天地至妙者欤?夫一动一静之间者,天地人至妙至妙者欤?是知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之道者,谓其行无辙迹也。故有言曰:‘予欲无言’,又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此之谓与?”
【注解】前面刚说完圣人无妄行妄知妄言,这里接着说天地无言,圣人无言,仲尼无言。这里说的是需要摆脱语言文字的束缚才能够体悟实相了。渔夫对樵夫说道:“仲尼说过,殷商礼法取于夏朝,其中有所传承,也有所删减,其中的损益可想而知了。周朝礼法取自于殷商,其中的损益也可想而知了。周朝后来的朝代,百世之内也可以知道了的。这么看来不止是百世,亿千万世也是可以知道的了。前面那个问答里面提到,以一世而知万世,这里再进行阐释了。前面说以一心而知万心,以一身而知万身。世人都知道仲尼是仲尼,但是不知道仲尼之所以为仲尼。世人自以为了解了仲尼,但是却不知道仲尼之心。“这里潜台词就是说,我知道仲尼的心,我的心与仲尼相应了。这个渔夫可不简单的。渔夫接着说道:”如果世人不想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那也就算了。也不用继续深究下去了。如果想知道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如果舍弃天地这个大门怎么能够知道呢?人都知道天地为天地,但是不知天地为什么为天地。如果不想知道天地为天地那就罢了,如果想知道天地之所以为天地,那么舍弃动静之门怎么能够知晓呢?“渔夫真是循循善诱的,如果要知道仲尼那就需要知道天地,如果需要知道天地的本性,就需要知晓动静之道。渔夫接着说道:”一动一静谓之道,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动一静之间,天地最妙的地方就体现出来了。一动一静之间,天地人妙中最妙体现出来了。如果知晓了一动一静之道,就能知晓为何仲尼能够尽天地人三才之道了。仲尼圣人的行为没有痕迹。飞鸟飞过天空不留下痕迹,蛟龙潜下深渊不留下痕迹。有人说,圣人仲尼行无言之教。又有人说,天什么时候说话了呢?但是四时推移,百物生长。虽然什么都不说,但是还是在生育和恩泽万物的。“一动一静之道,这个可是关键所在。动和静互为阴阳。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如果物体运行速度到了极点,接近了光速,时钟就会变慢了,也就接近于静了。如果物体静到了极点,温度低到了极点,金属就有了超导性能了,传输就没有什么损耗了。如果人的心静到了极点,人的经络就会慢慢打通了,智慧慢慢开启了。巴菲特投资长线持有看似一点都不动,静到了极点,但是却能够带来不可思议的投资回报。《道德经》中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万物纷纭,但是都归于其根本。树木成长落叶归根。静为躁之根。
3.权之与变
【原文】渔者谓樵者曰:“大哉!权之与变乎?非圣人无以尽之。变然后知天地之消长,权然后知天下之轻重。消长,时也;轻重,事也。时有否泰,事有损益。圣人不知随时否泰之道,奚由知变之所为乎?圣人不知随时损益之道,奚由知权之所为乎?运消长者,变也;处轻重者,权也。是知权之与变,圣人之一道耳。”
【注解】前面说一动一静之道。这里也谈权和变。渔夫对樵夫说道:“此中的道理是非常的广大的。权和变如果不是圣人不能全部知晓其中的道理的。变化然后才能知道天地的消长。此消而彼长的。山峰所在之处往往有深谷。山峰和深谷互为阴阳。高山和大海互为阴阳。有喜马拉雅山,也会有马里亚纳海沟。东方发生了旱灾,也许西方就发生了洪涝灾害了。这也是天地的一动一静之道。如果不权衡就不知道天下的轻重。泰山和大象相比,泰山重而大象轻。大象和鸿毛相比,大象重而鸿毛轻。鸿毛和空气相比,鸿毛重而空气轻。轻重只在相对之间,而无绝对之理。前面也谈到轻重的问题,挑柴一百斤都没问题,但是增加了十斤却会让身体受伤了。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消长;万事有轻有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否极泰来。万事有损有益。圣人如果不知随时间推移而由否变泰或者由泰变否,又怎么会体悟到万物的变化呢?圣人如果不知随着时间万事有所损益,又如何权衡损益的轻重呢?有消有长是变化;有轻有重是权衡。轻重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轻的变成重的,重的变成轻的。重的消了就变成轻的,轻的长了就会变成重了。权和变对于圣人来讲是一而不是二的。”楚汉互为阴阳,楚汉相争而此消彼长。
4.死而有知
【原文】樵者问渔者曰:“人谓死而有知,有诸?”
曰:“有之。”
曰:“何以知其然?”
曰:“以人知之。”
【注解】樵夫问渔夫道:“有人说人死了之后还会有灵知,到底有没有呢?“渔夫回答道:”有灵知的。“这里似乎问的是人死后有无灵魂存在,这可是个千古以来的谜团哦。这里渔夫说的有知和世人所理解的有所不同。此灵魂非彼灵魂。樵夫问道:“怎么能够知道呢?”渔夫回答道:“因为知道人而知道了。”这也呼应了知一心而知万心,知一人而知万人。
5.全德之人
【原文】曰:“何者谓之人?”
曰:“目耳鼻口心胆脾肾之气全,谓之人。心之灵曰神,胆之灵曰魄,脾之灵曰魂,肾之灵曰精。心之神发乎目,则谓之视;肾之精发乎耳,则谓之听;脾之魂发乎鼻,则谓之臭;胆之魄发乎口,则谓之言。八者具备,然后谓之人。夫人也者,天地万物之秀气也。然而亦有不中者,各求其类也。若全得人类,则谓之曰全人之人。夫全类者,天地万物之中气也,谓之日全德之人也。全德之人者,人之人者也。夫人之人者,仁人之谓也。唯全人,然后能当之。人之生也,谓其气行,人之死也,谓其形返。气行则神魂交,形返则精魄存。神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则渭之曰阳行;返于地,则谓之曰阴返。阳行则昼见而夜伏者也阴返则夜见而昼伏者也。是故,知日者月之形也,月者日之影也。阳者阴之形也,阴者阳之影也。人者鬼之形也,鬼者人之影也。人谓鬼无形而无知者,吾不信也。”
【注解】樵夫问道:“什么是人呢?”问了这个么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渔夫回答道:“如果眼耳鼻口五官之气全,心胆脾肾脏腑之气全,这才能称之为人。心之灵称之为神,肝之灵称之为魂,肺之灵称之为魄,肾之灵称之为精。这和原文有所不同,应当以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为准。道家讲精气神,精可以化成气,气可以化成神。凝神聚气,聚气而成精。五脏和五官之间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这里所说与内经中所说有所不同,以内经为准。如果精气神具备,经络脏腑和五官齐全,就能称之为人了。人为天地万物之灵,心为人之灵。人为天地之机,心为人之机。也有缺少某一方面的人,按照缺少的不同进行归类。我们平时说缺根筋,如果的确缺根筋那秉性也许真的缺了。肝主筋,如果筋长一寸寿命都会增加不少的,少了一根筋可是大事了。平时说偏心,人的心脏的确也是偏的,不同的人偏的程度有所不同,有些人的心大一点,有些心小一点。所体现出来的性格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全部齐全的人类,就称之为全人了。人类这个词在这里出现了。如果具备所有的这些,又能体现了天地万物的中气的,可以称之为全德的人。全德的人,为人中的至人。也就是说前面的圣人了。人中的至人,可以称之为仁人。我们常说仁人志士。首先需要是全人,才能是仁人,才能是是全德的人。人因为一气行而生,人死了形体就会返回了。气行神魄就会相交。白天阳气浮越,心肾不交所以是醒着的。夜晚心肾相交就睡着了。神清轻而行于天,精魄重而返于地。阳行于白天而夜间潜伏,阴返于夜间而白天潜伏。正如前面说的阳行于春夏而潜伏于秋冬,阴行于秋冬而潜伏于春夏。所以说,太阳为月亮的外形,月亮是太阳的影子。日月互为阴阳。阳为阴之形,而阴为阳之影。人为鬼之形,而鬼为人之影。世人说鬼无形而无知,我是不会相信的。人为鬼之形,怎么会说鬼无形呢?”
第八章 太极何物
1.太极何物
【原文】樵者叹曰:“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
樵者谓渔者曰:“子可谓知《易》之道矣。吾也问:《易》有太极,太极何物也?”
【注解】樵夫感叹道:“我从今往后知道量力而行,这才是智者所为。”钓鱼者如果不知道自己能够承受得了多大的鱼,盲目的去钓大鱼,也许掉不上来反而遇到险情了。挑柴者如果不知道自己能够承受得了多大的重量,盲目的增加负担,反而使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了。世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德行能够配得了什么样的福报,盲目的追求权力和地位,也许会引来灾祸了。樵夫对渔夫说道:“你可知道《易》之道呢?我很好奇,《易》有太极,那么太极是什么东西呢?”
2.天地之祖
【原文】曰:“无为之本也。”
曰:“太极生两仪,两仪,天地之谓乎?”
曰:“两仪,天地之祖也,非止为天地而已也。太极分而为二,先得一为一,后得一为二。一二谓两仪。”
曰:“两仪生四象,四象何物也?”
曰:“四象谓阴阳刚柔。有阴阳然后可以生天,有刚柔然后可以生地。立功之本,于斯为极。”
【注解】马上进入正题了哦,看似渔夫和樵夫的对话,可是谈的可是高山流水的事情哦。这里谈到易经了。渔夫回答道:“太极是无为之本。”这么说太极生有为和无为了。如果要摆脱束缚,连无为的束缚也要摆脱。要摆脱我执,连无我的执着也要放下。要修行佛法,非佛法放下,连佛法也需要放下。六祖慧能大师讲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呢?修习易经,连易经也要放下。《易经》和《道德经》本来也是一,不是二。樵夫问道:“太极生两仪,那么两仪是不是指的天地呢?”渔夫回答道:“两仪为天地的鼻祖,并不仅仅是天地而已。太极一分为二就为两仪。先得到一,再得到一就为二。一二为两仪。”这和《道德经》中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致的。这个一加一等于二的题目可比陈景润当年验证的还要难的多哦,但是又比那个简单的多。这个两仪可以为阴阳。天地一对互为阴阳。一动一静互为阴阳。樵夫又继续问道:“两仪生四象,这四象又是什么呢?”渔夫回答道:“四象可以说是阴阳刚柔。刚柔互为阴阳。天地互为阴阳。有阴阳然后可以生天地。这可是根本所在,这也是造物之极了。”樵夫又接着问道:“四象生八卦,那八卦又是什么呢?”樵夫穷追不舍的问,看来不把易经给说透他可不肯善罢甘休的,那我们也看看渔夫怎么回答的。这里他们两个谈论的八卦可不是我们平时谈论的八卦新闻哦,可是正统的八卦了。渔夫回答道:“八卦就是乾、坤、离、坎、兑、良、震和巽这八卦了。这里面包含了循环往复,社稷和人事的盛衰成败了。也体现了万物的生灭,体现了人的生老病死。这也是为什么这么看重八卦的原因。八卦再衍生出六十四卦。《易》之中的道理也就完备了。”八卦代表了天地万物了,里面每一卦可以代表着物。八卦里面还含有象,也就是万物的表象。里面还含有理,有一定的规律。里面还含有数,万物都有形状大小尺寸等,含有一定的数。八卦也描述了社稷的兴衰。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对应着乾卦,分对应着坤卦,有许多介于极端的分分合合之间的状态,那就是其它的卦了。春秋战国时候极端混乱,诸侯混战的时候为坤卦,形成了统一的大秦帝国了又是乾卦。统一的又分为楚汉阴阳相争,接着又归于统一的汉朝。当今全球化融合归一的阶段。欧洲一体化进程初见端倪,统一发行了货币,货物和人员的往来也变得更加的便捷。东方一带一路符合天道,顺势而为,先是基础设施的融合,会带来经济和文化往着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此间的奥秘不可说了。纯粹的公家的东西就是至公,至公则生私,都是公家的东西也许就会不珍惜,需要加强监管。至私则生公,私人的东西也许就会监管的很严格,不允许有丁点的浪费了。介于他们之间就代表着其他的卦了。全部为公家的为乾卦,全部为私有的为坤卦。全部都是计划经济也不行,全部为市场经济也不行。所以一会举起左手,一会举起右手在左右摇摆。需要探求介于期间的一种模式。全部都推行民主也不行,一人一票的民主会出现苏格拉底之死的情况,全部都推行专制也不行,需要探求一种介于其中的一种模式。东方有适合东方的,西方有适合西方的,这并不矛盾。这也找到了中华文明复兴的道理自信。易经八卦为我们老祖宗传给我们的无上珍宝,其中含有大道真理,也不乏文化自信。西方莱布尼茨看到易经八卦图发明了二进制,广泛用于计算机领域。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在探求着大统一理论,如果他继续探求遇见易经八卦图他也许就会认定这个就是大统一理论了。这就当做一个预言放在这里留待验证吧。八卦图可以囊括了宇宙和人生的实相了,也包含了万物的道理,实则为大统一理论了。理论只是描述宇宙的工具罢了,连这个工具也需要放下。
3.天地之心
【原文】樵者问渔者曰:“复何以见天地之心乎?”
曰:“先阳已尽,后阳始生,则天地始生之际。中则当日月始周之际,末则当星辰始终之际。万物死生,寒署代谢,昼夜变迁,非此无以见之。当天地穷极之所必变,变则通,通则久,故《象》言‘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顺天故也。”
【注解】樵夫问渔夫道:“如何能够观到天地之心,也就是天地背后的根本呢?”渔夫回答道:“万物负阴而抱阳,每一个事物都含有阴阳。比如男人含有阴阳,女人也含有阴阳。男人外刚内柔,女人外柔内刚。每个人的阴阳程度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男人和女人互为阴阳。八卦中乾卦为全阳,这是至阳,也是重阳并不是没有阴了。坤卦为全阴,这是至阴,也是重阴,也并不是没有阳了。至阳则阴,至阴则阳。前面的阳刚刚尽了,后面的阳刚刚生起来,这就是天地刚开始生发的时候。中间状态可以看到日月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末了为星辰陨殁之际。”这里讲了日月星辰的生灭运行。渔夫接着说道:“万物都有死生变化,天气有寒暑交替,昼夜不断地变迁。正是因为有日月轮回,昼夜变迁,才使得世人有了时间的错觉,时间也许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以道眼来观,何以见到天地之心呢?天地穷极了都会发生变化,变就通达了,通达了也就能够长久。所以《周易》的复卦卦象中说了,先王在冬至日的时候闭关斋戒,不接纳商旅,君王也不巡视邦国。复卦刚刚产生了一点阳,生机刚刚发生萌动,成功在望,如果性子着急了就容易失败了。这也是先王顺天而为,不敢违背的。”对于投资也是如此,应当效法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投资真传,生机萌动,耐心持有和等待,不可频繁妄动而招致失败。这一卦也昭示着好运初来,静待发动。暂停售物,必可获利。这里也解了一个卦了。
4.无妄之灾
【原文】樵者谓渔者曰:“无妄,灾也。敢问何故?”
曰:“则欺他,得之必有祸,斯有妄也。顺天而动,有祸及者,非祸也,灾也。犹农有思丰而不勤稼稿者,其荒也,不亦祸乎?农有勤稼穑而复败诸水旱者,其荒也,不亦灾乎?故《象》言‘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贵不妄也。”
【注解】世人常说无妄之灾,这里也会说到这个问题。无妄是卦名。如果抽到这个卦,解释是说不欺瞒不欺骗,不妄动妄作为,真实至诚就可以无灾无祸了。顺其自然,安守正道,福报就深厚了。各种事情都比较顺,如果行为不检点,必然会引来灾祸了。樵夫问渔夫道:“无妄卦的卦象指向无妄之灾,这是为什么呢?该如何解释呢?”渔夫回答道:“如果有欺瞒有欺骗,就会有祸了,这是由于有妄心有妄动。如果顺天而动,不妄动而有祸殃及,这并不是祸了,这是灾了。灾和祸还是不同的。务农的人想着丰收而不勤劳耕作,导致地荒废了,这不也是祸吗?如果务农的人勤劳耕作而还是由于水旱失败了,导致地荒芜了,这不是灾吗?这里看来灾和祸还是不同的。《卦象》中对这个卦的解释说,这个卦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震为雷。如果基础不牢而震动,身居高位就比较危险了。先王看到这个卦象的时候,更加勤勉努力,顺应时令,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德就配位,就不会有灾祸。如果德不配位,又妄动就会有灾祸了。这也是贵在不妄。”如果君王勤于政务,重在积德,遇见了天灾,这属于无妄之灾了,上天也不会怪罪的,百姓也不会怨恨君王了。如商汤的时候有大的旱灾,为了救百姓成汤坐在柴堆上面焚烧进行祈祷,诚心感动上苍降下了甘霖。这个无妄之灾也解释了为什么做了善事的人也有可能遇见灾了。但因果报应一点都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5.姤,何也
【原文】樵者问曰:“姤,何也?”
曰:“姤,遇也。柔遇刚也,与夬正反。夬始逼壮,姤始遇壮,阴始遇阳,故称姤焉。观其姤,天地之心,亦可见矣。圣人以德化及此,网有不昌。故《象》言‘后以施命诰四方’,履霜之慎,其在此也。”
【注解】接下来又会谈到两个卦,一个是姤卦,另外一个是夬卦。樵夫问道:“姤卦应该怎么解释呢?”渔夫回答道:“姤为相遇。柔遇见刚,阴遇见阳,刚好和夬卦相反的。姤卦中只有一个阴,而五个阳,阴刚遇见阳,可以说邂逅之遇。下巽风,上乾天。风无孔不入,所吹到的地方,暴露在其中的物体,无一不与和它相遇,有邂逅之意。虚空无孔不入,钟鼓之中有虚空,房屋之中有虚空,正是因为虚空才有用。姤即媾,阴阳相遇。但五阳一阴,这样就不能长久相处。如果抽签抽到这个卦,预示着阴长阳衰,各种事情不太顺,宜谨慎行事。夬刚开始强壮,而姤由弱遇壮。观姤卦,天地的本性可以观见了。圣人恩泽德化天下如此,没有不昌盛的。所以《卦象》中说道:姤施命于天下,谨慎小心如同走在霜雪之上。“夬卦上卦为兑泽;下卦为乾天。由此可见泽水恩泽大地,是夬卦的卦象。君子看到这样的卦象,从而能够恩泽施于下,让众生都受到恩惠,不敢居功自傲,并以此为忌。姤卦和夬卦,一个是风,一个是水,都可以施行于天下。恩泽布于四方,天下没有不昌盛的。
6.皆一气
【原文】渔者谓樵者曰:“春为阳始,夏为阳极,秋为阴始,冬为阴极。阳则温,阳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温则生物,热则长物,凉则收物,寒则杀物。皆一气别而为四焉。其生万物也亦然。”
【注解】前面讲了三个卦,复卦、姤卦和无妄卦。最开始讲天地阴阳推移提到复卦,接着就讲了后两个卦。通过这三个卦观见天地的本性。渔夫对樵夫说道:“春天阳气刚开始萌动,夏天阳气到了极点。秋天阴气刚开始降临,冬天阴气到了极点。阳气足则温暖如春,阳气到了极点就非常的炎热。阴气足则秋高气爽,阴气到了极点就很气逼人了。温暖就能够生育万物,炎热能够促进万物生长成熟。凉爽就要收获万物了,冰冷如同冰雪覆盖万物凋零。这并不是天地之气有四种,而都是天地一气不同的表现罢了。秉天地之气而生的万物也是如此。人也是概莫例外。”八卦和六十四卦里面阴阳的不断变化,周而复始也体现了天地的阴阳之气变化的过程。卦象不断变化也体现了社稷气数不断的变化。卦象也体现了人生运气,人事兴衰的变化。
第十一章 国家兴亡
1.国家兴亡
【原文】樵者谓渔者曰:“国家之兴亡,与夫才之邪正,则固得闻命矣。然则何不择其人而用之?”
渔者曰:“择臣者,君也;择君者,臣也。贤愚各从其类而为。奈何有尧舜之君,必有尧舜之臣;有桀纣之君,而必有桀纣之臣。尧舜之臣,生乎桀纣之世,桀纣之臣,生于尧舜之世,必非其所用也。虽欲为祸为福,其能行乎?夫上之所好,下必好之。其若影响,岂待驱率百然耶?上好义,则下必好义,而不义者远矣;上好利,下必好利,而不利者远矣。好利者众,则天下日削矣;好义者众,则天下日盛矣。日盛则昌,日削则亡。盛之与削,昌之与亡,岂其远乎?在上之所好耳。夫治世何尝无小人,乱世何尝无君子,不用则善恶何由而行也。”
【注解】樵夫对渔夫说道:“国家的兴亡与朝堂之上的人才正邪有关,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命运了。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不精心挑选人才而使用呢?”渔夫回答道:“选择臣下的是君主。选择君主的是臣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贤愚各自选择与之匹配的。尧舜这样的贤君必然有尧舜匹配的臣下。有桀纣这样的愚昧昏聩的君主,必然也有与之匹配的臣下了。如果尧舜的臣下生在桀纣的世代,或者桀纣的臣下生在尧舜的世代,必然得不到重用的。虽然想做坏事或者做好事,都不能成事。身居上位的人所喜好的,其下必然也跟着效法。如同人和影子,也如同声和响,这是如影随形的,不用刻意去强迫。如果上好义,那么下必然也会好义,而不义的人就会远离朝堂了。如果上好利,在下的必然也好利,而不好利的就远离了。如果好利的人很多了,天下就会日渐衰落了。如果好义的人多了,天下就会日渐兴盛了。逐渐兴盛了就会昌盛了,逐渐削弱就会衰亡了。使之盛起和削弱它,昌盛和衰亡,这之间的差别可谓是非常的遥远了,但是这个很大程度取决于在上是好义还是好利。贤明的君主好义而愚昧的君主好利。然而在治世又何尝没有小人呢?在乱世又何尝没有君子呢?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贤达的人才在乱世不忍心百姓受苦而出来救世,而在治世贤才也许就隐居了,不必要出来了。在治世有小人但是贤明的君主不用,小人也不能兴风作浪。在乱世也有君子但是愚昧的君主不用,而使得小人在朝堂之上兴风作浪。如果君主不使用,善恶也不能再世间推行。”
2.治世常少
【原文】樵者曰:“善人常寡,而不善人常众;治世常少,乱世常多,何以知其然耶?”
曰:“观之于物,何物不然?譬诸五谷,耘之而不苗者有矣。蓬莠不耘而犹生,耘之而求其尽也,亦未如之何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道,有自来矣。君子见善则嘉之,见不善则远之;小人见善则疾之,见不善则嘉之。善恶各人其类也。君子见善则就之,见不善则违之;小人见善则违之,见不善则就之。君子见义则迁,见利则止;小人见义则止,见利则迁。迁义则利人,迁利则害人。利人与害人,相去一何远耶?家与国一也,其兴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鲜;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鲜。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则世治,好杀则世乱。君子好义,小人好利。治世则好义, 乱世则好利。其理一也。”
【注解】樵夫问道:“善人在世上很少,而不善的人很多。治世比较少,而乱世比较多,这是为什么呢?“渔夫回答道:”试着观于事物,哪有什么事物不是如此呢?比如说耕作五谷,耕耘了但是没有能够长出来这还是有的。对于蓬野生物不用耕种就能够长出来。如果耕耘了就要求全部都长得很好,这还没有听说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君子小人之道,都是自然而生的。因果报应也是自作自受的。君子见到善的就嘉许它,见到不善的就远离它。小人见到善的就痛恨它,见到不善的就嘉许它。善恶各人追求的都不同的。君子见到善事就去做,见到不善的事就拒绝。小人见到善事就拒绝,而见到不善的事就去做。君子见贤思齐,见义就会跟着修正自己,见利就会止步不前。小人见义就会止步,不会修正自己,小人见利忘义,就会迁变了。如果能够迁变为义气就有利于人,如果迁变于利就会害人了。利人和害人两者相比相差是很远的。家和国家道理是一样的,其兴盛之道,君子多而小人少。小人遇见君子多反而弃之,君子遇见小人多而远离。君子好生而小人好杀。君子有好生之德,如果好生不随便杀生就会出现治世。如果好杀就会出现乱世了。君子好义而小人好利。治世就好义而乱世就好利。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也许世人好利的多,所以君子少而小人多。治世少而乱世多。
3.古有伏羲
【原文】钓者谈已,樵者曰:“吾闻古有伏羲,今日如睹其面焉。”拜而谢之,及旦而去。
【注解】渔夫谈完了,樵夫说道:“我听说上古有伏羲,今日如同一睹其面了。“樵夫再三拜谢,相别而去了。这里大家注意了,这个渔夫是不是简单呢?从两人的对谈之中可以收获什么呢?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