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应急管理局收视收听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紧急视频会议
2023年5月3日下午,区应急管理局在四楼会议室组织召开收视收听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紧急视频会议,区应急管理局局长陈志科同志、四级调研员李红斌同志、区相关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分管负责同志以及辖内重点企业负责人共62人参加了会议。
全国、省、市视频会议后,区应急管理局立即组织召开荔湾区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会议,区应急管理局四级调研员李红斌同志传达学习了国家、省、市有关会议精神,通报了当前我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以及存在问题短板,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局长陈志科同志对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和要求:一是要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当前危险化学品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时刻紧绷住安全生产这根弦;二是要紧盯重点,立即组织开展“地毯式”“拉网式”“排雷式”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排查农用大棚、工业园区、城中村、冷冻场所、专业市场、储存仓库等重点场所非法运输、非法储存和非法分装危险化学品行为,对于排查发现违法行为一律立案查处,严厉打击涉危险化学品违法行为,坚决消除安全隐患;三是要建章立制,形成长效监督体系,堵塞漏洞,采取加强日常执法检查巡查、宣传教育、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等方式进一步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保障荔湾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
抢抓“双碳”战略机遇 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4月25日,区长潘志军主持召开新能源产业座谈会,邀请企业、商协会、科研院所有关代表围绕“双碳”及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共同谋划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围绕“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机遇及实施路径这一主题,与会企业、商协会、科研院所和区相关部门代表纷纷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
白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何周建议,以白云区新建自投项目为主要载体,以绿色智慧产业技术和方案为核心,通过政策支持、联盟统筹、合作创新等方式,促进节能降耗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省燃料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原主任廖世军提出,白云区可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高标准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招商引资,吸引一批新能源行业优质龙头企业加速集聚,大力引进培养新能源产业优秀人才,夯实新能源发展的良好产业基础。
中建科技低碳智慧城市公司总经理齐贺认为,“双碳”结合建筑产业大有发展机遇,可以加大分布式光伏等建筑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力度。广州菲利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宜福表示,作为新能源行业企业,该公司正致力于光伏系统推广普及,期待在白云区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为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贡献力量。
潘志军表示,与会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积极为白云区拓宽新能源产业发展思路和路径出实招献良策,非常具有启发性。接下来,白云区将积极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围绕氢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以及数字能源、智慧能源发展,谋划出台一批政策措施,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应用场景,坚持以市场换产业,吸引更多的优质头部企业落地落户,搭建白云区新能源产业链联盟及研发机构,推动“制、储、运、加、用”的新能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打造白云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杨颜泽参加会议。
新修订的《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近年来,广州市院前医疗急救任务逐年增加,现有的硬件设施、人员队伍配备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如何提升、3分钟内出车的制度如何落实、市和区的急救医疗指挥体系如何统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如何提升等问题,市民群众高度关注。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委托教科文卫委员会就2022年度120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受市政府委托,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回答了询问。与会的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围绕人民群众集中关切的内容,认真反映了在管理机制、硬件建设、服务效能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120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意见建议,为《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实施能落到实处、落到细处提供坚实保障。现将询问会问答内容摘要刊登。
统一全市指挥调度体系,跨区域转运急救患者将更顺畅
问:目前,市、区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在常态化下没有统一指挥调度,跨区域转运急救患者存在困难。根据新修订的《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指挥调度模式要调整为统一指挥调度模式,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理顺、具体进展如何?
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为更好达到全市统一指挥调度目的,主要从机制、标准、平台、培训管理等四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全市一体化指挥调度运行信息平台,目前已完成,试运行良好;二是建立跨区域指挥调度工作指引,明确常规状态下区域协作模式;三是统一调度员培训模式、培训内容、考核标准,建立全市统一的指挥调度质控标准;四是推进全市院前急救受理、调派分离模式,目前在市120中心进行试点。
将建设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提升突发事件医学救援指挥能力
问: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现有的建筑规模以及业务功能已满足不了业务发展和突发事件医学救援指挥的需要,亟需新建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但目前该项目还没有完成立项。如何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目前,广州市正全力支持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项目建设。项目已纳入《广州市健全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十四五”规划》,已明确可直接编制、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市统筹资金已安排230万元支持前期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多次主动对接、提前指导立项材料的编制。市发展改革委将项目纳入了绿色审批通道,4月24日收到项目建议书后第一时间召开了项目专家评审会。下一步,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市发展改革委尽快出具项目技术审查意见,指导市卫生健康委修改完善项目建议书,依法依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议书的批复。二是提前介入、提前指导市卫生健康委、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尽早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三是保障资金需求,在安排市本级基本建设统筹资金方面予以倾斜,多措并举推动项目加快建设。
10秒接听率达95%以上,出车时间从4分钟缩短至3分钟
问:5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规定,10秒接听率要达95%以上、出车时间要从4分钟缩短至3分钟,在落实条例规定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一是推进指挥调度系统扩容项目,扩增线路、调度坐席和增加调度人员,根据话务量动态调整上岗人数,保障接听率;二是做好条例修订内容宣贯工作,加强调度员、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三是加强业务质控,对接听率、出车时间等核心业务数据、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分析、针对性地整改;四是推进急救网络布局建设,准备有计划地增设急救站点(车组),缩短急救半径。通过近半年来的努力,在10秒接听率方面,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已基本达到100%,各区的急救医疗指挥分中心达97%以上。在3分钟出车方面,全市“120”网络医院准点率为95%。下一步,将对未达到要求的单位进行专项督导,协助查找分析问题,推进整改落实。
5家医院已开展院前院内急诊急救系统互联互通试点,实现“上车即入院”
问:院前院内缺乏实时沟通的电子信息平台,急救车和网络医院之间信息不互通,急救患者抵达医院后要重复交代病情、重复办理入院等手续,影响救治效率。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医院信息系统连接贯通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目前已指导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5家网络医院开展院前院内急诊急救系统互联互通试点,试点医院院内急诊已可以直接接收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等信息,院前急救系统也可以获取患者入院后相关信息及患者病史、过敏史等信息;同时,总结试点医院对接经验,已初步形成院前院内急诊急救互联互通对接标准,下一步将下发各网络医院,在全市范围推动各网络医院的对接工作,最终全面实现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与各网络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120”急救专线电话可以应对5至6倍的需求暴增,转运能力可根据紧急情况在2小时内实现倍增
问:面对去年年底新冠疫情高峰期间电话呼入量和急救需求暴增的极端情形,出现拨打“120”急救专线无法接通、接通后等待人工受理的时间久、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到现场时间大幅延长等现象。有什么具体措施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
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针对电话接通困难的问题,主要措施是进行指挥调度席位扩容。自去年12月份实施紧急扩容后,电话接通率已接近100%,目前可以应对5至6倍的需求暴增,并已经建立常态化相关灾备机制。针对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到现场时间大幅延长的问题,主要措施是推进全市急救站点布局规划,增加急救站点,并开展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120网络的扩增工作,缩小急救半径。同时,建立网络医院紧急启动第二辆救护车的机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在2小时内达到转运能力倍增扩容效果。
院前医疗急救中发生的急救、抢救费用报销,不受医保定点限制
问:院前医疗急救应当遵循就近、就急的原则。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有不少患者认为院前医疗急救费用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而提出转送指定医院的要求。请问在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的医保政策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市医疗保障局负责人:根据《广州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就医管理办法〉的通知》(穗医保规字〔2022〕3号)规定,参保人因急救、抢救在非医保定点医药机构或者非其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基金予以支付。其中,属于参保人在非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急救费用,由参保人向医保经办机构申请零星报销;属于参保人在非其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急救费用,可以由定点医疗机构直接办理医保联网结算。下一步,将加大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将院前医疗急救就医等群众关心的政策讲透、讲好,提高群众对医保政策的知晓率,持续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切实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