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取消线下花市,各区积极施策助农惠民
区长带队调研,各部门深入研究,南海区正陆续出台一揽子方案助农惠民。昨日,南海区经促局向全区企业、行业协会发出倡议,呼吁企业和行业协会消费助农、线上兴农、分享兴农,帮助花农打开市场、拓展销路。1月23日,顺德区陈村镇也将发放300万元的年桔消费券,开启“消费惠农”新模式。
受疫情影响,今年五区陆续取消线下花市,花农出路引多方关注。作为年花的重要产地,南海、顺德、高明、三水迎来了新年首个挑战。在疫情大考下,佛山各区政府部门积极施策,拓宽销路,奏响“春暖花开”的序曲。
南海
一揽子方案力撑拓销路
“这几天销量差不多翻了一倍,微信咨询的客户也加了几十个。”南海狮山镇塱下村花农简明进说,通过媒体持续宣传,年桔销量已经有所回升。
南海花卉种植主要集中在里水镇、狮山镇和桂城街道。其中,里水镇以蝴蝶兰和香水百合为主,种植花场主要集中在万顷园艺世界和南海花卉博览园; 狮山官窑是有名的“桃花之乡”,今年沙水村和黎岗村种有850亩桃花田; 平胜瓜步村兰花街是桂城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和直销基地,约有145亩。
上周末,南海区区长顾耀辉带队前往里水调研了解花农困境,研究应对方案,临走时还微信扫码购买了2盆蝴蝶兰。“取消花市,不是不让卖花。”顾耀辉强调,取消花市是为了避免群体聚集,但仍可以分散式批量销售,比如各地农贸市场、商场、小区楼下,将年花送到群众身边去,这或将成为一个新商机。
“区长带头买花,不仅带旺了花场,也让我们吃了定心丸。”广东华博生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新说,越来越多的市民看到新闻报道后赶来买花,目前年花零售销量有所回升。
为推动批量销售,南海农户积极“触网”,线上线下寻求突破,精准对接买家群体。“政府和媒体都主动联系提供帮助,怎么都要先试一试。”百合花合作社负责人李淑霞安装了“一亩田”APP,按指引上传花场名、联系电话、花卉图片、价格等信息。该平台是省农业厅指导的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将于近日举行线上广东网络年货节。该平台已为里水定制专场,花农可免费入驻,精准对接批发商。
“现在网上销售是我们的主要销售渠道之一,接下来我们也希望开拓更多社区销售渠道。”王建新表示,目前计划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合作,通过流量扶持开发网上销售渠道。针对运费问题,顾耀辉表示,南海将针对“花卉上平台”和“运费贵”制定专门政府补贴政策。
顾耀辉表示,政府将和花农共克时艰,希望媒体可以持续加大宣传力度,相关商协会牵头组织花农抱团取暖,政府也将发起助农倡议书,并联动农业局、经促、工商联、住建、交通、城管、群团组织尽快出台一揽子方案,将补贴用到实处,切实扩大销售渠道,真正解决年花销售困境。
为了帮助花农销售年花,南海区经济促进局昨日组织制造业行业协会召开会议,鼓励其发挥平台和桥梁作用,积极发动会员企业购花助农。同时向全区企业、行业协会发出“春暖南海,遇见花开”倡议书,呼吁企业和行业协会消费助农、线上兴农、分享兴农。
接下来,南海区将策划举办新春消费活动,进行线上卖花。活动通过发放优惠券、直播引流、平台推广、限时秒杀等方式,吸引本地消费者。
此外,南海区经促局计划联合天猫佛山服务中心对接区内花卉品牌,打造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和地理标识,建立农业品牌集聚平台或基地。目前,区经促局已联合里水镇共同推动“里水蝴蝶兰”“万顷洋百合”等重点年花IP 上架“南海家旗舰店”销售平台。
顺德
政府助力年桔产业云转型
“正是年桔上市的好时候,欢迎市民直接到桔田来选购心仪的年桔。”1月18日下午,佛山+移动直播间来到顺德区陈村镇仙涌村的年桔种植基地,陈村桔农朱裕荣首次以线上直播的方式推广年桔。
顺德区陈村镇是全国最大的年桔种植基地,种植规模约7000亩,年产值3亿元,桔农达5000人以上。为缓解年桔销售压力,2021第二届陈村镇年桔文化推广月于1月9日“云启动”,开启顺德区“线上+线下”“政府发起+社会联动”的助农惠农新模式。在接下来的1个月时间里,桔农们将在政府的帮助指导下,探索更多销售新模式和新方法。
响应政府号召,广大桔农也积极谋新路。朱裕荣、王金凤、李志明等桔农报名参加由陈村镇政府发起的“陈村镇年桔文化融媒体大赛”,首次尝试与媒体结对,借助媒体“一对一”精准服务,以全媒体传播手段推介陈村年桔,探索线上销售、桔田直销、社区团购等新的销售渠道。
1月20日下午,顺德区农业农村局公布,顺德区将于2月1日至11日举办“2021顺德迎春云花市”线上销售活动。该活动采用“线上商城+线下自提/配送”的方式,对顺德年桔、年花进行销售。
顺德区副区长刘国兴表示,年花销售渠道只是暂时受阻,顺德年花的品牌优势要发挥起来,通过云花市、云销售、全媒体推广等活动,推动以年桔为代表的年花销售转型升级,打通线上线下双渠道,为花农花企提供助力。
“2021顺德迎春云花市”线上销售活动将在顺德十个镇(街道)各设置一个线下自提点方便市民提货。顺德本地桔农、花农(企业)均可免费参与线上商城、进驻线下自提点。顺德区委、区政府还将为该平台销售的前50 万盆年桔发放每盆8 元的补助。有意参与活动的桔农、花农(企业)可尽快联系各镇街农业农村办公室报名。
顺德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发展科科长马少灵表示,顺德将在引导桔农、花农开展云销售的同时,鼓励和发动各级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开展年花团购。接下来,相关镇街将派发年桔消费券促进年桔销售,还有政府补贴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协助农户应对风险。
高明
线上花市薄利多销抢市场
取消线下花市后,高明本地花企、花农想方设法开拓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方式,积极拉动年花销售。高明区农业农村部门也加紧收集有关信息,加快宣传和落实有关帮扶政策。
荷城街道、明城镇是高明花卉种植较为集中的区域。其中荷城街道石洲片区以年产量千万盆级别的佛山市高明旺林园艺有限公司为中心,集聚了一批花卉、园艺企业,还有不少花农以租赁周边乡村土地的方式从事花卉种植。他们种植的丽格海棠、富贵菊、栀子花、宝莲灯等花卉是供货年花市场的主要产品。
线下花市的取消,使高明传统的年花年桔销售渠道发生变化,也一定程度增加了同类商品之间的竞争。为尽快在新形势下找到新渠道新出路,高明花企、花农们都以优惠出售为手段,刺激消费抢占市场。
“自行来买花的市民,均能享受批发价购花的优惠,买一盆优惠一盆。”位于明城镇罗塘村的粤景源花卉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孝国说,他们公司种植的富贵菊和宝莲灯是花期长又喜庆的年花佳品,目前都以批发价销售,以求更多地消化存货,回馈广大消费者。高明区内一次性购满50盆,高明区外佛山市内一次性购满100盆,公司提供送货上门服务。高明旺林园艺公司和佛山市顺明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花企也同样以薄利多销抢市场。
高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部门正积极谋划,鼓励花企、花农参与线上花市,开拓新的销售渠道。
三水
架起供需桥梁服务花农市民
连日来,在位于三水区云东海街道辑罗村的大型蝴蝶兰种植场内,千姿百态的蝴蝶兰竞相绽放,吸引不少选购年花的市民。
直接到花场选购年花,已成为今年佛山市民买花的新潮流。三水区主要花卉种植场通过多渠道宣传拓宽销路,政府部门主动作为,积极为花农提供助力、排忧解难。
从1月9日起,三水区绿聚隆花卉种苗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齐姗姗就在微信朋友圈发起“宣传攻势”,介绍蝴蝶兰品种、推出集赞活动,借助熟人圈子的力量,直接到种植场购买蝴蝶兰的市民渐渐多了起来。
积极开展自救的花企不只绿聚隆一家。西南街道润丰年花场负责人肖敏强介绍,花场今年因应市场变化及时增加了人手,希望在零售方面有所拓展。他们一方面发动员工、好友、合作伙伴在微信朋友圈推广,把花场变成卖场;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农贸市场、花店等销售渠道,对达到一定订货量的客户提供免费送货上门服务。他们还计划在商业城市场设立销售点和取货点。
三水花卉种植主要集中在西南街道和云东海街道,主要品种为蝴蝶兰、菊花、百合花等。为充分掌握全区年花市场情况,三水各个镇街、村居正在加紧收集相关信息,开展下乡调研,主动对接花农,帮助拓展销路。
“我们调研了解到,目前多数花农都采取‘线下+线上’的方式销售年花。”西南街道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梁琼方表示,街道已联系某“云上花市”平台,帮助花农发布年花销售信息,同时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水韵西南”为花农做宣传推广,架起对接生产端和需求端的桥梁,同时服务卖花花农和购花市民。
云东海街道农业农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主动联系花农及各村居负责人,接下来将组织工作人员实地调研,了解花农需求,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中国最牛的“打工人”,就在佛山。
昨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胡润中国职业经理人榜》。榜单显示,来自佛山企业海天味业的程雪以650亿元财富成为“中国职业经理人首富”。前50位职业经理人中,7人来自佛山。
2021胡润中国职业经理人榜
最牛打工人,来自佛山前50名职业经理人分布在全国13个城市。杭州和北京以18人和11人占榜单六成,佛山以7人位列第三,其中6人来自海天味业,1人来自美的。
海天味业50岁的程雪以650亿元财富成为“中国职业经理人首富”,是中国现在身家最高的打工人。海天味业共6人位列榜单。
程雪是海天味业的二把手,1997年至2010年历任公司的策划总监、副总裁、董事,现任副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
她的财富上涨了一倍,位列去年胡润百富榜前100名。主要原因在于她拥有海天味业3.17%的股权。财报显示,程雪持有海天味业超1亿股股份。
此外,来自美的集团的方洪波以110亿元位列第八,他的财富增加了30亿,位列去年胡润百富榜前600名。方洪波1992年加入美的,现任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1月20日,佛山召开推进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平台发展座谈会。2000年以来,佛山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不断加大大院大所的引进力度,建设了一批创新平台载体,至今累计达100家,有效推动了政策链、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搭建,为佛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产业升级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和支撑。
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百家创新平台
目前,佛山累计已与78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含中央企业和上市公司)组建各类平台100家,其中2018~2020年三年间合计新增数量占全市总数的35%。
从平台共建主体来看,市直部门牵头建设的平台共有53家、禅城区牵头建设的5家、南海区牵头建设的20家、顺德区牵头建设的16家、三水区牵头建设的3家、高明区牵头建设的3家。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增强民生福祉中,这些创新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引进了一批高端创新人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发挥本领、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空间。例如季华实验室引进我市首位全职院士,截至目前累计引进19支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人员规模接近900人。二是引领一批核心技术攻关,获得国家、省和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超过800项。例如季华实验室争取到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10项,仙湖实验室共立项支持“高功率密度、长寿命120kW大功率电堆工程化技术”等4个重大项目、“乘用车先进复合材料气瓶技术”等8个重点项目。三是获取一批优秀创新成果,各大平台持续在各个领域为我市输出创新成果,去年助力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8.7亿元,同比增长55.8%,连续三年同比增长率超过50%。
季华实验室副主任陈俊江介绍,实验室已申请发明专利341件,并于2020年12月初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同时孵化9家企业和1只成果转化基金,并与溢达纺织、远航酒业、海天味业、毅丰电器等佛山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灵活多样运作模式加快科研成果产出
佛山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推动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各类创新平台,并在运营中不断调整创新载体运作模式,有效加快科研成果产出,目前主要有驻点联络服务模式、培养引进人才模式、“异地孵化”运营模式、产业引进培育模式、全链条研究模式等五种运营模式。
作为平台发言代表,佛山智能装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星表示,研究院攻克机器人卡脖子技术,突破国际专利技术壁垒,提升国产机器人自主化水平。机器人五大核心零部件除减速机外全部自主研发,核心自主创新占比超80%。
佛山作为国内重要制造业城市,产业引进培育模式占比最大,共有64家产业引进培育模式的平台,主要类型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园、科技服务平台,为佛山培育集聚新兴产业,引进成熟科研项目的团队,促使项目落地产业化,如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区、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等。
为解决佛山产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力争在前沿性、基础性技术研究上取得突破,佛山近年来高度重视全链条研究模式平台建设,目前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扶持资金约36.9亿元。
包括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广东(佛山)研究院等在内的一批平台快速崛起,不仅吸引大批高层次人才,实现全职院士“零突破”,专利成果产出同样较快,两年建设期内平均每家已完成发明专利申请或授权超过130项。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全链条研究平台短期内创造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却能为佛山聚集大批高端人才,大幅提升承接国家、省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并通过引进国内外顶尖研究团队,引领企业和行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我市产业新一轮飞跃。
分类施策建考核机制调动平台建设积极性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佛山将进一步加大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平台工作,为佛山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作重要支撑。
目前,佛山由市直部门牵头建设的各类平台超过全市总数半数以上,比重过大。下阶段,佛山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将提高平台建设的目标性和导向性,结合佛山培育发展“2+2+4”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围绕关键技术破解、重点工艺提升,精准引进大院大所组建创新平台。而各区充分发挥主体建设责任,加大区级财政投入,结合区内产业发展的技术痛点、难点和要点,从弥补技术缺口、支撑产业发展出发,为平台的落地建设和长效发展做好服务。
佛山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平台已达百家。佛山将推行分类施策,建立平台年度考核机制,对运营良好、考核成绩排名靠前的重点平台,加大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平台奋勇争先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企业培育的产出成效。与此同时,佛山还将优化机制,鼓励平台争取多渠道投入方式。
计划于今年2月投入运营的香港科技大学(佛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打造为具有国际特色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中心运营经理梁婷婷表示,佛山为平台建设提供良好土壤,中心将筹划和组织2021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佛山赛区赛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3场,累计引进孵化创新创业团队15个以上,开发创业导师4人以上。
佛山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平台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窗口服务型,2000年~2003年)
起步探索,搭建产学研合作渠道。为扭转中小企业缺少渠道,难以有效对接高校开展合作的局面,2000年开始佛山启动产学研合作工作,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组建了14家市直属研究院和办事处。
第二阶段
(专业镇型,2004年~2009年)
市场导向,服务传统产业发展。为服务和引领专业镇产业发展,由区、镇牵头建设了多种形式的专业镇协同创新中心,如南庄镇的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狮山镇(罗村)的佛山市南海区联合广东新光源产业创新中心、石湾镇街道的佛山市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陶瓷研发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
第三阶段
(产业布局型,2010年~2015年)
提升合作层面,强化产业布局。2009年,佛山市与中国科学院全面开展院市科技合作,先后建设了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佛山市高明区(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佛山分所等平台; 随后分别与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等院校合作共建了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多个创新平台。
第四阶段
(战略统筹型,2016年~2020年)
顶天立地,应用研究延伸兼顾产业提升发展。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平台率先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造血能力。随后,市级财政统筹,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建设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广东(佛山)研究院、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等数十家创新平台,并启动了省实验室建设,系统加强创新源头建设,冲击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