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社保今年将有5大新变化!
退休职工养老金将迎来“十八连涨”,异地他乡看病报销将更便捷,为外卖骑手等灵活就业人员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社会保障关系到千家万户。今年,你我的社保将迎来多种新变化。
变化一:
退休人员养老金涨多少?
6月底前有答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这意味着,退休职工养老金将迎来“十八连涨”,城乡居民养老金也将有所提高。
职工养老保险方面,2021年养老金待遇上调,让1.27亿退休人员得到了实惠。2022年具体怎么涨?涨多少?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要求,由人社部和财政部牵头,6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
“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说,2022年,我国还将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互济余缺,困难地区的养老金发放将更有保障。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方面,过去一年,全国有17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惠及7800多万老人,绝大部分是农村居民。
今年除上调中央确定的全国基础养老金标准外,截至目前,已有福建、江苏、海南、西藏、宁夏、贵州、山西等7省份公布了城乡居保省级基础养老金上调方案。四川等省份也明确年内将上调。
变化二:
跨省就医直接结算如何推进?
6月底前公布
根据要求,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6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让百姓在异地他乡看病报销手续更便捷,无疑将是政策发力方向。
目前,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所有统筹地区、各类参保人员和主要外出人员。
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已有63个统筹地区的826家定点医疗机构,启动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
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已联网定点医疗机构4.92万家、定点零售药店8.98万家。
据国家医保局医保事业管理中心负责人隆学文介绍,接下来还将指导各试点地区加快信息系统改造,扩大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范围,分类推进住院、门诊费用结算线上线下“跨省通办”。
此前国务院要求,确保2022年年底前每个县至少有1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包括门诊费用在内的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变化三:
个人养老金怎么投资?
4月底前明确
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健全;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但第三支柱发展不够规范,特别是个人养老金制度还没有出台,使得居民缺乏获得更稳定和更大收益的养老金投资渠道。
根据部署,“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这项工作,由人社部、财政部、银保监会牵头,4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
据记者了解,目前顶层设计已经明确,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两部分,皆由个人自愿参加。其中,税收政策的设计和优惠力度是关键因素。
《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已于2021年12月经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文件印发后,我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制度落地实施,为人民群众养老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业内人士表示,接下来主要有两方面任务。一是建立有税收等政策支持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拟采取个人账户制,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提供更多个人积累养老金的制度选择。二是规范发展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和监管。两者相互支持,共同促进第三支柱的发展。
变化四:
全国医保用药范围何时统一?
12月底前完成
由国家医保局牵头,将在12月底前完成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的相关工作。这预示着全国基本统一的医保药品目录即将到来,各地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化药和中成药将基本一致。
按照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目录调整职责和权限,各地区不得自行制定目录或调整医保用药限定支付范围”。
此前,国家医保局已经印发《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持续推进省级增补药品消化,为统一全国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规范医保支付政策打下良好基础。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在统一的基础上,国家将进一步建立完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规则及指标体系,及时将临床价值高、患者获益明显、经济性评价优良的药品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新药、好药。
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连续4年开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507个药品新增进入全国医保支付范围,同时将一批“神药”“僵尸药”调出目录。国内上市的罕见病用药中,有40余种已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变化五:
职业伤害保障如何保?
年内持续推进
职业伤害保障,就是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创设的“新型工伤保险”。《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提出,加强灵活就业服务,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年内持续推进。
由于缺乏稳定的劳动关系,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往往难以获得工伤保险保障。但随着相关政策的推进,今年试点城市和相关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将补齐职业伤害保障的短板。
美团CEO王兴近日表示,美团将在政策指导下积极参与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确保试点项目按计划时间表进行,并将支付参与试点骑手的所有费用。
“目前北京、上海、四川等省份,已着手在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行业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筹备工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随着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建成,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将正式落地,并为之后在全国推广探索经验、积累数据。
职业伤害保障能保哪些情形?赔偿待遇如何?据业内人士介绍,职业伤害保障由平台企业缴费,就业人员个人不缴费。其保障的范围和情形、待遇的标准和水平,与工伤保险总体保持一致。
为进一步落实疫情防控措施,配合各地政府疫情防控工作,铁路部门决定自2022年4月7日起,铁路客票预售期临时调整为5天(含当天),恢复时间另行通知。同时将根据旅客购票情况,动态灵活安排运力,精准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在最新出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心理干预”再次被明确作为治疗方法之一。该诊疗方案提出,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情绪,应当加强心理疏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如今,新冠病毒和感染情况都有了新变化,诊疗方案也进行了科学调整。但有的人对疫情信息感到疲惫,也有的人可能出现“撑不住”的心态,应该如何调节和应对?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范长河,对确诊患者、居家隔离人员、普通大众分别提供心理建议。
确诊患者:
安排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疏导
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哪些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被关注?
范长河:首先新冠肺炎作为一种传染病,可能会引起患者生理或者病理的一些改变,从而让患者出现相应的症状。由这个疾病引发的身体不适,或者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就有可能带来睡眠问题、情绪问题等。其次,治疗新冠肺炎的一些药物,也有可能有不良反应,导致睡不好、心情急躁等问题。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患者从患病一开始可能会存在心理上的应激。每个人对这个疾病的认识不一样,有的人担心病情加重会有生命危险,有的人担心后遗症,但也有的人对康复很有信心。这些认识的不同,带来的心理反应也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因此焦虑、失眠,有的人可能比较淡定。
此外,感染者都需要被隔离,这种短时间内行动范围受限的状况,也有可能让一些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的症状。
在临床上,医生如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
范长河:首先要判断患者的症状,并且分析造成它的原因。如果症状比较轻,医生可以通过疾病科普,让患者对新冠肺炎有比较科学的认识,减少对疾病的恐惧。医生也可以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疏导,比如了解患者是不是担心家人、担心工作问题等,倾听患者的心声并给予回应,让比较焦虑的患者得以缓解情绪。还可以辅导患者做一些放松训练的动作,也能平复情绪。
但对于焦虑、失眠等症状比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药物的治疗。如果患者长期情绪低落,对生活提不起兴趣,医生也要及时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的情况,必要时给予抗抑郁的药物治疗。
居家人员:
封闭期间出现物质滥用行为要当心
不少居家隔离人员会出现心情憋闷、烦躁或者沮丧的情况。对于这类人员,有哪些心理调节的办法?
范长河:其实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对居家的反应不同。比如平时比较喜欢“宅”的人,可能比较容易适应,甚至有点喜欢;但对于天性好动,或者喜欢社交的人,就会感觉到比较急躁和烦闷。
要做好心理调节,首先可以找一些替代的线上活动,比如与家人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聊天,或者与朋友在线上一起玩游戏,可以加强与朋友或者家人的社交联系。在室内,也可以进行一些小范围的运动。
要注意的是,因为封闭在家或者在隔离场所,有的人的作息会日夜颠倒,经常熬夜,这样对自身的健康和情绪调节都是不利的。建议大家按照平时正常的节律,早睡早起,哪怕居家办公也要收拾干净自己。这样的“仪式感”也有助于调节自身工作和生活节奏,帮助调整精神状态。
在哪类情况下,居家人员应该寻求专业心理干预或医学帮助?
范长河:因为疫情突然要居家,对于日常工作状态是一种突然改变,对于家庭关系也是一种改变。家里人有更多时间在一起,会加深了解还是激化矛盾,都得看不同人本身的特点。有的人心理弹性很强,可以顺势而为作出改变,也有的人对这种改变感到烦躁,有可能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如果居家时出现长时间失眠、心情非常烦躁、在封控范围里与别人起严重冲突等情况,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出现酗酒、频繁吸烟等物质滥用的情况,甚至出现言行紊乱,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一定要寻求医学帮助。
普通大众:
分析焦虑原因,积极应对改变
面对变异毒株带来的新挑战,您有哪些心理应对的建议?
范长河:我们国家的防疫政策在根据病毒的演化不断调整,尽可能地减少对大家生活的影响。目前来看,大家对于病毒本身的焦虑和恐惧感也降低了,现在大家担心的,更多是疫情对生活和个人计划的影响。
我认为首先要分析造成自身焦虑的原因。比如有的人可能反复经历多次封控,对工作收入有比较大的影响,这种焦虑主要来自经济因素;因为各地散发的疫情,有的人可能原有的计划反复被中断,有的甚至要改变,这种焦虑来源于自身规划的改变;还有一部分是在家上网课的学生,他们可能觉得上网课的效果不好,自己也集中不了精神,而且没有了同龄伙伴的社交支持,这类学生也可能出现比较焦虑的心情。
“抗疫战线”拖得长,而且对个人计划的影响反反复复,疫情有可能时不时来一下,大家的急躁情绪可能主要来源于这些方面。其实对于生活中所有的应激因素,我们应对的方式应该都一样,要不就是想办法去改变它,要不就是去适应它,要不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如果无法改变,那也不妨去接受和适应,想办法调节情绪,调适生活习惯和作息;如果个人调节不过来,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避免情绪恶化走向恶性循环。
有哪些可以寻求心理援助的线上途径?
范长河:很多地方开设了心理援助热线,不少医院也开设了互联网医院,可以提供线上的心理咨询、通过视频进行心理治疗等服务。有一些药品,也可以通过线上开处方,药品寄送到家的方式寄给患者。
我们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曾在疫情防控期间开通了咨询热线,2020年上半年咨询的人比较多,有患者及其家属,也有抗疫工作人员,还有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人群,以及心理精神障碍患者等。疫情常态化防控后,线上咨询的就少了一些,但也有一些因为疫情自身工作状态发生明显改变出现不适应等情况进行咨询的。
随着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发展,目前线上咨询途径比较多,大家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如果出现明显情绪低落、焦虑等情况建议及时线上咨询,必要时线下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