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红头巾》!走进三水赤东村寻访历史见证者
粤剧《红头巾》将于10月29日、10月30日登陆琼花大剧院,该剧由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表演艺术家张曼君执导,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担纲。
一段历史大幕即将被拉开:八九十年前,广东三水妇女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成为建筑工人,被称为“红头巾”,她们自立自强,用勤劳善良建设和感动了新加坡。大戏开演前,记者走进三水赤东村,寻访“红头巾”历史见证人,探究大戏创作的幕后故事。
“红头巾”后人评戏:“逼真”
何为“红头巾”?对71岁的赤东村村民邝毅初而言,这不是一个模糊的群像或一个久远的名词,她是抚养自己成人的慈祥奶奶陈群崧。
陈群崧生于1910年,根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素未谋面的丈夫——他在香港做“巡城马”(粤语警察之意)。陈群崧赴香港寻觅不到丈夫,1928年远赴新加坡工地工作,头扎红头巾成为一位“地盘工”(粤语建筑工人之意),一干就是20年。
1948年陈群崧被夫家召回家,认邝伯全为养子,1949年,邝毅初出生。奶奶管这个小孙子叫“阿虾”,因为邝毅初体弱多病,奶奶带在身边悉心养育,百般疼爱。
“奶奶在新加坡工作20年,过年没有吃过一只鸡。”邝毅初说,奶奶在新加坡打工时省吃俭用,晚间菜市场收档后捡弃菜,一早煮好饭菜带到工地吃,存下来的钱则寄回家补贴家用。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家里重修房子,奶奶亲自坐镇,清点沙石水泥,徒手扔砖,演示红头巾们在新加坡工地工作的场景,让邝毅初记忆深刻。
奶奶享年104岁,2014年临终前的眼神让邝毅初哽咽:“奶奶患白内障,视力不好,临去世前,护士帮她清洗眼睛,她能看得见我,就一直看着我……”如今,邝毅初将奶奶从新加坡带回来的玉镯系上红绳,佩戴在身上,以表纪念。
邝毅初结婚时,奶奶将自己从新加坡带回的两条金链作为新婚礼物送给新人,如今,他将其中一条作为传家宝,在儿子成婚时送给新人,延续“红头巾”的爱。
9月下旬粤剧《红头巾》首次在三水区文化活动中心大剧场公演时,邝毅初到场观演,这出戏勾起了他对奶奶的回忆:“粤剧对红头巾历史进行还原,很逼真。”
“红头巾”研究者:向祖父母辈中国人致敬
粤剧《红头巾》之所以让历史亲历者感到“逼真”,是因为主创团队深入三水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创作时间长达三年,仅剧本就修改了三十余稿。
三水区文联副主席黄敏介绍,剧中曾小敏所饰演的主人公“卢带好”有历史原型,她的原名是“陆带好”,带着女儿在新加坡打工。
2010年,黄敏曾随央视纪录片《飘逝的红头巾》拍摄剧组走访新加坡,见证了包括“陆带好”等“红头巾”在异国他乡的故事:“新加坡的许多历史建筑都由红头巾参与建设,当地人尊敬‘红头巾’,在城市中放置‘红头巾’的塑像……”
在新加坡的大悲院(当地福利院)中,黄敏邂逅了神似自己奶奶的“红头巾”卢亚桂,老人谈及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在农村无法维持生计,所以只能来这里打工。”沉重的生活与老人平静的讲述形成巨大的反差。黄敏还在新加坡邂逅了二代“红头巾”(“红头巾”养女,也从事建筑工作)吴苏妹,尽管已达80岁,她仍不愿领取新加坡政府的救济金,她说:“反正我还能动,我可以自己养自己。”
中国内地最后一位“红头巾”黄苏妹于2015年在三水福利院去世,黄敏最难忘她的故事:“工地工作时有一个坑,没人敢跳下去,她跳下去,结婚戒指挂住了一个铁枝,为了挣脱,她狠心拽掉了自己半个手指……”
在为书籍《飘逝的红头巾》补遗时,黄敏撰写了四万字的文稿,总结了红头巾的精神特质——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红头巾折射中国人口大迁徙的一段历史,是女性华工的代笔。今天探讨红头巾的精神价值很有意义,因为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历史。”黄敏说,“红头巾”不仅属于三水或新加坡,也属于全中国,因为她们是一代勤劳善良中国人的代表,勾起我们对祖父母辈的记忆和深情。
10月28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普通高中 课 程 实 施 方 案(2020年修订)》(下称《方案》),全省普通高中从2020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年级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 案》(2017年 版2020年修订)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高中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
普通高中设置三类课程
鼓励学校开设第二外语
《方案》透露,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选择性必修课程是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 选修课程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要求,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学校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语种,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外语。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提醒,学校均要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开足规定的课时,如果确有需要,可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时长,但应保证科目教学时间总量不变。
学分达144分方可毕业
学生修习学分由学校认定
《方案》提出,高中学生三年中获得88个必修学分,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获得不少于42学分(其中参加高考的学生,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以及选择作为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科目应修满上限学分;对于不选考的科目,鼓励学生结合兴趣爱好选修部分模块),在选修课程(含各科目选修模块和专题教育)中获得不少于14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修习的学分由学校认定。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学校学分认定的指导与管理。学校应制定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学分认定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修习的课时、学习表现,并达到课程标准或相关文件的要求。
体育与健康在高中三年
全程安排必修学分
高中各科课程学分完成时间如何设置?《方案》明确,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周35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18课时为1学分。
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在高一学年完成必修学分(其中,外语在四分之三学年内完成必修学分),思想政治、物理学科到高二上学期完成必修学分。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与健康在高中三年全程安排必修学分。《方案》提出,要充分考虑我省不同地域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创新教育教学和教研方式,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布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佛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共有22个物流枢纽入选。
物流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而国家物流枢纽则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
2018年12月2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正式颁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选择127个城市布局发展国家物流枢纽。枢纽定位共6类,分别是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
“佛山能申报成功,离不开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物流需求和丰富的存量设施资源需要。”佛山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佛山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51.02亿元,进入万亿GDP俱乐部,经济综合实力全国领先。
作为制造业名城,佛山制造业基础实力雄厚,也是中国制造的典范。2019年,佛山规模工业总产值2.32万亿元,全国所有城市排名第六。佛山还拥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中国(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拥有广东省名牌产品580个,连续多年位居广东省第一。近年来研发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2019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规模(物流总额)突破3万亿元,保持着高于生产总值的较快增速。”上述负责人介绍,佛山地处大湾区中心区域,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落户佛山,是全国23个国家骨干联运枢纽城市之一、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拥有17个对外口岸,物流建设承载能力与成效显著。
资料显示,佛山国家物流枢纽定位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物流基地、大湾区一体化物流核心枢纽、产业升级绿色供应链组织中心以及佛山枢纽经济创新发展动力引擎,将组建一个枢纽联盟,建设官窑物流枢纽区与南鲲物流枢纽区两大片区。
《通知》强调,相关国家物流枢纽要围绕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实施。
佛山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佛山将以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为契机和载体,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培育枢纽经济集聚区,推动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扩大佛山制造在全国的辐射影响范围和经济发展空间,助力实现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愿景。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