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8个月!三水区32个接种门诊完成标准化建设改造
耗时8个月,全区32个预防接种单位高标准完成标准化建设改造,并于10月28日完成验收。空间小、环境差、排队难、疫苗保存不当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空间小、环境差、排队难是区内部分接种门诊存在的现实难题。完成建设后,各接种门诊统一设有咨询登记室、候诊区、接种室、留观区、冷链区等,咨询登记室设置为开放式对外窗口。候诊区和留观区配备足量座椅,让受种对象从原先站着排队,变成坐着候诊,提供人性化服务。
接种区改设为独立接种单元格,一改既往的拥挤、混乱,如今的接种环境变得宽敞、明亮,有效避免接种时相互干扰。冷链区不仅配备后补式冷库,保障疫苗存放需求,而且配备有温度监测设备和系统,保障疫苗储存温度。接种门诊还配备扫码设备,保障每支疫苗从出厂、配送、储存和接种等环节均可追溯。
目前,全区32个预防接种单位的标准化建设(包括9个预防接种门诊,8个产科预防接种门诊、14个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和1个成人预防接种门诊)均验收合格,除南山镇卫生院产科接种门诊、妇幼保健院与云东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妇幼保健院成人接种门诊共4个新建的门诊计划11月上旬启用,其余各类接种门诊均已投入使用。
预防接种单位标准化建设改造项目是2020年三水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三水区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称,将进一步严格规范疫苗接种工作流程,更好地满足全区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疫苗接种服务需求,不断提高预防接种安全和服务质量,守住疫苗质量及预防接种工作安全底线。
10月30日上午,三水区首个留学生实践就业基地在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挂牌。区侨联将逐步在三水不同行业建立留学生实践就业基地,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位于乐平镇的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是主营废旧电池、报废汽车资源化回收业务的新能源科技公司。该公司重视引进留学人才,目前已吸纳12名归国留学生在公司就业。邦普循环科技人力资源总监仇健申说:“我们希望通过引进归国留学人才,为企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在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留学人员座谈交流会上,留学人员王苑、毛林林等先后发言,他们希望在三水扎根并实现梦想,希望三水今后能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更多利好政策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三水区侨联主席何顺荣表示,三水区侨联围绕建设城市三水的中心工作,致力于打造“圆梦淼城 菁创未来”工作品牌,留学生实践就业基地是该项工作的一个创新尝试。将有效促进人才与岗位的对接,为留学人员和企业提供双向选择的服务平台,拓宽企业选人用人的渠道,吸纳更多留学生人才回三水创业就业。三水区侨联将通过联谊交流、教育培训、搭建平台等形式,为三水区留学人才的发展、进步和成长搭建舞台,助力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共促家乡振兴。
三水大桥横跨北江,犹如一条巨龙横卧江中,桥中竖立两个高柱,用铁索斜拉着,从远处看蔚为壮观。驾车驶上三水大桥,经过修整的桥面道路平坦,柱子上“三水大桥”四个大字十分显眼。
25年前,那时三水大桥尚未建成,从西南渡口搭乘渡船是当时三水人渡江的唯一选择。三水大桥建成后,改变了人们的跨江交通方式,推动着三水北江两岸不断发展,见证了三水人奔向小康的历程。
昔日
坐船是唯一过江方式
“以前西南渡口还在时,每隔几分钟就有渡船靠岸,乘客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摩托车,在渡口上等候船只。”今年70岁的市民林伯住在北江大堤旁,听惯了汽船的鸣笛,对三水人坐船渡江的这段历史记忆尤深。
三水地形狭长,南北相距约68公里,东西相距约30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在三水境内,北江自北向南纵贯大塘、芦苞、乐平、西南等镇街,整座城的中南部向右拐了个弯,造成西南主城区与传统工业重镇白坭隔江相望的局面。乘坐渡船是从西南到南岸、白坭唯一的过江方式。
“当时的西南渡口比现在的三水汽车站还重要。”林伯回忆道,那时,西南渡口常常排起候船的长队,因为乘船人数太多,有要紧事需要过江,都要提前去排队。到春节等运输繁忙的时节,渡车船码头更是水泄不通,长长的车龙接近两公里。
三水大桥改变了三水人的出行方式,记录着天堑变通途的时代记忆。/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2012年,西南渡口共有26艘渡船,约50名从业人员,主要来往于西南与南岸之间。西南渡口日均渡运人数高达4500人次,日来往航次达200艘,每逢节假日人数暴增,日客流量最高可达2万人次,一年渡运总数达170万人次,相当于三水常住人口的3倍。西南渡口也成为广东省内最大的内河乡镇渡口。
“渡船能否开渡常常受制于天气。”林伯说,岭南夏季有台风、洪水,秋冬季节有大雾,台风来了渡船得停航,洪水、大雾也得停航,往来于西南、白坭、金本的唯一交通道路就被切断了。
那时的渡船都是木制的,靠人力撑船,每艘船最多只能搭载十来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渡船太小运不了笨重的水牛,船工就把缰绳拴在船上,让渡船牵着水牛游到对岸。
如今
开车过江不到3分钟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三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南渡口周边水域的航运环境越来越差,作用日渐式微,建设一座跨江大桥被提上了日程。但对于当时的三水人而言,建造跨江大桥并非易事。
“1993年三水的财政收入大约是2亿元,仅三水大桥建设的预算就要4亿多元,资金远远不够。”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说,为了有充足的资金建设,三水决定充分利用广东省支持交通建设的“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同时找到了与三水颇有渊源的港澳客商何鸿燊先生和凌达镗先生,让他们投资三水大桥的建设,合作经营三水大桥建设服务有限公司。
历经两年多的艰辛建设,1995年10月16日,横跨北江的特大桥梁——三水大桥正式通车。整座桥全长7849米,其中主桥长1560米,双向4车道,北引道与321国道、广三高速公路相接,南引道与白金大道、广肇高速公路一期相接。三水大桥剪彩通车那天,何鸿燊专程前来三水参加典礼,受到三水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开车2分多钟就到了南岸,交通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好。”植伟森说,大桥建成后,不仅是城区人到南岸更加便利,家住金本、白坭的市民到城区购置生活用品也不用终年等船,生活愈发便利。“有了大桥,人们不用再望江生叹了。”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三水的城市空间格局因三水大桥的横空出世而为之一变。这座大桥的一头直插西南主城区核心地带,另一头连接着金本、白坭等三水南部片区,大大加强了两岸人流、物流的往来互动,城市中南部片区联动发展也因此有了强力的交通支撑和全新的想象空间。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